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2方证资料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2方

伤寒论112方

伤寒论112 方、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4、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鸡子大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枚(擘)3、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四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方六十。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陈修园:伤寒脉浮,为太阳之病,当以麻黄汤化膀胱津液,出诸皮毛而为汗则愈,太阳与君火相合而主神,心为阳中之太阳,医以火迫劫之,遂致亡其上焦君火之阳,神气浮越必惊狂,卧起不安者,以桂枝去芍药,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前条中风火劫其汗,证见亡阴,故小便利为可治。

此条伤寒火劫其汗,证见亡阳,难俟阳之自复,故以此汤从手厥阴以复之。

凡亡阴中之阳,必用附子以救之;此亡阳中之阳,因火迫劫,又非附子之所宜。

此一节为火逆出其方也。

当知手厥阴证之专方,非逆通用之方也。

但汪苓友疑亡阳证恐不能胜蜀漆之暴悍,柯韵伯疑当时另有蜀漆,非常山苗也。

愚每以茯苓代之,热盛者以百微代之。

黄元御: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

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刘世祯:上举二例,虽有津液气血之分,皆由形质受病,以渐及于神藏,本条所举,乃直伤荣气,迫乱心神之候,亦其人心气素虚故也。

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明伤寒为寒邪在表,荣郁卫闭,法当脉象浮紧者为常,今脉浮不言紧,知卫虽外浮,荣已内弱,加火热迫劫,乘虚陷脉,必致心气流溢,失其常度。

但病机转坏,证由体异,若荣阴偏虚者,当烦惊呓语,昼缓夜加(热陷入阴,故夜则病剧);若心阳偏虚者,得火劫迫心气浮越,则转令亡阳,成本条惊狂、卧起不安之变。

盖阳亡而神乱无主。

与胃实谵狂之证相隔霄壤,必舌润口和,脉浮而散,按之涩,或大而空,久按时涩时急。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12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12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12
【每日经典】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这一条的字面意思挺简单的,但背后的机理以及病家详细的病证表现不好描述。

病家是太阳伤寒证,应该用麻黄汤、大青龙汤一类的方剂治疗,但是医家选择了火热迫汗的方法,这样就导致病家大量出汗,汗就是津液,也就是阳气,所以病家会有“亡阳”,因此出现了精神异常的表现——容易惊吓发狂,不管是躺下睡觉还是白天都精神不安,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来治疗,蜀漆就是常山的幼苗,临床上现在就以常山代替。

这里仲师只是描述了惊狂、卧起不安的病证,这就跟69条的茯苓四逆汤似的,正面的脉象、症状都没有涉及,只能通过临床案例来理解,但是桂枝救逆汤我只应用过寥寥数次,还没有确切的使用心得,等以后使用的多了再跟大家分享。

胡老分享这首处方时,说是在桂枝去芍药汤证的基础上,病家出现了胸满动悸而惊狂、卧起不安。

这种说法我不太赞成,因为药物组合成完整的处方后就是以一个全新的状态出现的,就像是后面279条的桂枝加芍药汤,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芍药的剂量,针对的就是太阴病了,跟桂枝汤针对太阳病是完全不同的。

药物组合成完整的处方后,就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功效的叠加,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整体看待。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伤寒论需要背诵的 112 条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背诵其中的一些关键条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为您介绍112 条需要背诵的条文以及其重要意义。

太阳病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明确指出了太阳病的主要症状。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两条文清晰地区分了太阳病中的中风与伤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则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代表方剂。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文提示了太阳病误治后可能出现的变证及治法。

阳明病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明确了阳明病的主要病机。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对于阳明病发黄的机理和治疗给出了指导。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大承气汤是阳明腑实证的常用方剂。

少阳病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为少阳病的提纲条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

太阴病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阐述了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和治疗禁忌。

伤寒论112方之欧阳德创编

伤寒论112方之欧阳德创编

伤寒论112方一、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3、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4、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112方剂

伤寒论112方剂

伤寒论112方剂泄露天机版第 13 期一、桂枝汤类【解析】桂枝汤类19方主要是处理表证和阳虚,可以分为六个类型:㈠ 1、桂枝汤方,2、桂枝加葛根汤方,3、桂枝麻黄各半汤,4、桂枝二越婢一汤方,5、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这5个方剂,是不同程度的汗剂;㈡6、桂枝加桂汤方,7、桂枝加附子汤方,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9、桂枝甘草汤方,10、桂枝去芍药汤方,这5个方剂是不同的温剂;㈢ 11、小建中汤方,12、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这2个方剂是不同的补剂;㈣ 13、桂枝加芍药汤方,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15、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1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这4个方剂是不同的利剂;㈤ 17、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8、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这2个方剂是不同的镇涩剂;㈥ 19、桂枝加大黄汤方,是表里两解的缓下剂。

二、麻黄汤类20、麻黄汤方:发汗剂代表方;21、大青龙汤方:清里发汗;22、小青龙汤方:温里发汗;23、麻黄附子细辛汤:扶肾阳发汗;24、麻黄附子甘草汤:益脾阳发汗;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清解剂。

【解析】麻黄汤类6方主要是解表,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是清解剂。

三、葛根汤类26、葛根汤:解表发汗;27、葛根加半夏汤:解表发汗;28、葛黄芩黄连汤:清热剂。

【解析】这些个方:解表不伤津。

四、柴胡汤类29、小柴胡汤方:和解剂的代表方,既不偏表,亦不偏里;30、大柴胡汤方:偏于治疗里实;31、柴胡加芒硝汤方:偏于治疗里实;3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通、涩并用33、柴胡桂枝汤方:两解太少阳34、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两解太少阳【解析】柴胡类方均为和解半表半里的方剂。

注意表、里、轻、重。

五、栀子汤类35、栀子豉汤方36、栀子甘草豉汤方37、栀子生姜豉汤方38、栀子厚朴汤方39、栀子干姜汤方:误下后脾寒配干姜40、栀子柏皮汤方41、枳实栀子汤方【解析】统为清里剂,都是偏于清解中上焦热邪的方剂。

伤寒论重点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必背条文112

伤寒论重点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必背条文112

伤寒论重点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必背条文112一:郝万山伤寒论讲义中要求背诵的重点条文有哪些伤寒论背诵条文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112方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

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6.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病机:表邪未尽,水气内停。

脉症: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化饮。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近。

7.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病机:太阳病未解,风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饮内停,又感风寒,外内相引而发病,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自汗,微喘,可见痰多而稀,但无烦躁口渴,苔白滑腻,脉浮滑。

治法:疏风祛邪,降逆平喘。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杏仁9g 厚朴4.5g应用: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

8.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62)病机:伤寒,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可由发汗太过而致。

脉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治法:补气生津,扶正祛邪。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生姜9g应用:本方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脉沉迟,或用于反复感冒,体虚不能御邪者。

注:本方为桂枝汤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或党参)而成。

9.汤证:小建中汤(102)病机:素体阳虚,寒邪乘虚而入,复伤脾阳。

脉症:里虚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可见虚怯少气,神疲乏力,脉弦而涩,或浮大按之空虚。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应用:1.虚寒腹痛,按之软,重按久按则痛减,得温熨亦减,脉弦涩。

2.产后腹中绞痛,虚羸不足,可用本方加当归6g。

3.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

10.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病机:火邪内迫,阳气浮越不能潜藏,神不内守,可因误用温灸而致。

脉症:惊狂,起卧不安,可见胸满痰多,胸腹悸动,烦躁,苔腻,脉浮滑。

治法:潜纳浮阳,平冲制动,扶阳安神。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煅牡蛎12g 煅龙骨12g 大枣4枚蜀漆6g应用: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惊狂、动悸、卧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

神经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见该方证者可考虑本方。

11.汤证:桂枝加桂汤(117)病机:寒邪引发之奔豚气。

脉症: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

治法:散寒降逆。

处方: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12.汤证:桂枝附子汤(174)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脉症: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处方:桂枝9g 炮附子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应用: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温经止痛,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

13.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174)病机:风湿相搏,湿在肉腠。

脉症: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沉细而涩。

治法:健脾祛寒逐湿。

处方:炮附子9g 白术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应用:本方较桂枝附子汤化湿力强,故对于湿邪偏重者为宜。

14.汤证:桂枝加芍药汤(279)病机: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时痛,脉浮弦或弦而无力。

治法: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大枣4枚生姜6g应用:用于腹痛下利见太阳证者。

临床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病症。

15.汤证:桂枝加大黄汤(279)病机:太阳病,邪陷阳明,营卫不和,脾胃失调。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实痛(有燥屎留滞),脉浮弦或沉弦有力。

治法:解肌通结,表里双解。

处方:桂枝6g 大黄4.5g 芍药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可用于肠痉挛、肠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适用于消除痢疾、肠炎里急后重的症状。

16.汤证:当归四逆汤(351)病机:外来寒邪凝滞血脉。

脉症:手足厥寒,或见麻木,青紫,恶寒,腰中冷痛,拘挛痛,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欲绝。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3g 炙甘草4.5g 通草6g 大枣6枚应用:用于早期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手足皲裂,苯胺中毒,精索静脉曲张,以及头痛,胃痛,痛经等。

17.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病机:素体胃阳虚寒,又感外寒,凝滞血脉。

脉症:当归四逆汤证兼见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治法:温中降逆。

处方:当归9g 芍药9g 桂枝9g 通草6g 细辛3g 吴茱萸6g 生姜15g 大枣6枚炙甘草4.5g 应用:本方与当归四逆汤大致相同,但有更强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虚寒腹痛,及妇女经前腹痛。

18.汤证:麻黄汤(35)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舒之表实证。

脉症: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肌肤起粟,无汗而喘,脉浮紧。

治法: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处方: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应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寒证,哮喘急性发作,肾炎水肿(属阳水),以及麻疹初期。

19.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23)病机:太阳病表证迁延,仍有微邪留滞,邪气已衰,正气渐复。

脉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面有热色,身痒,脉浮而不甚紧。

治法:疏达肌腠,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0.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25)病机:证候介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汗出不彻,邪气欲退,非桂枝汤之可解,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汗。

脉症: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热如疟,脉浮数。

治法: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处方: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1.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27)病机:太阳病表邪未透,里有郁热。

脉症:寒热如疟,热多寒少,或见烦渴而喘,汗出不畅,脉浮滑而数。

治法:解表清里,表里双解。

处方: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应用:本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用于表寒里热之轻证。

感冒、流感及热病初起见该方证者可用此方治疗。

22.汤证:大青龙汤(38)病机:风寒外束,表实无汗,里有郁热。

脉症:发热恶寒,身痛,肌肤粟起,无汗,烦躁,脉浮紧。

治法:解表清里,退热除烦。

处方: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应用:本方为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乃麻黄汤证加见内热烦躁,临床上流感、流脑、肺炎、急性肾炎等病可见此方证。

23.汤证:小青龙汤(40)病机:表有寒邪,里有水饮。

脉症: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大或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里双解。

处方: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应用:本方对于外寒内饮表实之证皆可化裁应用,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肾炎,眼科疾病等。

24.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病机:风热或风寒化热,邪热迫肺,肺气壅遏。

脉症: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脉浮数或洪大滑数。

治法:疏表宣肺,平喘散热。

处方: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应用:本方是治疗肺系热证的辛凉重剂,常用于支气管哮喘,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慢性鼻炎,荨麻疹等。

此外,有人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本方治疗痔疮取得疗效。

25.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病机:寒邪外束,湿热内蕴,表实发黄。

脉症:发热,恶寒,无汗,心烦,身目俱黄,脉浮弦或浮数,弦数。

治法:解表散邪,清利湿热。

处方:麻黄2g 连翘9g 杏仁6g 赤小豆30g 大枣4枚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 生姜6g 炙甘草6g应用:本方用于湿热发黄兼表实证者。

于临床凡内有湿热外有表证,皆可化裁应用,如疮毒内攻、肝炎初起、急性肾炎、荨麻疹等。

26.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301)病机: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

脉症: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身疼,脉沉或沉细。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麻黄3g 细辛3g 炮附子4.5g应用:本方又治风冷头痛,寒痰。

27.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302)病机:素体阳虚,复感外邪。

脉症: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或沉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