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运动生理学作业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实验5骨骼肌的形态、分布观察及肢体运动过程观察

实验5骨骼肌的形态、分布观察及肢体运动过程观察
实验5 骨骼肌的形态、分布及肢体运动过程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骨骼肌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2.了解全身肌肉的分布概况。 3.掌握运动过程产生的原理。
二.实验器材


1.全身肌肉模型、彩图及标本
2.头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 肌肉模型及标本。

3.全身肌肉起止点模型
三.实验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

1.骨骼肌的形态和分布 ——全身及局部的肌肉模型、彩图和标本 2.运动过程的观察 ——全身肌肉起止点模型

1.骨骼肌的形态与分类
长肌:四肢 短肌:躯干深部 阔(扁)肌:躯干浅部 轮匝肌:孔裂周围
2.骨骼肌——头颈肌
面肌 咀嚼肌
颈肌
2.骨骼肌——躯干肌——背肌
2.骨骼肌——躯干肌——胸肌
臀大肌 股四头肌 股二头肌
半腱肌
胫骨上端内侧面 坐骨结节
半膜肌
胫骨内侧髁后面
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并微旋 内 屈膝关节、踝关节(跖屈) 伸踝关节(背屈)、内翻
腓肠肌 胫骨前肌
股骨内侧髁 股骨外侧髁 胫骨外侧面
跟骨结节 内侧楔骨内侧面、第1 跖骨底

关节的运动:


旋内 旋外
沿冠状轴
屈 伸 旋内 旋外
三角肌 肱二头肌
三角肌粗隆 桡骨粗隆
肩关节外展、前屈、后伸、 旋内、旋外 肘关节屈
肱三头肌
尺骨鹰嘴
肘关节伸 肩关节后伸、内收
重要肌群的起止点及作用
名称 髂 腰 肌 髂肌 髂窝 起点 止点 股骨小转子 作用 髋关节前屈、旋外(或躯干 前屈) 髋关节后伸、旋外 屈髋关节、伸膝关节 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并微旋 外 腰大肌 腰椎体侧面、横突 髂骨翼外面、骶骨背面 髂前下棘、股骨粗线内 外侧唇、股骨前面 长:坐骨结节 短:股骨粗线 臀肌粗隆 胫骨粗隆 腓骨头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骨骼肌机能资料

运动生理骨骼肌机能资料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 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的直径 约14微米,纵贯肌细胞全长。 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由暗 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 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 规律的横纹排列,故骨骼肌 也称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 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 而成。实际上由于粗肌丝的 存在而形成了A带。细肌丝 连接于Z线,纵贯I带全长, 并伸入A带部位,与粗肌丝 交错对插。
一、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
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
静息电位证明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 Na+的通透性较小,K+向细胞外流动。造成细 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 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 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 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 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 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在刺激强度超过刺激阈后,即使刺激强度再 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 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以 下特征: ➢ 生理完整性 ➢ 双向传导 ➢ 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 绝缘性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四、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有下列特点: ➢ 不是“全或无”的,它可随着刺激强度增
➢ 解决体育基础学科中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 了解训练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为评定运动员
训练水平提供依据。
运动生理学
Thank you very much!
运动生理学
(二)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慢缩氧化型(SO) 快缩强氧化酵解型(FOG) 快缩强酵解型(FG)。
运动生理学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 形态特征 ➢ 代谢特征 ➢ 生理特征
运动生理学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 分比,称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快肌的肌纤维组成: 快A:收缩速度方面等同快肌,但代谢特征兼 有快肌和慢肌特征。 快B:典型的快肌。 快C:过渡型纤维,具有未完全分化特征,其 数量较少。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暗带中部有条 染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肌原纤维
➢ 肌节:
1)定义: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sarcomere)。
肌节为骨骼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组成:每个肌节由1/2 I 带+A 带十 1/2 I 带 组成。
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运动生理学
第八节 肌电图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 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 电图(EMG)。

03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03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汤长发
目录:
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痛 骨骼肌损伤 骨骼肌细胞凋亡与肌纤维的转化
第一节 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痛
对DOMS这类特殊类型肌肉疲劳的研究是围绕 其产生原因与机理、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 消除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的。
近10多年来,随着一些先进研究手段的介入, DOMS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 时,也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4)乳酸理论:
Abraham认为因肌肉作业强度过大,氧气供应 不足,使得酸性代谢副产物堆积,特别是乳酸 的堆积会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肌肉的痉挛、 疼痛和局部水肿等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情形
Schwane发现受试者在跑步机进行45分钟的跑 步前、中、后乳酸值与DOMS无相关。事实上 DOMS是否因血液中乳酸堆积,现已被多位学 者质疑。
人体还可以在跑台上进行下坡跑使下肢肌肉产生 DOMS,在进行这种运动时,跑台坡度控制在 10%~20%,运动强度相当于60%最大吸氧量以上,
运动时间至少保持1小时。
(二)DOMS的症状
1、症状
2、疼痛位置
延迟性肌肉酸痛主要出现在远端肌肉和肌腱 连接处,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1)肌肉的疼痛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肌腱组织 周围,当这些区域受到过分牵拉时,痛觉感 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痛觉;
运动所致的肌肉酸痛分为 急性运动酸痛(acute soreness)和 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一、急性肌肉疼痛
急性肌肉疼痛(又称肌肉痛)是指在运动过 程中和运动后即刻产生的肌肉疼痛,这种疼 痛往往在运动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消失,对 运动训练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三)延迟性肌肉酸痛评价

《骨骼和肌肉作业设计方案》

《骨骼和肌肉作业设计方案》

《骨骼和肌肉》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主要的骨骼和肌肉名称及其位置;
3.了解骨骼和肌肉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和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
1.人体骨骼的结构和功能;
2.人体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3.主要的骨骼和肌肉名称及其位置;
4.骨骼和肌肉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实物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骨骼和肌肉的结构;
2.配合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地介绍骨骼和肌肉的功能;
3.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进修效果;
4.实地考察,指挥学生到医学博物馆或解剖实验室进行实地观察和进修。

四、作业设计:
1.完成一个关于骨骼和肌肉结构的手绘图,标注主要的骨骼和肌肉名称及其位置;
2.设计一个小型展板,展示骨骼和肌肉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并配有图文说明;
3.撰写一篇关于骨骼和肌肉的作用和珍爱方法的小论文,要求结构清晰、内容详尽;
4.参与一个小组讨论,讨论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并展示讨论效果。

五、评判方式:
1.手绘图、小型展板和小论文的设计是否清晰、准确;
2.小组讨论的表现是否积极、合作;
3.参与实地考察的学生是否认真观察、进修。

六、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学》
2.《骨骼和肌肉学》
3.医学博物馆解剖实验室资料
七、备注: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和珍爱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讨论,深入理解骨骼和肌肉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珍爱自己的健康。

运动生理学 骨骼肌

运动生理学  骨骼肌

运动生理学骨骼肌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生理变化的学科,而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的肌肉类型。

本文将介绍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骨骼肌是构成人体肌肉系统的一种类型,在人体有约650个骨骼肌,占据人体总质量的40%左右。

骨骼肌由肌肉组织、筋膜、肌腱和神经组织组成。

骨骼肌负责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维持,并为身体提供力量和稳定性。

骨骼肌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运动力和维持稳定性。

当人体需要进行运动时,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向骨骼肌发送信号,骨骼肌收缩,产生力量,并推动骨骼实现运动。

例如,当你举起重物时,你的大腿肌肉会收缩,使大腿抬起,并完成这个运动。

骨骼肌还参与到维持姿势的过程中。

例如,当你站立时,骨骼肌通过不断地微小收缩和放松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此外,骨骼肌还参与到稳定关节和保护内脏器官的过程中。

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

首先,当神经系统接收到运动信号时,会向骨骼肌传递神经冲动,骨骼肌会收缩并产生力量。

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肌肉传递。

神经肌肉传递的速度和力量输出与运动经验和训练水平有关。

其次,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会经历肌肉纤维的收缩和放松。

肌肉纤维是骨骼肌的基本组成部分,由肌原纤维组成。

当骨骼肌收缩时,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会发生结构改变,使肌纤维变短,从而产生力量。

当骨骼肌放松时,肌原纤维恢复原始结构,并回到正常长度。

此外,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还会经历能量的转化。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当运动强度较低时,骨骼肌可以通过无氧代谢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然而,当运动强度较高时,骨骼肌会转向有氧代谢,此时葡萄糖将被转化为乳酸、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更多的能量。

最后,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还会产生乳酸。

乳酸是无氧代谢的副产物,当运动强度较高时,无氧能量系统会被激活,从葡萄糖中产生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并限制骨骼肌的力量输出。

总结起来,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的肌肉类型,为人体提供力量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提出及意义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

在躯体内,肌肉(骨骼肌)是使骨骼运动的动力器官,全身骨骼肌有600块左右,约占体重的40%左右。

每块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组成。

肌腱附着于骨,起固定的作用,无收缩能力,肌腹有收缩能力。

有些肌肉跨过关节附着在组成关节的骨上,肌肉收缩可以促使关节运动。

由于肌肉分布部位的不同(如附着在骨的前面或后面,外侧或内侧等),可以引起关节不同方向的活动。

此外,骨骼肌在体育运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骨骼肌形态与机能的研究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发展体育运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骨骼肌的解剖和观察了解骨骼肌的基本形态,和运动特点。

通过显微镜下对骨骼肌形态的观察了解肌肉的微观形态和基本结构。

也可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对肌肉进行活体检验,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的机能状态。

1.在解剖实验室里观察解离出的骨骼肌的外观形态。

观察骨骼肌宏观状态下的基本形态和不同骨骼肌的运动特点。

2.将骨骼肌骨骼肌薄片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基本机构。

了解骨骼肌微观状态下的形态。

3.将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安静状态下的骨骼肌,运动后的骨骼肌等不同状态下的骨骼肌进行活检观察,了解骨骼肌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

三、预期结果
通过宏观微观的观察我们能了解到骨骼肌的基本形态,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了解到不同肌肉的工作方式。

在分组观察中能看到肌纤维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这些观察结果为通过骨骼肌研究提高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