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三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高二政治必修三走进文化生活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走进文化生活知识点
知识梳理
1、当代文化素描
(1)的发展是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2)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表现:
“喜”的表现: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忧”的表现: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对策:
①不能放任自流,需要、。
②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的特点,为此应该提供、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
而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文化生活1--3单元主观题汇总

1、辨析: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1)优秀文化总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所以,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但不能因此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优秀和糟粕之分。
只有参加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
而落后、糟粕的文化活动会腐蚀人的精神,参加此类活动会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3)人们参加优秀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
如果只是被动地受强制地参加优秀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4)综上所述,上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2、(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答案】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23日正式公布。
《意见》规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弹性安排休假时间。
同时,要求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广东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意义。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广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供旅游休闲等文化产品和服务业的发展;广东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有利于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体现了旅游文化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课件(4)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如何解决网络文化低 俗化问题?
精品PPT
①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 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 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精品主PPT义文化
变式训练:
●误区警示:2
辨析:只有通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
才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思路: ①提供多种类型,包括… ②标准:人民大众真正需要 ③大众文化含义
精品PPT
重点三: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一)阳光下的阴影
1、危害: 2、要求:
●误区警示: 3、4、5
知识整合:如何进行文化建精设品PP?T (国家、公民、单位)
精品PPT
1、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
色彩斑斓 2、原因
原因
八 的文化生活 3、“喜”与 表现
、
“忧”
启示
走
文化需求的特点+原因
进
4、大众文化 含义
文
要求
化
1、阳光下的阴影:危害
生
落后文化(含义、表现、态度)
活 在文化生 2、提高眼力 腐朽文化(含义、危害、态度)
④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有 糟粕的内容,我们应当保留传统习俗中的精华部 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加以创新。
精品PPT
重点四: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是什么?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
(1)必要性——各种文化有吸收又有排斥,有融合又 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高考思想政治复习 艺术科生文化课复习 第12课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提升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深度分析:
角度 内涵 原因
措施
阐释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021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58.8%的受访者希望引导青年理性追星;
34.4%的受访者希望整顿娱乐圈和网络乱象,让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回应这些关注
和期待需要( ) ①屏蔽娱乐圈不良信息从而营造良好氛围 ②国家加强相关的管理以构建清朗文化生态
D
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③政府坚决抵制和依法取缔各种落后文化
行动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筑牢 理想信念之基 ②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 化侵蚀 ⑤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2)学校团委发起“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志愿活动,请 你为该行动拟定两条倡议。
情景设计:复杂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探究与建构
【参考答案】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 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 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 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 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文化生活第三、四单元重点知识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默写内容1、我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哪个时期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逐渐形成了雏形?(答:春秋战国)3、哪个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秦)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什么?(答:史书典籍)5、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答:实用性和整体性)6、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7、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的载体是什么?(答:文字)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9、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10、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默写1、文化市场为什么会出现令人忧虑的现象?(答: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2、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答: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3、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4、腐朽文化举例?(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色情文化等。
)5、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6、先进文化的内涵?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答: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答: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10、怎么样加强文化建设?答: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11、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培育“四有”公民;②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28课 走进文化生活

跟踪训练3 (2018·常州一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
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
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可见,文艺要具有生命
力就必须
①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②坚持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首位
③扶持高雅文艺,适当限制通俗文艺
某些短视频出现了未成年人禁忌内容。对此,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该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②提高眼力,辨别不同文化影响
③改进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④加强修养,提升文化审美品位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题干是指向“我们在文化消费时”的要求,②从文化性质角度分析, ④从文化修养角度分析,均符合题意。 ①不符合题意。 ③忽视了传媒商业化的局限性。
必修3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8课 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展示
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2012、2013、2015·选择);发展人民大众喜 闻乐见的文化(2013·选择);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内容索引
主干构建 易错明辨 核心突破 精讲考点
主干构建 易错明辨
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
8.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 分析:错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 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不一定都 是先进文化。 9.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分析:错误。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 的并不一定是经典的。 10.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分析:错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提供多种 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 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
文化生活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参考答案

高二政治复习学案no.3第六课 1.C 2.A 3.B 4.B5.(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儒家思想汲取了齐鲁文化的营养,才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取得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征。
(2)①新时期推动齐鲁文化走向辉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弘扬齐鲁文化,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弘扬齐鲁文化,更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之长,推动齐鲁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6.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第七课D 2.D 3.C 4.略。
5. ①红色电影所展示的党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者中华民族精神,“用这些革命的东西……”就是要发扬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是维系……支撑……推动……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当前,“用这些革命的东西……”,继续弘扬革命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人人都应该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高二政治复习学案no.41. (1)网络文化具有两面性,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知识归纳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七课)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是什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位、特点、作用)。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注意:区域性区别于民族性)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注意:中华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1)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的含义,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3)兼收并蓄的含义,就是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4)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国家、个人)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注意理解每个方面)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地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民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为什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三、怎么办(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九、十课)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斓文化生活1、文化生活的特点:色彩斑斓(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1) “喜”:①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2)“忧”:①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注意】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双重的,应辩证分析,把握主流。
3、倡导文化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含义: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误区警示】“人民大众需要”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是两个不同概念,只有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文化。
“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则会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等思想,仍然大有市场,但是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区别含义和表现不同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示出来,如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腐蚀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1) 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内部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态度不同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联系都是文化中的糟粕;对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抵制★★对策(1)文化消费者(公民个人):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P90)②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P103)③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
(P109)(2)文化生产者(企业):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P88、P97)(3)文化管理者(国家、政府):①倡导文化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P88)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95-96)1、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1)历史证实: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P96):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深入理解】★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以及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97—P9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四个“由……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或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么办:6点)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或主要内容)(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③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4-112)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怎么办)★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原因(为什么)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道德具有时代性,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么办:5点)★①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