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六章整理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三、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1、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中的现实 主义倾向。 主要是对文革文学(假大空)和文学价值 观念(政治工具)的颠覆,反映历史与现 实的苦难,批判历史。
2、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
1989年第3期《钟山》“卷首语”中 ,编者对什么 是新写实小说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 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 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 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 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 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 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 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 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3、90年代现实主义冲击波(新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对90年代中期刘醒龙、谈 歌、和申、关仁山等关注现实的一批作品的统称。 后引发了90年代后期以“现实主义”方法写乡镇、 工厂、城市现实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潮。 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谈 歌的《大厂》《车间》《天下荒年》,和申的 《信访办主任》,关仁山的《大雪无痕》《九月 还乡》,周梅森的《绝对权力》,陆天明的《苍 天在上》等。
二、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
1、五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泛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结 合。
自然主义一词指学者从事的博物史工作,尔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学, 19世纪,该词进入美术领域。1865年,左拉以“自然主义”指称初露 端倪的一种文学流派,“自然主义”一词进入文学领域。它得益于实 证主义哲学的理论先导。自然主义追求现实主义经验与科学意识的结 合,把文学的真实性推到纯客观化,对人的描写更加着意生物性一面, 既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性作了有效的反拨,又背弃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 原则。自然主义偏重对人的原欲的展现,曾遭到非议。自然主义的现 实客观和冷静态度,使“五四”时期在引进时把它和现实主义混为一 谈。
(完整版)《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

文学理论----韦勒克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区分----两种说法1.是一种“再创造”:是不必要的复述,不可能比原作好2.怀疑论:文学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将研究和鉴赏分开两者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但是认为科学本身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甚至早于科学方法,他们其实可以起着很大的作用的。
如何弄清这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的东西而人文研究是找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例如研究莎士比亚,因为文学是不存在着文学法则的。
因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两个极端的解答方法1.将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视为一途,仅限于收集事实,或是建立法则2.否认该学科,坚持文学是无法研究的。
需要知道的是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
结论:人文科学就是要基于文学理论并使用通行的术语来说明它的特性,文学理论是必须的。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什么是文学研究:1.一切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研究,事实上这些都排挤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这个实际上等于否定了文学研究具有特定的领域和方法。
2.“名著”,只注意出色的文字表达形式不管其题材如何。
根据美学价值和一般学术名声。
仅仅阅读名著会失去对文学产生的环境因素的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其连续性、类型的演化和创作过程的本质。
3.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
但是文学有带有语言的色彩,故必须要弄清文学的、日常的、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
文学语言则是有很多歧义的即高度内涵的,还有表现情感的一面,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而这种区分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
日常语言在量上和实际意义上与文学语言相区别。
文学的本质显现于其所涉猎的范畴中:是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也不必一定要使用意象。
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文学理论笔记

中国文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一、文学与人1.文学对人了生活的意义。
大众文化是向文学本身的归附。
文学弥补生活中的缺憾,对生活的一种超越,客服生活中的困难,是自由的体现。
消遣、娱乐的价值。
文学的社会价值(核实是审美)认识价值是审美的认识价值。
教育价值也是审美化的教育价值。
具经济价值文学商品化2.文学与人性。
(1)人性即人的自然性(2)人性即人的社会性(带有欺骗性)不足:实质是那人降低到动物层次。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但并未忽视人的自然性,而是放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点上。
(3)人性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文学要显现出人性的丰富,生动和宽阔和深厚。
3.文学是人学。
依托政治权力才能确立。
(1)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为人的。
写作的主题,对象,目的是人。
作者笔下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融情于物。
(2)文学对人的表现是整体性的。
文学和艺术吧人的一般性和个别性结合起来表现。
(3)文学显现了人的自由。
艺术能克服生活的局限,显现出人最完满的自由的需要。
艺术是对人的生活的有限性超越。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1.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西方之所以称“诗学”的原因:(1)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
(2)西方诗学兴起较早,因而诗学即文艺理论。
诗论(中国)关于文学的理论即文艺学。
文艺学的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含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含文学理论史)2.研究对象。
以文学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来讲: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学科方法为对象。
3.研究方法。
方法是多方面的。
(1)运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把文学看成一个具有内在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文学是整体构成的。
(2)比较方法:横向、纵向、古今、中西。
(3)理论联系实际(4)多学科融合(模糊数学→模糊美学)4.研究任务。
M·H·埃布拉姆斯《浪漫主义与批评传统》。
书中提出著名的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西方诗学研究重心)→作品→作家(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后的转移)→读者。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作品 ppt课件

王国维(1877—1927) 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 情景交融 ❖ 虚实相生 ❖ 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
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 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
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 必将深观其意焉。故其讥刺是 人也,不言其所为之恶,而言 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 之,以见其不堪也。
苏轼:《既醉备五福论》
每一个语言本身都是一种 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 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 语音、节奏、象征、形 态——是不能和任何别的 语言全部共有的,艺术家 必须利用自己本土语言的 美的资源。
文学语言 ➢ 内指性:为了构筑艺术世界而存在,其意义所指,
一般是指向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艺术世界。
日常语言:生活真实,即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 真实。
文学语言:体验真实,即 根据真实感受进行虚构
日常语言:意义靠语义逻辑直接生成,单一 而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生成是间接的,先靠一般语 法和词典意义构筑一个形象的艺术世界,然后 从艺术世界整体出发,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
三、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及其定义
典型(Tupos/type)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 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 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性格。 ※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生命的斑斓色彩的性格。 ※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灵魂深度的性格。 ※文学典型是蕴涵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
第六章 文学风格

风格的定义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 具体话语情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整体话语特色。
换句话说,也就是作家的创 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 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够 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 个性。有四个要点:
一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 内在根据;
二是有机整体是风格存在的 基本条件;
三是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 外部特征;
西汉·杨雄:提出心画心声 汉末·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 南朝·刘勰:气以实志,志以言定
以文观人,自古所难;所言之物,可以饰伪。 ---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文如其人曾 有过精彩的论述:
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鲜先见之明。然所言 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疾人之作风,不能 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 其人,在此不在彼也。……
李白盛世长歌的昂扬之气,李贺孤寂苦吟的萧 瑟之意,李商隐风流晚唱的凄凉之态,构成了唐代 诗歌精神的流变过程。
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 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 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 沉的心路历程。
如诗中三李,这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 在根据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 系起来,提出“文如其人”,“风格及人”。
6
二是将作家的“性”,大致 分为“四性”:才、气、习、学, 据此形成每个作家的不同个性: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习有雅 郑,学有浅深”。
三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 次探讨了作品的体貌与作者个性 的关系,提出了“各师其心,其 异如面”的个性说。意思是说: 各人按各人的心性进行创作,作 品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这 和各人的面貌彼此不同是一样的 道理。
西方文艺理论 第六章 俄国形式主义

• 形式 文学是材料与手法的一种结合。
3)功能说(function): 主导因素 • 4)故事(story)情节(plot)说: 重视情节 • 5)复调小说: 巴赫金 M.M. Bakhtin (1895~1975, 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 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狂欢精神是复调作品的根基。
• (一)唯形式评论与布拉格学派、新批评和 结构主义的关系 • (二)唯形式评论与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 (三)唯形式评论在苏联的遭遇
《英国病人》迈克尔· 翁达杰
• 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梅思金公爵
娜斯塔西娅· 费利波夫娜
《罗生门》(黑泽明 ) (改编自芥川龙之介 《竹林中》)
• 罗生门代表“人间地狱”。人间即是罗生门, 即是地狱。 • 宣扬了对人性的绝望以及对真理的怀疑 。 • 强盗、女人、武士还有樵夫,四个不同的故 事,四个人的心中地狱。 • 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语言精心制造的世界之 中,“每个人都在言说为自己有利的话”, 实际上就是为人们存在的自身困境开脱。
•
《竹林中》叙述的是一件平常的强奸杀人案,但 它的叙事方式却是非常的不平常:它由7个片段组成 ,可却没有一种唯一的叙事者,例如洞悉真相的第 三者或者能够洞悉真相的当事人,而是由全部的当 事人向着那没有正面出场的按察使也就是作为读者 的我们来分别叙述他们各自经历的或理解的事件真 相,它们独立等值、平行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 一个严密的复调逻辑。 • 巴赫金最早借用音乐术语“复调”一词来形容陀思 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 全能式的叙事特征。在复调式叙事中不同的人物及 其命运,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 个清晰的逻辑展开的,而是众多地位平等的主人公 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进行分别叙述,由某种统一的 因素联结成一个共同的事件。复调式叙事区别于传 统叙事方式的关键之处是作家并不能知道所有的事 情,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相互的观察逐步接近真相。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2歌德——其他文献引述_

一、鲍桑葵?美学史?歌德对艺术中优美的理解这一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希尔特坚信艺术最主要的原那么就是特征,甚至包括希腊艺术在内,痛苦和恐怖这一极端,希腊艺术中也是存在的,这一具体问题还牵扯到协调这一见解,它并不彻底地否决温克尔曼、莱辛的论点。
维护尼奥比群像时,歌德说:“在那些犹如精神支柱一样把整个作品串在一起的最一般的线条中,性格才会突现。
〞歌德经常将选择支柱或框架来充当特征的相似物的比喻挂在心上,在这一比喻中,也表达歌德具有一种将美与特征视为对立,使人无法认可的二元论。
然而,这并非是歌德唯一的见解。
这篇文章从性格和美的关系人手谈论,它探讨的一般问题包括艺术的优美具备的种种品质的完善综合。
“假定某位艺术家制作了一座青铜鹰像,它表达了鹰的属概念(希尔特狭义的特征说即是如此),假定现在他又试图将这只鹰放在宙斯的板上,协调吗?不,除了这些,艺术家为了使宙斯成为神而在他上头注人的某种东西也一定要具备。
‘特征主义者’(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指希尔特)截住话头说:我懂了,你说的就是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吧!然而,只有当它凸显特征时,才会引起我的重视。
〞关于歌德依照普遍的看法,我们原本希望希腊艺术在他那里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艺术。
然而,紧随其后的一段值得关心重视的内容里,歌德的看法却出乎意料。
他认为“它满足了一个高度的要求,但它不是最高度的……我们对属概念漠然置之(这是对待希尔特“特征’的常见的态度。
这一现象说明,在歌德看来,这种特征和所谓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具备的那种特征是迥然不同的),(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理想将我们提升到自身的水平之上,然而我们是不满足的。
对于富有个性的事物,我们要求在不抛弃意蕴和崇高的条件下,重新完美的欣赏。
这个答案只有在完成后才能寻找得到。
美赋予科学的东西(仍然被他视为‘特征’具备的特色)具有生命和活力,缓和了意蕴和崇高。
所以,在转完一圈之后,美的艺术品又成为富有个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P113: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决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视情况举例)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视情况举例)(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在物质生产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人们想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
因此,物质生产是在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体验或思索,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
一句话,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任何生产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
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工具和符号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
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借助于工具。
在精神生产中,人们凭借的工具是符号。
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
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
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
即使是生产力水平和工具科学化水平较高的阶段,例如大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群体化,作为生产主体的个体因此受到生产群体、生产工具、规范化生产程序等的制约和束缚,同样不太自由,产品的个体风格往往被淹没,较少出现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
/ 而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因而马克思称之为“自由的精神生产”。
尤其在马克思所说的“真正自由的劳动”的艺术中,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精神生产的上述特征,是理解文学创造特征的一个重要层次。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一、文学创造的主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在西方,这种观念是由古希腊人最初确立的,集中体现在“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众。
模仿论的基本观点在于: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画家比赛的例子)模仿论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1)柏拉图《理想国》中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永恒不变的“理式”(上帝的意志),代表着绝对真理,可以用理智来把握,但并不直接呈现在感觉和经验中;第二类是反映第一类的,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第三类又是摹写第二类的,如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
柏拉图据此推论艺术同理念世界隔了三层,因而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
柏拉图最后得出的结论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并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赶了出去。
(2)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经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应当发生的事情:“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历史事件。
这里,诗甚至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这就直接驳斥了柏拉图关于诗不能洞见真理的说法。
同样强调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他的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诗的起源问题,即模仿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为西方现存最早的一部高质量,较为完整的论诗和关于如何写诗及进行诗评的专著,至今对西方文学批评仍然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P121以《奥德赛》和《创世纪》为例,奥尔巴赫分析两种模仿论的差异】中国古代不但有艺术反映论思想,而且还自成传统、源远流长。
如《周易·系辞(下)》提出了“观物取象”的说法:“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想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曰:“是故《易》者,象(象征)也者,像(模仿)也。
”2.客体即“情感”说P123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之时,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和著名作家、诗人、艺术家认为,艺术的职责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把人的情感列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文学艺术对世界的把握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它在反映作家、艺术家所体验的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表现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由之形成的特定情感。
但是,如果把文学客体归结为情感,以此否定客观世界作为文学的根本对象,或割断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则是唯心主义。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P124只有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什么是社会生活呢?所谓“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但是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话为例来证明特殊性】第一,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视情况举例)第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视情况举例)第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视情况举例)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P128一类观点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赫拉克利特、徳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不过,他们对“模仿者”的具体理解并不相同。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作为模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亦不过如此,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模仿“理念”(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
亚里士多德一返上述观点,认为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并非由于无能,而是天性使然。
诗人对自然的模仿并非依样画葫芦,他不是被动者,而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区别……在于前者记述已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模仿者的理解基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调艺术家、诗人的创造性,强调通过想象、虚构,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亚里士多德《诗学》“艺术是模仿”我们认为,“主体即模仿者”的说法并不妥帖。
“模仿”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强调的事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容易把艺术家引向依靠技术临摹自然的道路上去,从而把艺术家降低为复制物品的工匠。
把艺术主体看做创造者,肯定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突出特征,是完全正确的。
艺术家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创造才能上。
但是,任何艺术创造都不是随心所欲,都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
因此,艺术创造“在保留自由地处理历史事件的权利下,依然需要遵守严格的自然的真实性的法则。
”所以,以往的“创造者”之说并未辩证地揭示艺术主体作为创造者的全部内涵。
另一类观点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与“移情者”。
首先是“旁观者”,毕达哥斯拉认为,那些能获得审美愉快的人包括艺术家,就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观看”位置的人。
其次是“移情者”,立普斯(小贴士:与美学一样的)我们认为,“旁观者”的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但它吧艺术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超现实、超历史的世外高人,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移情者”的说法在说明艺术家处于创作活动时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做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把主体归结为移情者,就过于简单化了;进一步说,它把艺术作品仅仅看做主体情感的投射,否认了客体自身的性质,也是不可取的。
首先,马克思不仅把文学活动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而且认为从事文学活动的作家类似于“生产工人”。
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就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
当然,“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含义的。
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
只有当人与特定客体处于特定的关系,并对客体具有主动、主导地位亦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
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称为自然的努力,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如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文学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
★我们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并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人,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我们认为,并不是“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因为主体有特定的含义,即“主体性”。
★所以,文学创造主体始终属于精神生产者。
★在我们看来,作家一旦从属于资本,一旦被他人如书商雇佣,以赚钱为目的,他就丧失了部分的主体性,就不是文学创造的完整主体了。
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也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第三,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不展开了,请前往书P131慢慢欣赏)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银娟笔记:(一)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相融合(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客体统一的过程中,创造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因为同化了创造客体而使自己获得了新质,创造客体也因为吸纳了创造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而变得不再是自然状态中的资本。
例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的意境禅意空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审美心理)→(投射到)←(表现)“山、林、泉”(具有空灵色彩、禅意、禅趣)宗白华《美学散步》:艺术家在创作中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这种灵境就是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