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全国高中生历史学科竞赛模拟题目及解答

全国高中生历史学科竞赛模拟题目及解答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A.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B.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在古代给军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C.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通过它可以确定方向。
D. 中国古代人发明了擒拿工具如铁索、泥人等。
解答:D。
中国古代人并没有发明铁索和泥人,这些是西方文化中的发明。
2. 下列历史事件中,哪一个是发生在清朝时期的?A. 五四运动B. 辛亥革命C. 南京大屠杀D. 甲午战争解答:D。
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是清朝后期发生的一场战争。
3. 下列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A. 孔子B. 李时中C. 爱因斯坦D. 张衡解答:D。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和浑天仪。
二、填空题1. 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纪年方法是以哪个朝代为基准的?解答:夏朝。
2. 《孙子兵法》是哪个时期的兵书?解答:春秋时期。
3. 政治家韩非子所处的国家是哪个时期的?解答:战国时期。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解答: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军事、文化和科技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和传播知识更加方便,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大量生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火药的发明使军事战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影响深远。
指南针的发明使航海和探险变得更加容易,推动了地理的发展。
2. 请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解答: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帝制,建立起了中华民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中国人民迈出了实现国家繁荣和强大的第一步,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古代孕育了众多的科技发明,其中四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
历史学科试题及答案高中

历史学科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进士科主要考察哪些内容?()A. 诗歌B. 法律C. 儒家经典D. 历史答案:C3.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实施对国家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B. 限制了对外贸易C.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 减少了海盗活动答案:B4.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对西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管理?()A. 派遣驻藏大臣B. 实行金瓶掣签制度C. 推行汉化政策答案:D5.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以上都是答案:D6.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 国内经济危机C. 国内政治腐败D. 外国列强的侵略答案:A7.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哪些根据地?()A. 晋察冀B. 陕甘宁C. 华中D. 以上都是答案:D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土地改革?()A. 没收地主土地B. 分配给农民C. 实行土地国有化答案:D9. 文化大革命期间,哪些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破坏?()A. 古建筑B. 古籍C. 艺术品D. 以上都是答案:D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A.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B.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唐朝时期,由_______主持编纂的《唐六典》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
答案:长孙无忌2.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3. 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_______。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高中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点的学科,而选择题则是历史考试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高中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思路,帮助同学们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得分效率。
一、选择题答题思路选择题答题思路,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细心观察题目在做选择题之前,首先要细心观察题目。
题目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我们需要把每一个信息都看清楚,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观察题目时,可以先看题干,再仔细读选项。
2. 审视选项在看完题干后,接下来要仔细审视选项。
通常情况下,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能判断出哪些选项是错误的,那么剩下的选项就更容易判断了。
3. 排除法排除法是选择题答题的常用方法。
在审视选项时,我们可以先判断哪些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就可以将这些选项排除掉。
如果能够排除掉两个选项以上,那么正确答案就更容易揭晓了。
4. 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通过与已知事实进行联系,推测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做选择题时,有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直接的答案,但是可以通过联想来推测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需要考生在学习历史时,多进行联想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
二、选择题中需要注意的点在选择题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可以协助同学们提高答题正确率。
1. 线索词线索词是出现在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通常表示这个题目的重点。
掌握线索词,对于正确理解题目至关重要。
在做选择题时,需要仔细找出线索词,并加以理解,对题目有更深入的认识。
2. 上下文语境同样一道历史选择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考生需要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也是历史学科中体现理解能力的一部分。
3. 历史事件的顺序在做选择题时,考生需要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顺序。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以及事件本身所代表的含义,才能选择正确的答案。
4. 知识点的联系在做选择题时,考生需要理解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解,能够更准确地选择正确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目:以下哪项不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讨论法C. 实验法D. 史料分析法答案:C解析:高中历史教学通常侧重于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学习和理解。
讲授法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史料分析法则是通过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而实验法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领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或发现新知识,不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2.题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首次实现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答案:A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秦朝,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汉朝、唐朝和元朝都是在秦朝之后的历史时期,且都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并非首创。
3.题目: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表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B.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C. 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D.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近代欧洲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但文艺复兴并非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4.题目:在《史记》中,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 实行分封制,巩固王权B.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D. 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 百家争鸣B. 独尊儒术C. 魏晋玄学D. 宋明理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选项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A正确。
选项B,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这一举措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与思想解放相悖,故选项B错误。
选项C,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探讨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无情、声无哀乐、言不尽意等形而上学问题,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C错误。
选项D,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特殊形态,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要代表,强调天理、良知等概念,但同样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2、某校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他可能会引用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普罗泰格拉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
选项A,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而非“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普罗泰格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选项B正确。
选项C,柏拉图强调“理念论”,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是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并非“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C错误。
选项D,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逻辑和理性,但并未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D错误。
202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选择题28题的评析及教学启示

202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选择题28题的评析及教学启示(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 试题难易程度:中一、试题评析1.背景知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中国大事记)年份主要经历《格致汇编》1861香港,主持圣保罗书院的校务。
致力于“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体现出明确的读者中心意识。
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贡献。
1863北京,担任京师同文馆英语教习。
1865担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主编中文版《上海新报》。
1868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时间长达28年。
1876上海,创办《格致汇编》1896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东方文学语言教授。
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中国阅历看,正值中国洋务运动期间。
可以说他是一位富有中国情感,致力于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洋务专家”。
2.试题立意:(唯物史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考查立意:通过《格致汇编》“问卷”,反映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需求。
4.涉及的理论与知识: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知识:洋务运动、西学传播、民族企业兴起、“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崇尚科学思想等。
4. 能力(素养)考查:信息加工(数据对比)、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5.试题解析:数据信息聚焦于19世纪中期,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指向洋务运动、民族企业兴起,需要西方科学技术的支持,C项符合题意要求。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T4 ¡¢\2\£¤◇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毕英杰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知识点繁杂,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试题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题作为历史考试中的必考类型之一,要求学生正确解读历史信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作出恰当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有利于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抓住类型,对号入座历史选择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事实类试题。
该类试题考查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客观事实,要求我们根据记忆来寻找正确答案。
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第24题,题干中所述言论符合老子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需要根据记忆作答。
(2)定义类试题。
该类试题要求我们正确阐述某一政治制度、文化现象等的含义,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例如,2023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题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
49(3)分析类试题。
该类试题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条件或资料分析出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原因、结果、影响等,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第30题,考查内容为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的政治建设问题。
(4)比较类试题。
该类试题要求我们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异同,需要我们具备跨文化、跨时空的历史分析能力。
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第31题,以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为切入点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二、抓住题干,弄清要求历史选择题中,题干中往往包含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题意,理解题干要求,并辨别选项和题干之间的关系。
在解答历史选择题时,可以采用逐句阅读法来理解题干。
这种方法是将题干逐句分析,找出关键词语,特别是那些具有明显指向性质的词语,如“因为”“导致”“影响”等,从而帮助自己深入理解题目要求,找到正确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湖南卷历史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
这说明西周()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
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
这可用于()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
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D.官府组织移民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
由此可推知当时()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
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这些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福建省中学教师“说题”比赛
2015nianFujianshengzhongxuejiaoshi“shuoti”bisai
《高中历史学科
----选择题解析》
参赛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2015/11/18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一、教学知识点:
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二、选择题样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1、【命题意图】:
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
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
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对应的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题讲解过程】:
选C。
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
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
由此可以绘制出如下结构图,并且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及题干信息可绘制为如下结构关系图:
4、【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
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分析】:解答时要迁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有关知识,特别是运用两种制度的关系和影响来分析思考题干情境的含义。
从宗法血缘等级观念来理解皇帝分封同族的实质。
【解析】选C。
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血缘分封,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C。
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题干涉及分封制;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体现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多角度认识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封地区:主要集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封建的要领具有双重性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
容和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理解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也随之瓦解。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5、【试题的价值】:
通过对本试题的多重讲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复习备考时,仍以分封制、宗法制作为重点,要重视运用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加强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学习,特别注意对与宗法制有关的历史遗存现象的理解;注意史论结合,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6、【试题的反思及感悟】:
反思: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相对考查较少。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分封制内涵、特点及影响,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对后世社会遗存现象的考查;主要运用我们较熟悉、与其有关的文史知识和社会理念的图文材料作为设问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史论型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偶有链接考查。
感悟:近年新课程全国卷历史高考着眼于多角度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
解,如具体制度的背景、特征、影响,或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相关史实结合,或同中国近代、现代甚至世界历史联系等。
题型上以选择题居多,材料型选择题为主。
2016年,福建省高考首次实行全国卷考试,试卷难度值加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新课标对学生所要求的能力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