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实验血液病诊断

合集下载

血液病最基本的诊断技术

血液病最基本的诊断技术

血液病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其中最基本的诊断技术包括:
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最基本、常用的血液病诊断技术之一。

它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异常的血液计数可以提供关于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情况的线索。

2. 外周血涂片:外周血涂片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这有助于确定血液细胞的异常,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

3. 骨髓穿刺和骨髓涂片:对于一些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涂片检查。

这种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包括异常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其他特征。

4. 凝血功能检查:血液病患者常常伴随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状态。

5.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血液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确定不同细胞亚群的比例,对淋巴瘤等血液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6. 遗传学检查:一些血液病具有遗传性因素,因此遗传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评估患者的遗传风险非常重要。

这可能包括染色体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

以上这些基本的诊断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经常被组合使用,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具体的诊断流程会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血液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和管理手段至关重要。

血液病的实验诊断

血液病的实验诊断
胞低色素表现,RBC 染色浅淡、部分RBC呈环状。
缺铁性贫血
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明显增生, 以中 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核老浆幼), M:E比值 减低,骨髓铁染色减少甚至消失
缺铁性贫血
生化检查
• 血清铁蛋白↓ • 血清铁 ↓ • 总铁结合力↑ • 转铁蛋白饱和度↓ • 转铁蛋白↑
⑵红细胞外在因素
3.失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膜异常(PNH、遗传性球形红 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缺陷(G-6-PD缺乏) 血红蛋白异常(Hb病、海洋性贫血) 卟啉病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全世 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 铁。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 亚洲发病率高于欧美。在生育年龄的妇 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这种贫 血的发病数很高。
缺铁性贫血
所需的铁约20~25mg/d,多来自衰老的红细胞 破坏后释放的铁。 食物中摄取1-1.5mg/d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平衡 (孕妇和哺乳的妇女为2-4mg/d)。 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体内多余的铁是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 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中。
缺铁性贫血
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骨髓红系统增生、细胞外铁消失、细胞 内铁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减少、血 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铁饱和度 下降等指标对缺铁性贫血诊断不难。但 确诊后必须查明缺铁原因。
缺铁性贫血
几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点比较

常见血液病诊断

常见血液病诊断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贫血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血型。

2尿常规、大便潜血、虫卵。

3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ENA等。

4 必要时胃肠道餐或胃镜检查二.诊断标准1男性:Hb﹤120g/L,RBC﹤4.0×1012/L,HCT﹤0.402女性:Hb﹤110g/L,RBC﹤3.5×1012/L,HCT﹤0.37缺铁性贫血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二、诊断标准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2血清铁﹤50ug /dl,总铁结合力﹥350ug /dl,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 /L。

5红细胞游离卟啉(FEP)﹥3.0u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6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论断。

三、治疗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 /L时再停药。

四、疗效标准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

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巨幼细胞贫血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4生化检查: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红细胞叶酸水平;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血清胃泌素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5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血液病诊断标准

血液病诊断标准

血液病诊断标准
血液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两个方面。

临床表现方面,血液病通常会有贫血、出血、发热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

辅助检查方面,常见的有血常规、血涂片、骨髓穿刺化验等。

血常规可以了解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血涂片可以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骨髓穿刺化验则可以了解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液病以及血液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具体来说,如果血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明显异常,或者血涂片检查发现细胞形态和结构异常,或者骨髓穿刺化验发现造血细胞异常增生或减少,都可能提示存在血液病。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请注意,不同类型的血液病可能具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您有相关疑虑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血液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检查诊断方法原发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机制本身的异常;继发性血液病则指人体其它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学异常。

血液病部分常见疾病可进行白血病、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他血液内科疾病的检查等。

以及骨髓象检查等。

一、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为最基本的化验检查。

2、网积红细胞计数,以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各种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对贫血患者进行形态学分类,有助于寻找贫血的原因。

3、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某些血液病有确诊价值(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及参考价值(如增生性贫血)。

4、出血性疾病: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为基本的检查。

尚可做血块回缩试验、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试验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5、溶血性疾病检查:常用的试验有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Rous/试验、尿潜血(血管内溶血);酸溶血试验、蔗糖水试验(PNH);渗透脆性试验(先天性球成形红细胞增多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贫)等以确定溶血原因。

6、细胞化学染色: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价值,如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等。

7、活体组织检查:如淋巴结或浸润包块的活检对诊断淋巴瘤或恶性血液病的浸润有诊断价值。

8、生化及免疫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系统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近年来已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

9、器械检查:如超声波、CT对纵膈及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

10、放射性核素:应用于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骨髓显像、淋巴瘤显像等。

二、血液病的鉴别诊断1、红细胞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实验诊断及临床血液学检测

实验诊断及临床血液学检测

实验诊断及临床血液学检测实验诊断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方法的不断创新,实验诊断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而临床血液学检测则是诊断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涉及血液的生理、病理和化学等多个方面,是疾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诊断实验诊断是指在实验室中运用特定的技术,对人体组织、体液等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病情和疾病诊断的过程。

常用的实验诊断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技术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和功能异常进行研究的一种实验诊断技术。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核酸探针技术,可以直接在细胞内进行检测和分析。

该技术可以检测到RNA和DNA分子的序列,并且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其表达情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癌症、遗传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中。

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基于微芯片技术,运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对大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一种实验诊断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数千甚至数百万种分子,具有高效、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基于微芯片技术,运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对大量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一种实验诊断技术。

与生物芯片技术相比,蛋白质芯片技术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可以用于研究和诊断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临床血液学检测临床血液学检测是指运用血液学方法,对人体血液参数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病情和疾病诊断的过程。

常用的临床血液学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测等。

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测中的核心项目之一,它包括血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等。

通过血常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进而确定疾病类型和诊断。

血液病——血友病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血液病——血友病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实验室检查:
本病主要为内源性途径凝⾎障碍,故出⾎时间、⾎⼩板计数及形态、PT、TT、⾎管性⾎友病因⼦相关抗原(vWF:Ag)均正常。

APTT延长,凝⾎活酶⽣成不良。

鉴别两型可做凝⾎活酶⽣成时间纠正试验。

测定Ⅷ∶C及因⼦Ⅸ活性(Ⅸ:C),以估计其在⾎浆中的浓度。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的APTT、凝⾎活酶⽣成试验及纠正试验、凝⾎因⼦活性测定,⾎友病甲、⼄的诊断和鉴别不难。

但需与因⼦Ⅺ缺乏相鉴别,后者是常染⾊体不完全隐性遗传,男⼥均可患病,⽗母均可传递,临床出⾎症状较轻。

依据凝⾎活酶⽣成不良,正常吸附⾎浆及正常⾎清均能纠正,以及⾎浆因⼦Ⅺ活性减低或消失可以鉴别。

此外尚需与⾎管性⾎友病及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因⼦Ⅶ、Ⅸ抑制物)加以鉴别,后者出⾎症状与⾎友病相同,但⽆家族史及性别、年龄限制且凝⾎异常不能被少量正常⾎浆纠正。

检验科血液疾病诊断流程与结果分析

检验科血液疾病诊断流程与结果分析

检验科血液疾病诊断流程与结果分析引言血液疾病是指影响血液系统正常功能的各类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准确快速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而检验科作为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的重要部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血液疾病的诊断流程和结果分析,旨在为医学界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一、血液疾病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诊断开始于与患者的沟通,了解病史,收集病例。

病史包括过去和现在的病情、基因遗传史、用药记录等。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病情发展,并记录体征指标,如皮肤苍白、脾脏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1)血液细胞计数通过血液细胞计数,可以确定血细胞的数量,进而辅助判断贫血的类型及程度。

通常,贫血的主要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2)血液形态学分析在经过染色的血涂片中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检测血细胞的异常形态和排除潜在的疾病。

常规血涂片染色方法包括 Wright 染色、Giemsa 染色等。

(3)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确定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骨髓穿刺涂片和骨髓活检来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组织学及遗传学特征。

这对于血液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的诊断至关重要。

(4)染色体分析针对部分血液疾病,如某些白血病类型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贫血,染色体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通过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手段,检测染色体结构的突变和异常。

3. 分子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检测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因诊断可以通过 PCR 扩增技术、DNA测序等方法,准确地检测出血液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或突变率。

4. 其他辅助检查针对不同类型的血液疾病,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其他辅助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检测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情及分类。

二、结果分析1. 贫血类型分析贫血是众多血液疾病的共同症状,通过血液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甲基联苯胺法
➢试剂
1、四-甲基联苯胺混合试剂: 取1% TMB乙醇溶液5ml,加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 50μl,混匀。
2、稀过氧化氢(新鲜配置) 3、瑞氏染液
➢材料
患者新鲜骨髓涂片
操 临床血液学检验 作 步 骤
1、取新鲜干燥的骨髓涂片,滴加新配置的四-甲基联苯胺混合试剂 0.5ml,1分钟。 2、再加稀过氧化氢溶液0.7ml,混匀,染色6分钟。 3、倾去染液,待干,瑞氏染液复染15~20分钟。 4、流水冲去染液,待干,镜检。
病例诊断步骤
临床症状疑似白血病 血常规检查支持白血病 骨髓象检查诊断白血病 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作业
对病例进行诊断,写出诊断流程和依据。
思考题
如何鉴别急性白血病?
➢实验材料:

患者骨髓涂片
➢实验方法:

瑞氏染色

显微镜检查

临床步血骤液2学检过验氧化物酶染色
临床应用: 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实验原理: 过氧化物酶可以使过氧化氢释放出新生态氧, 氧使无色的底物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成蓝色, 该物质又自行氧化成棕色或棕黑色化合物, 固定在酶存在的部位—胞浆中。
临床血液学检验
6×109/L
涂片中有大量原始细胞, 占52%。 PLT :75×109/L
临床血白液学血检病验的诊断鉴别诊断的步骤
结合临床症状,怀疑 患者是白血病
血常规、血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
细胞免疫检查 骨髓活检
细胞化学 染色体检查 染色
步骤1
临床血液学检验
骨髓象检查
实骨
验 小

结象
临床血液学检验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同一类原始细胞占
90%以上,核染色质细致,有核仁。有些 细胞胞体略小。其它系列受抑制,数量均 减少。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结果
过氧化物酶阳性: 颗粒稍粗,分布较密。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原始细胞>90%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 病未分化型(M1)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九、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 (设计性实验)
北华大学医学院 血液检验教研室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临床白血病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的步骤和流程。
2、熟悉血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结果判断 和临床意义。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安排
给出病例,病例讨论 学生根据病例,设计实验室诊断流程
临床血液学检验
注意事项
➢1、血片或骨髓片必须是新鲜的,否则,过 氧化物酶活性会下降。
➢2、过氧化氢必须新鲜配置,浓度适当。
➢3、四-甲基联苯胺有毒,避免接触皮肤。
临床血液学检验
结果判断
1、阴性:胞浆中无棕黑色颗粒(如:急淋) 2、弱阳性:胞浆中细小的兰色颗粒,分布稀疏(如:急单)
阳性:胞浆中棕黑色颗粒稍粗,分布较密。 (如:急粒) 强阳性:胞浆中棕黑色颗粒粗大,密布整个胞浆。(如:急粒)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选择、操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诊断疾病 教师总结实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出血点
病例
某患者,男,27岁,近一个月经常小腿痛,三天前 突然高热39.5℃,服药无效后前来就医,贫血貌,查体: 口腔粘膜有溃疡,颈部有出血点,胸骨压痛,淋巴结肿大。
白血病典型的临床特征: 发热、贫血、出血、组织浸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