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格致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教案 精品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情感体验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的艺术特色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诗中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简要介绍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文。

2. 结合诗文注释,复习巩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深入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2)探讨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3)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2.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2)运用历史背景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文化内涵。

(3)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精品教案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4、听配乐朗读
5、自由散读
6、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细品细读】: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知识疏通】
1、简介乐府:
本文属于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乐府诗
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
也指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谪官恨
5、如何理解:“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教师小结: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
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
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象、情感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辅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了解诗词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词,分享心得。

5. 审美鉴赏: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内容拓展1. 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诗的不同之处,分析其独特性。

2. 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七、教学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邀请音乐教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及《琵琶行(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典故。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琵琶行(并序)》的译文和解析。

2. 学生用书:《琵琶行(并序)》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琵琶演奏、诗歌朗诵等。

4.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辽宁专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6琵琶行并序教案(必修3)

(辽宁专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6琵琶行并序教案(必修3)

6 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2.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 ④谪.居( ) ⑤荻.花( ) ⑥霓.裳( ) ⑦管弦.( )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 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漂.沦( )漂.白( )漂.亮( )②虾⎩⎪⎨⎪⎧虾.蟆( )鱼虾.( )③裳⎩⎪⎨⎪⎧霓裳.( )衣裳.( )答案 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1)⎩⎪⎨⎪⎧钿( )佃( )(2)⎩⎪⎨⎪⎧舫( )坊( )(3)⎩⎪⎨⎪⎧谪( )嫡( )滴( )(4)⎩⎪⎨⎪⎧拨( )拔( )跋( )答案 (1)钿头/佃户 (2)西舫/作坊 (3)贬谪/嫡系/水滴 (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3.通假举要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通“划”,用拨子划4.词语解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身..为贾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曲罢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恬然..自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梦啼妆泪红阑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呕哑嘲哳..难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却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导入诗歌请看大屏幕: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悼诗是唐宣宗写给白居易的挽诗。

从中反应出白诗语言的通俗易懂,同时也强调诗歌传播之泛性。

《琵琶行》与《长恨歌》被称为白居易的诗歌双璧。

白居易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

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感受诗歌长存的魅力。

过渡:(师)上节课通过反复诵读,我们掌握了这首叙事诗的故事情节,并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我们知道这首诗的主旨句是:(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的两人是通过什么产生了沦落天涯的共鸣?(生)能过琵琶曲,音乐。

(师)《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堪称经典。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音乐赏析。

二朗读诗歌(初读诗歌,感受情感)有请一位同学为我们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二节。

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三鉴赏音乐描写对于音乐来说,旋律是其生命。

这节诗中音乐的旋律如何起伏变化?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品味音乐描写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技巧,音乐的特点。

1、再读诗歌,体会旋律2、小组讨论,音乐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音乐特点:粗重急骤,轻细缓慢。

时重时轻,时急时缓。

技巧手法:比喻,叠词,拟声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音乐特点:两种旋律交错出现,清脆圆润,悦耳动听。

问:如何赏析“落”字?落,描绘出一幅画面。

音乐本是听觉方面的,可是诗人着一“落”,描写出大珠小珠接连不断的落下,让人感觉到应接不暇、连续不断,画面有一种动态的效果,写出了一种场面,变听觉的音乐,变得可知知感可视。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音乐特点:分为两个阶段,流利婉转,转向低沉阻滞。

间关,拟声词,鸟鸣声,相当于“关关睢鸠”中的“关关”。

莺语花底,黄莺在花枝下啼鸣,画面优美愉悦。

滑,写出黄莺在花枝下飞过的优美弧线,描绘出黄莺轻盈的体态,体会到一种愉悦的心情。

过渡:如果这句诗中,“滑”用得好,那么下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明确:“难”用得好。

问:古书好多资料显示,“难”是“滩”的误写,“滩”在古文中取“奔流”之意,你认为哪个字更富有表现力?说出理由。

“滩”用得好,因为上句“滑”是描摹词,而“滩”也是描摹词,词性相同,有一种画面感。

“难”用得好,因为“难”突出强调悲伤情感,和“幽咽”相对应,有一种如泣如诉之感;上句中的“滑”愉悦,这句中的“难”就是感伤。

总结:两个字各有妙处,见仁见智。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音乐特点:弦声缓慢,冷涩低沉,受阻塞,音乐进入半终止状态。

暂歇,体现音乐暂时的停止。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音乐特点:乐曲激越雄壮,短暂的停留之后,乐曲达到高潮。

明确:音乐在短暂的停留,但这种无声不是软弱,不是苍白,而是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当这种情感积压到一定程度时,势必要爆发。

突然间,银瓶乍破,刀剑齐鸣,似千军万马奔腾而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特点:音乐于高潮中强音收束,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3、技巧手法归纳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音乐的特点。

摹声词:直接突出音乐的特点。

叠词:音韵和谐,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问:除以上技巧外,还运用了哪些技巧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明确:以上是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赏析:环境描写。

“白”以一种冷色调写出秋月之清冷,与寒冷的秋江为伴,烘托出凄美的意境,刹那间由宁静构成了空白,无声胜过有声,给人回味涵咏的广阔空间。

从声音(悄无声息)和色彩的角度写出了音乐的感人力量。

过渡:以上是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还有人的主观感受。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写出了主客的陶醉之态。

满座得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满、皆”强调受感染的人之多,强调一种普遍性。

江州司马青衫湿,强调普遍中的特殊性,强调哭泣之重。

问:为什么不说“江州司马衣衫湿”?明确:通过课下注释,我们知道“青衫”是古代官职较低的人的官服,白居易到江城,是被贬谪来的,融入了身世之痛,强调贬谪之苦。

强音收束激越雄壮轻快愉悦冷涩低沉间歇停止过渡:问:旋律的变化由情感来决定,什么来决定情感的起伏变化?明确:由人物的经历遭遇来决定。

问:旋律的变化又是由谁的遭遇来决定?明确:A 由琵琶女的形象来决定,因为这段音乐描写是琵琶女的弹奏,是她在诉说心中无限事。

音乐旋律的变化,其实就是琵琶女自伤身世。

B 由诗人的经历来决定,琵琶女在演奏,诗人在倾听,他对音乐的体会,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段文字是诗人的二度创作。

C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是琵琶女的三分弹奏,诗人的七分描写。

从文艺理论上来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双重指向性,一是指向作品中的人物,一是指向作者本人。

所以,《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融入了两种身世。

可谓“一曲琵琶,两种形象”。

四、分析人物形象1、琵琶女形象轻松愉悦:这是琵琶女在追忆芳华,乐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忽高忽低,或轻或重,交织出生动的乐章,唱出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岁月。

“大珠小珠落玉盘”分明是她往日的欢声笑语,盈盈入耳。

她“十三学得琵琶成”说明少年成名;“妆成每被秋娘妒(落实“秋娘”的含义)”体现了琵琶女艳压群芳;“名属教坊第一部”说明琵琶女技盖京城。

年轻时的琵琶女仰慕者无数,欢乐无限。

问:这节中哪句诗概括了琵琶女这段的岁月?明确: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问:如何理解“等闲”?明确:“等闲”取随随便便之意,有三重内涵:一生活快乐,无忧无虑,不痛苦;二时光飞逝,快乐的日子很短暂,而不是度日如年;三挥霍岁月,不为长远的将来作计划,这也是日后品尝苦果之因。

冷涩低沉: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她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灯红酒绿的生活是短暂的,经历了人生的无限风光后,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又得利薄情,被弃浔阳江头,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激越雄壮:这是琵琶女对命运的控诉。

乐曲高亢雄壮,现实对她无情的残害,令她深感现实的可恶,痛不欲生,一方面,是对重利薄情的丈夫的控诉,她渴望爱情,却得不到爱情的慰藉,商人为利而抛弃琵琶,她只能沦落江并头,独守空船。

另一方面,是对世人重色轻才的愤恨,琵琶女沦落在今天,并不是技不如前,而是因为年长色衰,这怎能不令她悲愤。

所以从无声的境界中清醒过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她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裂帛,是将丝绸撕裂发出的声音,而丝绸又是美好的事物,就像琵琶女曾经美好的青春,欢乐的岁月,最终以毁灭的方式展现给人,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乐曲于高潮中戛然而止。

2、诗人形象轻松愉悦:(由于诗中没有交待,需要我们“知人论世”)出自书香门弟,自幼聪慧。

5岁能诗,9岁懂乐韵,16岁以《赋得古原草送别》闻名诗坛,29岁进士及第,官至二品,以刑部尚书致仕,御封太子少傅,一直到44岁,参政议政,意气风发,春风得意。

在诗坛上,提出“文章合于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写实的功能,要求诗歌创作贴近民生,写出了很多讽喻诗,如《卖炭翁》《长恨歌》,尚通俗的文风。

冷涩低沉:这是诗人的现实处境。

就在他大展手脚,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之时,对“越职奏事”被贬谪。

元和十年,当朝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刺客杀害,白居易怒不可遏,贸然上书要求抓贼雪耻,实际上他已陷入了朋党之争。

问:此时诗人是什么样的状态?身在何处?身体又如何?明确:谪居卧病浔阳(偏僻荒凉苦寒无音乐)激越雄壮:无辜受贬,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回京无望,《全唐书·本传》:“累上奏书,天子不能用”,回长安之路不可望,更不可及。

诗人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忧谗畏讥。

而时局旱显示唐的大厦将要倾塌,藩镇势力正炽,淮西战事犹酣,所以他无比悲愤,却又能无力回天,只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

3、形象总结《琵琶行》中,一曲琵琶,两种形象。

一个天涯歌女一,一个迁客骚人,不同身世,同一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二人共同的“沦落”之痛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五、分析诗歌情感探究:“沦落”的具体内涵明确:一地域之痛:两人都从繁华的京场,来到僻远的江城,有地理优势的落差。

二怀才不遇之痛:两人都才华横溢,却都怀才不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三盛衰之痛:两人都曾经无限风光,无限辉煌,此时,却都跌落人生的谷底。

总结:《琵琶行》中,一曲琵琶,两种身世,不同形象,相同情感。

《琵琶行》堪称以文写声的典范,白居易运用多种技巧,写出了音乐的特点,使得这首琵琶曲流传千古。

六作业播放葫芦丝演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借鉴《琵琶行》的描写技巧,把听到的音乐转化成文学,或诗歌,或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