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社戏》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阅读《社戏》,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中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的技巧。
3. 感受小说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方戏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速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小说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b. 例题讲解: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为例,讲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c.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4. 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的探讨: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的地方色彩,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社戏》2. 内容:a. 主题思想: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 人物形象塑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c. 地方色彩:戏曲元素、民俗风情d. 艺术魅力:独特的叙事视角、生动的人物形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社戏》教案三课时 社戏教案一等奖

社戏教案三课时课程概述本教案是关于社戏的三节课程教学设计。
社戏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角色,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社戏技巧和理念,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掌握社戏的基本技巧和表演要素•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创作和表演简单的社戏场景教学准备•电子白板和投影仪•社戏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社戏表演的服装和道具•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教学内容和流程第一课时: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社戏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社戏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20分钟):–向学生介绍社戏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社戏的特点和意义。
–给学生展示一些社戏表演的照片和视频,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社戏的表演要素和技巧。
3.教学(20分钟):–回顾社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讲解社戏的发展历史和地区文化差异。
–介绍社戏的基本技巧,如面部表情、动作和声音的运用。
4.拓展(15分钟):–指导学生阅读社戏的相关文章或故事,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戏的内涵和意义。
5.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课时:社戏的表演要素和技巧1.导入(5分钟):–进行前一节课内容的复习,提醒学生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探究(20分钟):–分组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个社戏表演的视频片段,讨论其中表演要素和技巧的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社戏表演中角色扮演、动作、表情和声音的重要性。
3.教学(20分钟):–介绍社戏表演的准备工作,如服装和道具的选择和设计。
–讲解社戏角色扮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角色定位和塑造。
4.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排练,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社戏场景,尽量运用之前学到的技巧和要素。
《社戏》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分析该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文化 内涵,如批判封建礼教、揭示社会黑 暗等。
《社戏》的创作背景
阐述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 境,以及鲁迅创作该作品的动机和目 的。
教学目标设定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 解《社戏》的背景、人物 和情节,掌握相关文学常 识和阅读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 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文本,培养其阅读能力和 思维能力。
01
搜集与《社戏》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丰富 多彩的社戏场景和人物形网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戏知识和文化背景,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邀请专家进校园进行讲座指导
01
邀请当地戏曲表演艺术家或研究 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近距 离接触戏曲表演艺术,感受其魅 力和内涵。
THANKS
感谢观看
角色分析与表演技巧
分析《社戏》中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探讨角色间的互动关系,理解角色在戏剧中的作用。
掌握表演技巧,如情感投入、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以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
唱腔、念白及身段指导
• 学习《社戏》中的唱腔和念白技巧,包括发音、语调、 节奏等。
• 掌握身段表演的基本规范,如站姿、走姿、转身等。 • 通过模仿和练习,提高唱腔、念白和身段表演的水平。 •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成果展示评价:举办汇报演出活动
汇报演出
01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演出,展示学习成果,邀请家长和其他教师
观看。
观众反馈
02
收集观众对演出的反馈意见,了解观众对学生表演的评价和感
受。
评比颁奖
社戏优质课的教案一等奖(2024)

04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2024/1/29
15
学生表演水平提升情况
语音语调
学生的语音语调更加准确 ,能够恰当地表达角色的 情感和性格。
2024/1/29
表演技巧
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表演技 巧,如肢体语言、面部表 情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 。
角色理解
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 入,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 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
2024/1/29
身段与表情
指导学生掌握社戏表演中的身段和 表情技巧,如手势、眼神、面部表 情等。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世界, 通过表演技巧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9
互动式学习体验
01
02
03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 ,通过表演实践加深对角 色的理解和感受。
2024/1/29
情境模拟
创设与社戏剧目相关的情 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 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13
总结环节:回顾成果,展望未来
回顾本次课程的成果,包括学 生的表演、互动交流等方面。
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进 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
力和成绩。
2024/1/2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 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及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中继续探索和发展社戏文化。
展望未来社戏文化的发展前景 ,鼓励学生为传承和发扬社戏 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问题三
部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表演缺乏内涵。
改进措施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角色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可以推荐一
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
《社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社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农村社戏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以及表演形式,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语言朴实、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和社会习俗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可能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及民间艺术特点;掌握生字词,能流畅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及民间艺术特点;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农村生活氛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生字词卡片;3.分组讨论表格;4.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介绍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农村生活氛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优质课一等奖《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社戏》,使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感受鲁迅笔下的乡村风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激发学生对家乡、亲情、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2.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挖掘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乡村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社戏》,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分析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展示童年的美好时光?4. 品味环境描写,挖掘象征意义(1)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段落,如月夜航船、水乡夜景等。
(2)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在渲染氛围、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
(3)探讨: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社戏》,感受到了鲁迅笔下的乡村风情,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了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家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堂互动与讨论1. 分组讨论(2)小组内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2. 角色扮演(1)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作品魅力。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社戏》中你最喜爱的人物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2. 搜集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乡村描写,与《社戏》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社戏》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五篇)

《社戏》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社戏》优秀公开课教案16.社戏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两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请多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导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2024精选社戏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目录•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评价与效果评估•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提高01课程背景与目标社戏起源于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历经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社戏逐渐与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形成独特表演风格。
明清时期,社戏达到鼎盛,成为民间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社戏起源及发展历程当代社戏在传承古代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新。
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戏曲、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和民众心声。
当代社戏传承与创新010204教学目标与意义让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社戏表演实践,锻炼学生的表演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0302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对剧本的详细解读,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主题思想,为后续的表演打下基础。
深入解读剧本欣赏经典片段分析角色特点选取剧本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戏剧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各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
030201精选剧本解读与欣赏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剧本、理解角色背景和情感变化等方式,塑造出鲜活、立体的角色形象。
角色塑造通过专业的表演技巧训练,如声音控制、肢体语言运用等,提升学生的表演水平。
表演技巧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学会在舞台上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情感表达指导角色塑造与表演技巧教授学生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布景、灯光、音效等方面的设计,营造出符合剧情需要的舞台氛围。
舞台美术设计指导学生根据剧本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具,并学会运用道具来增强表演效果,提升观众的观剧体验。
道具选择与运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参与舞台美术设计和道具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
(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第二天”到文末)七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
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旧课。
(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辨别字音: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
(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
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
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
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
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
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
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
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
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
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
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
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
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
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
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
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
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
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
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
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
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
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
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
“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
“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
(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21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
这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
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
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