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清洁转化-CAS

合集下载

煤炭的综合高效利用与清洁转化

煤炭的综合高效利用与清洁转化

煤炭的综合高效利用与清洁转化作者:张彬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4期[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带来环境问题的增加,清洁生产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了企业锅炉燃煤的高效率利用与寻找可代替的新能源。

[关键词]清洁生产;分相燃烧;锅炉;高效率中图分类号:T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18-01近年来,人们已在洁净煤燃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综合效果还都有待于提高。

多年来在总结、借鉴、完善、发展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对原煤气化和分相燃烧技术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几年来的大量实验和工作实践,解决了十多项技术难题,掌握了一种锅炉清洁燃烧技术——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并利用该技术研制出一种煤转化成煤气燃烧的一体化锅炉,我们称之为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

其突出特点是无需炉外除尘系统,经过炉内全新的燃烧、气固分离及换热机理,实现“炉内消烟、除尘”,使其排烟无色——俗称无烟。

烟尘、SO2、NOX排放浓度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要求,而且热效率高达80~85%。

这种锅炉根据气固分相燃烧理论,把互补控制技术、气固分相燃烧技术集于一炉,将煤炭气化、燃烧集于一体,组成煤气化分相燃烧锅炉,从而实现了原煤的连续高效率燃烧与洁净燃烧。

一、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是根据气固分相燃烧理论,将煤炭气化、气固分相燃烧集于一体,以煤炭为原料,采用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先通过低温热解的温和气化,把煤易产生黑烟的可燃性挥发份中的碳氢化合物先转化为煤气,与脱去挥发份的煤焦一同在燃烧室进行燃烧。

这样在同一个燃烧室内气态燃料与固态燃料有联系地、互相依托地、相互促进地按照各自的燃烧规律和特点分别燃烧,消除了黑烟,提高了燃烧效率,并且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有利于降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生成,进而达到洁净燃烧和提高锅炉热效率的双重功效。

煤气化分相燃烧技术在锅炉上的应用,使固体燃料的干燥、干馏、气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气相态的煤气和固相态的煤焦在同一炉内同时燃烧。

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及其环境效益

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及其环境效益

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及其环境效益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煤炭的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减少煤炭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应运而生。

一种常见的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是煤气化。

煤气化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合成气可以用于发电、制造化学品等。

相比于传统的燃煤发电,煤气化发电可以大幅降低二氧化碳和硫氧化物的排放。

同时,煤气化还可以产生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氨、甲醇等。

这些化学品可以替代传统石油化工产品,减少对有限的石油资源的依赖。

除了煤气化,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还包括煤的液化和煤的焦化。

煤液化是将煤转化为液态燃料的过程,液化煤可以用于发电和交通运输。

与传统燃煤发电相比,液化煤发电可以减少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煤的焦化是将煤转化为焦炭的过程,焦炭是钢铁冶炼的重要原料。

通过煤的焦化,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开采,降低环境污染。

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传统的燃煤发电只能利用煤炭的一小部分能量,而煤气化、煤液化和煤焦化可以实现煤炭的高效利用。

同时,清洁化利用技术还可以通过回收利用废弃物和排放物,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例如,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可以用于制备建材,煤液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可以进行处理后再利用。

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清洁化利用技术的投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其次,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清洁化利用技术。

此外,清洁化利用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确保技术的环境效益得到有效的监管和评估。

总之,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是解决煤炭燃烧对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通过煤气化、煤液化和煤焦化等技术,可以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清洁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包括高投资成本、政策支持和监管等方面。

煤炭行业如何实现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行业如何实现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行业如何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往往存在着污染环境、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实现煤炭行业的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性首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对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可以有效减少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

其次,从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

如果不能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将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

通过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炭资源的潜力,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可持续。

此外,煤炭行业的清洁高效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1、煤炭洗选技术煤炭洗选是提高煤炭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去除原煤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提高煤炭的热值和品质,从而降低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2、先进燃烧技术发展先进的燃烧技术,如循环流化床燃烧、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粉燃烧等,可以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减少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生成。

3、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煤炭气化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再通过进一步加工合成液体燃料和化学品。

煤炭液化则是将煤炭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煤炭的高效转化和清洁利用,同时拓宽了煤炭的应用领域。

4、污染物控制技术安装高效的污染物控制设备,如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对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深度治理,确保达标排放。

5、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充分回收煤炭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用于发电、供热等,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中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高效清洁燃煤发电

中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高效清洁燃煤发电

中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杜铭华2013年10月•装机(万千瓦)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总量31932517186237071822792738741096641106253火电2375439138483825560760286651087096776837 %74.475.777.677.476.074.573.472.3水电793511739130291482317260196292160623298 %24.822.720.920.621.822.522.421.9核电21068568590890890810821257 %0.7 1.3 1.1 1.2 1.1 1.0 1.0 1.2风电34126207420839176029854623 %0.10.20.30.6 1.1 2.0 3.0 4.4•发电量(亿千瓦小时)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总量1386524975284983264434510368124227847306火电1107920437237412720728030301173416639003 %79.981.883.383.381.281.880.882.4•6000千瓦以上发电厂供电煤耗(克标煤/千瓦小时)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385383380376370367356345340333329g/kwh高效洁净燃煤是中国洁净煤技术发展重点•约75%的煤炭用于燃烧,其中发电消耗约50%,工业锅炉消耗约20%,其它约5%•燃煤污染是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60%以上的粉尘、70%以上的SO2、50%的NOx,与煤燃烧有关高效低排放煤电核心关键技术:先进超超临界发电;IGCC发电;先进循环流化床发电;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取得重大进步•1992年于上海建设了首台超链接机组•2006年,于江苏玉环建设了首台100MW超超临界机组•2013年1月,已经投产59台100MW超超临界机组,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水的临界压力为22.11MPa、374℃,低于该压力为亚临界,高于为超临界•压力超过31MPa,温度593℃为超超临界,一般将600℃叫做超超临界7我国在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设计及制造、系统优化、高温部件材料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亟待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效煤电技术。

煤炭清洁与高效利用

煤炭清洁与高效利用

煤炭清洁与高效利用人类历史上,煤炭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和工业生产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和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煤炭清洁与高效利用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焦点。

煤炭清洁利用的概念是指在煤炭转化和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清洁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氧化和煤炭燃烧等。

其中,煤炭气化是一种将煤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该合成气可以用于发电、炼油和化学品生产等。

煤炭液化是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可以用于汽车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生产。

煤炭氧化是将煤炭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以用于碳捕集和储存技术。

煤炭燃烧是将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热能的过程,通过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来实现清洁利用。

高效利用煤炭的关键在于提高能源的转化效率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

采用高效燃烧技术,如煤粉燃烧、流化床燃烧和炉排燃烧等能显著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煤产生的污染物。

此外,煤炭电厂的热电联供技术可实现多能联产,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另外一个关键技术是碳捕集和封存(CCS),通过将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和封存于地下保存,可以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推动煤炭清洁与高效利用的关键是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

科技创新可以提升清洁煤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性,加速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投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提供财政和税务优惠政策,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环保技术发展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和标准。

煤炭清洁与高效利用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清洁煤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

其次,通过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同时,煤炭清洁利用可以降低对其他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和国家的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煤炭是中国能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能源。

然而,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和碳排放严重影响环境和健康,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

为此,中国国家能源局制定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

本文将对该计划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行动计划的背景和意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计划旨在加强煤炭清洁和高效利用,优化煤炭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比重,推进能源革命,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这有助于降低环境和健康风险,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此外,这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1、加强煤炭清洁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清洁利用水平。

通过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煤炭的尾气、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减排和处理。

2、开发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热电联产,全部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均需受到高度关注,追求更加高效的综合利用方案和技术路径,同时降低煤炭的消耗量。

3、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

在清洁能源的基础上,提高电力强度、加大用电侧动态平衡和配网调度能力,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4、深度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要求探索适合国情的清洁煤炭新业态、新模式,深度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实行最严格的煤炭产业准入制度,规范煤炭产业用地、资源和环境管理,压减小型落后煤炭企业,放宽外资进入条件,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清洁能源化工生产企业。

三、实施效果与评价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各项任务均已得到有序推进,实施效果和成效是一定的。

通过利用效率提高,煤炭消耗量大幅下降,碳排放量减少。

清洁化技术得到提高和推广。

中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浅析

中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浅析

中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浅析王洋;金会心【摘要】随着经济的需要和发展,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逐年增加,但同时却伴随这结构性短缺,供不应求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其中“油少煤多”和环境污染是这些问题的凸显,这将会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结合我国能源优势——煤资源丰富和煤炭的物化性质,利用煤炭转化技术等先进技术使能源更加多元化和洁净化,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在此前提下,我国的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获得了机遇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3(041)017【总页数】3页(P16-17,75)【关键词】煤炭转化;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作者】王洋;金会心【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36.9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条件,我国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石油、天然气占据主导地位,这三种能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其中国内煤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煤炭储量巨大,我国的煤炭地质储量占全球五分之一,2001年我国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10120亿吨,到2007年为止开采量就达25.2亿吨。

另一个方面,受到国内能源资源的制约,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和产量远不如煤炭,我国煤炭生产量占全世界的45%左右,居第一位,而原油和天然气生产量仅占到4.8%和2.8%左右。

在这样的条件下,使我国形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格局,同时存在“油少煤多”的能源结构问题。

煤炭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中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利用和民用,其中工业中所占的比例大约在80%左右,但是却面临这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煤炭利用效率低下,造成我国能源利用的浪费,同时煤炭低效利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而就是在”油少煤多”,煤炭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环境问题加剧的情况下,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资源之一,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方式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科研人员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技术方法,以期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一、煤炭洁净燃烧技术煤炭燃烧是目前我国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一,但传统的煤炭燃烧方式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科研人员提出了煤炭洁净燃烧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燃烧优化技术、燃烧控制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等。

通过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燃烧效率,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

二、煤炭气化技术煤炭气化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或甲醇等清洁燃料的过程。

相比传统燃煤方式,煤炭气化具有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优势。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煤炭气化项目,采用先进的气化技术,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煤炭超临界发电技术煤炭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指利用超临界锅炉进行发电,具有高效、清洁、节能的特点。

相比传统的火电厂,超临界发电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燃煤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发电效率,减少环境影响。

我国在超临界发电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建设了大量超临界发电项目,为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煤炭清洁利用的研究方向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主要技术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研究还包括煤炭液化、煤炭生物转化、煤炭燃料电池等多个方向。

煤炭液化技术可以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煤炭生物转化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煤炭,生产生物燃料或化学品;煤炭燃料电池技术将煤炭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电能,实现清洁能源的生产。

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推动煤炭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清洁转化
杜铭华 2013年10月


现 象
CH4、CO、 CO2、 H2
H CCHH H
原油、 汽油、柴油、洗油、苯、润滑油等
HHH HH HH
H C+C+C+C+C+C+C H
HHH HH HH
蜡、煤、沥青、聚烯烃等
煤化工-鸽子原理
产品
CO、 H2
煤气化反应 高温或压力
大唐阜新:2010年3月核准, 产能40亿立方米天然气
内蒙古汇能: 2009年12月核准,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
新疆庆华:13亿立方米/年已经进入调试
内蒙、新疆、山西等地,国内著名能源企业的项目也在积极 准备之中
劣质煤气化、催化气化、甲烷化工艺、催化剂、水处理等关 键技术的研究在进行之中
甲醇制汽油MTG
2009年7月,山西晋煤10 万吨MTP投产
云南20万吨MTG已经投产 内蒙10万吨MTG投产运行 在固定床新工艺、流化床 工艺和催化剂的研究正在 进行之中 甲醇制芳烃受到关注
新型煤制乙二醇
1982年起我国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开始基础研究, 2005年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丹化集团、上海金煤化工 新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在丹化集团建成了年产300吨中试 和1万吨工业化试验装置。 2007年12月万吨装置顺利开车,打通流程,取得成功。 2010年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通辽市建设全球 首套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 2012年河南的装置开车,全国各地进行了较多的规划
煤化工技术
煤转化
煤制液体燃料
比例
直接液 化
间接液 化
MTG
煤制气
煤制化学品 甲醇 合成氨
中国
20%
1套 3套 3套 1运4建 230套
108万吨 50万吨 40万吨 171亿方 4612万吨
425家
4612万吨
美国 较低 南非 较高 其他 ——
3套
760万吨
1套
50万吨
1套
16亿方
1套
85万吨
1套
世界第一套投入整体运行
的大规模MTO工业装置。 • 大唐国际锡林郭勒2005年开工
建设, 2009年完成建设,2010
年基本完成,进行了单元试车,
联动试运行;采用了2800吨/天
壳牌煤气化,鲁奇MTP技术
煤制天然气SNG
大唐赤峰:2009年8月核准,产能40亿立方米/年,一期13亿 立方米,2012年投产
煤洁净转化技术发展迅速
• 煤转化技术发展现状
煤制天然气 直接液化 间接液化
甲醇制汽油 煤制烯烃
煤制乙二醇
基础研究
小型试验 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工艺 工业示范 大规模示范 验证试验
产业
CCUS 自主开发工艺
引进工艺
“十一五”建成一批示范工厂,进行了示范运行和技术完善,使我 国在现代煤直接液化、煤基聚烯烃方面成为唯一掌握大规模工业技术的 国家,在煤间接液化、煤基乙二醇方面成为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显 著提高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和主动权。
•神华包头煤制烯烃 (MTO) ,180万吨/年 甲醇---60万吨/年聚烯烃, 2008年开工建设,2010 年8月8日运行;德士古气
神华宁煤 52万吨/年聚丙烯 (MTP),2007年底,开工, 2011年试运行;采用了GSP 干煤粉气化技术,引进鲁奇 MTP核心技术。
化、引进大型甲醇,中科
院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
原料煤 柴油 液化石油气 苯酚 石脑油 总计
344.98 71.46 10.21 0.36 24.99 107.02
万吨/年 万吨/年 万吨/年 万吨/年 万吨/年 万吨/年
引领煤洁净转化产业的示范工程
•中科合成油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油 技术
•建成3座16~18万t/a示范工程 •完全自主工业示范 •全球少数掌握该项工业技术的国家
潞安示范工程
2006年2月开工,2009年2月 建成,2009年7月运行;联产 30万吨合成氨,小型燃气发 电
内蒙大陆开发区,伊泰 示范工程,2006年4月 开工,2009年3月运行;
鄂尔多斯神华示范工程 2008年4月开工,2009 年12月运行;
引领煤洁净转化产业的示范工程
•神华宁煤合成油(FT) ,400 万吨/年,2011年开工建设,预 计2015年建成,投入示范运行; 采用中科合成油高温FT 合成技 术。
建成并投产运行 5 座煤制油示范工程,总产能 168万t/年 建成3座50--60万t/年煤制烯烃大型工程,总产能 约170万t/年 建成 1 座煤制乙二醇示范工程,产能 20万t/年 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规划总产能 151亿立米/年
庆华伊犁 55亿方/年 SNG
神华包头 60万吨/年 DMTO
伊泰鄂市 16万吨/年 费托合成油
汇能伊旗 16亿方/年 SNG
宁煤宁东 52万吨/年 MTP
图注
煤制油 煤制烯烃 煤制天然气 煤制乙二醇
建成投产
即将建成投 产或在建
神华鄂市 108万吨/年 直接液化
神华鄂市 18万吨/年 费托合成油

晋煤晋城 10万吨/年 MTG
大唐多伦 46万吨/年 MTP
大唐阜新 40亿方/年 SNG
25万吨
1套
30万吨
烯烃
4套
178万 吨
国外在煤转化各个领域均进行了工业试验或示范,在产业化技术方面完成了技术储 备并持续开发 中国在直接液化、煤制烯烃率先实现大规模工业化 中国在煤制液体燃料、煤制化学品等关键工艺、催化剂、装备和系统技术、工程技 术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O2、H2O
CO、 煤 H2 气
2C+O2 C+O2 CO2+C C+H2O
CO CO2 CO CO+H2
煤气化与化工合成
制氢
氧气 水蒸气
气化炉

合成甲醇
煤气 CO
H2 合成油
合成天然气
气体燃料
合成氨 加氢液化 燃料 其它
二甲醚 燃料 烯烃 其它
汽油 柴油 其它化工品
甲烷
发电 工业燃料 民用燃料 其它
大唐克旗 40亿方/年 SNG
金德通辽 20万吨/年 煤制乙二醇
潞安长治 16万吨/年 费托合成油
引领煤洁净转化产业的示范工程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1Mt示范工程 2004年奠基,2008年12月31日投料试车,截止2010年8月26日, 实现累计运行大于5000小时 全球唯一掌握现代加氢液化大规模工业技术的国家
煤洁净转化技术发展迅速
放大试验研究 1、神华上海6t/d 直接液化PDU 2、中科院太原700t/a费托合成 3、兖矿鲁南5000t/a费托合成 4、中科院陕西万t/a MTO
基础验证及工业化可行性研究
实验室研究、放大验证试验
工业示范运行
1970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