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课件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课件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感情铺垫,"惨"字概括了 当时的感情
环境描写,表达对与友人 分别时的迷茫失落心情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音乐之美,琴技之高超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课件 (38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课件 (38张PPT)
小结: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和景色。勾画出故事发生 的背景画面;深秋夜晚的浔阳江头, 岸边红的枫叶,水上白的获花,秋风 瑟瑟,江水茫茫,在一片皎洁月光的 映照下,景物显得美好而又凄凉,为 诗中悲剧性人物和悲剧故事渲染了浓 重的氛围。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 “惨”字加以概括。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动使 听音更
乐加 悦形 耳象
间关莺语花底滑 Jiān guān 叠韵 幽咽泉流冰下难 Yōu yè 双声
联绵词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以景衬情,侧面烘托)
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 的寂静来衬托乐曲感人的艺术 魅力,突出琵琶女琴技的高超。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课件 (38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课件 (38张PPT)
第二次演奏: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课件(38张PPT) 朗读第二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课件 (38张PPT)
1、琵琶女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 (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课件 (38张PPT)

《琵琶行》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ppt

《琵琶行》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ppt

五、诗歌细品
第一段:江头送客惨将别
点明了地点、时间、 事件和环境
夜送客,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情景交融
离愁,沦落
和朋友即将分别,秋风萧瑟,饯饮 不酣,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氛围中。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描写 急切、惊异 声 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描写细腻
二、知人论世
白居易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卖炭翁》等为代表的 “讽喻诗”,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情感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身世
相同点
诗人的遭遇
年轻时 才貌双绝,春风得意
沦落
如今 年长色衰,门前冷落
被贬前 才华横溢,位列高官 如今 冷落浔阳,孤独失意
风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下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狄花,构成萧 瑟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凉 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 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琵琶女弹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 调音 掩抑 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高中语文《琵琶行》ppt课件

高中语文《琵琶行》ppt课件
全诗以抒情为主线,通过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 感慨,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不满。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琵琶女形象塑造
01
02
03
外貌描写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琵琶 女的容貌、服饰,展现其 美丽动人、华贵典雅的形 象。
动作描写
刻画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 优雅姿态和娴熟技艺,表 现其音乐才华和独特魅力。心理描写三 Nhomakorabea诗人之一。
代表作品
除了《琵琶行》外,还有《长恨 歌》、《卖炭翁》、《赋得古原
草送别》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艺术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 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
魔”和“诗王”。
唐代文学特点及地位
对古代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唐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 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唐代文学风格。
散文的兴起
唐代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 散文家和作品,如韩愈、柳宗元等。
诗歌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 数量庞大且质量极高,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 作品。
唐代文学的地位
唐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更是成为了中 国文化的瑰宝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琵琶行》 ppt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与实践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琵琶行》创作背景
01 唐朝中期社会变革
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尖锐,白居易身处其中, 深感时局之忧。
人物形象对比与烘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 2.6 琵琶行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 2.6 琵琶行  课件 (共34张PPT)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
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 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 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 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 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 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 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 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 境地。
……,添酒回灯重开宴。……,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问 邀 添 万唤 欲语 迟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诗 人
邀 见
移 千呼 停
回 重开宴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琵琶女
抱琵琶 半遮面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第二曲
过程 场景
雄浑、激昂、大气
特点 方法
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 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 作实践。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 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 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 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 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 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体 会作者的感情,领会主旨。 • 2: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 3:领会白居易关注现实,同情和 尊重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一、白居易简介

必修三:《琵琶行》(课件) (共23张PPT)

必修三:《琵琶行》(课件) (共23张PPT)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结合具体诗句 体会诗中描写音乐 的比喻、通感、侧 面烘托的手法。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 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 杜甫 《赠花卿》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碾碎了多少前朝旧 事,却留下了几多人间佳话。如今,当我们重 拾取那些诗句的时候,手心里依然残留着大唐 的袅袅余香。 抖落岁月的尘土,轻启含香的书页,多少 缠绵悱恻的深情,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 暗香盈袖的妩媚,多少欲语还羞的娇柔,此刻, 都化为心底最深的感动,温柔绵长。风流才子 春秋梦,佳人醉卧楼台中。读大唐诗歌,就能 让你接受身心的洗礼。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一、文本赏析
思考: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 梁,全诗写音乐,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 奏?请找出具体的诗句,并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每次的弹奏。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28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28张ppt)

[写作背景]
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 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 东官赞善大夫,是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 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愤怒,上书请求缉捕 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唐宣宗吊白乐天诗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 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 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 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 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 上注明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我们学 习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琵琶行
白居易
思考问题
1.三大杰出诗人当中白居易是处 在中唐时期,那么他的作品以表现 什么题材为主? 2.关于白居易的诗歌,当时家喻户 晓,谁都能理解都能背诵,这样的 创作风格与李、杜的诗歌创作风格 是否相同?
题解
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 《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 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 称虽然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 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 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前期(44岁前):少年时曾避 乱吴中等地,后“十年之间, 三登科第”,历任左拾遗等职。 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其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 想和“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为主。
后期(44岁后):白居易被贬 为江州司马,先后任过苏州刺 史、刑部尚书等职。选择了亦 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 家“独善其身”、道家“明哲 保身”及佛家“四大皆空”。 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 感伤诗。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课件 (27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课件 (27张PPT)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讲解第三段
• 1、整顿衣裳起敛容 整理,古今异义词; • 2、名属教坊第一部 第一流 • 3、妆成每被秋娘妒 常常 • 4、秋月春风等闲度 随随便便、轻易 • 5、暮去朝来颜色故 • 颜色:容颜,古今异义词; • 故:衰老
第三段鉴赏
这一段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一层:写以前的奢华生 活。 二层:写现在的寂寞日 子。 第二层是叙事重点。
解题
《琵琶行》也叫《琵琶引》。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 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 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歌、行、 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 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
序: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由。
走近作者
文学常识填空 《琵琶行》作者白居易,字 乐天 ,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 良传统,和元稹积极倡新导乐府 运动。著有《白 氏长庆集》,其中《琵琶行《》长和恨歌》 是我国 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气太壮,胸中多是
非”。
以闲适诗和 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 《长恨歌》 《琵琶行》
闲适诗: 《赋得古原 草送别》
问题展示——“小序” 重点字词
•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贬官,降职
• 委身为贾人妇
嫁 商人
• 使快弹数曲
畅快
• 曲罢悯然
忧郁的样子
• 予出官二年
京城外调
•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 / 这 / 才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前期
仕途一帆风顺,始
(从入仕到贬 终抱着“为民请 江州司马以前) 命”“兼济天下”

高一语文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PPT课件

高一语文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PPT课件

其乐融融
失意落寞
.
16
琵琶女
白居易 知音
京城名倡

京城显官
同相
名动京师
是逢
天何
今 商妇(怨)
谪官(恨)
涯必 沦曾
漂沦憔悴
落相 人识
(主旨句)
.
17
为什么仅仅是一首曲子、一段音乐 就可以使两个凭水相逢、素昧平生的人互 诉衷肠、心灵相通而成为知音呢?
音乐之美
明确目标 1、在诵读中品味音乐之美。
2、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 :古诗一种体裁。与“歌”、“行”、 “引”等并称“歌行体”。《琵琶行》原作《琵琶 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 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 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 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 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
24
.
(772--846)
3
生于大历七年,卒于会昌六年。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 离五六年。29岁中进士。31岁与元稹结交。38岁,与元稹 、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44岁,上疏请急捕刺杀宰 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江州司马。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 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
4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艳压群芳
人 生
艺压京城
京城名倡
前 期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
14
年老色衰
人 门前冷落

商妇 怨
后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 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 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 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 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 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 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 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 炉火纯青的境地。
*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 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 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 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 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 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典型感情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 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 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 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 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 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 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 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 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 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 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 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 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 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 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 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写作艺术
*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 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 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 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二)有争议的问题——关于《琵琶行》主旨的不同理解。
1.认为这首诗倾诉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怨愤,诗人与琵琶女之所以能 结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们相互从对方的身世中看到了各自的不幸, 而诗人又领悟到了双方不幸的真正原因。
2.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揭露, 琵琶女的身世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践踏、被侮辱的中国妇女 的悲惨命运,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作者与之产生共鸣的基础,而作者 自己的身世的注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 贬江州司马
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 抱着“为民请 命”“兼济天下”的 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 《卖炭翁》 《秦中吟》
后期 是他“独善其身”的 以闲适诗和感 (即自贬江 时期,揉和儒家“乐 伤诗为主。感 州司马到死) 天知命”道家“知足 伤诗:《长恨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和琴技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第二次演奏: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不辱”和佛家“四大 歌》《琵琶行》 皆空”来作“明哲保 闲适诗:《赋 身”的法宝。悔恨 得古原草送别》 “三十气太壮,胸中 多是非”。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 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 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 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 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 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 的古体,富于变化。
年轻时 年老时
年本轻美是貌京—城—年女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名日满欢京笑—都—的今艺日辛人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起对比反衬作用
去被贬年江辞洲帝京
病卧浔阳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 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 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 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 翁》、《红绒毯》等。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 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 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 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 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 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 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 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 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琵琶女的演奏变化:
急切愉悦
激越雄壮
倾诉 悲情
幽愁暗恨
戛然而止
典型境界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 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 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 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 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 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 艺术境界。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上白居 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 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 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 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 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 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 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 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 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 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 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 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 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 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 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了。第二,作者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仅仅着眼于形式的相同,从
而回避了现实中的严峻的政治问题,流露的是颓废伤感的情调,宣
扬的是宿命论的思想。
故事情节 明线(实) 感情波澜 暗线(虚)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闻声作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却坐促弦急
翻作琵琶行


结 构
满座皆掩泣

歌女的身世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 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 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 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 的长篇叙事诗。
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 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 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 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 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 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 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 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3.认为这首诗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有力控诉,但也反映了作者的软 弱性,在诗中,作者同情琵琶女,又自伤迁谪,基调低沉,伤感味
思 较重,流露了患得患失的思想。

题 4.认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作者宣扬的是宿命论思想,首先,诗中看
不出琵琶女有“被压迫”过、“被侮辱”过、“被损害”过的地方,
并无值得同情之处,这个形象不过是作者借以寄托“失意情怀”罢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 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 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 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 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 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 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 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 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 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 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 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 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