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 讲义

《探究平面镜成像》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无处不在,从家里的穿衣镜到商场的试衣镜,从汽车的后视镜到牙医检查时用的口镜。
平面镜成像这一现象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奥秘。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当我们站在平面镜前,会看到一个与自己等大、正立的像。
但这个像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呢?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无论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始终保持一致。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身高 18 米,那么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会是 18 米高。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你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会发现镜中的像也在远离平面镜,并且你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3、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也就是说,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当我们用光屏放在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时,光屏上不会出现像的痕迹。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要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需要了解光的反射。
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
我们看到的像,实际上是由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大脑误以为这些反射光线是从镜子后面的“像”发出的。
假设在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它发出的光线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其中一部分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于一点 S',这一点就是点光源 S 的像。
对于一个物体上的多个点,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平面镜的另一侧形成对应的像点,这些像点组成了物体完整的像。
三、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为了更准确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器材:一块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一个光屏。
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把玻璃板垂直放置在白纸的中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蜡烛的像。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思想】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
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说明】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仪器材料】学具:玻璃板、蜡烛、刻度尺、火柴若干套、白纸。
教具:玻璃板、蜡烛、玻璃杯、水、火柴、。
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考点梳理】(1)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薄玻璃板还是厚玻璃板? 薄玻璃板,避免看到两个较清晰的像。
(3)玻璃板如何放置? 竖直(与水平面垂直)(4)较暗环境还是较亮的环境? 较暗的环境,使像更清晰。
(5)外形相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6)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7)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的目的:使像更清晰,后面的不点燃。
(8)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9)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10)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典例引领】(2023年包头中考题)2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
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__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解析:(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由于物体与像始终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仍与A相等,则像的大小将不变。
(4)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根据图中,③符合题意。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8年级上册第15课平面镜成像(教师版含解析)

第15课 平面镜成像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2.会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3.认识“虚像”;4.会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释现象;5.了解生活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例子。
1.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2.通过光的反射作图解答平面镜成像规律;3.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4.会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知识点01 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成像规律是:(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像、虚像)。
具体总结就是十个字: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
如图。
2.虚像是指射入眼睛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的集合点形成的像,如上图所示;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接收;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
3.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反射面为平面的叫平面镜,反射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叫球面镜。
4.利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凸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常用作汽车观后镜来扩大视野。
5.利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凹面镜;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常用作太阳灶、探照灯等。
【知识解析】平面镜成像原理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
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所以s’叫做s的虚像。
如果把光屏放在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成在屏上。
2.解释: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
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反射。
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课件

次 蜡烛到平面 像到平面 数 镜的距离 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与 蜡烛大小关系
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或平行)
1 2
【分析和论证】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①像与物的大小__相__等_____; 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相___等____。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垂__直______;
3、一只小猫正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的全身 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C )
A
B
C
D
【我的疑惑】
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归纳总结: 您收获了什么?
成像特点:
1. 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大小相等, 4.像和物左右相反 5.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眨右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右眼吗? 平面镜中的像是眨左眼
探究案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 出 问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 跟物体的位置、大小
题
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
参阅课本P77探究内容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交流。
实验器材:( 玻璃板、刻度尺、蜡烛、白纸,铅笔,支架 )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次 蜡烛到平面 数 镜的距离
像到平面 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与 蜡烛大小关系
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或平行)
1 2
进行实验
用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点燃的
蜡烛在平面镜前成像,把一支完全相同,没有点 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另一侧,使之与像重合,视 察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和物的大小关系,改变 点燃蜡烛镜面的距离,重做几次实验,多次测量。
问题2: 虚象的特点是什么?
初中物理课件:平面镜成像

新知讲解
知知识识点点22 平面镜成虚像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视 频
• 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S
• 凡由物点发出、被镜面反射的光线,
反向延长都经过像点。
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 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S′, 所以把S′叫做虚像。
S′
新知讲解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动 画
巩固练习
连接中考
随堂训练
6. 画出图中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S′
随堂训练
能力提升题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 原因是___便_于__确__定__像__的__位__置___;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 直在玻璃板___前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蜡__烛__A_的__像_ (选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_不__变___(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不__能___(选 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第四章 光现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情景导入
讲授新知
随堂检测
课堂总结
情景导入
物像 物
平面镜所成的 像与物体之间 有什么关系?
像
物理素养
2.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 过程中信息的记录与分析。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知道 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新知讲解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视 频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科学探究 平面镜成像 课件

(2)人眼是怎样看见平面镜中的像的?
虚像:它不是由实际光线 会聚而成,是由反 射光线的反向延长 线相交而形成。虚 像是不能呈现在光 屏上的。
P
P′
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光的反射
练习
• 1、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活
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 ;
缩小)
2
3
实验中 的问题
第二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
探
进行猜想
究
过
设计实验
程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进行实验
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别忘记录 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 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
第二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
探
进行猜想
究
过
设计实验
程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究
过
设计实验
程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替代平 面镜
替代 蜡烛
器材: 薄玻璃板、支架、 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一
张、刻度尺、笔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设计表格
次数 1
物到平面镜的 像到平面镜的 像与物大小比较
距离/cm
距离/cm (等大、放大或Fra bibliotek说一说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 .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总之:
实验中注意问题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教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和组织,将物理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教学链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下面给大家分享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1】学习目标: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习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⑤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 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二、合作交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猜想与假设: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像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课前准备
课件、平面镜、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新课引入: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
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魔箱为一正方体箱子,箱内斜45度安放一块平面镜,如图)
师: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
现在老师这有十元钱,请一位同学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
师: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
二、新课教学
1、仔细观察激发问题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仔细观察。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
提问:(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
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开始依次回答。
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梳理问题: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
过渡: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
3、各抒己见提出猜想
过渡:研究之前,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
猜想与假设:仔细照镜子,将镜中的像与你自己相比有什么特点?
猜想:①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③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一致还是相反?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
4、设计实验,探究规律
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
)因此,我们
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
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
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
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
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注意保持镜面与直尺垂直;
B、用另一只蜡烛从镜后向像靠拢,使二者重合,测量物的大小和像
的大小。
C、测像距,物距。
D、观察物和像的左右有什么关系?
E、将一张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试一试。
蜡烛A 长度/cm 蜡烛B
长度/cm
蜡烛A到镜面
距离/cm
蜡烛B到镜面
距离/cm
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请将你依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的空中。
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的左右,平面镜所成的像(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教师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师生处理起来都很困难,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5、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
人的眼睛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
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