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电影刘天华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二胡音乐家刘天华是一位备受瞩目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病中吟》是他的处女作,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赞扬。
这首曲子是他在病中创作的,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而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都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才华。
刘天华这首《病中吟》的创作背景,源自于他在一次重病期间的经历。
当时,他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身体虚弱使得他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奏和创作,但是却让他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和写作。
在医院,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于是用他对生命的感悟创作了这首《病中吟》。
这首曲子采用了二胡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乐器,将刘天华对生命的感受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病中吟》整体氛围幽静悠远,旋律从容平稳,将人们带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在曲中,他也运用了丰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自己的情感将思考和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曲子当中。
悠扬的旋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像是在述说着一段经历过磨难的人生故事。
整个曲子的旋律悠扬、流畅,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曲子的运用上,他结合了二胡这个乐器的特点,运用了许多传统的演奏技法并加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这使得曲子更加富有层次和情感。
在《病中吟》中,刘天华还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曲子整体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仿佛在诉说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同时也融合了现代的音乐表达手法,使得整个曲子更富有现代感和创新性。
在演奏上,刘天华也运用了许多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
他熟练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特色演奏技巧,包括颤音、滑音、跳弦等,使得整个曲子更加富有表现力。
他还在曲子中加入了许多细腻的情感运用,让曲子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病中吟》可以说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处女作,刘天华通过这首曲子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音乐的热爱。
整个曲子旋律悠扬、动人,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产生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曲子在表达情感和展现技巧上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为这位音乐家的才华所折服。
从“天涯歌女”论影视声乐作品“学院化

从“天涯歌女”论影视声乐作品“学院化“天涯歌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创作的一部歌舞剧,该剧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被逼迫去妓院当歌女的女孩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由和追求爱情的故事。
这部作品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和影视等艺术形式,由此也启发了很多关于影视和声乐的讨论。
在影视领域,许多电影和电视剧都尝试将“天涯歌女”的故事搬上银幕,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和演绎。
这些作品通过影像表现和演员的表演,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天涯歌女》和电视剧《天涯歌女》就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重点展示了女主角在逆境中坚持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故事,同时也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形象。
在声乐领域,“天涯歌女”也被许多歌手演唱。
这些歌曲以旋律动人、婉转悱恻的风格著称,传达了女性的坚强、柔情和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歌曲中的每个字词都被歌手们咬字清晰、情感真挚地演绎出来,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故事。
尤其是其中的插曲《小城故事》、《烟雨蒙蒙》等,在音乐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许多歌迷传唱的经典之作。
“天涯歌女”这样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影视声乐作品的“学院化”趋势。
所谓“学院化”,就是指在影视和声乐创作中对于学院或高等教育的借鉴和参考。
这种趋势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影视作品中的演员和制作团队往往都是经过专业学院的艺术训练,他们具备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知识背景;许多歌曲的演唱也来自于专业的唱片公司或音乐学院的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声音基础和演唱技巧。
“学院化”的发展让影视和声乐作品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和专业。
演员们通过专业训练掌握了更多的表演技巧和演绎方法,在影视作品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歌手们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获得了更加全面的声乐训练,他们能够更好地驾驭不同类型的歌曲,并且在演唱中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情感。
“学院化”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中国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是他在病中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
刘天华是中国二胡界的知名音乐家和教育家,他致力于推广和传承中国二胡音乐,以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表达能力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乐迷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喜爱。
《病中吟》创作于刘天华生命中的低谷时期,当时他正面临着严重的身体病痛。
在这段病痛的日子里,他通过音乐去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情感,创作了这首充满悲伤和自省的作品。
《病中吟》的音乐表达了刘天华在病榻上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整首曲子以缓慢的节奏开始,音乐中流露出一种深沉而凄凉的情感。
引人注目的是曲中富有情感的演奏技巧和动人的音色变化,这体现出刘天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于音乐的极高要求。
在整首曲子中,刘天华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和音响效果,以表达出病痛和苦闷的心境。
他通过对音色的处理和使用颤音、泛音、轻拨等技巧,赋予了曲子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音乐中的音符跳跃和细腻的音色变化,展示了刘天华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和个人风格的独特追求。
整首曲子氛围压抑而哀伤,仿佛是一场内心的呐喊和释放。
音乐以悲痛的音调徐徐展开,表现出病患者的矛盾心态和思绪纷乱的状态。
在音乐的高潮部分,刘天华采用高亢激昂的音符和延长的音长,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和情感的压抑感。
整首曲子在音乐的最后以轻轻的音符悄然收束,音乐旋律渐渐消逝,仿佛一位病者在终于释放内心之后沉静下来。
《病中吟》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它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刘天华在病痛中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与寄托。
它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病痛的抗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无奈和对于未来的希冀。
这首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思考和人生哲理,在音乐表达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索。
刘天华的《病中吟》确立了他在中国二胡音乐界的地位,并作为他的成名之作被广大乐迷和音乐爱好者推崇。
刘天华ppt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 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 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 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 除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 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 作曲理论有所接触。1914年,开 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 州的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 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 刘天华在 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在学校成立 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 演出,成就不凡。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 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昔米喜子、 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 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 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 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 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 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 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 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若 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 备。就正当世,实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 吝琼瑶之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 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 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 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 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 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 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 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 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 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刘天华电影观后感

刘天华电影观后感《刘天华电影观后感》刘天华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位杰出导演和演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广受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探索了人类情感、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引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共鸣。
在我观看了刘天华的多部电影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
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是《岁月如歌》。
这部电影以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主角展现了中国社会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的变迁,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时代进步的思考。
刘天华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和真实的人物刻画,将观众带入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他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深刻地反映了时代潮流和社会问题,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和思考。
接下来是《爱情的背面》。
这部电影以一段恋人关系的起伏和破裂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的残酷和复杂。
刘天华以真实而坦诚的视角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
他通过对角色内心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刻画,让观众深入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段情感纠葛的描绘,更是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还有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部电影以抗日战争背景为背景,通过一个平凡农民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性。
刘天华以强烈的表演和细腻的细节刻画,将观众带入了那段充满磨难和困惑的岁月。
他通过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向观众展示了战争对人性和社会的摧残与改变。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更是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
除了以上几部电影,刘天华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都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他的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探索。
通过他的作品,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总结起来,刘天华的电影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人物描绘,将观众带入了不同的人生场景和历史背景中,引发了对社会问题、人性和历史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艺术表达。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刘天华,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曾祖父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从小就受到家庭音乐的熏陶。
刘天华对音乐的热爱很早就显露出来,他十岁开始学习二胡,师从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王明美。
在师从王明美学习期间,刘天华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极高的追求。
他不仅对传统的二胡音乐有着深厚的功底,而且还善于吸收其他乐器和音乐风格的精华,为自己的二胡表演风格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和个性。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的灵感来源于他在年轻时因病住院期间的体验。
在这段时间里,刘天华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也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种病痛和对生命的思考,激发了他创作这首曲子的欲望。
在他的记忆中,病房里充斥着苦痛的呻吟声,以及医生和护士们来来往往的脚步声,这些都凝结在了这首曲子中。
创作《病中吟》时,刘天华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他深陷疾病的煎熬中,内心感到非常苦闷和无助。
他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用二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为自己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
在创作过程中,他尝试用不同的音符和音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力求在曲子中传达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绪。
《病中吟》虽然是一首纯器乐曲,却充满了情感的强烈表达。
在刘天华的演奏中,这首曲子更是具有了深刻的个人风格。
刘天华擅长运用二胡的各种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既能运用二胡的传统演奏技巧,又能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手法。
在演奏中,他紧密地抓住曲子的情感线索,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变化的音色来表达病痛中的煎熬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极富表现力的演奏方式,能让人感受到曲子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从音乐结构上来看,《病中吟》采用了古典音乐的形式,分为序曲、主题部分和终曲。
序曲中以低沉、沉郁的音调描绘出病中的冷清和苦闷,主题部分中通过变化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病人内心的挣扎和煎熬,终曲则以高亢的音色展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整首曲子旋律悠扬、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和张力,展现了作曲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浅析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现实意义

浅析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现实意义作者:高璐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6期[摘要]刘天华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首次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同时汲取西方音乐精华,创造民族音乐精品的民族音乐家。
他的爱国情怀、音乐天赋,尤其在二胡音乐的创作、整理、演奏中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为全人类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刘天华艺术创新民族精品音乐大家刘天华(1895.2.4—1932.6.8),江苏江阴人,中国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和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收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
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作品就是在深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基础上,巧妙地吸取西洋音乐作曲、演奏先进技法,成功地表现了以刘天华为代表的追求进步的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生活和要求,表现了刘天华高度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情怀。
刘天华先生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以毕生精力从事民族音乐、民族器乐的研究、实践、革新、创作和教学活动,在音乐文化中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有价值的遗产: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十五首琵琶练习曲:三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还改编了两首民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混江龙》(该曲已遗失)。
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出刊了十期《音乐杂志》进行了有关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如编辑、记录了《梅兰芳歌曲谱》、《安江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等。
其中二胡曲的创作是他全部艺术成果的最高表现,具有深远广泛的影响和特殊的历史价值。
过去二胡由于地位低下,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一些民族器乐家为二胡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但成效并不大,因此在技术上显得非常贫乏。
正因为技巧得不到发展。
《七武士》中音乐和光线运用分析

《七武士》中音乐和光线运用分析【摘要】《七武士》是一部经典的黑白电影,通过巧妙运用音乐和光线来营造氛围和加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旋律和节奏来表现情感变化。
光线的运用则能够烘托氛围,突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影片中,音乐和光线的结合更是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经典的场景中,音乐和光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巅峰,让人印象深刻。
音乐和光线对电影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七武士》则是音乐和光线运用成功的范例。
在电影中,音乐和光线的应用将影片推向高潮,让观众沉浸在情感中,这也是电影魅力所在。
【关键词】《七武士》、音乐、光线、运用、重要性、结合、经典场景、共同效果、成功范例、应用1. 引言1.1 介绍《七武士》电影《七武士》是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于1954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日本村庄饱受土匪折磨,村民们决定雇佣七名武士保护他们的故事。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武士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塑造了日本电影的一个经典形象。
黑泽明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和光线来增强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音乐在《七武士》中起到了引导情绪、凸显紧张感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通过音乐的运用,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电影中的冲突和情感。
光线运用在电影中则主要体现在对情节和角色的表现上,通过不同的光线效果来突出关键场景和人物特征。
《七武士》是一部将音乐和光线完美结合的电影,在影片中两者共同营造出了深刻的视听效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分析音乐和光线在《七武士》中的运用方式及其共同发挥的作用。
1.2 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电影情感的表达,加深观众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
在电影《七武士》中,音乐的运用是极为精彩的。
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效果,电影的氛围和情绪得以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音乐可以在关键时刻提升观影体验,让观众更深入地体验到电影故事的深度和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分析电影刘天华
一、音乐与人生相互观照,剧情与曲牌对应倾诉
二胡曲是刘天华的主创曲目,标题性音乐与非标题性音乐作为中国民族器乐自创作意向上的两大分类,刘天华的二胡曲归属于前者。
刘天华的二胡曲惯于直接明确表达乐曲要诉说的情感,善于创作抒发特定情感的抒情型标题音乐,这是刘天华二胡标题倾向的独有特色。
《病中吟》是这部电影中引领整部影片的主题音乐。
刘天华曾经这样阐释:《病中吟》并非言说一般的病痛苦楚,而是借此喻指生命之苦之焦虑,犹如身体之病痛,是对人生及其意义的探索与苦思。
这也是这首曲子标题的含义和警示。
《病中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节奏缠绵悱恻、委婉而幽怨,表达内心中彷徨、焦虑的心绪和对冲破现实阻碍的渴望;第二部分节奏渐趋急促,显示出冲破迷茫的冲动以及勇敢追求的心志;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片段旋律的再次展现。
不同处在于节奏趋于短促,而且不时被中断,展现了在奋争、挫折中勇往直前、不断历练中愈发坚强的意志。
这一表达方式是出自对西乐的借鉴,是根据西方复三部曲的格式而创作的中国民族器乐曲,因其内在的旋律依旧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自由延伸手法和核心音乐重复变奏。
而且,作为一曲二胡协奏曲,却在其中加入西洋管弦乐的交响和声,这就是音乐大师的独创了。
影片中多次运用刘天华的这首处女作,表达出对音乐大师的怀念之情。
电影剧情借助学生、友人和妻子等与刘天华亲近人物的旁白,从不同的侧面、视角以及三个连续展现的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章节,来表现大师于不同的人生历程中的思想探索。
与《病中吟》中各个乐曲段落展现的内蕴题材形成彼此的呼应模式,乐曲中之复三部曲形式,与影片中的三章式结构形成神与形的相互对应和补充,引导着主题的不断深入。
与此同时,影片在《病中吟》这一主题曲核心主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展现陈天华的二胡作品精华。
影片中共计运用了陈天华的8首二胡曲,达到其作品的八成。
不仅如此,影片通过剧情内容和思想立意彼此呼应的乐曲曲牌作为故事标题,如此,用普通乐曲从朴素处、生活上对刘天华的人生进行了细腻的点评和描述,也勾勒出刘天华不同人生阶段的简洁特写。
比如,《独弦操》是第二章的题目,但电影在这部分剧情中却未选取其音乐,一般的认识是,《独弦操》仅仅是标在电影章节上的文字符号,可深入思考,我们会明白,《独弦操》的创作阶段,正是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方面进行发展、创新的重要进程,而《独弦操》正是单纯用二胡内弦演奏的重要尝试,这一独创思想与特立独行的尝试正是《独弦操》的由来。
再如,《光明行》乐曲的创作,这首影片中第三章中的曲子,产生的现实环境是:爱国学子遭到军警的暴打,知己友人漂泊流离,音乐演奏面对举步维艰的困境。
这一展现鲜明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曲,预示着刘天华虽处逆境但依然坚信未来的信心和意志。
影片剧终,导演用三百多名琴手在刘天华故乡共奏《光明行》正是对大师的奠告以及对《光明行》永远的高歌。
从刘天华一生的作品来说,《烛影摇红》才是展现其二胡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将西洋变奏曲的结构原则和二胡演奏技巧完美结合,既有民族古典乐的清丽华美,又有舞曲的明快、奔放。
这首乐曲被放进影片的第二部分,“刘天华”亲自演奏于古诺夫家,乐曲的美感伴随古诺夫的旁白,很形象地表达出刘天华对民族音乐发展、创新的突出成就。
也引导影片叙事重心由此步步深入,揭开刘天华对中西音乐的深入探索历程。
电影《刘天华》,音乐不仅是影片渲染感情的基础,同时成为影片的结构框架,乐曲的精神主题和曲牌的内在意境共同融入电影的表意画面之中。
二、民族困境与西方强势文化下的人生抉择
(一)崇洋潮中勘迷雾,立足民乐研西艺
留恋传统而又不得不学习西方,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内心矛盾,如何对待中西文化成为众多有志之士共同反思的问题。
学子们往往对传统文化满含眷顾,不愿放弃其精妙,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理智地选择学习西方文化,却又无法获得
价值的依托,缺乏民族文化与人生意义的支撑。
对这一困惑,刘天华一样不可避免,充满了心理的挣扎和奋争,极力通过中西文化的调和来寻找自己的答案。
因为对国乐的担忧在现实社会中处处受到证实:他曾经带领常州中学的民乐队进行运动会仪式表演,民族乐《紫竹调》却遭到别的学校的西洋号鼓的一起围攻。
即使是来到北大后,依旧面对的是西方乐曲的极力崇拜和推崇。
这些都深深刺激了刘天华的民族自尊心,愈加坚定了他弘扬民族音乐的意志和决心。
在一次探望难民的活动中,更强化了他的这一梦想:一个神智已经昏迷、渐渐死去的江南老乡,临终前一直念叨的一句话“要回老家”,无法抑制感触的刘天华当即即兴演奏了《苦闷之讴》这首诉说底层民众对艰难生活的倾诉、对现状悲愤激越痛斥的乐曲。
随着这首曲子的完毕,老人慢慢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在这一剧情中,乡土亲情的民族乐曲成为老人临终的安魂曲,超度他放下最后的壁垒,平静地离开这个挂牵着的世界。
从这里刘天华彻底地体悟到,民族音乐是属于中国人原生态的生长于这片土地中的灵魂,是慰藉我们生命、解脱我们灵魂、浸透数千年根系血脉的终极文化关照。
至此,刘天华发展、改进民族文化的认识、决心都获得力量的源泉和理论的答案。
这就是民族乐曲犹如澎湃的浪花,但它源于人民的汪洋大海,学习西乐的根本还在于服务于民族音乐,因为民族的海洋产生的永远是民族的音乐。
(二)身体力行,弘扬民乐;言行为表,践行道德操守
电影中,北大讲堂上的刘天华向学生讲到:吃西洋大餐、穿西服皮鞋成为时尚,但在当前的中国,吃窝窝头、穿布鞋对民族更有现实意义,它是对文化入侵的抵制,对民族文化的支持,是对民族文化再生、发展、壮大的呵护!在刘天华向学生们这样讲述之前的影片剧情是,刘天华刚刚参加了古诺夫家的音乐沙龙,并决定向古诺夫拜师学艺。
他学习西乐,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改变民族音乐面临的生存困境。
在刘天华学习西乐的同时,也积极吸收民族音乐如昆曲等营养,与赵先生探讨乡土文化、观念。
这一片段,是刘天华对自己一步步的定位,是其人生的深化。
当刘天华在古诺夫那儿掌握了自己需要的小提琴技艺后,也是最后一次向古诺夫学习,刘天华的琴声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古诺夫,令他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琴与刘天华共奏起复调式二重奏。
之后不久,在教授学生上官于飞二胡音阶的学习时,刘天华又与其共同演奏,尝试了在民乐中的和声使用。
再之后,在刘天华家中欢度除夕,刘天华即兴表演自己的二胡新作,受感染的学生们纷纷拿起竹箫、琵琶、古筝与他一起演奏,四件乐器的多部重奏进一步丰富了和声的内涵。
最后,让二胡最终登上大雅之堂的是《光明行》的演奏,在这首曲子中,民族管弦乐队之交响化合奏由钢琴弹奏而成,协奏格式、配器方法和和声结构共同融合,民族乐曲的演奏与写作获得彻底的拓展与统一。
刘天华的成功之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一个群体的崛起,一大批有志于民族音乐的人才在他的启迪与感化下,共同践行着民族乐曲的兴盛。
影片在塑造刘天华时,同时没有忽略他的情感生活,其与妻子尚真的婚姻——人们眼中的旧式婚姻并非传统观念中的不幸,恰恰相反,是相敬如宾,是挚爱与互敬,传统道德之于刘天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感化,而非当时人们所认为的障碍。
影片中始终荡漾着一种古典的、浓浓的浪漫情怀,暗示它对刘天华民族音乐创新的支撑,这种暗示通过影视的声画组合像一股艺术气韵之流,不断涌向观众,阐释着完美人生的哲理意蕴。
三、影片构思及特征
电影中,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创新,是通过三方面来表现的。
一是“空前绝后”的10首二胡曲之作品,说空前是指前无古人可以借鉴,说绝后是因为刘天华即是当时时代下民族器乐的先驱。
二是借鉴西方交响乐队的长处,首建了我国民族管弦乐队,并使民族音乐的单声特点接近于西方多声方式,这是当时很多音乐家努力却未曾完成的工作。
三是刘天华所走的“草民路线”,他的创作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喜欢的音乐形式。
(一)影片的声音构思
电影声音构思的显著特点在于以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改进过程为脉络,围绕其作品风格
又适时地做了新的处理。
如在大师个人演奏的段落添加管弦乐的协奏,如对非刘天华的演奏中参照大师的旋律予以新的改编,使之更符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
在选取大师作品应用于电影音乐中时,都注重对大师音乐生活的反映和对大师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描述。
通过昆曲《牡丹亭》《十面埋伏》《飞花点翠》等民族乐既呈现出一场国粹精华的饕餮盛宴,又强化了历史文化气息,同时也凸显出大师在时代文化命题面前的个人的才华和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影片的声画剪辑
关于电影的声画剪辑,《刘天华》中并没有人为的组接画面来展现电影的节奏,而是以影视音乐自然而然地引出剧情,当然,导演并不是无所作为,仅仅是在影视画面中适时予以点睛之笔。
比如在电影刚刚开始,民族特色的背景画面慢慢浮出,前景中演奏二胡的刘天华就在这浓浓的声画氛围中被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古诺夫家,跃动的炉火、湖光塔影中的柳芽以及伴响的《船歌》都将音乐沙龙演奏中的刘天华全景式地予以凸显。
画面意向仿佛一种精神图腾与演奏旋律完全契合在一起。
四、结语
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国力持续积弱,列强入侵,文化方面“以西代中”派甚嚣尘上,“国粹主义”派也是拘泥不化。
以刘天华为代表的音乐家力举兼收并蓄的主张,积极汲取西方乐的精华,同时自觉发展、创新民族乐器并使之发扬光大,刘天华用一生的努力实践着自己“唤醒民族灵魂的音乐”之梦想。
影片《刘天华》不仅通过大师在音乐方面的卓越贡献,也通过其生活中的道德情操,向我们全面展示了面对国困、艺术危局下的一代有良知的、睿智的知识分子的抉择,对我们今天的人生选择,依然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