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________》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习作:游________ 》优质示范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习作:游________ 》优质示范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习作:游________ 》优质示范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学情分析本课设计针对四年级学生,他们对于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能够流利地书写简单的句子和段落。

但在写作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在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和结构化写作方面。

因此,本课旨在通过“游”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展开和丰富语言的表达。

教材分析选择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习作:游________ 》作为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课文情节及练习题,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和写作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描述“游”的词汇和句型,提高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写出具有相关情节的文章。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达。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步:导入让学生回想一次愉快的旅行经历,引导他们描述所见所闻,并与“游”的主题联系起来。

第二步:示范写作老师现场写出一段描述“游”的文段,并结合画面和情节进行讲解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第三步:学生写作练习让学生动手写一段关于“游”的文章,可以提供一定的关键词作为写作提示,同时老师会在旁边提供指导和检查。

第四步:互评与展示让学生相互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本课采用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写作过程和思维的展示,而不仅仅是结果的好坏。

评价标准主要根据学生文章的内容表达是否生动、结构是否合理、语言是否得体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五、教学有效性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表现出更多的思维和语言的丰富性。

同时,学生对“游”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体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在表达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魅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游______ (2020春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游______ (2020春季)
生活中,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怎样把游览过的景点生动、形象地写下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理清条理,找准顺序
1.按游览的顺序写。
写一篇文章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游____》这篇作文时,“游”字可以作贯穿全文的线索。(老师在“游”字下打着重号)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七月的天山》的游览线索是什么?(随着学生的讨论,老师板书:游览线: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课题
游游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2.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3.先画出游览路线图。
教学
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景物写下来。
教学
难点
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祖国的河山无限美,建筑有建筑的奇伟,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长。这节课就请你拿起你的笔,描写下最让你心动的一处,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吧!板书课题,齐读。《游》。(板书:游)
(3)每个地点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点,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
(5)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形象描绘景物。
(6)地点转换时,要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2.小结: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观察,是呆板的,肤浅的,乏味的,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才可以使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游——》(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游——》(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游——》(教案)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游——》。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写一篇游记,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将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游记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观察、体验、感受等手法,将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习作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体验、感受等手法,将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2. 帮助学生掌握游记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3.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作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旅游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

2. 学生分享完毕,老师总结:旅游可以让我们欣赏美丽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还可以让我们学会观察、体验、感受,将这些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游记。

二、课堂讨论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游记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2. 学生讨论完毕,老师总结:游记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中间、结尾。

开头要简洁明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要详细描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包括所见所闻所感;结尾要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3. 老师出示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分析范文的写作方法。

三、小组合作1.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旅游景点,进行观察、体验、感受。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共同完成一篇游记。

3. 各小组将完成的游记进行展示,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四、习作展示1. 学生将自己的游记进行修改、润色。

2. 学生将自己的游记进行展示,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

本单元主要围绕“游”字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表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有趣的“游”的习作。

通过本次习作,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游的场景、人物、情感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游”字的主题,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描绘场景、人物、情感等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游”字主题。

2.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3.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描绘场景、人物、情感等。

教具学具准备:1. 习作素材:与“游”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习作要求和示例。

3. 写作纸张、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与“游”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游”字主题。

2. 讲解:讲解习作要求和示例,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和要求。

3. 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有趣的“游”的习作。

4. 修改:学生互相修改习作,提高写作质量。

5. 展示:选取部分优秀习作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2. 习作要求:观察、想象、表达“游”字主题3. 写作目标:用语言文字描绘场景、人物、情感等4. 写作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5. 修改与展示:互相修改、展示优秀习作作业设计:1. 完成一篇以“游”为主题的习作。

2. 互相修改习作,提高写作质量。

3. 家长签字,关注学生的写作进度。

课后反思:本次习作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游的场景、人物、情感等。

通过互相修改和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_》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_》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_》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作品《习作:游_______》的背景和主题,掌握故事情节的要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色、人物饰演及生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文学作品《习作:游_______》的主要情节。

2.发展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难点1.理解《习作:游_______》中的抒情情感。

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呈现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2. 学习《习作:游_______》(15分钟)教师呈现文学作品《习作:游_______》的段落,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故事情节。

3. 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就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情感进行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故事背后的情感。

4. 听读体验(10分钟)教师朗读文学作品《习作:游_______》,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吸收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5. 课堂讨论(10分钟)带领学生展开文学作品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节和意义。

6. 习作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习作任务: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想象,写一篇以“游_______”为题的作文,并明天交作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文学作品《习作:游_______》的主旨和情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多利用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朥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____(课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____(课件)
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 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 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隙狭小的特点。
学习描写的方法 理清了游览的顺序后,你会选择怎样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怎样
把景物特点写出来呢?
思路指引
拟题思路
文好题一半,拟题须思量。添加最方便,修辞更奇妙。比喻和拟人,新颖 又独到。这次是半命题的作文,在横线上填上你游览过得,印象深刻的这个地 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就可以。
●游长城 ●游果园 ……
●游颐和园 ●游公园__
习作思路
游月牙湾
1.开头:开门见山,点名题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是你留恋往返,所以田园风光更值得赞美。
伴着晨光,牲畜们也都纷纷醒了过来。小鸡、小鸭们冲出了温暖的 小窝,“叽叽”、“嘎嘎”地在田野里、池塘边觅食。连蔬菜都好像醒 了过来,它们纷纷把头抬了起来,随风起舞。
确定地点,补充题目 你游览过的地方中,哪个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学习描写的方法 1.想一想:你想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站在码头向西遥望,只见雄伟的松花江大桥横跨南北两岸。一列火车在桥上飞 驰而过,在烟气中,那座大桥仿佛是一条巨龙在腾云驾雾。
向东望去,可以看到许多高耸入云的烟囱。那里有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造纸厂的 佳木斯造纸厂,还有为三江平原提供电力的佳木斯发电厂,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 珠,镶嵌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我顺着江堤向西走去,来到沿江公园的中心,高大壮 丽的防洪纪念碑屹立在那里。碑上,陈云同志的题词“一览江天,大江东去”八个 大字苍劲有力,极其醒目。这座纪念碑象征着松花江水奔流不息的气势,也是佳木 斯迅速发展的历史见证。佳木斯市原是一个贫穷荒凉的小镇,是松花江畔的儿女用 自己辛勤的汗水把她建设成三江平原的经济文化中心、祖国边睡的重要工业城市。 我真为自己是佳木斯的儿女而感到无比自豪。

2020年春季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游______ 教案

2020年春季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游______  教案
(3)每个地点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点,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
(5)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形象描绘景物。
(6)地点转换时,要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2.小结: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观察,是呆板的,肤浅的,乏味的,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才可以使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刻。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游览路线图,可能实效性更强。

课题
游游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2.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3.先画出游览路线图。
教学
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景物写下来。
教学
难点
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分钟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2:祖国风光图】祖国的河山无限美,建筑有建筑的奇伟,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长。这节课就请你拿起你的笔,描写下最让你心动的一处,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吧!板书课题,齐读。《游》。(板书:游)
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所探讨的,可以概括为:言之有序。
我们以上是文章的大框架,一篇文章真正有内涵的在于中间,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作是“猪肚”。你们游览过的地方哪一处给你印象最深刻?它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探究的重点问题。
三、研究重点,具体描写
1.赏析《七月的天山》。
小组讨论: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的?【课件出示5】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习作:游____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习作:游____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下《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景物的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重点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巴金观赏了雄伟壮观的海上日出,又随着叶圣陶游历了神奇的金华双龙洞。

我们通过读作家作品,感受了他们如何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并且在学习课文和习作例文的同时,为完成单元习作做了准备。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讨论如何写好这篇习作,请大家读一读这里哪段话告诉我们习作的要求?生:是这段话向我们提出了习作要求,在横线上填写这个地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按照游览的顺序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不错,这次我们要写一篇游记。

根据半命题作文的要求,习作前我们要把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填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先来听听三位同学的介绍,他们分别去了什么地方?生:上个周末,我去了我家附近的公园。

这一次,我选择了一条与往常不同的游览路线。

生:我游览过长城,那里的烽火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每到秋天,我就会去果园玩。

听完了他们的交流,你们想想可以给他们的作文起什么题目?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会在横线上填写公园,他的作文题目就是游公园。

生:第二位同学的作文题目应该是游长城。

生:第三位同学应该是这样的题目游果园,或者是游秋天的果园。

大家帮助这三位同学把作文题目补完整了。

记得学完海上日出后,老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哪个地方令你印象深刻?谁愿意来交流?生:清明小长假,我去了杭州,我们一家人环绕着西湖骑行,游玩了花港公园、苏堤和白堤。

春日里的西湖风景如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去年暑假去北京,游览了万里长城,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崇山峻岭间,他的雄伟壮观令我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下第五单元《游》教学设计一、任务解读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游”。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精读课文《海上日出》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乌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景物的个性。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这是一篇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佳作典范,值得学生们学习借鉴。

《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写好写景类作文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范本。

两篇均按照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来进一步强调了按照游览顺序写文章的好方法。

《颐和园》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七月的天山》则是总分总的结构写景抒情。

这篇习作例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有很好的写作顺序示范,而且分述部分正好是四个景物的特写镜头,让学生更容易模仿。

1、习作提示:习作提示写道:“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这句话为学生寻找写作素材拓宽了思路。

现在的孩子旅游经历都不少,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积累了丰厚的习作素材,学生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本次习作的提示正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习作主题“游”的基础上,将思路拓展出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接生活,寻找多元的素材,在交流与碰撞中,激发习作的兴趣与表达的欲望。

2、习作要求:本次习作《游》提出明确要求:“在横线上填上这个地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

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教材首先要求学生从所积累的素材中选择一处地方,这是一个筛选素材的过程;接着,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中学过的习作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习作还要求学生:“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在进行习作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范文,如《颐和园》从“来到有名的长廊”,便知道了作者游览的地点;“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过渡很自然;“抬头一看”“向下望”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再次明确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基本要点。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七月的天山》从“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着手,因为经过前几篇的指导铺垫,这个并非难事了,也因此选取了写野花的一段作为示范,突出了野花五彩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的特点。

教会孩子们利用语言的表达,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不同的景物总有不同的特点,要抓住它独有的特色写,从大小、形状、色彩,甚至动态、静态等几个方面,逐一地细致描写。

3、实践指导:教材最后一处写道:“写完后,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看看游览的顺序、景物的特点是否写清楚了,并提出修改意见。

”本次习作的目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学生的习作是否达到了目标,需要通过交流、评改来检验,因此此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忽略。

在评改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比较有典型代表的学生习作,通过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完善修改的目的,为全体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让全体学生审视自身的习作是否达成目标;还要注意交流的充分性,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课堂内的交流,让学生体验习作发表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巧用《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进行比较阅读,领悟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勾连《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等课文,领悟课文表达方式,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手法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

3.迁移运用,通过观察校园景物,描写校园景物特点,作为实例,感受校园美丽,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重点:1.巧用《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进行比较阅读,领悟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勾连《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等课文,领悟课文表达方式,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手法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

教学难点:迁移运用,通过观察校园景物,描写校园景物特点,作为实例,感受校园美丽,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PPT、游览路线板贴、马克笔、微课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作前指导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咱们的校园吗?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最让你们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一、范文引路,领悟写法(一)创设情境,激发爱校情感今天我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老师,你是否愿意当一回小导游,带着老师们到我们逛一逛呢?(二)勾连范文,领悟写作顺序1.借助课文结构图表,学习“移步换景”。

校园里的景物很多,你们打算怎么介绍呢?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为了既清楚又有特点地展现我们的校园,老师带来了一种新的写景顺序——移步换景。

谁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说一说什么叫“移步换景”?放微课:移步换景就是在描写建筑或是自然风景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因为游览的时候立足点和观察点是变化的,每转换一个观察点,便别有一番景致。

也就是按照游览的路线来介绍学校就特别清楚。

认真默读课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文章就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颐和园和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出示课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和学习单——课文结构图表。

出示要求:1.自由选择其中一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拿笔用圆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地点,用直线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波浪线画出作者的行踪。

2.完成学习单——课文结构图表。

完成后,全班共同交流点评。

用这种图表的形式,把文章的脉络,也就是把作文的脉络提取出来,使作者写作的思路一目了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标表述:《颐和园》的作者从大门开始,绕过大殿,到达长廊,然后就细细观察长廊里的柱子、栏杆、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等。

离开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再是登上万寿山,最后到达昆明湖。

一路游,一路换景,一路观察。

叶爷爷游览的地点是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游览的顺序依次是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最后出洞。

要求:请在“地点”一栏中,填写你认为最值得让老师客人看的建筑或风景,因为它最能体现我们学校的特点;在“见闻”一栏里,填写相对应的地点所看到的景物。

老师巡视,指导。

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些地点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学校的?为什么选择这些地点?在图表中里,还有“顺序”栏和“承接词”栏。

比如说听课老师刚才从校门口一进来,就直奔立体足球场,然后再折回大门口前,看一看教学楼,然后再到办公楼,最后穿过这个操场,这样写行吗?学习例文《颐和园》里的介绍,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颐和园里这么多美景串起来的。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打上括号。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学习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读这几句话,看看哪半句承上,哪半句启下?再一次对图表进行修改。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点评小组同学的图表,看谁的思路最清晰,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承接词准确。

(师巡视,展示一位同学的图表)教师引导:在这么多的地点中,对突出学校特点的花坛详写,其他略写。

现在大家能自然地从一个景点的介绍过渡到另一个景点,能很清楚地体现游览校园的顺序。

其实不仅仅是用在校园,同学们在写游记或参观记时,也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的这种方法。

2.借例文片段,学习“定点观察”。

同学们,我们的客人老师在大家的介绍下,已经初步地和你逛了一圈,可是他们说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呢,印象不太深刻。

他们还想请大家帮忙,找一个点,好好看看。

你们想带他们去哪一处呢?(跟我去花园吧!我打算去教学楼上往下看……)大家都很热情!为了你这个小导游的工作再细致一些,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叫“定点观察”。

微课演示:“定点观察”,就是指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按一定的空间方位全盘观察。

这时,“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东侧”“西侧”等等这类方位词就成了我们的好帮手。

出示《颐和园》片段:“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作者把脚步停留在万寿山的佛香阁,你能很快找出作者分别哪几个方向观察周围的景物?出示,定点观察注意事项:1.选好“观察点”。

我们观察事物时,将所站的位置叫做观察点。

观察时立足点始终不能发生变化,必须固定在一个基点上。

这个点必须是能全面清楚地观察到景物的,最好能统整这一处的所有景物。

2.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两边……只有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才会避免零乱。

二、作业布置,初试身手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出示要求:1.学以致用,运用“移步换景”介绍参观路线,也可以在某一处用“定点观察”突出重点。

2.把句子写通顺,注意植物园内每一处小园之间的过渡,使意思更连贯流畅。

第二课时:实战演练一、赏读美文,回顾总结(一)回顾写作顺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会了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也会停下脚步,驻足介绍很多景物,看来真是收获不小。

为此,老师带来了一篇美文送给大家——《七月的天山》。

请你学以致用,快速找一找表示作者的游览顺序的词句。

全班交流: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二)揭示景物特征可是要想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只有框架可不行,还得把你想要介绍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出示: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二、对接例文,掌握写法(一)一处景多个物我们如何把想要介绍的景物写具体呢?在你的笔下的景物,怎样通过你的语句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呢?大家快来看看《七月的天山》这篇习作例文教给我们的方法吧!出示:《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作者是如何清楚、形象地描绘这些景物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选其中一处,进行交流。

小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这些景物都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