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菊古诗
题画菊古诗解释

题画菊古诗解释
《画菊》出自唐朝诗人王维之手,整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处境艰难的文人在落红满地的菊花下苦恼哀怨。
全诗五句,表达的情绪主要是凄凉,内心是压抑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把苦恼显露无余:把山外的山楼看成是期盼,而歌舞的西湖却被分隔,不见熙攘的一幕,哀恸的心情就这样深深地塑造出来了。
“可怜菊花初秋残,衰败一片愁思长。
”画菊给读者一种深切痛感,一片零落堆积出一种悲凉,又浓又浅,让读者很难不被落花纷飞的意境熏陶。
文人这一看见落著的菊花,就想到了自己的苦恼,愁思愈长,更是把悲凉的音符拨的弥漫。
“明日又一杯清茶,白发悠悠南山头”是文人在唯有独处在自己的苦恼中找到一份安宁,是他放下苦恼、拒绝物欲,凭着这份童心小小安抚自己暗自流泪,才终于重新立起自己的信心。
整首《画菊》把精神与物质交织在一起,它表现出一种很浓厚的思乡情怀,文人心中的痛楚和思念,因对自然之美又饱含深情,叫人动容。
它一方面彰显出文人中思乡之深,另一方面也是文人抒发苦恼的最完美表现,令人深受感动。
《画菊》古诗_作者郑思肖_古诗画菊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译文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画菊》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画菊》的赏析

《画菊》的赏析《画菊》的赏析《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画菊》的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
[出自] 南宋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抱:带有,怀着,指坚持,不放弃香:菊花的香气,指气节,诗人崇尚的那种高洁品质,不与现实同流合污抱香:菊花宁在枝头绽放、枯死,菊花的这种品性,宁愿在枝头枯死也不愿吹落北风中,沾染肮脏。
译文1:菊花啊菊花,你从来也不跟百花一块儿争奇斗艳;你独自挺起在疏疏落落的.篱笆下,你高尚的情操永远也不会改变,不会动摇。
哪怕天再冷,霜再重,你宁可在枝头上保持芳香枯萎而死,从不让北风吹落在尘埃里,受到沾污。
译文2: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高考诗歌鉴赏题分类专练:题画类题型(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题分类专练:题画类题型(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画菊清许廷镕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
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
1、《题画菊》全诗读来无一字明写“菊”,但却很好地写出了菊的神韵品格,与“画意不画形”的国画传统颇相契合。
请简要分析,全诗无一“菊”字,诗人是如何写“菊”的?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惠崇春江晚景③(其二)苏轼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
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
③惠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2.结合诗句,请分别从画作的风格(如画面呈现的意境)和呈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两首题画诗的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
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
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3.请简要概括苏轼推崇的“画法”的内涵,并分析王主簿的画是怎样体现此“画法”的。
四、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国画菊花百图欣赏(1)《菊画配诗》

国画菊花百图欣赏(1)《菊画配诗》《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兰确铭》晋王淑之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和郭主簿》晋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赋得残菊》唐太宗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云安九日》唐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唐吴履垒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菊花》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赵昌寒菊》宋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宋陆游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残菊》宋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宋朱淑贞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赋十月菊》金元好问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菊》明沈周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咏菊》宋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赏菊》董必武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秋菊》陈毅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二、借菊言志《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题菊花》赏析

<题菊花>赏析《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
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
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
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
这种激情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
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
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
全诗出语豪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咏菊》古诗词

《咏菊》古诗词梅、兰、竹、菊“四君子”,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成为千百年间入诗入画的永恒题材。
以物咏志,借题发挥,诗情画意,溢于笔端。
而且,诗画又常常联姻,或先画后题诗,或有诗再配画,诗是画魂,画为诗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菊傲风霜品自高。
菊又名节华、更生、朱赢、金蕊等。
原产我国,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拥有3000多个品种。
因其花序大小、形状、颜色极富变化,分类方法多种多样。
以花型而分有:单轮类,荷花类,莲座类,盂菊类,反卷类,托柱类,纽丝类,蓟菊类,扫帚类,抱菊类,管花类,小菊类等。
以花瓣形态而分有:平瓣、匙瓣、管瓣、筒瓣四种。
依开花期而分有:夏菊(六月开花),秋菊,寒菊(十二月开花)。
以菊花作为市花的城市有:北京、太原、南通、芜湖、湘潭、开封、中山。
《菊赞》(晋)郭璞菊名日精,布华玄月。
仙客薄采,何忧华发。
《采菊》(晋)袁宏息足回阿,圆坐长林。
披榛即涧,藉草依阴。
《咏菊》(晋)袁山松灵菊植幽崖,擢颖陵寒飚。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饮酒二十首》(其五中四句)(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九日酌菊酒》(南北朝)刘孝威露花疑始摘,罗衣似适薰。
馀杯度不取,欲持娇使君。
《御制九日对菊》(唐)李世民不与繁华竞,寒苞晚更香。
数茎偏挺秀,嘉尔傲风霜。
《咏菊》(唐)陈叔达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
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
《九日》(唐)王勃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月九日龙山饮》(唐)李白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题菊》(唐)杜甫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和张尹忆东篱菊》(唐)李端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
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
《九日与陆羽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古诗简介《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翻译/译文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赏析/鉴赏鉴赏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
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