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效应

合集下载

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什么是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及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实例分析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儿的场面可能会很尴尬?主厨来时很紧张,因为他知道叫他的客人是大名鼎鼎的松下先生?他紧张地问道:“是不是牛排有什么问题?”松下略带歉疚地说:“牛排很美味,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厨艺,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厨师,但我已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主厨与在场的其人都困惑得面面相觑,松下接着说:“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当你看到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厨房时,心里会难过?”在这里,松下幸之助所运用,就是即时反馈的技巧。

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下面是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的一个著名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赫洛克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在4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预以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第一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语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

巧用心理效应 提高教学效益

巧用心理效应 提高教学效益

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益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心理效应多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恰当地利用之,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下面列举几个心理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抱砖引玉。

一、期望效应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对学生智力的期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

这就是轰动已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期望效应。

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说教,而是借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暗含期望的感情,巧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中获得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下面三种方式应用期望效应:一是注意选准期望点,即对不同的学生输送不同的期望信息。

如,初三刚一开始学化学,其它学科差的学生,智商高、学习无目的学生,课堂纪律松散、随意性强的学生,班级中的优、中、差等学生,对他们均应设计和选准不同的期望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是巧妙定期望值,期望值不可过高或过低。

过高,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失去信心;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热情,收效甚微。

一般说,期望应定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尺度的期望值,形成师生共鸣的思想境界,达到预定的期望目标。

三是立体地输送期望信息,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通过眼神、暗示、手势、微笑等把信息巧妙地传给学生,或通过公开表扬、个别谈话、他人传递等输送给学生。

期望心理是师生间爱的一种双向体验,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因人、就事、适时、恰当的巧用,不可滥用,刺激过频反而使人麻木。

二、首因效应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收藏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13个有效的时间效应

13个有效的时间效应

1.似是而非效应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2.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3.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4.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35个著名效应

35个著名效应

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2.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4.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

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6.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反馈效应经济学的定义

反馈效应经济学的定义

反馈效应经济学的定义反馈效应经济学啊,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的互动游戏。

想象一下,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里面的各个元素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动物。

企业就像是一只只忙碌的小松鼠,到处寻找松果(利润)。

当市场有了反馈,那就好比森林里突然传来了一阵特殊的风声。

如果顾客对小松鼠卖的坚果(产品)说“哇,这坚果太好吃啦!”这就是正面反馈,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小松鼠听了可高兴了,会更加努力地去收集更好的坚果,扩大自己的小窝(企业规模)。

消费者呢,他们就像是一群挑剔的美食家。

他们的反馈就像美食家对菜品的评价。

要是产品不好,就像端上来一盘黑暗料理,那消费者的负面反馈就如同暴风雨,打得企业这只小松鼠晕头转向,可能会让它重新思考自己的坚果采集策略。

在这个经济大森林里,政府有时候就像森林管理员。

如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反馈出现了混乱,管理员就得出手调整。

比如说企业这只小松鼠太贪心,把所有的坚果都藏起来不给其他小动物(哄抬物价),管理员就得出来警告,这就像是对经济生态的一种宏观反馈调节。

再看看投资市场,投资者就像一群冒险家。

他们根据市场的反馈来决定是继续探险(投资)还是赶紧撤退回营地(撤资)。

如果一个公司的财报好看,就像发现了一座满是金银财宝的神秘岛屿,投资者们就会蜂拥而至。

但要是突然传出这个公司的负面消息,就像岛屿上出现了怪物,投资者们跑得比兔子还快。

反馈效应经济学还像是一个巨大的回音壁。

企业喊出自己的产品理念,消费者回应,然后企业再根据回应调整自己的喊声。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就像两个人在山谷里对喊,声音传来传去,不断变化。

而且呀,这个经济世界里的反馈就像魔法咒语。

好的反馈咒语能让企业这头沉睡的巨龙腾飞,而坏的反馈咒语可能会让原本辉煌的城堡瞬间崩塌。

有时候,新的科技或者潮流的出现,就像森林里突然长出了神奇的果树。

企业如果能根据消费者对这些新事物的反馈迅速行动,就像小松鼠第一个发现新果树并占领了它,就能收获满满的果实。

要是反应慢了,那就只能看着其他小松鼠吃得饱饱的,自己饿肚子啦。

如何认识反馈效应

如何认识反馈效应

如何认识反馈效应反馈效应,也叫反馈机制,是指一个系统中的因素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后产生的反馈效果。

也就是说,一个系统中的某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引起原因发生变化的系统再次发生变化,形成一个闭环的循环反应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反馈效应也是无处不在的。

不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公司内部的运作,甚至于整个社会系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馈效应。

认识反馈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反馈效应的基本原理。

反馈效应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

正反馈是指一个因素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该因素的变化,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负反馈则是指一个因素的变化会抑制该因素的变化,形成一个负向的循环。

正反馈一般会加剧系统的不稳定性,而负反馈则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实际的例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馈效应。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自我实现预言。

当我们对自己抱有一种固定的信念或期望时,我们会倾向于采取与这种信念或期望相一致的行为,进而实现它。

比如,如果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我们就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增加成功的机会。

这种信念和行为的循环反馈,会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信心,从而助力我们实现成功。

另一个例子是公司内部的反馈机制。

一个公司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反馈网络。

如果一个部门的工作出现问题,会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运作。

这时,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决定了公司能否迅速调整和恢复正常运作。

因此,认识和理解反馈效应,对于公司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认识反馈效应。

首先,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观察和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不要急于求解,而是耐心观察和思考,从中寻找潜在的反馈机制。

其次,我们要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大量的数据,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反馈效应。

数学学习评价中心理效应合理运用

数学学习评价中心理效应合理运用

浅析数学学习评价中心理效应的合理运用摘要: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运用合理的心理效应,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以及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学习;评价;心理效应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

它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些奇妙的心理效应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一定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并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这样的结果也是对的——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得到及时的了解,且对这种结果的了解又起了强化作用,促进当事人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反馈效应。

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如果教师能及时地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反馈给他们,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给予支持与肯定,那么这样就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信。

如,在《十几减几》的一次练习课中,探究15-8的计算方法,学生一:“15-8,我是把15分成10和5,10-8=2,2+5=7”,学生二:“15-8,我把8分成5和3,15-5=10,10-3=7”,学生三:“因为8+7=15,所以15-8=7”,学生四:“我一个一个地减。

”……对于学生的这些算法,老师给予一一肯定,学生的兴致也很高涨,纷纷举手想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起的手又缩了回去,这时老师请他起来:“你有不一样的算法吗?”这位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算的:15-8,我用5-8,不够减,先用8减5得3,再用10减3得7,因此,15-8=7”话刚说完,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很多学生嚷嚷:“老师,他说错了,不能倒过来减。

”又有学生说:“老师,这样算的结果也是对的呀,那他的算法对不对呢?”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这种算法到底对不对?大家想不想知道?”全班都说想,“那好,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

C.C.罗西与L.K.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

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

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

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

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

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