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对强降水形成因素的影响

合集下载

台风形成的的地形效应与影响

台风形成的的地形效应与影响

台风形成的地形效应与影响台风是一种猛烈的自然灾害,它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虽然台风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洋上的温暖水体和特定的大气条件,但地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形的不同可以影响台风的路径、强度和降水量。

本文将探讨地形对台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1. 台风形成的地形条件1.1 台风形成的关键地理位置 1.2 陆地和海洋的地形差异 1.3 山脉和岛屿的地形效应 1.4 地形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2. 台风路径的地形影响2.1 线障效应 2.2 山地与台风路径的交互作用 2.3 地形对台风行进速度的影响2.4 台风在陆地上的衰减与消散3. 台风强度和降水的地形影响3.1 地形与台风强度的关系 3.2 台风在山脉上的升腾和降水 3.3 湍流和地形的相互作用 3.4 地形对台风降水分布的影响4. 台风及其地形影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1 城市规划和地形因素的考虑 4.2 地形对农业和渔业的影响 4.3 地形与社区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4.4 地形因素与风灾和水灾的风险5. 台风管理和地形的应对措施5.1 预警系统的改进与地形障碍的考虑 5.2 基于地形的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 5.3 工程和土地利用措施减轻地形对台风的影响 5.4 人们对地形的适应和应对策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形在台风形成、路径、强度和降水方面的重要作用。

地形在山脉、岛屿和陆地上产生不同的效应,可以改变台风的路径和强度。

地形对湿度和温度也有影响,这些因素对台风的发展至关重要。

地形的不同也会影响台风在陆地上的消散和衰减。

一些地形特征,如山脉和岛屿,可能会阻止台风的移动或降低其速度。

相反,地形也会加强台风的降水,特别是在山脉上下坡时。

湍流和地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能增强台风的风力。

台风及其对地形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地形因素,以减轻台风对基础设施和社区的破坏。

地形也会对农业和渔业造成影响,可能导致物资短缺和经济损失。

降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降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降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降水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并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了解降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们理解气候、预测天气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水类型1、对流雨对流雨是由于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这种降水通常发生在夏季午后,气温高、对流旺盛的地区,如赤道附近和我国夏季的午后。

对流雨的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常伴有雷电和狂风。

2、地形雨当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地形阻挡时,被迫沿山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

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背风坡则降水较少。

例如,印度的乞拉朋齐之所以成为世界“雨极”,就是因为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在这里受到地形抬升,形成了大量的降水。

3、锋面雨锋面雨是由于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水汽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根据锋面的类型,锋面雨又可以分为冷锋雨、暖锋雨和准静止锋雨。

冷锋雨通常降水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暖锋雨则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准静止锋雨往往形成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范围广。

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锋面雨。

4、台风雨台风雨是由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巨大,能够将海洋中的水汽大量卷入空中,形成狂风暴雨。

台风雨的特点是强度大、范围广,常常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会导致不同的水汽输送和分布,从而影响降水的多少和分布。

例如,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而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2、海陆位置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也很大。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这是因为海洋水汽丰富,能够为沿海地区带来充足的水汽,而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

3、地形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强台风“菲特”(1323)登陆后造成台州大暴雨成因分析

强台风“菲特”(1323)登陆后造成台州大暴雨成因分析

强台风“菲特”(1323)登陆后造成台州大暴雨成因分析陈莲;谈志安;杨万裕;刘汉华;甘晶晶【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般台风暴雨迎风坡降水量较大的分布特征,呈现与地形相关性较小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受“菲特”残留云系、“丹娜丝”外围偏东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其中“丹娜丝”转折点和弱冷空气南下渗透时间点的重合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前期充沛的水汽条件,高低层辐散辐合配置,不稳定能量积聚释放,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条件;后期降水回波列车效应明显,低层弱冷空气与海上东北气流的辐合线促使中小尺度的发生,使本次过程呈现出强降水时间较长的特点.【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01【总页数】9页(P149-157)【关键词】菲特;弱冷空气;诊断分析;大暴雨【作者】陈莲;谈志安;杨万裕;刘汉华;甘晶晶【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气象局,台州318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路桥区气象局,路桥318500;浙江省台州市气象局,台州318000;浙江省气象台,杭州310017;浙江省台州市气象局,台州3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3台风是重大灾害天气系统之一,它带来的狂风、暴雨,造成的风暴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常常对受其影响的地区造成房屋倒损、滑坡、泥石流、城乡积涝,甚至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

台州地处东部沿海,是浙江省受台风严重影响地区之一,建国以来至2013年登陆其境内的台风共计17个。

除此以外,台州每年平均直接间接受3~4个台风影响,其中,1989年受7个台风影响成为受台风影响的最多年。

相比台风登陆前的天气预报难度,台风登陆后造成暴雨天气预报难度更大,因此气象专家一直着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不同区域暴雨与台风登陆关系的研究成果。

地理有关台风知识点总结

地理有关台风知识点总结

地理有关台风知识点总结一、台风的形成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是指自然界中一种强烈气旋性气象系统。

台风主要在热带海洋上形成,是一种由热带海域上升的热带低压区,会对海岸带、附近海面和陆地带来灾害性影响。

1. 台风的形成环境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暖海表面温度高、丰富的水汽、地转偏向等。

2. 台风的形成过程台风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低压区形成、台风蛰伏期、台风发展期等。

其中,台风蛰伏期是指热带低压区逐渐积聚能量并发展成热带风暴的过程。

3. 台风的特点(1)旋转性:台风呈辐射状旋风,风眼周围的风向呈螺旋形,风速逐渐减弱。

(2)云团密集:台风中心云团密集,颜色深黑。

(3)降雨强烈:台风伴随着大风暴雨,降雨强烈。

(4)伴有风暴潮:台风登陆时,伴有风暴潮,海浪汹涌。

二、台风的危害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1. 风灾影响(1)房屋损毁:台风强大的风力会将建筑物、房屋毁坏。

(2)农田破坏:台风引发的风灾对农田作物有较大的破坏。

(3)电力中断:台风会导致电力设施受损,造成大范围的停电。

2. 暴雨灾害(1)洪涝灾害:台风伴随的暴雨会导致河流湖泊泛滥,引发洪水灾害。

(2)泥石流:台风引发的暴雨还容易导致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

3. 海浪灾害(1)海岸侵蚀:台风伴随的风暴潮和大浪会导致海岸侵蚀和沿海地区的毁坏。

(2)海上交通受阻:台风在近海造成大风大浪,会对海上交通造成较大影响。

4. 其他灾害(1)人员伤亡:台风造成的灾害会导致人员伤亡,特别是在登陆台风的影响范围内。

(2)财产损失:台风造成的灾害还会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经济影响严重。

三、台风的预防和减灾措施为了减轻台风对人类社会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1. 台风预警(1)气象预警:气象部门需要根据台风形成的气象条件提前发布预警,提醒公众注意台风的动向和预防措施。

(2)海上预警:对于海上交通和渔业来说,需要在台风来临前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船只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的形成及影响

台风的形成及影响

台风的形成及影响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具有巨大的风力和强烈的降水。

台风主要在太平洋西北部和印度洋西南部形成,但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有发生。

台风的形成和影响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气象、地理、大气和海洋等。

首先,台风的形成与海洋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海水温度达到26℃以上时,海水开始蒸发并形成水蒸气,进而形成偏低气压的区域。

这种空气上升和冷却,并通过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向外旋转,形成了台风的初步形态。

其次,大气环境的稳定性也对台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稳定的大气环境可以阻碍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而不稳定的大气环境则有利于台风的生成。

例如,上层的对流和较低层的露点差异对于台风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另外,地球的自转力也对台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科里奥利力以及地球的自转力会使得台风呈螺旋状运动,其中北半球的台风以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南半球的台风以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种旋转使得台风能够持续发展并增强。

一旦形成,台风的影响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首先是强劲的风力。

台风的最大风速可达200公里/小时以上,足以摧毁房屋、破坏基础设施,甚至造成树木倒塌、电线断裂等灾害。

其次是降水。

台风伴随着强烈的降水,可能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除了直接的破坏外,台风还会引发海浪和风暴潮。

台风过境时,强劲的风力会激起高大的海浪,对海岸线造成冲击。

风暴潮则是由于台风的低气压和风力引起海面上升,进而引发洪水。

这些海浪和风暴潮对于沿海城市和居民来说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台风还会对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可以破坏农作物,并可能导致洪灾和饥荒。

此外,台风还可以带走海洋表层的营养物质,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台风的形成和影响涉及多个因素的复杂互动,包括海洋温度、大气稳定性、地球自转力等。

了解台风的形成和影响对于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台风降雨原理

台风降雨原理

台风降雨原理
台风降雨的原理涉及到了大气环流和热力学原理。

简单来说,台风是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中心,其中心附近的气流呈逆时针旋转上升。

当暖湿气流遇到地面上空的热气团时,水汽的温度降低并形成降水。

1.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2. 台风通过吸进暖湿空气,释放潜热,形成低层暖湿气流汇合流入高层形成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

3. 高层空气密度变化形成相对周围的高气压,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促使低层周边暖湿气流汇合进来。

4. 水汽源源不断地涌进来,在高空凝结释放潜热,形成异常暴雨。

此外,台风降雨也与水汽、地转偏向力等因素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带来的降雨也可能会引发洪涝等灾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损失。

高中地理降水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降水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降水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海陆位置一般来说,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越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就较少。

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海洋远近的影响。

地形1.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西风的影响。

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

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因此降水较少。

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

我国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

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

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

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摘要】本文针对2006-2015年浙江地区台风暴雨进行物理量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台风暴雨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特点,讨论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特点,为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规律性,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相关性、气候变化、研究方向、特点总结、影响、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经常受到台风暴雨影响的地区。

台风暴雨是在热带海域形成并向西北或北偏东方向移动的强风暴,其带来的暴雨往往会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台风暴雨事件在浙江地区的频率和强度似乎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2006~2015年间浙江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趋势,本研究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在过去的十年间,浙江省频繁发生台风暴雨事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对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台风暴雨的规律性和特点。

通过对暴雨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等物理量的分析,可以为相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浙江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06年至2015年间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情况,探讨台风暴雨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揭示台风暴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风对强降水形成因素的影响
在台风“纳沙”移进南海前,副高呈带状,脊线位于25°N附近,台风中心与副高脊线距离为10~12纬距。

“纳沙”进入南海东部后,副高南落呈方头状,且处于稳定维持阶段,保持较强态势(封3图1)。

副高一方面作为台风“纳沙”移动的主要引导气流使其西移,另一方面对水汽起到包裹作用,强大而稳定的副高使得台风的水汽无法向北输送,而是在台风内聚集。

从而使得水汽条件十分充足,“纳沙”登陆后仍然能持续几天强降水。

南季风云系卷入
低空850hPa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的西南气流是否加强,是判断登陆华南沿海热带气旋是否得到能量补充的依据之一。

在这次过程中,南亚季风处于活跃期,“纳沙”进入南海后,低纬到赤道地区有4~10m/s的西南气流或偏南气流汇入到台风环流中,气流相对稳定。

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的西南急流的卷入,为“纳沙”提供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这对“纳沙”的维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纳沙”登陆海南、进入北部湾过程中,一直都有西南季风云团的卷入,使得“纳沙”云团发展非常旺盛,“纳沙”进入北部湾强度逐渐减弱,登陆越南北部后减弱为低压消失,但残留云系仍然十分活跃,与冷空气结合使对流降水持续,在广西南部持续了3d暴雨天气。

空气的作用
冷暖空气交汇是促使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之一。

冷空气侵入暖空气,一方面使暖空气降温,水汽凝结致雨,另一方面冷空气密度大,使暖空气抬升,水汽凝结降雨。

“纳沙”移至广西时恰逢冷空气南下影响广西,两者在广西交汇,产生十分强烈的降水。

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或倒槽可增加台风降水。

适量冷空气侵入台风倒槽和外围,可加剧动力和热力不稳定,使冷空气影响到的附近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加,这是造成台风降水异常的重要机制。

冷空气对热带气旋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表明:弱冷空气影响热带气旋北侧及外围后,其北侧强降水中心区域内雨量变化不大,北侧外围雨量绝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过程雨量增加近1倍左右或以上:强冷空气影响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及其北侧环流后,由于破坏热带气旋中心结构,减弱热带气旋中心强度,从而使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雨量减少50%左右。

但北侧外围雨量增加,过程雨量最大增幅约3倍或以上。

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加强台风外围强度,使台风北侧风速加大,气旋性涡度相应增大,对台风发展加强起作用。

9月28日20时,冷空气南下到贵州至广西交界一带,广西的气压梯度还不是很大,桂林与海口的气压差只有5hPa。

随着冷空气进入广西以及“纳沙”向海南移动逐渐靠近广西,到29日20时,桂林与海口的气压差剧增至37hPa,台风“纳沙”北侧风速明显加大,“纳沙”旋转得到增强,强度也有所发展。

另一方面冷空气推动锋前云系向南挤压,与“纳沙”外围云系合并发展,也是“纳沙”后期强度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28日前,“纳沙”台风云团主要位于第二、第三象限,在第一、第四象限云团较少。

29日,随着冷空气逐渐南下进入广西,使得原来覆盖在广西上空的浅薄云层向南移动、压缩,并逐渐并入台风云团,使得“纳沙”第四象限云团得到发展。

从而在29日07时,“纳沙”由台风加强为强台风。

钮学新等研究表明台风强度是影响台风最大降水中心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冷空气南下也使得台风的水汽无法向北输送而滞留在广西,造成持续性暴雨。

两个时段降水特点分析
仔细分析过程的降水成因机制发现,过程降水可以分为2个阶段,降水成因截然不同:第一阶段为9月29日20时~30日20时,强降水是“纳沙”内部环流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引起的;第二阶段为9月30日20时~10月2日20时,强降水是“纳沙”外围西南气流与东南气流辐合引起。

随着“纳沙”逐渐向华南沿海靠近,环流云系也开始进入广西,29日08时后,广西南部开始出现一些降水,降水强度还不是很大。

29日20时(封3图2a),随着“纳沙”进入北部湾和冷空气进入广西,冷暖气流在广西南部交汇作用使得降水急剧加大。

30日08时(封3图2b),广西南部为冷空气的偏北气流与“纳沙”环流东北侧的东南气流的辐合,30日20时(封3图2c),辐合区有所北抬,广西的强降水主要在辐合区附近(封3图2d)。

10月1日,“纳沙”逐渐西移减弱,但低压环流还是非常清晰,位于广西南部的冷空气偏北气流与“纳沙”外围偏南气流的辐合仍然维持,但是强降水却不是与辐合线一致,而是只出现在辐合线的东段,北海—南宁—来宾出现一条南北向的强降水带(封3图2d),大部地区暴雨到大暴雨。

而辐合西段的防城港、崇左、百色一带降水强度却不大,只有中到大雨。

表明这个时段的降水不仅是冷空气和“纳沙”暖湿气流作用产生的,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成雨因素。

分析发现“纳沙”外围西南气流与副高边缘东南气流的辐合是产生该时段强降水的主要因素。

30日20时后(封3图3a~d),副高西伸,副高西侧的东南气流与“纳沙”外围的西南气流在北海一带汇合,形成一个很强的辐合区。

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辐合加强,使对流得到发展增强,并促成北海东南一带出现一个对流发生源,新生对流发展北抬,逐渐演变形成一条南北向长达200
余km的紧密的对流云带,这条强对流云带位置少动,持续时间久,降雨的累积效应非常明显。

10月2日“,纳沙”残留低压环流继续西移,使得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辐合区也西移,这时雨带也西移到防城港、崇左、百色一带,仍然是南北向的降水带,雨强也是以暴雨到大暴雨为主。

小结
(1)台风“纳沙”与一般秋季台风的特征明显不同,它强度很强,移动路径纬度较北,登陆华南沿海,对华南造成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造成“纳沙”与一般秋季台风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副高的强盛稳定。

(2)引起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因素是冷空气与“纳沙”的交汇作用、副高的稳定加强、西南季风云团的卷入。

(3)整个降水过程中不同时段的降水有不同的成因,9月29日20时~30日20时的强降水是“纳沙”内部环流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引起的;9月30日20时~10月2日20时,强降水主要是“纳沙”外围西南气流与副高西侧东南气流辐合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