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之习题带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共16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5)尊君在不.()2、翻译句子。
(4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5)同“否”2、(1)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含答案).doc

《陈太丘与友期⾏》习题(含答案).doc《陈太丘与友期⾏》习题精选⼀、基础知识题1.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期⽇中。
期:⾏:B.过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
过:乃:C.⾮⼈哉!与⼈期⾏,相委⽽去。
委:去:D.友⼈惭,下车引之。
元⽅⼊门不顾。
顾:惭:引:2.补全下⾯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期⽇中。
过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内集,与⼉⼥讲论⽂义”这⼀句总述了谢太傅家⼈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物 ________事件“ _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期⽇中,过中不⾄”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是客⽽不是陈太丘B.“与⼉⼥讲论⽂义”⼀句中“⼉⼥”指的是谢太傅的⼉⼦和⼥⼉C.“未若柳絮因起” 句的意思是:不如化做把柳絮吹得天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的⼀种尊称;后者是,是⼈称⾃⼰的⽗6.《咏雪》⼀⽂尾太傅两个⼈的回答的劣未做定,只是“⼤笑”,⼗分耐⼈味,要你此的理解。
⼆、下⾯⽂段,回答太丘与友期太丘与友期⾏,期⽇中。
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
元⽅年七,外。
客元⽅:“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已去。
”友⼈便怒⽈:“⾮⼈哉!与⼈期⾏,相委⽽去。
”元⽅⽈:“君与家君期⽇中,⽇中不⾄,是⽆信;⼦⽗,是⽆礼。
”友⼈,下引之。
元⽅⼊不。
1.划的句⼦理解正确的⼀是()A.友⼈⼗分愧,下引元⽅。
元⽅⼊家后不友⼈。
B.友⼈感到很愧,下引元⽅。
元⽅后不再看他。
C.友⼈感到很愧,下去拉元⽅以(表⽰好感)。
元⽅⼊家后没有回看(他)⼀眼。
D.友⼈⼗分愧,下去拉元⽅。
元⽅不友⼈⾃⼰⼊家。
2.解⽂中画的全都正确的⼀是()A.期(⽇期)去(离开)委(委任)信(信⽤)B.期(定)去(离开)委(舍弃)信(信⽤)C.期(⽇期)去(到??去)委(舍弃)信(相信)D.期(定⽇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3.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象。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附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相委而去(2)入门不顾【小题2】用现代汉语译者以下句子(2分后)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小题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回去”时,元方从“”和“”两点驳斥。
(2分后)【小题4】从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小题1】(1)委:丢下、舍弃(2)顾:回头看(每空1分)【小题2】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抵达,太丘就不再等候跑了,返回以后(友人)才至。
(迁调全省略1分后,夹住重点字词“回去”和“实乃”,其他意思通顺即可。
(1分后)【小题3】无信无礼【小题4】示例:整体表现了他的聪颖仁义。
(可以从聪颖、存有胆识、个性直率、懂得礼识义等方面自由选择两点提问)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认知和鼓腮,建议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表述展开重点鼓腮。
还建议学生对文章四书五经,书念百遍,其义字生。
“刘”“委”须要学生课下重点总结常考至的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
注意“中”“乃”“至”的含义。
考点:认知并译者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认知b。
【小题3】试题分析:建议学生能大致译者文段,答案瞄准在:“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怒骂父,则就是不敬”。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4】试题分析: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即可。
考点:观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共16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5)尊君在不.()2、翻译句子。
(4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5)同“否”2、(1)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含答案)精选复习过程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含答案)精选《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乃: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去:D.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惭:引:顾: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6.《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含答案)精选复习过程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含答案)精选《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乃: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去:D.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惭:引:顾: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6.《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1(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去后乃至乃不知有汉 B.下车引之肉食者谋之C.惟长堤一痕惟吾德馨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①尊君在不不:②元方入门不顾顾:③客此客: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8.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
(4分)参考答案(一)(16分)5.(3分) C6.(3分)同“否”,吗回头看客居(寓居)7.(6分)(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期”、“委”、“去”各0.5分)(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雪”、“绝”各0.5分)8.(4分)示例: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
(2分)“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5篇)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5篇)《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4分)(1)期日中期 __________ (2)去后乃至乃 __________(3)尊君在不不 _________ (4)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_________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友人的无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小题4: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做人道理?请结合短文或实际,说说你的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参考答案:小题1:期:约定乃:才不:通“否”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小题2:略小题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友人惭,下车引之小题4:做人要重礼守信,围绕这一点谈小题1:试题分析:“期”在古文中有“相约”“时期”“期望”的意思,“乃”在古文中有“于是就”“才”“却”“你”等含义,“不”通“否”,表疑问,“家君”,是自称其父,“令尊”是敬称别人父,要注意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二则测试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
1.《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就是由时期
组织编写得一部。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得、。
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篇。
2、解词:期行: 期: 日中:
舍去: 舍:去 :
乃:
戏:尊君在不: 不:
相委而去:委:下车引.之: 顾: 2.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骂父,则就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得心理活动。
(2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4、作者交代元方“时年七岁”,有何作用?(2分)
5.面对友人责骂自己得父亲,元方就是如何回答得?这表现出她怎样得特点?(4分)
6.“友人惭”得原因就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7.“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2分)
8.元方“入门不顾”得理由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
从元方得做法中您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2分)
9.您如何评价元方得“入门不顾”?(3分)
10.文中塑造人物得主要手法就是______描写。
(1分)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得就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她们各自得性格特征。
(4分)
12.“君”“尊君”“家君”得称谓有何不同?(3分)
13、在现实生活中,对人得称呼也有不同说法,试试说说以下情景该如何称呼,称别人得女儿常称 ,称别人得儿子常称,称自己得过世得父亲常称。
(3分)
14、学习本文,您明白了怎样得道理?(2分)
《世说新语》二则测试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
3.《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就是由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得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得言谈、逸事。
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2、解词:期行: 相约同行期: 约定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 丢下她而离开舍:舍弃去 :离开乃:才
戏:玩耍,嬉戏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不:同“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舍弃下车引.之: 拉,牵拉顾:回头瞧
4.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中午出发。
(2)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骂父,则就是无礼。
中午您还没有到,就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面骂她得父亲,就就是没有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门去。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得心理活动。
(2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惭愧。
⑵元方入门不顾。
(轻视。
4、作者交代元方“时年七岁”,有何作用?(2分)
交代了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元方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5、面对友人责骂自己得父亲,元方就是如何回答得?这表现出她怎样得特点?(4分) (1)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得无信、无礼,有理有据。
(2)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6、“友人惭”得原因就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骂父,则就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2分)
由“怒”转“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得错误,并对自己得言行感到后悔。
“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8、元方“入门不顾”得理由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
从元方得做法中您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2分)
父亲得朋友“无信、无礼”;(1分)为人要讲诚信、有礼貌、为人要宽容等(1分)
9、您如何评价元方得“入门不顾”?(3分)
示例一: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1分)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就是父亲得朋友,就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2分)
示例二:元方这样做不失礼,(1分)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得态度维护自己与父亲得尊严,这就是坚持原则得一种体现,同时也就是给“友人”得一个难忘得教训。
(2分)
10、文中塑造人物得主要手法就是______描写。
(1分)
对比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得就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她们各自得性格特征。
(4分)
元方——聪明、机智、明信、懂礼、有节、能言善辩。
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知错能改。
12、“君”“尊君”“家君”得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对对方得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得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得父亲,谦词。
13、在现实生活中,对人得称呼也有不同说法,试试说说以下情景该如何称呼,称别人得女儿常
称 ,称别人得儿子常称,称自己得过世得父亲常称。
(3分) 令爱、令郎、先父
14、学习本文,您明白了怎样得道理?(2分)
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诚信、懂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得尊重。
生活中也要知错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