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单茎茎鞘重与产量形成关系及其高产栽培途径的探讨

合集下载

植保论稻:剖析影响水稻产量内部因素及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

植保论稻:剖析影响水稻产量内部因素及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

植保论稻:剖析影响水稻产量内部因素及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遗传,水稻是个感温,感光,遗传性非常强的植物。

种植的品种也必须遗传他的父系和母系的某些特征,所以一个品种的产量内部因素第一个就要看他的父系和母系是不是高产品种。

一、影响高产内部因素有哪些呢?第一分蘖能力,分蘖穗的产量大于主茎穗的产量,这是绝大多数水稻的特征。

插秧时设计单位平方米应有的有效棵数本田中是否能够达到,很大程度上是水稻品种自身因素决定。

第二穗大粒密,支梗发育完全,支梗粒排列紧密。

第三千粒重,千粒重对水稻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相差一个千粒重大概相差400斤粮食的生产。

第四倒伏问题,水稻如果不抗倒伏,产量直接下降。

抗倒伏一定是水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内部因素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

第五水稻株型,‘剑叶上举,植株清秀’这八个字阐述了高产水稻品种的基本形态,剑叶上举说明叶片与主茎夹角合理,剑叶上举也说明水稻品种的基本绿叶面积够用,能够帮助水稻品种充分的合成干物质。

植株清秀说明水稻的茎干挺实,茎干纤维化程度高,韧性强。

第六水稻耐高低温程度。

高温造成空粒增多、低温导致抽穗困难等,天气也是水稻结实率影响最重要的一点。

二、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水稻产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

即:每亩产量=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

由影响高产内部因素看出:(1)选择一个高产品种是第一关键因素。

(2)每亩穗数与单穗重(即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的乘积越大,则产量愈高,但实际上每亩穗数都有一个适宜范围,因而注重水稻分蘖期管理以达到合适的有效穗数。

(3)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每亩实粒数与粒重。

同一品种的粒重比较稳定,所以实粒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产量的高低,而颖花数与结实率又影响实粒数的多少。

综上(2)(3)得出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都能不同程度的增产,要是这几个方面都重视起来,增产更为显著。

单季水稻每667m^2超吨粮高产栽培技术

单季水稻每667m^2超吨粮高产栽培技术
2.2 超吨粮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2.1 选用大穗型品种 能较好地协调群体和个体、有效穗
和粒数的关系,目前浙江都以选用籼梗杂交每穗总粒数达 200 粒以上的主要有甬优 9 号、甬优 12 号、甬优 15 号、甬优 538 以及浙优 18 号等品种。 2.2.2 播前种子处理和培育壮秧 通过药剂浸种处理,做好 恶苗病、干尖线虫病,苗期注意稻虱、稻蓟马和稻瘟病的防治, 移栽以前 3 ~ 5 d 选对口药剂带药下田,育秧采用旱秧或基 质育秧(叠盘暗出苗)技术,提高出苗率,降低播种量。 2.2.3 适龄早播早栽 适期早播有利于延长生育期,增加光 合积累,为壮秆奠定物质基础。抽穗前 15 d 和抽穗后 25 d, 总计 40 d 处在晴天最多的时段,有利于减少颖花退化和积累 更多的光合产物,尽早启动弱势籽粒灌浆并加快灌浆速率,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量。根据浙江龙游气候以抽穗期在 8 月 25 日至 9 月 5 日较为适宜,籼梗杂交品种一般在 5 月中下旬 播种为宜,机插秧在秧苗叶龄 3 ~ 3.5 叶,秧龄 15 d 时移栽, 播种量高的秧田,秧龄宜短为好。 2.2.4 合理密植 应考虑基本苗适宜,控制无效分蘖和行株距配 置合理、封行不过早的原则,旱育秧手插,每 667 m2 插种 0.8 万~1.1万丛,基本苗1.1万~1.6万,机插秧每667 m2 基本苗2.2 万~ 2.8 万,二种插秧方式的行株距均为 30 cm×20 cm。 2.2.5 科 学 施 肥 高 产 水 稻 对 氮 ∶ 磷 ∶ 钾 比 例 一 般 为 1 ∶0.45∶(1~1.1)为宜,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以 6 ∶ 4 或 7 ∶ 3 (施有机肥)为宜,特别是穗肥一定要注意巧施促花肥和保 花肥,注意要看苗、土质、天气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 施,并且要注意结合根外追肥。总的施氮量根据目标产量、 土壤供氮量,按斯坦福差值法公式确定氮肥是施用总量,即 总施氮量(kg/667 m2)=[目标产量的吸氮量(kg/667 m2)土壤供氮量(kg/667 m2)]/ 氮肥当季利用率。磷肥一般做 基肥施用,钾肥一般做基肥和穗肥两次施用,缺锌土壤应增 施锌肥,提倡增施硅肥、有机肥,施用新型缓释肥。 2.2.6 抓好水浆管理 要开好排水沟,实施沟水移栽、浅水 护苗、湿润分蘖、及时搁田、干湿养穗和灌浆,但要防止断水过早。 2.2.7 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完熟收割 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关注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和病毒 病的防治。甬优系列品种要高度重视稻曲病的药剂防治,第 1 次用药宜早不宜迟,用药以后,如遇下雨,要及时补治。 同时,要注意籼梗杂交品种在较低温度下仍具有较强的灌浆 能力的特点,高产栽培要严防割青,在不影响后作的情况下, 要做到完熟收获。待籽粒 95% 以上黄熟时收割,以提高籽粒 充实度。

浅谈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

浅谈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

浅谈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栽培现状和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农业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面临粮食安全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种植户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当前水稻栽培现状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浅谈,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水稻栽培现状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依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在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环境中,水稻栽培也面临诸多挑战。

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资源日益紧缺,单元面积产量提高成为必然趋势。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给水稻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土地资源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以及害虫疾病的频繁发生,也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当前水稻栽培技术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耕作管理不当。

由于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如果耕作管理不当,会导致水稻的生长受到影响,从而减少产量。

2.缺乏科学种植技术。

有些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方法上,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提高产量。

3.抗病虫害能力不足。

由于水稻生长周期长,抗病虫害能力不足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当前水稻栽培技术难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提高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应对当前形势。

二、高产栽培技术意见1.科学施肥。

科学合理的施肥是水稻高产的关键。

在施肥上要充分考虑水稻吸收的营养元素,尤其是氮肥的施用要适量,且要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期进行营养配比。

2.合理水肥管理。

水稻是水稻的重要作物,水肥管理较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灌水一定要适量,一般保持在田间干燥带有水面湿润,同时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期进行及时灌溉,保证水稻一定的湿润度。

3.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问题,要及时处理,还要适当的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做好病虫害的监测。

4.科学技术的应用。

要运用一些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手段,如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等,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

高产水稻株型指标与产量形成及籽粒增重关系的研究

高产水稻株型指标与产量形成及籽粒增重关系的研究

高产水稻株型指标与产量形成及籽粒增重关系的研究试验于1999~2000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场进行,以迟熟中粳武运粳8号和杂交中籼汕优63为材料,采用密肥措施,塑造不同产量群体,系统研究了水稻抽穗后株型指标及其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和籽粒增重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高产株型形态指标:试验表明,株高和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基部节间占秆长的比例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穗下节间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

高产水稻的株高及穗下节间和基部第1、2节间配置合理,株高杂交稻(汕优63下同)为115cm左右,中粳稻(武运粳8号下同)约为107cm 左右,杂交中稻基部第1、2节间长度分别为4~5cm和10~12cm,穗下节间长度为29~32cm,穗长27cm,中粳稻基部第1、2节间分别为4cm和6.5cm,穗下节间为28~30cm,穗长20cm,穗长+穗下节间占株高的比例5个伸长节间杂交稻比例约为50%,6个伸长节间的中粳稻约为45%;茎生五叶叶长配置(倒数叶序),(武运粳8号)为3、2、1、4、5或(汕优63)为2、3、1、4、5,而上部3叶的叶开角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倒3叶>倒2叶>倒1叶,叶层结构呈倒卵形或纺缍形,抽穗期的高效叶面积率大,植株较多叶面积分布在中、上部,其上层叶片挺直,透光大,下层叶夹角较小,有利于群体内较多接受阳光,增大适宜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群体光合生产力。

2.高产株型生理特性①高产水稻抽穗期LAI适宜,植株上、中部叶面积较多,植株离地30cm以上的叶面积所占比例为85%,抽穗期至成熟期上部三叶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衰减速率低,叶片的功能期延长,群体的光合势和净同化率高。

剑叶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丙二醛(MDA)含量低。

②高产水稻是源库协调发展的动态结果,抽穗期群体总库容量已确定,抽穗后源的优劣和发展是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光合势反映抽穗至成熟期源器官进行光合生产的潜力,而总颖花量反映籽粒产量的总库容能力,因此,以光合势与总颖花量的比值(势粒2 扬州大学H 00一届硕士论文比)来描述不同株型群体的库源关系,反映产量形成期的库源大小与发展动态指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1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包含内容广泛,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落实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强化栽培技术效果。

1.1培育秧苗为提升水稻适应性,需要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要提前移栽,合理稀植,需要选择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水稻的分蘖性要强,抗倒伏的能力也要比较突出,最好是偏大体型的水稻品种,能够提升其产量。

水稻播种育苗要采用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等方式。

要根据水稻品种和水稻秧苗生长特点确定播种量,注意做好育秧管理,培育适龄壮苗,为提早移栽创造条件。

1.2适时移栽如果是单季水稻,要在秧苗2~3片叶时移栽。

如果是双季稻,要在秧苗3~5片叶时移栽。

如果前季是水稻田,可以选择免耕或翻耕。

免耕要及时泡田、平田、施足基肥,待水自然落干后2~3天进行移栽。

如果选择翻耕,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泡田、翻耕、整平稻田、施足基肥,保留浅水移栽秧苗。

2.3合理稀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要求适当稀植。

如果田力较低,移栽规格为25×25厘米;如果是中等田力,移栽规格为30×30厘米;如果田力属于上层,移栽规格为35×35厘米,或者更大。

如果采取三角形种植,规格为30×30厘米~35×35厘米,每丛为3棵苗,尽量做到疏密相间,这对促进分蘖及提高有效穗数有重要作用。

如果采取正方形种植,株行距保留要考虑通风透光需要,这样才能保证秧苗单株的正常生长。

1.4平衡施肥平衡施肥应该是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核心内容。

首先要确定施肥种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确保理想的增产效果。

特别是基肥,需要以有机肥为主,在整个施肥过程中,有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20%~30%。

无机肥施用也需要有合适比例,一般情况下,氮磷钾配比为2∶1∶2。

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

施肥量需要根据田力和水稻不同生长期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每亩施用纯氮量为10~14公斤。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第29卷第2期作 物 学 报V o l.29,N o.2 2003年3月 274~279A CTA A GRONOM I CA S I N I CA pp.274~279 M ar.,2003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α梁康迳 林文雄 王雪仁 章清杞 陈志雄 梁义元 郭玉春 陈芳育(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 要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2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 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前期以显性效应为主,中期以加性效应为主,后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并重。

控制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不同,前者趋于活跃状态,后者则趋于停止,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单茎茎鞘干物质重杂种优势趋于减弱,值得一提的是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发育后期具有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杂种优势,这与栽培生理研究提到的茎鞘积累的干物质充分向穗部运转相吻合。

不同发育阶段单茎茎鞘干物质重与最终生物产量之间的显性相关趋于减弱,到生育后期表现为负向相关,且程度加大。

关键词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产量形成;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发育遗传;杂种优势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Studi es on D evelop m en t a l Geneti cs of the Culm-shea th D ry M a tter W e i ght i n Three-l i n e Ind ica Hybr i d R i ceL I A N G Kang2J ing L I N W en2X i ong WAN G Xue2R en ZHAN G Q ing2Q i CH EN Zh i2X i ong L I A N G Y i2 Yuan GUO Yu2Chun CH EN Fan2Yu(College of C rop S cience,Fuj ian A g riculture and Forestry U niversity,Fuzhou,Fuj ian350002,China)Abstract D evel opm en tal genetic behavi o r w as studied on the 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w eigh t per shoo t in t w o group s of th ree2line ind ica hybrid rice(O ry za sativa L.)from N C m ating syste m,by using additive2 dom inan t devel opm en tal genetic models and co rres ponding statistical m ethods.T 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m inan t and additive effects w ere the m aj o r effect at early and m iddle devel opm en tal stage res pectively fo r the 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w eigh t per shoo t,and bo th w ere equally i m po rtan t at later devel opm en tal stages.T he exp ressi on s of additive and dom inan t effect genes w ere differen t fo r the 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w eigh t per shoo t,the fo r m er w as the mo re active,but the latter w as cl o se at last;H etero sis w as decreased al ong w ith the devel opm en tal course fo r the 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w eigh t.E s pecially there w ere sign ifican tly negative hetero sis at later devel opm en tal stage fo r the 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w eigh t,w h ich w as con sisten t w ith the full tran s po rtati on of 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m en ti oned in the study on cultivated physi o l ogy.Dom inan t co rrelati on decreased bet w een the final bi om ass p roducti on and the 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w eigh t as the p lan t grow th and devel opm en tal p roceeded,and negative dom inan t co rrelati on s w ere detected,show 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in later devel opm en tal stage.Key words T h ree2line ind ica hybrid rice(O ry za sativa L.);Y ield fo r m ati on;Cul m2sheath dry m atter w eigh t;D evel opm en tal genetics;H etero sis 水稻产量形成是植株个体(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的结果,水稻籽粒的灌浆物质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同化物和抽穗前叶鞘和茎秆中临时性贮存的碳水化合物。

水稻超高产生理特征与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超高产生理特征与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超高产生理特征与栽培技术分析作者:朱金林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了保证水稻供应充足,水稻生产实现超高产十分重要。

在引入水稻超高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水稻超高产的生理特征及水稻生长的群体特征,基于水稻的生理特征,对水稻的栽培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生理特征;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6.17.006据统计,全世界1/2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而在我国,水稻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而超高产水稻作为水稻作物的不断创新研究成果,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水稻超高产的栽培技术,提升水稻的整体产量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和人们生活稳定的重要内容[1]。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水稻生长的群体特征及水稻的生理特征基础之上,只有充分掌握水稻的生长特征及生长规律才能让水稻栽培研究的技术发展方向更为科学、合理。

1 水稻超高产概述水稻超高产是一个相对概念,超高产水稻是相对于高产水稻而言,“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说过,水稻的超高产判断标准并不在于水稻的绝对产量,而是水稻单位面积内的日产量,日常量越高的水稻越接近超高产水稻。

当然这一判断标准并不绝对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稻产地,在实际的判断中,根据水稻单位面积的日产量来判断水稻产量过程不仅更为科学,还能根据水稻产量的统计结果对水稻产地的产量潜能进行预测。

从水稻培植的角度上看,超高产水稻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只要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比上一年高出15%左右都属于水稻超高产[2]。

从水稻栽培的目的出发,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现有超高产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具体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协调水稻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发挥其种性优势和增产潜力,在现有的高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产水平上的高效益。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高产栽培新技术 (PPTminimizer)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高产栽培新技术 (PPTminimizer)

2021/2/21
5.茎的生长
(1)茎的功能:茎有 支持、输导和贮藏的功 能。
基部节间伸长1-2cm时 称为拔节期
2021/2/21
(2)茎的结构:
稻茎一般中空呈圆筒形,着生叶的部位是 节,上下两节之间为节间。稻茎由节和节间两
部分组成。
分蘖节或根节:稻茎基部的节间不伸长, 各节密集,节上发生根和分蘖,习惯上称它为
长江上游迟熟一季稻东北迟熟粳稻 全生育期 156—170天,850 kg/亩
2021/2/21
2、广适性 省级以上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8%以上、生育 期与对照相近;
3、品质 北方粳稻达到部颁2级米以上(含2级)标准,南
方晚籼达到部颁3级米以上(含3级)标准,南方早 籼和一季稻达到部颁4级米以上(含)标准 4、抗性
④枯熟期:颖壳及枝梗大部分枯死,谷粒易脱落,易断穗、折 秆,色泽灰暗。
2021/2/21
第二节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
生物产量:指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 总量,即地上部植株所有干物质的收获量。
经济产量:指经济产品器官 (稻谷或糙米)的 收获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的比重。 通常所说的产量指经济产量
分蘖节或根节。
茎秆:茎上部有若干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
2021/2/21
6.穗的发育 (1)形态结构
小穗 稻 二次枝梗 穗 一次枝梗
小穗梗 穗轴
2021/2/21
(2)稻穗的分化发育
稻穗分化时期的检查: ①第一苞原基分
化到花药形成以前, 以全穗发育为对象划 分发育时期;
②自花粉母细胞 发育以后,则以小穗 为检查对象。
品种特性、插秧期和栽培条件
2021/2/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 破坏 受体杂 草 的生长调 节 系统 , 使细胞 分 裂和 生长 受 阻 , 到抑 制幼 苗生 长 的 目的 : 响植 物 的光 合作 达 影 用. 本研 究结 果表 明, 化感 物质 明显抑制 受体杂草 中 AT P酶的活性 , 以往 的研 究中也有类 似结 论 Ma d — 在 n a v B 研究 认为 酚类化 合物如 肉挂 酸及其 派生物 抑制 AT aN. . P酶 的水解作 用 。根 皮 苷抑制 叶绿体膜 ATP 酶 活 性 p香 豆酸 、 , 香草 酸使大 豆 叶片中的 叶绿 索含量 下 降 。本研 究认 为水 稻化感 作用可 能是通过 抑制
w a . . ti c e t a rc lelpa hy ha  ̄ ] ysobie m ia ha a t rs is uc sde e ir tng t e s 62 4 I ndiat d h t ie a l o t d on e ph i o he e lc c e itc s h a t ro a i h r w e a i ed plntr ̄m h a e, fe tng t e g o t n 0 0 y ssD e ev r p[n a d s Ol l r n a f c i h r w h a d ph t s nc 1 r c i e a t n 。 i he Ke y wor s Rie, te o at d c A l l p hy, yso o he ia ha a t rs is, tvii sofen y e Ph ibic m e lc r c e itc Ac i te z m
第3 期
何 华勤 等 :水 稻 化感 作 用 生 理 生 化 特性 研 究
5 7
和“ H ” 片浸 提 液 对 受 体 Y 1叶
杂 草根 P OD 活性 影 响 的趋 势
相 似 , 中 “ u cs mu h ” 其 Ko k tu c t 的 抑 制 效 应 为 4. , 48 “ ac u gNaie1 的 抑 制 效 T i n t ” h v
草为1。液, 『ll 内 供稻果 } 结性试叶处体—二 各见1分理稗—『 用 图化表稻 . 果一感浸稗 l 种 的水结试 E 浓表3提草 自— 酶 化片 , 一| 度 和生 明品 I丁 与 ~析供 —l 的 分 活 析 受 ■ 水 ■ }

7gk 5/ g

国家 白然 科学 基 皇 项 目(0 7 6 ) 福 建 省 自然 科 学 基盘 项 目(;6 I ) 教 育部 骨 1 师 幕 金项 H J吲 资助 30 0 8 、 (90 与 6 教 上 啦稿 目期 :0 00 一8 玫 回 日期 :00O 一6 20 — 】 7 2 0一 9O
植物 的化 感作 用广泛存在 于 自然界 中 . 与植物对 光 、 、 水 养分和 空间竞 争 一 起构成 植物 间的相互作 用 , 探 八研 究水稻化 感作 用的生理 生化特性 和作 用机理有利 于 人们深入理 解植物 的化感作 用
1 试 验材 料 与 方 法
分 别 选用 来 自世界 不 同地 区具 有较 强 化感 作 用潜 力 的 6个 水稻 品种 A 4 3 , Ko k tu c i, C1 2 ” “ u es mu h ” “ i u gNaiel “ oC hnYu .YH 1 和 N 1 ” Ta h n t Wo oC i ” “ C 为供 体植物 ( o o l t , 以无化感作 用水 c v , 5 D n r a )并 pn 稻 品种 “ a h u N mc e m 为对 照 , 讨对 受体 植物 ( ee e ln ) 草 ( c ioho r s al L_ eu ) 感 探 R ci rpa t稗 v E hn ctaC u t B a t 化 g i 作用 的生理 生化 特性 。采用前 报0所 介 绍的试验 方法获 得 不古微生 物污 染的浸提 液 并保存 在 4 ℃的冰箱 中 备用 , 该浸提 液浓度 为 t0 / g 取 5 粒稗 草种 子置 于垫有 1层滤纸 的培 养 皿上 , 0 gk ; 0 每m 中加入 2 mi浓度 为 5 7gk 5 / g的浸提液 . 于有 光照 的生长室 内培 养 8 采用 T k oM, 置 d a a p 等方法 , 在稗草 萌发过 程中测定受体 植
S u i i all p ti h so ic e c lc a a trsiso ie HE Hu — n L1 W e o g FuinAg lLr tde O l o ahcp y ibo h mia h r ce it frc aQi , N n Xin ( j r ]u e s l e c a r
应为 1 . ,YH一 ” 45 “ 1 的抑制 效 应为 1 4 。由图 1 可 知用 . ~3 目 怍 木 曼 # ± 过 的 嫡 目 怍 木 !毒 月糟 懿对 轩目 程 曲I 睡 嚣 3 毒 月 稻 髓 # 目 长 程 酾 舳 自 3种水稻 品种 叶片浸提液 处 轩 ±过 吲 性 这 8 胁s E 2 … Ⅱc f j b … c l | ! E 蛔 Een¨ g.he e '  ̄ … H h … ^ t … … I o 理处 于不 同萌发期 的稗草后 其 ^ … AT P酶 和 淀 粉 酶 活性 显 著
5 0 2 ( 建 农 林 大学 福 州 3 0 0 ) 福


周t 感 水 瑁 叶片 浸 提 寝 处 理 不 司萌 发 阶段 曲 碑 草 新 苜 d后 删 定蚤 体 稗 享体 内各 种 碑 昀活 性 结 果 - , 8 t明
对 上 部垣 氧 化 物歧 化 酶 (O 活 性 曲 最 抻 制 鼓应 选 Z 0 S D) 7 7 对地 下 部 的 最 大抑 制 煎应 达 3 . : / 84 对地 二 部 过 氧 氢酶 活 性 ( AT) t C 的最 大 抑 制 弛 应运 5 , 地 下 部 昀 最 走抑 制 效 应 运 6 。 经 析 , 64 24 水稻 化 感 忙用 具 有破 坏 受体 植 枸 膜 的功 能 、 响 其 生长 调 节 系 统 和破 坏 其 { 影 亡台作 用 等 兰理 生化 特‘ 生。 关 键 词 水稻 化 感作 用 生理 生化 特 陛 酶 的活 性
F . 吲哚 乙酸 氧化酶 活性 却 显著提 高 降 但
表 l 化 感作 用水 稻 浸 提 液 (5 / g 对 稗 草生 长 中保 护 酶 活 性 的 影 响 * 7g k )
T l E{ s o q e et ̄t 7 g k rm 1 ptk de nteat e f r ei m e nbm Dr asse l g [ t fau  ̄ Xtcs( 5 /g)fo a] ah . eo h cMu so NetT e t du p e si  ̄ s edi s n
第 9卷 第 3裁
20 l年 0 川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 ie eJ u n l fE o Ag iut r h n s o r a o c rc lu e
N O.3 2 001 源自水 稻 化 感作 用生 理 生化 特性 研 究
何 华 勤 林 文 雄
过氧化 氢酶 活性 的抑制作 用 引起 的 ; 影响植物 生长调节 系统 , 试验结果 表 明供 试水 稻叶片浸 提液不 同程度 本
提高 了受体杂 草中吲哚 乙酸氧化 酶 活性 , 从而 降低吲哚 乙酸水 平 , 影响 杂草生长 , 人的研究也 有类似结 论 。 前 Th m se s i , i n V.6 o a zwi k M. Thma nK. 【筮现 , 多化感 物质抑制 受体 植物 中赤霉 索和 生长 索水 平 , 许 从而 抑制
t 衰{
与对用翊栏 的抑嗣最匣- +# 表示 对照蛆2E 促进目
丹军
斤甄相 字母的蟊据 0 千 里 卟写字母)或 l r . 赤千 i ^g字母1 著( .
鲜袖重量.
3 小

破坏 膜 的功能 , 本生 化分析试 验表 明“ o k tu c i,Ta h n aie1 和“ K u es muh ” “ i u g N t ” YH一 ” 种 供试 水稻 的 c v 13 浸提 液抑制 靶标杂 草幼 苗 的超 氧化物 歧化 酶和过 氧化 氢酶 活性 , 而提 高靶 标杂草 根部 自由基和 丙 二醛含 从 量 o h hn V.t t口也 曾报道 1种多酚 类化合 物 的次 生代谢物 会破坏 膜的 功能 。 究表明 , R s c ia V. e a. 研 p香豆酸 和阿 魏酸 使受体植 物幼 苗 中水势 降低 , 由于超氧化 物歧 化酶 和过氧 化氢 酶是 分别存 在于 细 胞中和 细胞 内过
受体植物 的生 长 。据报道 酚类化台 物 改变吲哚 乙酸 的水 平有 2 途径 : 种 一是阻抑 吲哚 乙酸的 降解如绿 原酸 、 咖啡酸 、 阿魏酸 等 . 二是刺 激吲哚 乙酸 氧化酶 的活性 如 p香豆酸 、 一 香草酸 、 丁香酸 、一 基苯 甲酸 等 。 试验 p羟 ]本 供试 水稻 叶片浸 提液 明显 刺激 吲哚 乙酸 氧化 酶 活性 , 降低 了 吲哚 乙酸 水平 , 而改 变激 素水 平 或影 响 其平 从
质膜 的 A TP酶 的水解作 用 . 而降低受体 杂草 的呼吸和 光合作用 , 从 阻抑幼 苗 的生 长 。
氧化物体 内的保护酶 , 其主要功 能是清 除 自由基 , 自 由基保持 在一低 水平上 _。当化感 物质 降低 了它们的 使 2 ] 活性 , 内活性 氧增 多 , 体 启动膜过 氧化 , 从而破坏 膜 的结构 。破 坏膜 的功 能是水 稻化感 作用 的机制之 一 . 且可
能是化 感化 合物 多种效应 的起 始点 . 这种结 果归根 到底 是 由酚类化 合物对 靶 标杂草 中 的超 氧化物歧 化 酶和
a d Fo e ty Un v r i Fu h u 3 0 0 ) C EA , 0 1 9 3 : 6 5 n r s r i e st y, z o 5 0 2 , J 2 0 , ()5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