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

《游褒禅山记》课文赏析与训练【美点探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艺术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名为游记,但它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以记游为载体,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
文章开篇不写如何游览褒禅山,而是先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显然这是对山名的考证。
接下来作者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得出一个结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文章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
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
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
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
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
一般来说,游记文章都是重点描写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
而有的游记往往是作者游踪所至,心有所感,不仅写出了山水的无穷妙趣,还能从中生发出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本文就是如此。
作者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
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目的就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正是作者用笔奇特之处。
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
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
可本文作者并非如此,是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
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
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10课+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坟冢.(zhǒng)梵.语(fàn)退避三舍.(shě)舍.己为人(shě)B.禅.院(chán)封禅.(shàn)褒.衣博带(bāo)无物以相.之(xiàng)C.谬.误(miù)窈.然(yǎo)咎.由自取(jiù)便.宜从事(biàn)D.讣.告(fù)仆.道(pū)长吁.短叹(xū)风尘仆.仆(p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则其至.又加少矣往往有得.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常在于险远..D.火尚足以明.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此余之所得也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当其欣于所遇D.而今安在哉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宋]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第3单元+学业分层测评10 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 游褒禅山记[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华美、有文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 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 .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盖音谬.也 谬:错误【解析】 A 项,文:文字。
【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08332089】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C.⎩⎪⎨⎪⎧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 A 项,介词,在;介词,对。
B 项,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连词,而,表并列关系。
C 项,均是代词,相当于“那里”。
D 项,名词,缘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答案】 C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8332090】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解析】①③④⑤⑥⑦⑨均为代词“它,它的”;②助词,无实在意义;⑧难道,表反问语气;⑩自己。
【答案】 B4.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所谓前洞也⑤遂与之俱出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⑥/②③④⑤【解析】①⑤是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是判断句,⑥是状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第10课游褒禅山记【预习面对面Aii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庐冢() 瑰怪( )褒禅山() 有碑仆道( )舍于其址() 有穴窈然()咎其欲出者()无物以相.之( )答案:zh m g g u i b a o p u sh ey ao ji u xi a n g2 •辨形组词。
.. -脾气 晦暗掂量 答案:<裨将侮辱惦记I 睥睨3 •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 今义:「谬误 未雨绸缪•寥廓(2)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3)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不平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2)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 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4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王安石,______________ 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字______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 ,谥号______________ 。
抚州临川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北宋介甫半山文5.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其见愈奇。
A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明亮)也⑵夫夷以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至者少。
1 •选出词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 ( )①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A •舍②屋舍俨然 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B •文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C .盖、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 .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答案:C解析:A 项,舍①动词,放弃,不要,②名词,房屋; B 项,文①碑文,②碑文上残存的文字;C 项,盖,大概;D 项,故①缘故,②所以。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第10课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10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无物以相.之相:帮助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答案】C【解析】观:景象。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距其.院东五里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中都是副词,反问语气。
A、B、C三项中均为代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答案】C【解析】A.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B.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古今义均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D.古义:不平常;今义:十分,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答案】A【解析】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观”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余因得遍观.群书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为名词,景象。
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课时跟踪检测(十) 游褒禅山记(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第1~5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文:碑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C.往往有得.得:心得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盖音谬.也谬:错误解析:选A A项,“文”,应为“残存在石碑上的文字”。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嬴乃.夷门抱关者也D.独其为.文犹可识于人为.可讥解析:选C C项,两个“乃”都相当于“是”,表肯定,副词。
A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代词,它。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
D项,动词,有/动词,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解析:选C A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或表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作宾语)。
B项,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C项,古今意义相同,所说的。
D项,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解析:选A 例句与A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B、C两项,为动词作名词。
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所谓前洞也⑤遂与之俱出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⑥/②③④⑤解析:选B ①⑤是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是判断句;⑥是状语后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游褒禅山记人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无须再问。
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
关键在于心胸是不是足够开阔,心志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
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拨开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奋起,贝多芬不会在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莫畏浮云遮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
褒禅山,古名华山。
因唐代高僧慧褒结庐于此,在他圆寂之后,映入眼帘的是王安石石雕。
雕像雄居于一块巨大的红色大理石之上,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 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
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示例二: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
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
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
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
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
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我深以为然。
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何可胜.道(shènɡ)庐冢.(zhǒnɡ)B.盖音谬.也(miù) 窈.然(yǎo)C.安上纯父.(fù) 无物以相.之(xiànɡ)D.咎.其欲出者(jiū) 瑰.怪(ɡuī)解析:A项“胜”应读“shēnɡ”;C项“父”应读“fǔ”;D项“咎”应读“jiù”。
答案:B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C.于是余有叹.焉读书人一声长叹.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传.也解析:A项,“名”,均为“命名”;B项,“得”,前者为“能够”,后者为“心得”;C项,“叹”,前者为“感慨”,后者为“叹息”;D项,“传”,前者为“流传的文字”,后者为“流传”。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解析:观:景象。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A项,“十一”,古义指十分之一,今为数词;B项,“非常”,古义为不平常,今为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为“到”,今义为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答案:C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解析:B项,名词作状语,C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A6.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解析:A、B、C三项均为连词,可译为“而”;D项是连词,译为“因为”。
答案:D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宴集序等。
有的序在写法上近似抒情散文,如《兰亭集序》等。
B.赋的主要特点在于描绘客观事物时,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且形象绚丽,规模壮阔。
《赤壁赋》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如诗般的特质和情韵,但它也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C.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游褒禅山记》。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八人。
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影响深远。
解析:D项“范仲淹”应改为“曾巩”。
答案:D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云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只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3)“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4)“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钟山记[清]顾宗泰衡、庐、茅、蒋为天下名山,而蒋山实江南之冠。
吴为蒋子文立庙,曰蒋山;又以南齐周氏隐此,曰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曰紫金山。
统而名之,为钟山。
余于是山,向一至焉,未尽其胜。
今鼓兴而往。
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
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
自晋以来,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
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
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塔;宋改太平兴国寺;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
龛镂壁绘,不及往时,惟无量殿宝公塔独存。
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
至宝公塔礼焉。
问三绝碑,已毁没矣。
南为琵琶街,履之若有声。
由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
其说法台旧址旁,为八功德水。
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
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
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
西瞰覆舟、鸡鸣诸山,黛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
独慨然于齐梁递迁之主,而叹其销沈于是。
历岩而下,日已薄暮。
朝阳洞、商飚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诸境最僻,俱不得访。
别僧而归。
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
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B.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C.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D.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解析:作答本题时,可根据句中的“乎”“也”等虚词、判断句“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常用固定词组“万家烟火”等进行断句。
答案: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气,紫色云气。
古代认为紫气是祥瑞之气,且附会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
B.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派遣去督察地方的官吏,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安石,即王安石,字半山,号介甫,被誉为“通儒”,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解析: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我”所游之山为钟山,“我”曾经到过这座山一次,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景,于是这次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B.“我”进入山中六七里路,看见山峰陡峭,仿佛隐藏着云雾,隔绝开了太阳;泉水涌流,山涧被激起波澜,非常可爱。
C.灵谷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行人踩在上面好像真的有声音一样。
从宝公塔出来沿山路往左面前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
D.太子岩是山的最高处。
“我”登高远望,只见四面开阔,向西可见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曲折起伏的覆舟、鸡鸣等山和隐约可见的湖水。
解析:“进入山中六七里路”错误,原文是说“未至山六、七里”。
答案:B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