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_思源于疑_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使学生先动脑筋 而后答 。如 《 桃花 源记》 一文: 为什么桃花源林 的人反复对 他说不让告诉外人 , 渔人却不遵守诺言告诉太守 了
呢? 作 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又有什么用意?这种因势利导 富有 技巧性的提问 ,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 的综合能力 。
4 . 对 比区别法 。将相似或相反 的词语进行 比较 , 找出异 同,
浅 谈语 文课 堂提 问 的艺 术
江苏省邳 州市官湖镇 白埠中学 周
学起于思 , 思源 于疑。明代学 者陈献章认 为 : “ 学 贵知 疑 , 小
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 可见设疑对于学习是相 当重要的 。美
颖
3 . 逆 向思维法 。课堂 提问如果直来直去 , 启发性就不强 , 学 生对这样 的提 问会 感到无 味。把 问题 变成曲 问的方式 提出 , 能
、
问 题 设 计 要 注 意 的 问题
以加深对课 文 内容的理解。如《 社戏》 中对行船的描写 : “ 山向船 尾跑去了。” 句 中的“ 跑” 能换成其他词吗 ?让学生换词读一读 , 从而理解“ 跑” 字生动传神 , 形象地表现 出行船之快 , 衬托了我看
1 . 围绕教 学重点 提出 问题 , 使 问题 的提出与解 答有利 于教
1 . 直观设 问法 。 即直截了当浅显明 白的发 问。 这类 问题较为 简单 , 学生很容易 找到答案 。例 如 , 在教 学《 绿 色蝈蝈》 一文时 ,
提 出这样 的问题 : “ 绿色蝈蝈 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 主要写 了 绿 色蝈蝈 的哪些 习性 ?” 学生在课文 中很快就会 找到答案。 2 . 层层剖析法 。由浅入深 , 由表及 里 , 步步深入 , 层层发 问,
行不行 ?这样设 置问题 , 学生的思维会很快活跃起, 结 合具体语句 进行 分析 , 这样使得 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我又发问 : 老妇致词 时 ,吏 ” “ 在干什么?“ 可 能 吏” 说些什么?如果把“ ” 吏 的话加进去 , 变成对话 的形式 , 应该是怎样 的?我让 学生 充分 发挥 想象 力 , 两人 一组 进行 了对话试验 , 经过这样 的点拨 和师生 活动 , 这些问 题迎刃而解 , 生也就明 白, 学 老妇 的话不是 一 口气说 下 来 的, 而是在差吏 的威 逼 下 , 不得 不一 步步 交代 出来 。 课文省 略了差吏 的话 , 才显得似乎矛盾 , 而老妇 的“ ” 请
一
个恰 当时机 的提问可 以使 学生充 分调动想 象进
行思维 , 在云 涌风起 之 际, 引爆智 慧 的火花 , 而使 知 从 识融会 贯通 , 生顿 悟 , 产 使学 生 的疑难 问题 迎 刃而解 。
那么 ,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 中, 如何设 计并 实施提 问
呢?
就像推倒 多米诺骨牌 一样 , 产生 良好的教学 运行效 果。 提问中 , 由一 个个 小 的问题 的提 出为 一个 要解决 的 先
激起千层浪 , 对这 个 问题学 生 争辩 激烈 。思 维正 处 于
1 设 疑新颖 , 激发情趣
强烈 的好 奇心 会增 强人 们对 外界 信 息 的敏 感性 ,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 有助 于培养学 生的 自主学 习意识
因此 , 课堂 提 问要 讲究 发 问方 式 和角 度 , 问题 提 得 使 巧, 要力求新颖 , 求新意 。例如 : 讲 讲授《 苏州 园林 》 , 时 教师导入新课 时 可以这 样设 计 问题 : 同学们 , “ 人们 常 说‘ 上有天 堂 , 有苏杭 ’ ‘ 下 , 桂林 山水 甲天下 ’ ‘ 林 ,桂 美在 山水 , 苏州 美在 园林 ’ 苏 州 园林 有 什 么特 点?它 ,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创新的根子可以说就是“质疑”。
所以,课堂上有目的、有技巧的提问是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素质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讲究提问艺术,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学贵有疑”。
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最终目标,提问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形式。
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提问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提问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他们不明白的事情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从提问入手,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国产汽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但平淡无味、消去家长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厌烦,所以教师要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提问。
二、提问要抓住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非常积极的态度是非常有难度的。
巧妙的提问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把握住文章的突破口,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使他们在探究心理上形成对问题的思考欲望,从而带着疑问自主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的解决困难过程,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进一步加深。
要注意的是,“障碍”的设置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应付学生。
三、采取迂回式提问教学法,激发学员的探究欲望叶圣陶先生说:“就算是再好看、再好听的戏,让你天天看、天天听也有腻烦之日,何况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呢?”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讲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情节发展、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必会产生厌倦心理。
此时,教师采取突进迂回式的提问方法,则可以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这种曲线式的提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感到生动有趣,从而激发自身的探究吸引力。
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尝试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提问技法技巧,毫无疑问发挥出提问的艺术性,更佳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 西金 融职 业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西 太原 0 0 0 ) 山 山 3 0 8
摘
要 : 倡导 学生创新精 神 、 新 能力培养 的教 育 背景 下 , 在 创 高校 语 文 教 学 应 在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方 面作 积 极 探 索 。 问 题 教 学 法 是 一 种 行 之 有 效 的 教 学 方 法 , 可 以给 学 生 充 分 的 主 它
体 空 间和 自由 , 动 他 们 的 学 习 情 绪 , 发 他 们 的 创 新 热 情 。 调 激
关 键 词 : 文教 学 ; 新 能 力 ; 语 创 问题 教 学 法
中 图分 类 号 :4 G2 文献 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 6 3一 l 0 2 0 0 17 8 8( 0 9) 6—0 9 0 8—0 3
学生 的个 体 差 异 , 学 生 观 赏 的直 观感 受 人 手 , 从 设
计问题 。
有见解和 对 事 物 的评 判 力 。高 等 教 育 的语 文 学科 教 师在培养 学生 的创新 能 力方 面 , 要 基 于大 学生 就 的这种 实际状 况 , 思考 在教 学 中如 何运 用 “ 问题 ” 调
天 的创新 精 神 。如 今 我们 倡 导创 新 型 国家建 设 , 就 应解 除束缚 学 生们 的 思想 绳 索 , 造创 新 型 的课 堂 营
第 2 卷第 6 6 期
20 年 1 09 2月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V 12 N . 0.6 o6
De c. 2009
Ju a o Jnh n Unvri o r l f izo g n iesy t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宝箴塞初中:谭素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但我遗憾地发现,许多课堂提问存在不少偏差,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因此,教师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
如何精巧设问,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实践证明: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所以,课堂提问,教师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
若不选准时机,随时发问,就不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语言和学生思维统一的过程。
必要时,教师还需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欲望和思维火花的问题情境,不失时机地升华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如教《石壕吏》时,我提出:“老妇自己说‘请从吏夜归’,而且还‘急应河阳役’,是她自己要求去的,不是‘捉人’这个问题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不得要领。
我就把它暂时放下,不做解答。
我提出另一问题:“老妇既说‘室中更无人’何以又说‘惟有乳下孙’?既然是‘惟有’怎么又提到‘有孙母未去’?老妇说话是不是自相矛盾?”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对这个问题学生争论激烈,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注意,全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这两句,为什么题目用“石壕吏”?这说明吏在本文中作用不可忽视。
我又发问: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可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应该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几个人一组相互对话,经过这样的点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就明白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在差吏的威逼下不得不一步步交代出来的。
课文省略了差吏的话,才显出似乎有矛盾,而老妇的“请”和“急”实是因为要掩护老翁,尤其要掩护有乳下孙的年轻母亲,才不得已而出口的,并非真正的主动应征。
学起于思广开“四路”-----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之“四路法”

学起于思广开“四路”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之“四路法”发布时间:2021-03-25T10:13:48.0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作者:刘西伟[导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刘西伟宿迁市实验小学古楚分校,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因此,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训练,语文教学中运用“四路”逐渐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好疑好问的习惯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能力问题意识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总结学问的秘诀为“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
”12个字含4个“学”字、3个“问”字,简练生动地总结学问的秘诀所在——会学更会问。
陶行知也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下面就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氛围营造,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提问引路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
老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表扬,多鼓励,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倡“问者无错”的原则,即疑问无禁区。
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嘲笑,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让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告诉学生要珍惜自己课堂中质疑问难的权利。
努力让每位学生真正认识到,即使提出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也是值得提出和研讨的,敢于提出问题,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表示自己的异议,说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课堂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
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所以,对课堂提问这个环节,作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践与使用,概括为:一、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二、问题设置要突出重点,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三、问题的设置要注重艺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四、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供同行商榷与探讨。
【关键词】课堂提问发散点创造潜能教书育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课堂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以,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来提升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根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以供商榷。
一、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作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和程式化。
还有一些问题因为设置过难,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表示“沉默”,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也就失去提问的价值和本意。
如何避免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尴尬的现象呢?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领会作者表达的童趣,感受作者的亲切怀念”是本文的一个探究重点。
这不但仅是文章的主旨问题,也是作品的写作手法,把儿童心灵上感受到有趣的事写出来,文章主旨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所以,关键要看文中表达的几件事,是不是儿时“我”心中的趣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王军林
【期刊名称】《科学教育》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豁然开朗”的情境;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王军林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乔门初级中学,7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J], 周晔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贵在问——探寻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J], 李银环
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唤醒学生提问天性 [J], 丁璐
4.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J], 谢基城
5.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
——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初探 [J], 廖秋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