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阿炳原音)
ZL二泉映月(阿炳演奏版__歌词)

阿炳的絕唱二泉映月請注意!你現在聽到的樂曲,是瞎子阿炳珍貴的歷史原聲錄音…… 《二泉映月》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在無錫出生。
一曲《二泉映月》不僅讓中國也讓世界認識和記住了阿炳(華彥鈞)的名字。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家楊蔭瀏與曹安和攜帶著一台進口的鋼絲答錄機來到無錫,找到了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瞎子阿炳」,要為他的演奏錄音。
當兩位專家說明來意後,阿炳回答說:「我已經有兩年不演奏樂器,我的技術荒疏了,我的樂器一件也不能用了。
」據傳,兩年前曾有老鼠咬斷了阿炳的琷弦,作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即放棄了演奏。
楊蔭瀏先生聽說後立刻為阿炳購買了二胡和琵琶,與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勸,阿炳終於同意了演奏。
他說:「我荒疏得太久了,讓我在家裏練上三天再演奏吧。
」三天後,兩位專家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
他還答應半年後第二年,楊、曹兩位專家再次到無錫拜訪阿炳的時候,這位飽經滄桑的藝人已經去世。
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阿炳於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
阿炳之死以及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他留下的六首樂曲也成了絕唱。
隨著歲月的流逝,阿炳沒有被人們所忘記,他的名字已經由無錫傳到了北京,傳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阿炳」是這位藝人的乳名,他原來的姓名是「華彥鈞」(1893-1950),是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一位道士——華清和的兒子。
華清和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為精通。
華彥鈞4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裏學習音樂演奏;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患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音乐鉴赏论文题目:阿炳《二泉映月》赏析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通信工程2班姓名:……指导老师:……摘要《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字:二泉映月阿炳赏析目录摘要 (I)目录 (II)一、《二泉映月》乐曲及名字的来源 (1)二、作者阿炳坎坷的一生 (2)三、《二泉映月》旋律分析 (3)四、《二泉映月》对后世的影响 (4)五、《二泉映月》流传于世的分析 (4)六、总结 (5)参考文献 (6)阿炳《二泉映月》赏析选修课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洗涤。
音乐是无界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论国界,不论种族,不论年龄,而且不管他知道多少乐理知识,只要他能听到声音,都可以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变化,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听音乐——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的音乐,能够使人和乐曲倾诉者一起分担那份来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哀伤。
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贵贱的,但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课堂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外乐器,欣赏了许多中外名曲,也许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不同,还是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比较情有独钟,尤其是有节课讲到二胡,其中《二泉映月》、《赛马》、《光明行》等,让人听后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而且在这些曲子中也许是对阿炳坎坷的一生与《二泉映月》悲凉的曲调的共鸣,我对其倍感兴趣。
其实早在接触二胡的时候就听说过《二泉映月》,觉得这么有名的一首曲子肯定非常好听,只是听这个名字觉得肯定是一首意境深远,宛转悠扬的歌曲。
二胡作品_二泉映月_赏析_王海玲

94二○一二年第二期华章M a g n i f i c e n t W r i t i n g王海玲,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赏析王海玲(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是一首独创的音乐作品,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唯美的艺术品味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这三个方面展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二泉映月》;内涵;艺术特征;魅力《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集中地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和悲愤、抗争、挣扎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阿炳所创作和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沉内在、委婉流畅、刚柔并蓄、跌宕起伏、富有神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二泉映月》定名的由来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893年。
阿炳从小就酷爱音乐,中年时期双目失明,此后不得不经常在无锡以沿街演奏各种乐器、演唱民歌、说唱民间故事为生,过着极为悲苦凄凉的生活。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专门派人对阿炳进行了专访,录制了他演奏的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还有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
1950年12月4日去世。
贺绿汀在《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回顾》中曾提出:“《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和他的音乐是相矛盾的。
”二泉映月》是阿炳多年弹琴的曲子,并没有名字。
后经杨荫浏和阿炳共同商量确定为现在的名称。
这首音乐并没有描写二泉映月的风景,而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身世。
2、《二泉映月》的内涵《二泉映月》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从阿炳本人的思想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因素来作一下分析:阿炳的身世很特别,他的境遇也与众不同,他沉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失望,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追求光明的愿望。
但阿炳又是一个豁达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笑声一片,正是这种努力“超脱”痛苦的乐观,给了他不被生活所压垮的精神力量。
二胡神曲《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生

二胡神曲《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生(1893~1950) 58岁1893年出生华彦钧简介:华彦钧,男,曾用名(亦名):小名阿炳、盲子阿炳、盲公炳、盲炳出生: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无锡旧城区原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今阿炳故居)父母:父亲为华清和背景:父亲华清和,是江苏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华彦钧命中五运缺火,取小名叫阿炳1894年2岁1895年3岁1896年4岁母亲被同族相迫去世;父亲华清和与帮佣的寡妇秦嫂相好;阿炳被其父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1897年5岁1898年6岁1899年7岁1900年8岁1901年9岁成为小道士:被带回道观,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因为道家清规,华清和与阿炳以师徒相称,阿炳并不知道父亲是谁。
题外:道教清规戒律(通俗简单版,不准确,仅大致了解)一、犯国法遣出二、偷盗财物遗送尊长者烧毁衣钵罚出三、说是谈非扰堂闭众者竹革罚出四、洒色财气食荤坦犯一者罚出五、*滑情角嫉妒欺瞒者罚出六、猖狂骄傲动不随众者罚斋七、高言大语作事躁暴者罚斋八、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油九、干事不专*猾情懒者罚茶十、犯事轻者并行罚拜1902年10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1903年11岁1904年12岁1905年13岁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906年14岁1907年15岁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年代有说是其18岁时)1908年16岁1909年17岁1910年18岁1911年19岁1912年20岁1913年21岁1914年22岁1915年23岁1916年24岁1917年25岁1918年26岁华清和病逝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父子关系。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
”不可否认,音乐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克多·雨果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
”笔者常年在高校讲授《音乐欣赏》课程,个人感觉《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在于音乐所带来的、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尤其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高校音乐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并能沉醉在音乐家营造出来的情绪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知音乐特有的舒适感、欢快感,才能体会到音乐本身具备的、用言语和文字无法表达的朦胧美。
正如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一、《二泉映月》乐曲创作的由来《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 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的音乐奇才阿炳( 1893 年7 月至1950 年12 月)一生极为悲惨,四岁丧母,自幼随父华雪梅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其父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才,二十多岁时,阿炳患了眼疾,父亲又离开了人世,贫病交加,后眼疾恶化,双目失明,据说阿炳失明时年仅三十四岁,从此人称“瞎子阿炳”,他一直流落街头,坚持以卖艺为生,从不乞讨,历尽坎坷,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二泉映月》等六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创作的作品。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颇为动人。
二泉印月——阿炳

曲观人一辈子——《二泉映月》阿炳初中里曾听我的语文老师讲过如此一则励志故事,令我经历犹新、深受感动,故情形节大致是如此:“一名弹三弦琴的盲人,期望在有生之年看看这世界,遇上一名道士,给他一张纸条:“当你弹断1000根琴弦,打开这药房,即可重获光明。
”盲人带上一名一样失明的小徒弟游走四方,尽心尽意,怀着满腔热望,欢乐地以弹唱为生,走到哪儿就给哪儿带去喧闹和欢乐。
终于弹断了1000根琴弦,他把药方给他人看,竟是一张白纸!他潸然泪下,转而才领会那道士的用心良苦,确实是这一个希望,支撑着他走过了那么连年,他慎重地将纸条交给小徒弟。
”老师介绍说故事主人公确实是创作了《二泉映月》的阿炳,那时我就在心底记下了那个叫阿炳的民间艺人。
现在明白,那个故事只是是一个依照他生平写的一个小杜撰算了,但是对这位能够可谓音乐家的民间艺人,我却饱含了超级浓厚的爱好,关于他的人一辈子经历的各类问好率领我去一探讨竟。
要想了解阿炳那个人,不妨先从《二泉映月》这首他的成名曲开始。
随着音乐缓缓流淌出来,一种悲伤阴郁的情感慢慢笼罩周身,愁情苦感,浓得化不开。
尤其是在空聊无声的夜半,任再顽强者也经受不起这无言的痛楚和忧伤,一下一下地敲击心灵,毕竟,谁没有那一份最柔软易神伤的地方?我的眼前,放佛浮现出如此的图景:月色如银,小泉若冰,枯柳叶落纷纷;两根琴弦,一张弯弓,阿炳泪珠滔滔!多少爱恨忧愁,多少悲欢聚散,都在如丝的琴弦上颤动。
命运将阿炳的心揉成了碎片,撒向夜空,这些滴血的碎片随着月色纷纷凋落,被两根如丝的琴弦一片一片地穿起来,随之即是一阵狂烈的风吹动琴弦,一首命运的序曲就此诞生!阿炳用两只墨色的镜片遮挡眼前翻腾的滔滔尘凡,独坐一方水土如痴似狂地挥动着手中的弓。
弓摩擦弦的声音,融合着生的愉快,爱的兴奋;灵与肉的拼搏,善与恶的较劲;融合着云头的凝重,雨后的花浓;融合着兴奋泪水,孤独的哀思……惊喜、失望、哀怨、忧伤、痛楚、凄凉……犹如一把把锋利的长剑,直刺阿炳的心脏,阿炳用哆嗦的双手抚摸着贴在胸口那颗喋血的心。
从赵砚臣《二泉映月》的诠释谈阿炳演奏风格

从赵砚臣《二泉映月》的诠释谈阿炳演奏风格作者:马凌云来源:《人民音乐》2018年第06期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虽仅留下六首作品,但每首都是民族音乐珍贵的遗产。
由于阿炳的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和《听松》广为流传,所以研究者甚多,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便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赵砚臣先生。
赵老师在二胡演奏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对于阿炳二胡演奏艺术情有独钟,几十年潜心研究。
早在1993年11月,在无锡举行的“华彦钧(阿炳)艺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其发言《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便深入透彻地剖析了阿炳二胡演奏艺术风格。
尤其是文中指出当年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为阿炳录音时,阿炳演奏《寒春风曲》遗漏了两个音,并通过科学而合乎逻辑的论证补上了被遗漏的两个音符,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和称赞。
此文还被《中国音乐学》及台湾杂志转载,受到海内外同行的关注。
赵老师数十年来坚持聆听、记录阿炳的实况录音,并将唱片放慢,仔细推敲研究和演奏,分别对阿炳演奏的三首二胡曲重新记谱并修订弓指法。
笔者有幸多次拜访和求教于赵老师,有感于斯,希望通过赵老师对于阿炳三首二胡曲的美学信息诠释这一角度,使演奏者从理论上更清晰地了解阿炳的演奏手法及其特点,在演奏过程中更加贴近阿炳本人的演奏风格。
一、关于《二泉映月》目前《二泉映月》的乐谱是杨荫浏先生在1950年为阿炳录音之后记录整理的,由储师竹和黎松寿先生订弓指法。
全曲包含了锡剧的音乐、江南音乐、广东音乐、苏南民歌等多种民间音乐素材,4/4拍贯穿始终,旋律发展手法是我国民间音乐典型的“鱼咬尾”形式:即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断,极具特点。
如:如:二、旋律特点赵老师在原曲式结构基础上,从二胡演奏把位的角度将全曲重新划分为三部分:第一把位旋律、第二把位旋律和高把位旋律。
具体分析如下:(一)第一把位旋律:乐曲的开始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前五个音符和第一句前五个音符几乎包含了演奏全曲的全部信息,并且浓缩了阿炳的演奏特点,因而在全曲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泉映月》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96 Northern Music 《二泉映月》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余雁君(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
作为我国传统民间乐曲《二泉映月》因其感人至深的音乐旋律,成为经典传世之作。
《二泉映月》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与乐曲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创作者长期受到的道家思想密不可分。
本文将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知识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力图从道家思想角度去认识《二泉映月》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二泉映月;阿炳;道家;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二泉映月》是著名民间艺人阿炳(原名华彦钧)所创,此曲1950年由杨荫浏、曹安和采录、收集。
作为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二胡独奏曲,其深刻音乐文化价值,已经受到众多学者详细的探讨。
无论是从乐曲背景还是曲式方面的分析都比比皆是,但结合中国传统美学与道家音乐思想角度的探析却是十分稀少。
一、《二泉映月》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音乐是一种追求“美”的学科。
古今中外,对于“美”这个词的认识却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学家认为 “美”重在写意,更多关注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音乐内涵。
其中,有借鉴诗词文学中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等艺术手法来创作乐曲。
这与西方音乐中所表达具象性的审美观念截然不同。
作为一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二泉映月》不能简单地从曲目字面意义去理解乐曲,更要从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探讨其表达的人生哲学。
从定弦方面来看,《二泉映月》运用“丝弦”演奏。
通常定弦是6—2弦,这相比现代的二胡(2—6弦)低五度。
采用这种定弦方式,在音域上整体显得比现在所用的二胡低沉。
在欣赏时,会不自主地产生痛苦、压抑的情绪,增加乐曲沧桑、悲凉之感。
正因如此,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二泉映月》时才跪地痛哭,并感叹“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全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组成,以一个基本旋律为主题,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同头异尾”的变奏体曲式结构。
曲目首先以两小节的引子开始,宛若一声历经世事的长叹,为全曲奠定苦闷、悲凉的音乐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mail文化传播网
请注意!你现在听到的乐曲,是瞎子阿炳珍贵的历史原声录音——《二泉映月》……
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无锡出生。
一曲《二泉映月》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华彦钧)的名字。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
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
”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
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
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
”三天后,两位专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
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
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阿炳于当年12月4日吐血
去世了(享年57岁)。
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他留
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
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
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华彦钧”(1893-1950),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
华清和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
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由程健填词,石丽娟演唱的《二泉映月》,内容和形式与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调性吻合,古典韵味与口语的流畅顺达兼顾,写出了曲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心态神韵,可以说是《二泉映月》乐曲的一篇很好的文学释文。
作曲:阿炳
填词:程健演唱:石丽娟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
吹动著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弯转又上小桥头
旁白:胡琴声里,颤动着一个东方冤魂的背影。
心被深重的灾难舂碎,脚被狰狞的命运镣铐,
眼被焦灼的叹息烫瞎,喉被盈腔的悲愤堵塞,
只剩下几根枯瘦的手指,抚摸自己挣扎不已
的神经——那两根琴弦。
四野寂静
灯火微茫隐花楼操琴的人
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音绕丛林
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又似泉水淙淙流
旁白:
两个失明或失聪的却善于抒叙美妙月光语言的音乐大师——华彦钧和贝多芬,穿渡时光隧道,横越世纪屋脊,相互映照着它们心中的明月。
憔悴琴魂做漫游平生事儿难回首岁月消逝人淹留年少青丝
转瞬已然变白头
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
风雨泥泞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荣辱沉浮无怨尤惟有这琴弦解离愁
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
酒醒人散余韵悠酒醒人散余韵悠莫说壮志难酬胸中歌千首
都为家乡山水留
旁白:
哀伤的旋律,滋润过焦渴的希望,悲愤的音符,升华为喋血的呐喊,我们民族在颠簸的梦幻中,沿着夜的月光,走向了辉煌的朝阳。
天地悠悠
唯情最长久
共祝愿
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
年年岁岁乐无忧年年岁岁乐无忧
纵然人似黄鹤
一杯净土惠山丘
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
你的琴声还伴着泉水流
这首二十世纪东方的《月光奏鸣曲》,袅升如烟,迷漾似雾,闪烁如繁星,进似火粒,穿越了一个世纪,弥漫遍整个神州,也响彻于西方天宇。
完
水墨画创作吴冠中ppt制作宽者如春
高力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