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一、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其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中,有许多辉煌的时期。

其中,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两个时期分别处于唐太宗和唐玄宗即位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之一,他统治时期是唐朝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清明、民生安定、军事强盛、文化繁荣。

其中,政治清明是贞观之治最为突出的特点,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实行了“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

在贞观之治期间,唐朝创办了太学、翻译了大量的经书、史书、典籍。

在文化繁荣的同时,贞观之治还重视军事强国、统一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打过的战役中,以收复长安最为著名,其将领兵蒲田水,与突厥大战而胜。

三、开元盛世唐玄宗继位后,国家经济和政治都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稳定的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繁荣富庶、文化辉煌、政治宽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玄宗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成就。

在唐玄宗时期,玄宗倡导“以和为贵”,实行“开放政策”和“征求群众意见”的治国理念,推行新法,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

此外,唐玄宗时期还创办了姑苏监狱,以处理治安问题,并从中选拔官员。

在文化方面,唐玄宗时期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高峰时期。

唐诗、唐画、唐乐达到了空前的成就。

同时,唐玄宗还十分重视教育,加强了太学和西安的国子监,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财富。

四、开元盛世教案开元盛世教案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冤狱”的代表之一。

教案的主角是太学生李谏、贾公彦等人,他们在“崇儒学、反佛教”的名义下,被唐玄宗定为叛逆分子,致死刑的人数达到几千人。

教案的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包括唐玄宗崇尚道教、藩镇割据等问题。

然而,教案不仅导致了大量蒙冤者的悲惨命运,也给唐朝的政治局面带来了严重的动荡和危机。

第0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0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和收集有关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2)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玄武门之变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玄武门之变”吗,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吗,他在位时的统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一)“贞观之治”师生共同探讨:1.材料一魏征 唐太宗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上好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学设计

【上好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学设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①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②知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唐盛世,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万国来朝。

其对海外的巨大影响,使得“唐”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中国人也被称为“唐人,而他们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唐街”,后称“唐人街。

教师指导:通过各国唐人街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受唐朝繁荣与开放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整体感知问题探究:结合课本子目录思考,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鼎盛时期的?答案提示:唐高祖-开国奠基;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唐玄宗-开元盛世。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人物扫描1、唐高祖: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次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

2、唐太宗: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

王晊,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

”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3、武则天:637年,唐太宗召武则天入宫,封为五品才人。

但武则天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后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开始建立了感情。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隋朝为什么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加速了农民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下杀死,秦朝灭亡。

三、讲授新课(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随后平定了全国。

2.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李世民为此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一举杀死了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为新任太子,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优秀教学设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优秀教学设计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才的重用。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认识。
教法分析
图表法、对比法、材料分析法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猜一猜”的成语导入。提出问题与要求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治国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可以值得借鉴?
把学生的个人自学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优势。
以古鉴今,学以致用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三、辉煌治世·帝国盛
教师点拨:从“贞观之治”到“贞观遗风”再到“开元盛世”唐朝国力不断增强,到唐玄宗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一、民不聊生·大唐兴
教师: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教师强调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以及唐都长安城的位置。
学生识记唐朝建立的基础知识。
过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繁盛时期,出现的第一段清明治世局面叫什么呢?
简介玄武门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引导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合作交流,展
示提高
二、励精图治·显英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政治、经济、用人等方面列表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以及形成的局面。初步感知他们的治国能力。
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思考: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一、教学内容(一)贞观之治1. 概况:贞观之治是唐代初年高僧玄奘(玄宗)推崇的新政府,实行天下大治,中央集权,加强统一,主张深谋远虑,厘革清明,整饬宪法,使行政和法纪严明,司法公正,士大夫勤政,把阻碍唐朝发展的灾祸消除,使唐朝成为实力雄厚,文化鼎盛的一个大帝国。

2. 成果:贞观之治任期内,由于唐玄宗有清明贤惠、恩下田里这一优秀政策,使国家充满活力,人民拥有了安定安安、平等欢喜的生活,国力出现较大发展,政令制更加完善,政治和法制更加严明,国家政治体系实现了一种稳定,社会生活出现了显著改变,文学艺术出现发展的蒸蒸日上的局面。

3. 价值:贞观之治确实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漫长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建立了古代中国的管理形式,使其发展到历史巅峰,贞观之治改变了上古以来国家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存在形态,其价值较之以往班主任发展有了质的提升,影响了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奠基砖,成为展示唐朝法律和管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价值等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全局、总结古代历史经验中珍贵价值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理性、正确的价值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和祖国史学精神,尊重历史,发扬历史文化精神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

四、教学难点难点在于把握“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的不同程度,分析探究古代形势的变化和历史上对此影响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1. 指导思想方法:通过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2. 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以确定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3. 问题设计法:让学生根据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贞观之治”的概况,提出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深入理解历史。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第一章:贞观之治的兴起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背景和登基过程。

1.1.2 掌握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1.1.3 认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介:出生、家族背景、军事才能等。

1.2.2 贞观之治的背景:隋朝的衰落、民不聊生。

1.2.3 贞观之治的政治措施:整顿吏治、严惩腐败、加强中央集权等。

1.2.4 贞观之治的经济措施:减轻赋税、改革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等。

1.2.5 贞观之治的文化措施:推崇儒学、选拔贤才、重视教育等。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背景和贞观之治的背景。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1.3.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4 教学评价1.4.1 笔试:测试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1.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贞观之治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贞观之治的巩固与发展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贞观之治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的巩固与发展过程。

2.1.2 掌握贞观之治后期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1.3 认识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贞观之治后期的政治措施:完善科举制度、选拔贤能等。

2.2.2 贞观之治后期的经济措施:发展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

2.2.3 贞观之治后期culture measures: promote Confucianism, select talents, value education等。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贞观之治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3.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2.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3. 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太宗、唐玄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
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

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贞观之治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学生介绍搜索到的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

(板书)
(过渡)虽然唐太宗皇位的获得手段不是很光彩,但作为帝王他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下面就来看看他在用人和纳谏方面的情况。

2、唐太宗的政绩——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7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投影展示)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你知道上文的意思吗?你能否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举出“载舟”“覆舟”的例子?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让我们互相交流有关唐太宗用人的故事吧!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班内交流。

教师: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

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

(展示魏征像)这是谁?
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思考:唐太宗时期为什么会被誉为“贞观之治”呢?
学生回答: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P8并回答。

讨论:结合史实,谈谈你如何看待唐太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

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在它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尽管七晚年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但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过渡:唐朝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的繁荣时期以后,就进入到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唐玄宗在位时的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712年,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即唐玄宗,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

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P9—P11相关内容。

教师提问:何为“盛世”?学生畅谈心目中的盛世。

教师: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生读《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思考:
1、这是哪一位唐朝诗人的诗句?“开元”指的是哪位皇帝的年号?
2、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这种盛世景象呢?
3、唐玄宗与武则天、唐太宗的统治有哪些共同之处?从中你有何启示?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正是唐玄宗任用贤能,锐意改革,才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经济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

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史称“开元盛世”,而后期的年号为“天宝”,这一时期唐玄宗的统治与前期判若两人,朝政开始衰落。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去查找资料,从中找到答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女皇武则天及其统治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唐太宗、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盛世;却由于唐玄宗的纵情享乐而使唐由盛转衰。

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