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
该书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其中蕴含了许多名言警句。
以下是资治通鉴名言警句: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2、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4、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5、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通鉴·周纪》7、任人唯贤,徇公宜实。
——《通鉴·唐纪十二》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通鉴·宋纪二》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鉴·中山纪》10、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通鉴·赵纪三》1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3、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14、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15、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1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17、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18、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19、丈夫一言,驷马难追。
——《资治通鉴·周纪》20、时势造英雄。
——《资治通鉴·晋纪》21、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资治通鉴·魏纪》2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唐纪》23、夫智能者,人之所以为人也;仁爱者,人之所以为君子也。
——《资治通鉴·唐纪》24、人若自扰,谁之安乐!——《资治通鉴·唐纪》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资治通鉴·宋纪》2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唐纪》27、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周纪》28、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周纪》29、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唐纪二》30、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著阅读 《资治通鉴》精选30句,洞见古人智慧精髓

名著阅读 | 《资治通鉴》精选30句,洞见古人智慧精髓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今日精选《资治通鉴》30句,与大家共读。
1.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释义】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释义】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3.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出处】《资治通鉴•晋纪》【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4.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释义】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
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释义】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
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8.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出处】《资治通鉴•宋纪》【释义】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9.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
资治通鉴经典名句

资治通鉴经典名句
《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繁多的史书,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经典名句:
一、国家建设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三国,魏,曹
操
2、“明正军令,议民利众,务勤德政,而乡里既治。
”——唐,玄宗
3、“要爱千百亿人民,官吏须爱为先。
”——宋,苏轼
4、“以改人不改法,施政不改任,务在管使而分使,开植本源,以定民心。
”——明,朱熹
二、军事策略
1、“兵贵神速,不可无必备。
”——秦,苏秦
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魏,曹操
3、“纵有千军万马,攻城以日,则当坚守以年。
”——宋,文天祥
4、“仗剑同心,无敌九州。
”——元,李密
三、国际关系
1、“默而识之,明而行之,公达而受,用而不徇,此之谓有道。
”——西晋,邓晃
2、“民有心理,邦有计谋,圣人能鉴别。
”——南宋,谢安
3、“就政务行之有道,崇远名士赖以存。
”——明,文正
4、“内开明德,外传道义,安抚四方。
”——清,玄烨。
资治通鉴名言名句大全

资治通鉴名⾔名句⼤全1. 出⾃《资治通鉴》的名⾔警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信⽆以使民,⾮民⽆以守国。
(1)夫事未有不⽣于微⽽成于著,圣⼈之虑远,故能谨其微⽽治之,众⼈之识近,故必待其著⽽后救之;治其微则⽤⼒寡⽽功多,就其著则竭⼒⽽不能及也。
(2)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
论⾄德者不合于俗,成⼤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这是公孙鞅与秦孝公议论变法时说的话,当时他没有得到秦国贵族的赞同)(3)得⼈者兴,失⼈者崩。
恃德者昌,恃⼒者亡。
(商鞅在秦国为相时,制法?2. 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有哪些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丈夫⼀⾔许⼈,千⾦不易才德全尽谓之“圣⼈”,才德兼亡谓之“愚⼈”,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凡取⼈之术,苟不得圣⼈,君⼦⽽与之,与其得⼩⼈,不惹得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秤砣虽⼩压千⽄,以其德⾜以教化正俗,其才⾜以顿纲振纪,其明⾜以烛微虑远,其强⾜以结仁固义;⼤则利天下,⼩则利⼀国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浩⼤者戒于遗忘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主必信,信⽽⼜信,谁⼈不亲?上不信,则⽆以使下;下不信,则圣⼈之官⼈,犹匠之⽤材也,取其所长,⽤其所短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遂。
3. 资治通鉴中的名⾔有哪些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丈夫⼀⾔许⼈,千⾦不易才德全尽谓之“圣⼈”,才德兼亡谓之“愚⼈”,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
凡取⼈之术,苟不得圣⼈,君⼦⽽与之,与其得⼩⼈,不惹得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秤砣虽⼩压千⽄,以其德⾜以教化正俗,其才⾜以顿纲振纪,其明⾜以烛微虑远,其强⾜以结仁固义;⼤则利天下,⼩则利⼀国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浩⼤者戒于遗忘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主必信,信⽽⼜信,谁⼈不亲?上不信,则⽆以使下;下不信,则圣⼈之官⼈,犹匠之⽤材也,取其所长,⽤其所短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遂4. 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有哪些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查看丈夫⼀⾔许⼈,千⾦不易查看才德全尽谓之“圣⼈”,才德兼亡谓之“愚⼈”,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
300万字《资治通鉴》凝结的20句精华,句句精辟,读史以自省!

300万字《资治通鉴》凝结的20句精华,句句精辟,读史以自省!1.口有蜜腹有剑。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译】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
2.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译】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处而使用。
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4.忍小忿而存大信。
——《资治通鉴·唐纪八》【译】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
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资治通鉴·唐纪》【译】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6.英雄无用武之地。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译】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7.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达事理;听信片面的意见,就会愚昧糊涂。
8.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译】常常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过失就会日益减少而福气就会来到;常常听到别人对你的称赞,声誉就会日益受到损害而灾祸就会降临。
9.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译】富贵会产生骄奢,疏忽会导致祸乱。
10.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译】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11.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译】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

《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导读】《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生于北宋中期,自幼饱读经典,嗜好史学。
20岁步入仕途,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宋仁宗末年,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深感历代史书繁多厐杂,难以周览,立志修撰一部通史,以总结历朝兴亡得失,为治国者提供借鉴。
《资治通鉴》上起东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30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其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
所以,《资治通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欢迎。
载史明鉴之同时,《资治通鉴》仍不乏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其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
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导正,可以借鉴,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为使现代读者进一步了解这部鸿篇巨制,我们特摘选其中名言佳句,编辑成文,以求广大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汲取精髓。
1.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第2卷周显王十年【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
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作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
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
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
《资治通鉴》里的24条经典句子,言简意赅,通古今,晓人情

《资治通鉴》里的24条经典句子,言简意赅,通古今,晓人情《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了19年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300多万字,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时周世宗显德六年这期间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同时也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两颗璀璨明珠。
一部300多万字的史书,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同志竟然读了十七遍,可见此书蕴含的人生奥秘之多。
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了解世界和人心的奥秘,以及做人的道理,今天特意为粉丝们精选了24个经典句子,一起来学习,品悟!1,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实际含义:做事不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2,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实际含义:一个人能懂得智慧,而且口才很好,就是贤人。
如果能坚强和有毅力,那就更好了。
3,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
哲理含义:当你走在霜冻上之后,才会真正的知道严寒将至。
4,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哲理含义:改变自己脾性有方法,聪明的人要戒除处于敏感的毛病,勇猛刚强的人要戒除太暴躁的毛病,善良温良者要戒除不果断的毛病,而心胸广博的人要戒除遗忘细节的毛病。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意思就是说:以过往的历史作为参考,能有助于君王治国理政。
这是宋神宗对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评价,这本书也因此得名为《资治通鉴》。
这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耗时19年完成。
它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详细历史。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据说这书被伟人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伟人读书用心终结,为其所用,给中华民族带来屹立世界的精神财富和给中华儿女做人和学习的榜样。
《资治通鉴》的作用,一开始就是作为君王学习的教科书,但是,这本书放到现在,不仅可以有资于治道,还能帮助我们从中获取克己修身的智慧。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资治通鉴》,是读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也是读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历史滚滚向前,古籍留给我们的,更多是关于生活的教义。
如果你此刻正处生活的岔道口,相信这些经典名句也能帮你越过迷茫的荒原,打开你的历史视野,看到更多可能。
那么我为大家整理以下几句话,希望对各位有所裨益。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我们要记住以前的事情,把它作为以后的教训。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汲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
但晋灵公不但不接受,反而派刺客去刺杀赵盾。
赵盾只好逃亡,但他的忠心和正义感动了晋国民众。
晋灵公被民众所杀,赵盾后来重回晋国执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同时也要有智慧和勇气,善于应对困境。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盲目相信一面之词,才会产生误解,导致错误的判断。
因此要保持客观理性,多方面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片面狭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中不可不知的金句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生于北宋中期,自幼饱读经典,嗜好史学。
20岁步入仕途,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宋仁宗末年,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深感历代史书繁多厐杂,难以周览,立志修撰一部通史,以总结历朝兴亡得失,为治国者提供借鉴。
《资治通鉴》上起东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30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其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
所以,《资治通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欢迎。
载史明鉴之同时,《资治通鉴》仍不乏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其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
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导正,可以借鉴,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为使现代读者进一步了解这部鸿篇巨制,我们特摘选其中名言佳句,编辑成文,以求广大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汲取精髓。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第2卷周显王十年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
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作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
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
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
得民心者得天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第14卷汉文帝前十年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注】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
司马光对此事发表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的意见。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的为政之道。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
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谈了九项事,这是其中有关治国的一件。
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第3卷周赧王五年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注】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爬到富贵的高位,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能说会道著称。
有人问,他们算得上是大丈夫吗?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注】这是荀况论述如何做到以礼义称王时讲的一句话。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
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第229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注】唐德宗将中书省所撰写的免罪文给陆贽看,陆贽看后,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这些看法。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
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第210卷唐玄宗开元元年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
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注】这是左拾遗张九龄给大臣姚元之的信中讲的用人原则,要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选人用人不应过多考虑情面。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
人者,邦之本也。
财者,人之心也。
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
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注】陆贽上奏唐德宗,认为理政就应该抓住根本,不能损害百姓。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第291卷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
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
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
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