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6课:琵琶行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提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诗歌解读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的背景,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动机。
讨论诗歌的意象,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作用。
3.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孤独、惆怅、失落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体会古代文人的悲欢离合。
4.表现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阐述其作用。
5.课堂讨论诗歌中的琵琶女形象有何特点?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哪些社会现实?你如何看待诗歌中的情感表达?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7.作业布置背诵《琵琶行》全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琵琶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拘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琵琶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细微之处。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音频中听到了什么?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2.诗歌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读诗歌,注意诗中的意象,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这里的‘夜送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解释:“这里的‘夜送客’不仅仅是指夜晚送别客人,更象征着人生的孤独与无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整体把握,分析诗人在三次演奏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和所展现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二、通过诵读,领悟作者是如何在技巧、情感、语言上去表现诗歌的美的。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与琵琶女是如何达到情感共鸣,以致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相遇、相知以及产生共鸣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俞伯牙,一位山野樵夫——钟子期,他们因为音乐走在了一起,从而成就了一段关于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曾经色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琵琶歌女在浔阳独自弹奏,排遣寂寞之时,也遇到了一位知音,而这位知音正是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使得他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琵琶女又弹奏了怎样的乐曲?白居易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总体把握-谁解沦落人师:文中讲述的是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诗人最后为什么会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诗人和琵琶女成为知音之前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找学生个人回答分析重点句子。
1、相遇相遇的背景:夜送客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
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遇的过程:师:写诗人与客人正要分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教案:6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教案:6琵琶行《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利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积累部分字词。
学习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读法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A部分一、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位文雅的学者和山中的一位樵夫父亲被音乐联系在一起;(于伯牙、钟子琪)一千多年前,一位作家、诗人、天涯海角的歌唱家,因为音乐,他们再次演绎了一位永远知己的杰作。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旬阳河的长河流水,萧萧的秋风,冰冷的月光,飞扬的银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悲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用湿淋淋的线条走进了经典。
他的两行热泪浸湿了历史的脸,永远无法抹去。
白居易死后,唐玄宗李宸用诗句把它挂了起来,其中包括“少年会吟咏长恨歌,胡儿会弹琴”。
(互文性,儿童和呼儿可以诠释和演唱《长恨歌》和《琵琶章》),这表明《琵琶行》易于理解和广泛传播;一千多年后,它仍然是一颗璀璨的珍珠和玉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关于作者(见教学参考和练习本),这是江西九江琵琶亭上的一副对联:“戏水戏月,半入河半入云”。
(黑板书写)2。
作家作品与问题解决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晚年被称为香山人,名乐天。
中唐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当他年轻时,他的家庭很穷,他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苦难有了更多的接触和理解。
他学习如此刻苦,以至于舌头上长了疮。
平原上郁郁葱葱的草,一年凋谢一次,一年繁茂一次。
野火还没有烧灭。
春风又吹来了。
远处的芳侵古道,碧玉连接荒城。
它还把盛开鲜花的王孙送到了这个地方。
他拜访了京城一位伟大的诗人顾匡,受到了深切的赞赏。
29岁的中士金石,汉林学士官,左世毅,刑罚大臣。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要写得及时,诗歌要写得有的放矢”。
2020年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内容和把握诗歌主旨。
2.领悟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琵琶行 (并序)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教学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主要内容: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入。
从杜甫《登高》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高》,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边。
……在《登高》中杜甫写尽了人间的凄凉,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今天我们来走进与杜甫在创作上一脉相承的另一位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
二.白居易及诗歌创作。
出示幻灯,介绍白居易。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因而能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的诗歌从创作开始就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2.诗歌主张和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反映人发疾苦。
著有《白氏长庆集》,有代表作《长歌恨》、《琵琶行》等。
3.创作《琵琶行》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一年秋,诗人送客盆浦口,夜闻琵琶,心有所感,因此创作了《琵琶行》。
4.文体常识: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统称“歌行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入仕以前(772—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2、赏析诗歌,品味诗句中丰富的内涵【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妙处,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设想】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才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播放琵琶曲,让学生从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段琵琶曲《高山流水》)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段美妙的琵琶曲。
一边听,我一边给你们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有听过: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这便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诗人白居易在落魄失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他被这位知己精湛的【琵琶演奏技巧所折服,两人的共同遭遇使得他们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 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 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 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 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 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 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 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 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 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 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 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 换韵。 学做思二: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学做思三: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 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 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 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 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
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 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 落) 京倡 商妇 怨 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 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 魄) 京官 谪官 恨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 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 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 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 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 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 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 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 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 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 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 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 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 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 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 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 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 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 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 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 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 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 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 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
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 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 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 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 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 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 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 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 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 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 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 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 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 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 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 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 人 学做思四: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章节: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课时: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 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 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 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 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 抑郁。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琵琶行并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
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 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小组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 想感情,把握意境,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 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 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备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人: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