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农村农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精)

合集下载

海南农业发展策划书3篇

海南农业发展策划书3篇

海南农业发展策划书3篇篇一海南农业发展策划书一、前言海南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海南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本策划书旨在探讨海南农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以促进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农业发展的现状1.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南农业逐渐从传统的种植业向多元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热带水果、冬季瓜菜、花卉、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海南加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3. 农业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海南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如“海南芒果”、“文昌鸡”等,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知名度。

4. 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海南推进了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海南农业发展的机遇1. 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为海南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绿色的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为海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旅游消费海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消费的不断增长将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海南农业带来新的机遇。

4. 地理位置优越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热带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海南农业发展的挑战1. 自然灾害频发海南经常受到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海南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

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海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对于各地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海南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农业产区,在未来农业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分析海南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基本情况海南位于中国南海西南部,是我国五大热带果岛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

海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着很多天然的农业优势。

海南的农业以热带果树和高效农业两大板块为主,其中糖业、橡胶业占据较大比重。

二、发展现状1、基础设施不足海南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海南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农村公路、水利设施、能源供给等都存在一定问题。

这大大制约了海南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

2、种植模式不合理以前,多数农民采用的种植方式是单一作物单一种植。

因此,海南热带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这一状态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海南农业的长期发展。

而随着产业升级以及很多发展国家的引导,农民逐渐适应了多种经营方式——单一经营转为农工两业结合,多元经营、综合休闲农业等,这才逐渐成为海南农业发展多样化的起点。

3、科技水平较低虽然海南有较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但海南的科技水平却较低。

在种植、养殖等领域,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相对较小,也使得农业发展缺乏了新动力。

4、变化显著除了如上所说的存在问题以外,毋庸置疑,海南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海南现已成为世界上糖、橡胶、内火山土壤等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新的经济林种的快速发展(如椰树、蜜柚、火龙果和芒果)以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都成为了海南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海南农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经营的问题。

这样,在交通、水利、能源等设施上便可满足新模式的需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有效发展。

2、创新多样化发展模式其次,还应创新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包括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升级换代。

海南农村发展现状调查

海南农村发展现状调查

海南农村发展现状调查
在海南省农村地区发展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

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就业形势逐步改善。

目前,海南农村的主要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

传统的稻谷、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依然是农民的主要种植品种,但种植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一些农民开始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如热带水果、畜禽养殖和中药材等。

这些新兴农业产业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将原料进行初加工,例如风干、腌制等,再销往城市。

农产品深加工也有了初步的起色,一些农业企业开始涉足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农村就业机会同时促进当地农产品的升值换挡。

此外,农村旅游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农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经营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旅游开启了农民增收新渠道,也促进了农村优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海南农村地区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民收入仍然相对较低,一些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和农业技术。

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未完善,对农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海南农村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活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相信海南农村的发展会继续迈向更好的未来。

海南农村的发展趋势

海南农村的发展趋势

海南农村的发展趋势
海南农村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海南农村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2.扶持乡村振兴战略。

海南农村将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旅游、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3.推进农民素质提升。

海南农村将通过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广创业扶持政策等方式,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和发展就业创业。

同时,注重传承和保护农村文化遗产,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关键词:产业集群冷链系统新兴农业生态农业1.项目背景1.1中国及海南农业进展现状至2003年底,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14.5%,农业从业人员比重50%,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整个轻工业比重62.6%,而农产品出口比重仅为4.2%。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这是符合我国现时期国情的差不多国策。

我国热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已建成成规模的热作基地10余处。

海南岛地处中国最南端,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均处在热带亚热带,是全国唯独的热带省份,许多特色热带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在我国热带农业进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农业也是海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200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96.5亿元,农业增加值249.8亿元,占GDP的35.8%。

海南建省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实施科教兴农和可连续进展战略,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张牌,使农业保持稳固、连续增长。

1.2机会分析海南农业连续十余年的两位数增长,制造了经济进展的一个奇迹。

然而,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增长仍旧属于资源型、粗放型,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沿着老路还能走多远?WTO的加入,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专门大,对海南经济的阻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区域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紧密。

海南作为一个特色资源省区,在〝9+2〞、〝10+1〞等局部区域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国际热带亚热带农业大舞台上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地位?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率达85%,中国平均加工率为23%,而海南省只有5%,差距包蕴着庞大商机。

2004年2月24日,卫留成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强调〝为了实现我省农业连续进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要着力培养和壮大农业经济增长点,大力进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运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海南中部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海南中部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海 南 中部 地 区6 县 为 全 岛 主 要 江 河 发 源 地 , 市
独特 的优 势 。
其热 带雨林 在 调节 全 岛气候 、涵 养 水源 、维 护生 态
1 1 宜农 荒地 资 源丰 富 ,发 展 潜 力大 .
整个 地 区 幅员 面 积 约95 0 m.宜农 荒 地 约2 0 k 6 万 h m ,人 均 土 地 约 1 3h / m,而 且 多 为 丘 陵 台地 ,
(hns cd m f rp a A r utr cecs D nh u H i n 5 1 3) C ieeA ae yo o i l g cl a Si e, azo , a a 7 77 T c i ul n n
Absr t I i e y u i u n to i a e o r e n a e oo n io m e tf r a rc t r ld v l tac t sv r n q e i r p c lr s u c s a d h sa v r g d e vr n y n o g iul a e e— u o m e t i h e ta a to an n P o ic . Ho v r i i e o n a rc lu a e eo me ti p n n t e c nr lp r fH i a r vn e we e , t s v r po ri g iu tr ld v l p n n y t i r.Thi a r a ay e t g c tr le v r n e t te p e e tsau f i g c l r ld v lp h spat s p pe n lz s is a r ul a n io i u m n , h r s n tt s o t a r ut a e eo - s i u m e t a d t e p o e sa sn r m t g iul r ld v l p e t n u s f r r o e p o s l ra n , n r blm r i g fo isa rc t a e eo m n ,a d p t o wa d s m r po as f - h i u o

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探讨了其优势和面临的问题,针对存在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建议,并规划了实施路径。

通过对海南省品牌农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结合总结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省品牌农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海南省的农产品品牌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和认可,为当地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农民增加收入带来更多机会。

随着科技和市场的不断进步,海南省品牌农业的发展前景必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农产品优势,问题,发展对策建议,实施路径规划,前景,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海南省作为我国热带岛屿经济区域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特别是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变化,海南省品牌农产品逐渐受到重视,品牌农业发展成为海南省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目前,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方面,一方面,海南省拥有丰富的热带水果、热带香料、热带食用菌等农业资源,各类品牌农产品层出不穷,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海南省在推动品牌农产品认证、加强品牌营销、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营销渠道不畅、品牌农产品质量不稳定等方面的困难。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需要在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全面具体的发展对策建议。

2. 正文2.1 海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海南省是我国热带岛屿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气候优势,具备发展品牌农业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海南省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海南省的品牌农业产品种类繁多,但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原料生产阶段,缺乏深加工和品牌营销。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摘要:通过对我国及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构建冷链系统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村的构想,在省万宁市礼纪镇的初步实践表明,该项目对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有借鉴意义,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产业集群冷链系统新兴农业生态农业1.项目背景1.1中国及农业发展现状至2003年底,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14.5%,农业从业人员比重50%,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整个轻工业比重62.6%,而农产品出口比重仅为4.2%。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本国策。

我国热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已建成成规模的热作基地10余处。

岛地处中国最南端,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均处在热带亚热带,是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许多特色热带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在我国热带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农业也是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200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96.5亿元,农业增加值249.8亿元,占GDP的35.8%。

建省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牌,使农业保持稳定、持续增长。

1.2机会分析农业连续十余年的两位数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

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增长仍然属于资源型、粗放型,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沿着老路还能走多远?WTO的加入,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很大,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区域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紧密。

作为一个特色资源省区,在“9+2”、“10+1”等局部区域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国际热带亚热带农业大舞台上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地位?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率达85%,中国平均加工率为23%,而省只有5%,差距蕴含着巨大商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海南农村农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海南省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张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海南省农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4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05.8亿元,年均递增14.4%。

农业已成为海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

海南农业品种多样,优势明显:海南岛素有“百果园”的美誉,热带水果遍布全岛各地,主要品种有香蕉、菠萝、芒果、杨桃、绿橙、毛叶枣、红毛丹、火龙果、荔枝、龙眼、番石榴、番木瓜等。

建省以来,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热带水果生产,使热带水果成为农业经济的又一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品牌优势,积极面向市场调整优化热作产业结构,加大实用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橡胶新割制、椰子、胡椒高产栽培、橡胶产品加工等技术的推广,有力地推动热带经济作物快速发展。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大温室,也是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

近年来,海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的原则,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冬季瓜菜产业发展。

冬季瓜菜生产逐步走上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轨道。

瓜菜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调减了泡椒、小西红柿、冬瓜、黄瓜等品种面积,增加了豆角、苦瓜、毛豆、紫长茄、小南瓜等价高畅销品种面积,引进推广了103个瓜菜新品种,逐步形成了东南、西南、西北、北部和中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冬季瓜菜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主产区。

然而海南的农业现状仍有众多的不足之处: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建省办特区以来,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拥有充足的电力,便利的交通,这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农业内部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我国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农业后劲明显不足。

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脆弱,抗灾抗害能力差,至今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1996年,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76万千瓦,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34%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4千瓦,比山东、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更低,灌溉设施老化,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7.6万公顷,总总耕地面积40%,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的60%,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占43%。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农村投资环境不利,阻碍农民的投资行为农户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

据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占70%,而借贷性支出只占30%。

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建省以来,农民投入占农业总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80%。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料的投入方面,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投入几乎占了绝大部分。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投资环境欠佳,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民负担重,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难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的投资热情,造成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建设和其他非农产业上。

虽然近两年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业资金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村一高(农贸价格高)、一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农业技求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低海南科技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耕作方式落后,资源使用浪费,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海南目前有农业技术人员350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0人,农艺师820人,在农业人口中,每1700人才有一个农技人员,与全国相比,海南农技人员的总数仅高于西藏和天津,30个省市中排28位。

而在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占30%,小学占43%,文盲占15%。

如此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1996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中仅有3%来自科技进步的成果。

4、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海南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60%,尚有荒地约130公顷。

可使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95公顷,仅利用了10%,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8万公顷,大部分还没有利用,说明海南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而同时,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根据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渔业及畜物业生产理应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

但目前海南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仅占16%,年人均拥有水产品67公斤,相当台湾人均水平30%;畜牧业没有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独立产业,社会化程度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为19%,说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同时,由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不同程度的造成水上流失,土壤肥变下降,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态的破坏现象。

显然,以上众多的劣势,严重制约了海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其他农业发达地区为蓝本,结合本区特色,规划出一条适合海南未来农业发展的路线。

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台湾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1.科定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围绕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所得这一总目标,台湾先后实施农地改革”政策、“加速农村建设九项重要措施、“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等在此基础上于1985年7月开始实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把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所得上来紧接着从1990年7月开始执行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素质,增进农地利用效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j增进农民福利,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缩短城乡生活差距;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资源,发挥农业体闲旅游功能等方面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

以此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台湾农业的发展。

2.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没有一定的生产条件的保证,就不可能发展。

台湾在50、60年代就下力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平均每年以总投资的20%以上用于农业基础建设。

高强度的投入,使台湾的水利、龟力、道路等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现有耕地近60 有完善的港溉设施,农村用电普及率高达95%以上,已基本普及,道路网遍及偏远农村。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保鲜、包装业的发展,沟通了城乡市场,大大提高了皮业生产教率,为台湾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效率为中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台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出口业等正是籍此而发展的。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刨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台湾农产品加工起步较早,早在日据时期,台湾食品加工业生产额就占当时工业生产总额的7O%左右,在当时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就较高。

战后,台湾延续了这一传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其加工品的大量出口创汇,积累起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

砂糖、凤梨、蘑菇和芦笋等大宗农产品在台湾都必须经过加工才能作为外销商品,此实现自我增值,提高效益。

台湾的农产品加工已从初期的碾米、制糖,烟酒等到以罐头为主干的传统食品加工发展到现在以饲料工业,果蔬水产、肉类、谰理食品、脱水食品等冷冻食品工业以及各种饮料调昧品等新兴食品加工,1981-1085年冷冻食品产值增加近一倍,1988年其外销金额突破8亿美元,成为新兴高价值外销农产品的主干,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的发展。

1990年台湾农产品出口总值约为34.8亿费元,以猪肉产品和水产I 为主,主要通过进口玉米、黄豆等饲料原料来发展渔牧业,进而加工生产猪肉制品和水产品等增值农产品。

4.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工作由于资源的限制,四十多年来台湾一直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工作,重视农业科技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50年代着重进行了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60年代大力发展了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0年代发展了渔牧业和高附加值精致农业j 8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目前正在努力依靠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升级。

四十多年来,台湾农业的大幅度增长,据估计有60 来自科技进步的作用。

台湾一方面重视对农业教育、科研的投入,教育、科研经费比较克足,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共2300人,每年经费迭1.2亿美元之多,人均5万美元,台湾大学农学院有专兼职教师300人,学生2600人(其中有硕士生200人,博士生200人),有11个系及相对应的l1个研究所,每年经费两千多万美元。

另一方面重视设置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研究、开发、推广一条龙,地区布局合理,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农业结构变化灵活增设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如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已成为服务农业生产的后起之秀。

另外,还能根据生产与外贸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安排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推广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台湾“大农业”系统有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糖业、茶叶和食品工业等七个子系统科研单位,并按地区生态条件设有分所或分场l有四所农学院、两所农业专科学校和二十三所公立农工职业学校’有自上而下、体系健全的农技推广网络。

再一方面重视人才培养和国际科技交流工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优待知识分子等。

通过对台湾农业发展轨迹的解剖,海南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朗起来,结合海南的区位优势,我们为海南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做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本区资源禀赋特独富庶。

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国土面积达20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4.2%。

其中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海域面积200.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4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