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合集下载

反证法

反证法

反证法(麻城实验高中:阮晓锋)定义:反证法就是从命题结论的否定出发,先假设结论的否定成立, 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到与已知条件, 已知公理,定理,定义,法则,公式等相矛盾的结果。

这样就 证明了结论的否定不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证题步骤:一般地,反证法的证题步骤如下1.反设:即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从而命题结论的否定成立。

2.导出矛盾:即在上述“命题结论的否定”参与推理的前提下,得到矛盾。

3.肯定结论:即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适证题型:主要是以下两类⑴含否定性词语或含“至多,至少,唯一,无限”等词语的命题。

⑵不易找到直接证明的思路,但若从反面入手问题变得容易解答的命题。

例一:试证明质数的个数有无穷多个证明:假设质数的个数仅有有限个,不妨设为n 个:p p p ,,,,321n p 取整数N=p p p p n 321+1,易知N 不能被上述质数整除且它不等于其中任意一个∴N 只有两种可能:①N 本身就是一个质数;②N 还含除这n 个质数以外的质因数p不管是上述那种情况都与质数的个数为n 个矛盾故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成立。

例二:求证: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证明:如图,假设直径AB 不是☉O 中最长的弦则一定存在弦CD>AB.连接OC,OD,则OC+OD=AB∵OC+OD>CD∴AB>CD 这与CD>AB 矛盾∴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成立。

例三:证明2是无理数 O A BC D证明:假设2是有理数,则可设2=qp (p,q 是互质的整数) ∴p=2q,于是得q 22=p 2 故p2是偶数,因而p 是偶数 ∴又可设p=2k(k 为正整数),从而得q 2=k 22 故q 2是偶数,从而得q 也是偶数∴p,q 都是偶数,从而2为其公约数,这与p,q 互质矛盾 ∴2必为有理数。

例四:当a a 21=2(b 21b +)时,试证方程b a x 112x ++=0和b a x 222x ++=0中至少有方程有实数根。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历史选择题怎么做?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和解题方法一、选择题命题特点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

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

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二、选择题基本类型及其解法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下面是一些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审题方法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2、认真分析选项,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确定选项的内容和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

4、对于一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可以暂时放下,先做其他题目。

二、答题技巧1、排除法: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可以排除掉。

2、重点法: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史实,可以在选项中加以突出,以便更好地记忆。

3、对比法:对于一些需要比较的题目,可以通过对比不同选项中的内容,来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4、推理法: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推理的题目,可以通过推理来确定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时间限制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一段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时间范围,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范围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时间范围,并注意一些时间上的限制条件。

2、原因分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注意一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3、人物评价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注意一些评价标准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4、史实辨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几个史实或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它们的真伪或关系,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史实或观点的真伪或关系,并注意一些逻辑关系和证据上的限制条件。

5、特点概括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特点或趋势,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特点或趋势的内容和含义,并注意一些概括准确性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

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

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所以正确答案为B.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

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

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工业化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该题属材料选择题。

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

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

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

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满分八大技巧如下:
1.审清题意: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为理解错误而选错答案。

2.分析选项:对于每一个选项,都要认真分析,看其是否与题目相关,是否符合史实。

3.联系教材:尽量联系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有助于确定正确的答案。

4.排除法:如果能够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那么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很大。

5.比较法:对于一些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通过比较其与题目要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确定答案。

6.联系上下文:注意题目中的上下文语境,这有助于理解题意,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7.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8.保持冷静:在考试中保持冷静,不要因为紧张而影响判断,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以上技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高考选择题答题指导(共两种方法)

高中历史高考选择题答题指导(共两种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指导一、材料中心意思选择法【方法指导】“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

”中心意思法: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正负态度法:材料对某个人某件事是正态度还是负态度,哪个选项与之匹配核心意思法【真题讲解】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读懂材料:前边说商朝产生了多少王,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然后后面用一个分号隔开,说西周产生了多少王,这反映出?你有没有发现分号后面那一句话有没有少点什么?把材料结构简单变一下: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西周产生的王要比商朝产生的王要少,说明后面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材料的核心意思,哪个跟继承方式有关你就选哪个就行。

所以闭眼选B。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读懂材料:朝廷制作了这种皮币,价格很高,诸侯王来献礼「必须」买这种币,但是诸侯王收入很少。

在材料中一旦出现了“必须”“一定”等这种表示情感态度的词,那么一定是解题的关键。

一句话总结材料的核心意思:朝廷让本不富裕的诸侯雪上加霜。

用这个中心意思去选一个和它最接近的选项,闭眼选C,至于ABD完全和中心意思无关。

3.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材料的核心意思就是:在乾隆年间,有很多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反证法的十大方法

反证法的十大方法

反证法的十大方法
反证法是一种证明方法,通过反驳假设的逆命题来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下面是十种常见的反证法:
1. 假设对立命题成立,通过推导证明原命题成立。

2.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通过推导证明对立命题不成立。

3.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原命题的推论或假设的矛盾点,推出矛盾。

4.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与已知事实或已有结论相矛盾,证明原命题成立。

5.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假设的前提条件不成立,推出矛盾。

6.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从反面证明原命题成立。

7.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假设的缺陷或矛盾,推出原命题成立。

8.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通过演绎证明得到矛盾,进而证明原命题成立。

9.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假设的结果与实际不符,推出矛盾。

10.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通过对其与其他已知事实或已有结论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证明原命题成立。

以上是反证法的十种常见方法,反证法在数学、哲学、逻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

1。

反证法

反证法

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归谬——从假设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 推理,得出矛盾; 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 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归缪矛盾: (1)与已知条件矛盾;
(2)与已有公理、定理、定义矛盾;
(3)自相矛盾。
反证法: 反设——归谬——存真
¬
q p
pq
例1、已知:一个整数的平方能被2整除,
2.2.2
间接证明(反证法)
直接证明: 条件p 结论q
(1)综合法—— 由因导果 已知条件 … … (2)分析法—— 执果索因 结论
结论
… … 已知条件
引例1: A、B、C三个人,A说B撒谎,B说C 撒谎,C说A、B都撒谎。则C必定是 在撒谎,为什么?
分析:假设C没有撒谎, 则C真. - - 那么A假且B假; 由A假, 知B真. 这与B假矛盾. 那么假设C没有撒谎不成立, 则C必定是在撒谎.
若 a = b,则a = b, 与已知a > b矛盾,
若 a < b,则a < b, 与已知a > b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结论 a > b成立。
例3、已知a≠0,求证关于x的方程ax=b有且 只有一个根。 证:假设方程ax + b = 0(a ≠ 0)至少存在两个根,
不妨设其中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x1 ≠ x2
求证:这个数是偶数。
证明:假设a不是偶数, 则a是奇数,不妨设a=2m+1(m是整数) ∴a2=(2m+1)2=4m2+4m+1=4m(m+1)+1 ∴a2是奇数,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所以a是偶数。
例2、用反证法证明:
如果a>b>0,那么 a >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

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历史选择题。

学霸说xuebashuo
在学方法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高中历史命题的特点。

在熟悉了这些高中历史特点之后,我们才能从这些点逐步入手,从而在高考历史中拿到高分,也为以后高考的过程中实现目标。

接下来,学霸菌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及解题方法。

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命题方式
⒈拟定:就是确定整卷考查的主要考点及其能级要求。

⒉选择:就是筛选包装试题所需要的新材料。

⒊改编到原创:
⑴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⑵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
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鱼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排除法。

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

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

操作程序为:
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

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

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
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包含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

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

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

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历史选择题。

理论法。

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历史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

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

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提高选择题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1.反复读熟教材,落实教材。

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大发感慨,历史花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
但就是做不出题目,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书不等于熟悉了教材,就像我们只吃了一碗饭一样,我吃了饭为什么还肚子饿呢?因为你只吃了一碗饭,你还没吃饱啊。

所以千万不要有看了书就会做好,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教材。

那么怎样才能落实教材呢?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构法,即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系统、细化落实教材内容,比如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题是“百家争鸣”的形成,按照结构,本课讲了三个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代表及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影响,然后逐步细化知识即可。

二是比照法,即同类事物一般有相同的影响因素,比如在必修3中,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我们讲了它的背景,我们是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思想四个方面讲述的,那么我们再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时,我们就可以比照着从四个方面去学、去思考。

这样能够使我们知识掌握既系统又细化到位。

2.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对完答案就没事了。

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总结,错误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是思维、还是心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

对于做对了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变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次对了这个问题,下次类似的问题会对吗?比如:网友2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第一步,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步,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此类题型一般又分为两种:一、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二、与教材无任何联系的。

网友4
第一、课前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是要带着问题去
阅读,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归纳出本课知识的主要框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也读和归纳能力的机会;再者,老师也要在预习工作开始之前就结合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完成对书本内容的第一次理解,使学生在预习这个环节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并且对一些难的知识产生疑问,以便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有所侧和方向,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

第二、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记笔记:以自己的需要为核心,笔记内容要实在。

历史科目的笔记有其特点,基本的知识书上全部有,学生也就没必要把具体详尽的知识做在笔记本上,这样会占据学生听课的时间和精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