李嘉诚采访
李嘉诚用人之道

中国十大最抠门富豪:越抠越有钱

王永庆(资料图)第一名:台塑集团王永庆在2006年《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榜上,台湾共有7人上榜,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排在第二,他的个人资产多达430亿人民币,但他生活相当简单。
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
台湾人喝咖啡时喜欢加入奶精球,每次王永庆总要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装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
生活上,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
王永庆同时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接受个人采访。
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个人的经历告诉大家。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坚守着一个传统的产业。
第二名:华人首富李嘉诚2006年度美国《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580亿人民币排名第1位。
对于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却不怎么讲究。
皮鞋坏了,李嘉诚觉得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所以他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
;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平常事。
李嘉诚清晨六点起床,大多数时间都是打高尔夫球,或者游泳,然后便投身忙碌的工作之中。
坚持身着蓝色传统西服,佩带的一块手表仅值26美元。
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主要是哲学、政治、经济、中国文化以及新技术方面的书。
李嘉诚大约20%的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已经捐出5亿美元,用于在香港、大陆以及美国和英国修建各类学校、医院,以及开展医疗研究活动,将来还准备为慈善事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
第三名:蒙牛集团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对自己很抠。
下属坐沃尔沃、宝马,自己只坐一辆排量不太大的奥迪;甚至,高层管理团队人人住的房子都比老牛的大。
公共场合,牛根生总是系着那条18块钱的领带,上面有绿色的草原,蒙古包,奶牛,以及蒙牛的LOGO。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牛根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住在蒙牛驻北京办事处--一个绝不会超过三星级的宾馆。
记者到这里采访他的时候看到,他的房间里,床和床头柜都有些过于陈旧,显得白色的被单有些刺眼。
关于因为孤独成功的名人事例

关于因为孤独成功的名人事例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
因为他们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孤独,所以他们成功。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因为孤独成功的名人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因为孤独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1928年,约翰·纳什出生在美国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
虽然家庭充满了亲情的温暖,但纳什天生内向孤僻,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早慧并不是判断天才的标准,纳什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尤其是数学,他经常采用非常规的方法解题。
社交障碍、特立独行与不良的学习习惯让纳什成为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
高中时,纳什便可以用简单的步骤取代老师写满黑板的推导和证明。
21岁的博士1945年6月,纳什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并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乔治·威斯汀豪斯的全额奖学金。
但一学期后,他就对机械制图等课程的死板相当反感,加上数学系的老师一再鼓励他转攻数学,因此他改变了主修方向,正式成为一名数学系学生。
进入大学三年级,他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以丰厚的奖学金及与家乡较近的地理位置成为纳什的首选。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云集于此。
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21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独立思想虽然在纳什的青年时代,他的身边就已经出现20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和维纳,但是他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学派,不是任何人的门徒,基本上是在没有引导者的状况下前进。
在他所做的从博弈论到几何学等多个科学工作中,他对广为接受的知识、公认的方式以及根深蒂固的规律都抱有怀疑态度。
纳什掌握的数学知识,主要并非来源于学习其他数学家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是自己重新发现这些成果中蕴藏的真理。
他迫切希望取得一鸣惊人的成就,因此从不松懈,随时准备捕捉真正重大的问题。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精通某个领域。
在学生时代,他对旁人的怀疑、疑虑和嘲笑的漠视就已经到了令人畏惧的地步。
关于自信和成功的名人事例

关于自信和成功的名人事例自信是动力,它给予我不断向前的勇气。
在犹豫时,它帮我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胆怯时,它给我支撑的力量。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关于自信和成功的名人事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关于自信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认真地聆听着每一位记者的提问,生怕没有回答清楚。
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他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
采访进行到一半时,李嘉诚从怀里掏出一沓名片,发给在场的每人一张。
很快,厚厚的一沓就发完了。
这时,李嘉诚突然对远处的助手说:“你过来。
”助手不知遭李嘉诚要干什么。
李嘉诚说:“你再拿一张名片。
”助手低声说:“先生,不是每个人都发过了吗?”李嘉诚指着远处的摄影师说:“他没有,他比记者还辛苦,你补一张给他。
”在场的记者纷纷举起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李嘉诚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
为什么要跟着你?你给我很多钱,但需要牺牲我的尊严,我不会跟着你;但如果你因为我有能力,尊重我,给我空间和舞台,我一定会跟着你。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尊重每一个人的领导者。
在李嘉诚身边的高管们看来,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诚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这么多年来他能够成功驰骋商界的秘诀所在。
关于自信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2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后,万人空巷,一票难求,一角钱的票价,票房竟然过亿。
年仅17岁、初登银幕的男主角李连杰声名鹊起,一炮而红。
他出演的觉远和尚机智英武、武艺高强,成了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许多男孩子剃了光头,心怀武侠梦,去少林寺学习武术。
但由于目的不明,动机不纯,不懂得武术的真正涵义,不但武术没有学成,反而让不少孩子自恃武艺了得,沉迷于打架斗殴,沦落为街头混混。
巨大的成功让李连杰成了一代功夫明星,他被成功的光环包围着,也为自己的成功欣喜着。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安的心绪在他心中萌发,特别是回想起《少林寺》对一代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他非常痛心,早已没有了当年成功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
李嘉诚

李嘉诚:亚洲首富的23个人生密码(图)01 起点传奇的起点,位于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
这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神话。
他出身社会基层知识分子家,父亲李云经先生一度经商,失败后回家乡教书,最终在地方教育上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
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再上学,最先努力的是适应社会这所学校。
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
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02 蹉跎社会对于他不仅是严厉的、残酷的。
他完全了解到在那里不能做着感情的交易,他的情感也因此很少外露,避免一切感情的冲突,这一点被一直保存了下来。
但对大部分受过良好童年教育的孩子来说,接下来是青少年时期的一帆风顺,如果没有意外的悲剧使他们颠离生活的轨道,他们将信守自己生活的真理,并以此解释整个生命历程的诸种经验。
多数人会由此气宇不大,成为社会里的一类型,而非独特的“这一个”。
李嘉诚的心胸之大是撑出来的: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当一个人在自己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03 自律“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朊友。
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
”李的一位友人说,“他现在的习惯,就是来自于此。
”这是一个孤独之旅,命运剥夺他的,李要靠自己抢回来。
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04 发迹1950年夏天,22岁的他决定自立门户,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租下一间破旧的厂房和几台欧美厂商淘汰下来的旧机器,挂上一个“长江塑胶厂”的木牌子,李氏帝国自此诞生。
青春的演讲稿4分钟范文

青春的演讲稿4分钟范文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力争上游的人。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恰逢盛世,应该向伟人和英雄们学习,用自己青春的热血来谱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使青春无价,让青春更光彩。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青春的演讲稿4分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青春的演讲稿篇一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冒昧地向大家提一个问题: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究竟占有多大的分量?青春易逝,应该加倍珍惜,加倍呵护。
可能大多数人回答不出来。
记得一位记者采访香港亿万富豪李嘉诚先生时,采访的尊敬语势语态总是贯穿始终。
采访完毕,辞别之前,记者还特别地表示了对李嘉诚先生的崇拜之情。
意想不到的是,李嘉诚反而对他说:“记者先生,我同样祟拜你呀!”记者倍感惊讶。
这时,李嘉诚不无幽默而又意味深长地说:“我愿意拿我一半的资产和你换取青春,你愿意吗?”现在,我想我们所有的人在李嘉诚先生的话语的启迪下对某些困惑早已释然。
青春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可珍贵的财富。
它凝聚了生命年轮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时光精华,它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用智慧精耕细作的成果它更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生存意义的崇高与渺小……青春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最无法缺失的圣物。
我们什么都可以输掉,唯独青春是不可以被输掉的。
因而,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青春,不把青春白白地拱手输给时间。
青春易逝不复来,愈是高节奏的时代愈是如此。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些朋友,总是对青春抱有极大的误解,所以也就以糟踢、扭曲、幻想、漫骂、慨叹等种.种行为虚度了青春。
于是,过多的花前月下,过多的卿卿我我,过多的自我放任,还加上过多的常常立志,把宝贵的青春消耗而去,实在遗憾。
在易逝的青春里,最可贵的是善于把握,最可怕的是陷于泥淖不能自拔,最可卑的是不把青春当一回事甚至藐视青春,最可贱的是不曾认真对待过青春。
我现在想起一个人,他就是雷锋。
或许有少数朋友会觉得调门太老,我要说的是,对于这样一个视青春为命根子的人,他把自己的青春耕耘得实实在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把青春的价值展现得完美无缺。
名人经历孤独成功事例

名人经历孤独成功事例能够改变世界的绝妙主意往往来自于孤独工作的人。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名人经历孤独成功事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李嘉诚经历孤独成功事例篇1李嘉诚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桌面上干净得一张纸都没有,因为多年来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码头工潮中工人们把他画成奸商和魔鬼,李嘉诚还开玩笑:把我的头画得还是笑的创业至今六十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这就是李嘉诚。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创业至今六十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这就是李嘉诚。
但此时,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场“撤资”风波。
接连抛售内地和香港的一些资产,掀起轩然大波,被舆论认为是一个“风向标事件”。
2013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记者探秘风波的最中心,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李嘉诚的办公所在地。
14:30,门打开,85岁的李嘉诚满面笑容地走进来,步子很快,没有任何搀扶。
他和每一个人握手,微微弯腰递上名片,微笑着,认真地看着每一个人,近乎多余地用带潮州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李嘉诚”。
李嘉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成为超人之前的那个人外人都将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成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
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熟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
李嘉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个被广为传播的事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而在这之前,李嘉诚已经准确预见,并早已做好了准备,等到危机来临时,集团不但安然无恙,还从中获得了扩张的机会。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对数字尤其敏感。
从20岁起,李嘉诚便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据,准确地说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
“他真的没有生气过吗?他会因为什么事情而难过?他发过火吗?”面对这一连串问题,几位跟了李嘉诚十年以上的下属一脸迷茫,想了很久,他们实在回忆不起是否有过这样的场景。
当你问起李嘉诚强势的一面时,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余年的高层反问:强势怎么定义?
在她这么多年的印象中,李决断非常之快,但并不是个咄咄逼人的人,他很会倾听下属的意见,“如果你是对的,他会听你的,而不是坚持他的”。
李先生不一样,他要追求无我,建立自我同时要追求无我。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对钱的看法,对人生,对周围世界怎么相处。
冯仑亲述与华人世界的超级大哥李嘉诚见面的故事
李嘉诚先生为华人首富,华人杰出的骄傲,商界领袖.少年时李嘉诚历经磨难,并且刻苦求学,在很小的时候就懂的挣钱的不易和做人的道理.
李嘉诚先生于1928年在中国东南部的沿海城市潮州出生,童年时为逃避战乱,与家人逃难到香港,他的父亲后来因肺病在香港去世。由于要负起供养家人的重担,李先生在不足15岁时便被迫辍学,到一家塑料贸易公司任职,每天工作16小时。凭着他的努力、谨慎及追求卓越的精神,李先生于1950年自行创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最初经营塑料制品,随后李先生将公司发展成一家具主导地位的香港物业发展公司,并于1972年在联合交易所上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嘉诚为什么从不失败?看完这次南方系媒体对李嘉诚的深度报道,我总结了最核心的七个关键词:尊重、自律、未雨绸缪、学习、颠覆、认错、保守。
感谢南方周末,感谢南方都市报,感谢南方日报。
还要感谢那些曾经大骂李嘉诚的人,终于把李先生逼出来接受采访了。
上一次看到中文媒体对他的深度专访,我印象里至少是五年前了。
五年等一回的采访,是值得仔细研读的。
而我其实只有一个问题,李嘉诚为什么从不失败?看完这次南方系媒体对李嘉诚的深度报道,我总结了最核心的七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尊重
按照南方周末记者的描述,2013年11月22日,他们来到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李嘉诚的办公所在地。
14:30,门打开,85岁的李嘉诚满面笑容地走进来,步子很快,没有任何搀扶。
他和每一个人握手,微微弯腰递上名片,微笑着,认真地看着每一个人,近乎多余地用带潮州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李嘉诚”。
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
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
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
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
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
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点评:管理者对下属一般有两种取向。
一种是控制取向,一种是尊重取向。
哪种更重要?此处略去1万字。
各位自行思考。
第二个词:自律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
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点评:这种自律其实已经到了自虐的程度。
事实上,根据我的观察,成功人士在自虐和虐他之间必居一条,或者两者都占。
第三个词:未雨绸缪
熟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
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点评:把失败想透了,想不成功都难,这正是逆向思维的精华所在。
第四个词:学习
李先生的学习方式很有意思——除了看书之外,他还有代入式体验学习法。
另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透露,李嘉诚喜欢看电影,而且,看电影时,他的“代入感”很强,每次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随着剧情起伏,“过他们的生活”。
点评:这让我想起芒格对巴菲特的形容:他是一本会走路的书。
第五个词:颠覆
“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
”一位下属透露。
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连很多下属都数不清,直接向他汇报的,就有200人左右。
每个月,李都会跟海外管理层进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
85岁的人,他用的是最新潮的电子设备。
点评:想要颠覆别人,先要颠覆自己。
第六个词:认错
1996年,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被世纪大盗张子强绑架,对方单枪匹马到李家中,开口就要20亿,李当场同意,但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银行给你提取”。
李的镇静,连张子强都很意外,张问他:你为何这么冷静?
李回答道: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点评:认错并愿意付出代价和承担责任,这是让你可以失败多次而不会死的黄金(1251.40, 13.50, 1.09%)法则。
第七条:保守
比如说,负债率。
李嘉诚对这一指标的控制,近乎偏执,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
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
李嘉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长实2013年的负债比例是4%,和黄是21%,位于加拿大的Husky,负债比例只有12%。
李对此深以为豪,“我从1950年开始做生意,对负债和贷款问题,我一直非常小心处理,虽然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但也一路走了过来。
”
点评:无数的人和事证明,只有保守主义者才能活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