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往事 资于治道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为治之道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为治之道作者:唐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在浩瀚的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改朝换代的熔炼,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故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治道,即治理之道也。
大到历朝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小到一个团队、部门、企业的管理用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
细细品读,笔者认为可将《资治通鉴》里的为治之道概括为“民心”、“公正”、“人才”三个方面:民心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正如山,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人才似玉,慧眼识珠,珠联璧合。
一、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众人的支持。
得到了众人的支持,才谈得上为治之道。
如何才能得到民心呢?就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做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事。
图1 民心所向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辞而不受,关中父老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备撤离荆州,带着十几万老百姓逃难,日行十余里,虽然后有追兵,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成汉政权奠基人李特率领十万流民起义获得成功,关键也在于其与蜀地百姓约法三章,遍施恩惠,取消劳役,赈济百姓,由是“蜀民大悦”。
项羽坑杀战俘,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董卓性情残忍,随意杀人,玩弄权术,倒行逆施,最终被群起而攻之,尸体被做成油灯连烧几天,“焚灰扬之于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文治武功,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却始终无法平定四海,成就一番大业,关键也在于其不懂得施行仁政,笼络人心,破城后为泄一时之忿竟大开杀戒,由是“西北之人无复来苏之望矣”。
王莽起初谦恭俭让,数次受诏加官晋爵均辞而不受,反而建议奖赏宗室群臣以及施恩庶民鳏寡,由此赢得口碑和民心,被称作“周公在世”。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读资治通鉴有感1一位哲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虔诚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你会发现,国家、社会乃至人生的盛衰之道尽在其中。
铭记历史,不仅可以总结过去,更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刚刚读完《资治通鉴》,虽然理解粗浅,却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比如书中描写秦朝的历史。
商鞅“立木为信”,顺利推进改革,秦国日渐强盛。
这才有了后来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由于长期以残酷的法律制度为主的严酷统治,农民起义一爆发就势不可挡地让秦朝至二世就匆匆谢了历史之幕。
比如书中讲述的唐朝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训俭示康》文言文分类整理

18、《训俭示康》文言文分类整理(答案)一、文学常识: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主编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定名。
2、文中“勤俭”名言(1)与其不逊也宁固。
以约失之者鲜矣。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御孙(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
——司马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酒酤于市:通“沽”,买酒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在句中的含义1、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2、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有地位的人3、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没有地位的人,百姓4、枉道速祸:招致5、果以富得罪出亡:招来罪过四、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名作动,穿;形作名,脏破的衣服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动,以……为耻3、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名作动,穿士人的衣服。
4、果、肴非远方珍异:形作名,珍贵奇异之品。
5、听事前仅容旋马:使动,使……转身(旋)6、臣家贫,客至无器皿……,故就酒家觞之:名作动,请人喝酒7、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名作动,盖布被8、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使动,使……远离;使……富裕9、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使动,使……破败;使……丧灭10、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锦:名作动,穿11、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使动,使……倾尽12、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名作动,称冠,位居第一13、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名作动,穿锦衣,吃玉食14、上以无隐,益重之。
形作动,器重五、一词多义:1、服(1)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衣服(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3)汝非徒身当服行:从事2、非(1)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讥评(2)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非议(3)酒非内法:(如果)不是(4)汝非徒身当服行:不3、病(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缺陷(2)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讥议,嘲骂4、虽(1)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即使(2)公虽自信清约:虽然5、或(1)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有时(2)所亲或规之曰:有人6、举(1)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全(2)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7、数(1)会数而礼勤:屡次(2)常数月营聚:几个(3)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列举8、鄙(1)人争非之,以为鄙吝:鄙陋(2)孔子鄙其小器:鄙视(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9、习(1)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习惯(2)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习染(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学习六、解释下列句中斜体字词的含义1、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总是2、二十忝科名……同年曰: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3、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求取;只是4、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把……作为5、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嘲笑;固执鄙陋;缺陷6、与其不逊也宁固:固陋7、以约失之鲜矣:因为;少8、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异哉:嘲骂;奇怪9、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大都10、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准备11、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讥评12、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屡次13、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请客的帖子14、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如果;有人;鄙陋吝啬15、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少16、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败坏;即使17、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修筑;住宅18、此为宰相听事诚隘:实在,确实19、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用20、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清高有名望;馆21、上以无隐,益重之:更加器重22、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劝告23、公宜少从众:稍微24、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即使;全。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1】司马光①初【2】,鲁肃【3】闻刘表【4】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5】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6】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7】,军中诸将,各有彼此【8】。
刘备天下枭雄【9】,与操有隙【10】,寄寓于表【11】,表恶其能【12】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13】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15】,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16】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7】,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18】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19】,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20】。
”权即遣肃行。
【注释】【1】节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赤壁,地名,在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长江南岸。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
北宋史学家。
【2】初:当初,原先,早先。
叙事中追溯以往之词。
【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4】刘表:荆州(现在湖北、湖南一带)牧。
州牧是东汉后期一个州的长官。
【5】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6】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
资,凭借。
【7】二子不协: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ɡ)不和。
协,和睦。
【8】各有彼此:意思是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
【9】枭(xiāo)雄:豪杰。
枭,骁勇、豪雄。
【10】与操有隙:跟曹操有仇。
汉献帝的亲信受密诏要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
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1】寄寓于表:指刘备当时率领所部人马暂时依附于刘表。
寄寓,寄居。
【12】恶(wù)其能:嫉妒他的才能。
【13】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
2023年《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2023年《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023年《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培根曾说过:“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是的,培根说的很对!书中的知识丰富多彩,它能让你欢笑,让你幸福,让你的天空充满阳光。
我看过的很多的书:《中华上下五千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我最喜欢的书就是《资治通鉴》。
可能有些人对它一无所知。
其实(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与往事,资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其主要内容大多一政治、军事和民主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
民族灭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历史已是司空见惯了。
从夏商时期至清末民初,历史的动荡一直没有停止而消亡,它就像一条锁链牵制着我们。
读《资治通鉴》就像读历史一样。
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乌江情,霸王泪。
残阳铺江似血。
鸿门宴,项羽宴请刘邦,项庄舞剑,险象环生,若非张子房之秒计,沛公早做刀下之鬼!霸王义放刘邦,只因心胸宽广不惧刘邦的阴险。
但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全了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想《资治通鉴》就像想历史一样。
想南阳卧龙,三试刘备爱才之心,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最足通惜刘备不听孔明之言,火烧连营七百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曾三气周瑜、五日渡沾、七出祁山,但因错信马谡丢街亭,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张使英雄泪襟。
”思《资治通鉴》就像思考历史一样。
思一代武圣关羽,劈划雄,斗吕布,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
悲壮兮,感慨兮,泪沾裳,精神犹存兮。
历史就如茫茫沙滩上的一颗珍珠,闪耀着刺眼的光芒,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环境的变化。
见证着历史就等于见证知识那悠远的独特的魅力,它敲响人们内心的声音,静静地听着听着……历史的足迹被世人所追寻,它“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它“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它“留进细碟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①,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②,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④,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⑤,与操有隙⑥,寄寓于表⑦,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⑧。
若备与彼协心⑨,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⑩,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⑪。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⑫,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⑬,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⑭,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⑮。
”权即遣肃行。
【注释】①《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300多万字,历时19年。
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初,当初。
史书中常用“初”来叙述事情的缘起或回溯往事。
鲁肃:字子敬,孙权谋臣,力主联刘抗曹。
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牧。
汉时荆州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林、长沙、武陵、章陵八郡,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治所在襄阳。
②国:指吴国。
③资:基础、条件。
④不协:不和。
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位。
⑤枭(xiāo)雄:勇健而杰出的人物。
枭:一种凶猛的鸟。
⑥与操有隙:同曹操有仇。
刘备参与谋害过曹操,曹操曾一再打败刘备,所以说“有隙”。
⑦寄寓于表:时刘备投奔刘表,驻新野。
⑧恶(wù):讨厌,憎恨,这里有嫉妒的意思。
⑨彼:指荆州方面的人。
⑩离违:不齐心。
⑪济:成功。
⑫吊:吊唁。
⑬用事者:掌权的人。
⑭克谐:克:能够。
谐:和谐,引申为顺利成功。
⑮恐为曹所先:担心曹操先占了荆州。
到夏口①,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②,比至南郡③,而琮已降,备南走。
肃径迎之④,与备会于当阳长坂⑤。
读资治通鉴有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读资治通鉴有感读资治通鉴有感(一)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张新博一位哲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虔诚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你会发现,国家、社会乃至人生的盛衰之道尽在其中。
铭记历史,不仅可以总结过去,更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刚刚读完《资治通鉴》,虽然理解粗浅,却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比如书中描写秦朝的历史。
商鞅“立木为信”,顺利推进改革,秦国日渐强盛。
这才有了后来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由于长期以残酷的法律制度为主的严酷统治,农民起义一爆发就势不可挡地让秦朝至二世就匆匆谢了历史之幕。
比如书中讲述的唐朝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50字(7篇通用范文)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50字(7篇通用范文)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50字篇1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是了,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兔死狗烹夜凉如水,月光如华,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动着。
往事如云烟,挥之不去地回荡在他脑海里。
幼时,他忍胯下之辱。
彼时,心中的壮志开始燃烧,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
他投奔刘邦,协助他打下如画江山。
他是乱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风血雨的战场,才是他一展宏图之地!奈何江山稳固,帝王多疑善变,他再也坐不住安宁。
他看破君心,大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或许没有那一腔热血,就不会是今天的结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龙威下,容不得他驰骋沙场。
若不是重情义,他也可以平分天下。
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窗外寒风凛冽,提着他最后一口气息。
谁,看到了壮士的哀叹?吕后专治不论她是否倾国倾城,只是从风华正茂之时,被项羽掳获起,就是错的开始。
她是刘邦的妻子,最好的人质。
她与刘邦并肩奔行在动摇的江山中。
刀枪干戈,冷冷的兵器,残酷的战争成就了他的帝王业,也悄然在她美艳的容貌下埋下____之籽。
她吃尽妃嫔的醋,用尽心机,甚至想一改江山。
狠毒利用了她的利欲熏心,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儿子变作傀儡,囚死孙子,只为她的专治,她吕家的天下!谁怜漫漫长夜,梦回之时,想起一个个挚亲的人离开自己,一个个对手相继倒下,高处不胜寒,流尽多少美人泪?未央,沉浮……人至暮年,还有多少心智?从一开始便是个错,结局,更是个无法扭转的错!若是野心少一些,又怎会让天下吕姓为她陪葬?谁,看到了孀妇的遗憾?西域之行沉郁的驼铃声在漫漫黄沙中悦耳动听。
张骞和他的随从们行走在无边的丝绸之路上,年轻的壮士眉眼中透出凌气,只要能为皇帝平定匈奴,即使是杳无人烟的黄沙路,他都无怨无悔。
当他得知大月氏人早已忘了昔日之辱时,心中可有一丝动摇?当他被囚匈奴时,心中可想过放弃?可是我看到他想方设法逃了出去,我明白,这十几年的黄沙路穿梭不断,也走不灭这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诚,一世荣华富贵绸缎罗衣也留不住他的决心!一次次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把青春献给了君王,把忠诚留给了丹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编纂历时十九年,耗费司马光等人一生大部分精力,曾日力不足,夜以继日,类似于我们“白加黑”和“5+2”的工作模式,是为君勤政、贤明正道的一部好书,在中国编年体通史编纂方面尚无出其右者。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史使人明智,结束了中唐以来的长期混战,北宋时期的中国又恢复了统一,经济社会逐步发展,学术文化展露欣荣,人民生活日趋安定,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精神苦闷,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局势与当今形势颇为类似,国际社会局势动荡,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当今社会,许多志士仁人均以此阶段为中国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在稳定中力图创新,在变革中谋求发展,在实干中寻求突破,力争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广阔出路。
面对现实往往要回顾历史,借古喻今只为把握当前。
优秀的中国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实现强国富民的借鉴方式,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和老子的道家学说,当然还有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与治国方略。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这与当前社会各界热议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谋而合,借鉴历史,就是要从
当年的情形中找出今天的影子,找到一条与现实相符的阳关大道,这一点颇可以从《资治通鉴》中窥知。
王鸣盛认为,“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通鉴》可当之”。
《吴起带兵》篇,“丘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针对当前干部、基层带兵的诸多困惑,我想吴起将军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商鞅变法》篇:“秦孝公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迹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抓落实。
作风的改进,在于实干;成绩的取得,更需要苦干、巧干、大家一起干,一切问题要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发展要在实干中才能推进。
而能否推动实干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奖惩是否到位,只有及时的奖惩、得当的奖惩才能促进社会切实树立实干精神。
“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
族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有牢记昨天的漫道,才能理解今
天的沧桑,只有今天的真抓实干,才能擎起明天的破浪之剑。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