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邵大理聆听了一个学期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的课程,学习和了解了很多有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这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的论题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我的长久思考。

以下是我结合所学习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所写下的几点感悟。

主要涉及到儒家学说中的“儒”、“仁”、“信”、“中”、“和”、“道”这几个基本思想。

1关于“儒”的思想《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

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首办私学,除了传授弟子五经、六艺之外,同时也传授弟子们丧葬礼仪。

后世多有记载,孔子一生非常推崇周礼,也熟悉当时的丧葬礼仪习惯,曾经亲自带领众弟子们为死者操办丧葬礼仪。

后人甚至推测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此为生,苦苦支撑着他对恢复周礼,教化众生的理想。

久而久之,后世就把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再传弟子所传播的学说称为“儒家”学说,孔子则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

“儒”字在《论语》中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可以看出,“儒”这个名称的起源早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并且“儒”的名称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

而自孔子给“儒”分成了“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后,后世将更多的“君子”的内涵赋予了“儒”,而使“儒”具有了更多的褒义色彩。

我想说一下我对“儒”的理解。

“儒”字拆开后是“人”和“需”,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人,本质是关于人的学说,讲述的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学说,按现代的说法就是“以人为本”。

军队文职管理类管理学基础讲义

军队文职管理类管理学基础讲义

军队文职管理类管理学基础讲义一、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以一定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或工作、组织职能或工作、领导职能或工作、控制职能或工作。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管理化的国际视野、科学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实体管理与开放式虚拟管理融合发展、变革和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1、儒家管理思想: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2、道家管理思想,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政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3、法家管理思想,以“法”为中心,韩非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运用:四、管理者的层次和基本技能管理者的层次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五、管理与环境管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管理环境构成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管理环境的因素(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一方面是具体环境因素(资源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群体(压力群体));一方面是组织的内部环境(组织文化、组织的经营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组织的管理方式(计算机化管理),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网上购物与电子商务)。

六、计划的基础知识计划的概念:作为动词理解,计划是指计划管理工作,包括确定未来目标、分解目标、为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与进度规定,以及行动结果的控制等活动。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但是,在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仍然有着许多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这些传统思想已然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碰撞,互相影响,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几千年前已经产生,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德治为先、尚孝尚德、以政为家。

其中,以人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孔子曰:“君子善于人者”,封建皇帝也是如此,他们重视人才、重视人的素质和内在品质,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所体现。

其次,传统管理思想提倡德治为先,讲究管理者的德性和品格,认为管理者的德性和品格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和团队的文化风貌和企业形象,也很容易看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德治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再者,中国文化一直重视孝道、德行,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传统中,尊敬长辈、敬爱师长、讲究孝道、尚德行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优秀品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一直倡导这些道德品质,认为这样的品质有助于培养企业文化和团队意识,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政为家”,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也在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

政府的政策和政治风险一直是中国的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主要来自于西方,主要是指以效率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企业管理。

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包括管理学、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学等。

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主张以目标为导向,按照企业的目标做好规划和调整,然后采用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目标。

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注重人才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组织内部的机制和手段,这些机制和手段包括规章制度、内部激励、绩效考核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通过对诸子百家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争辉夺目,各流派智慧的奇葩大放异彩。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的思想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站在管理的角度,我们亦可以欣赏到传统思想所绽放的灼灼光华。

诸子百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流传千古,众多的思想大家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构建出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在几千年之前便站到了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的高峰。

诸子百家之中,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儒、道、法三大家。

此外,墨家,释家、兵家等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我将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核心思想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的管理(一)儒家管理思想核心儒家思想亦称孔孟之道,以圣人孔子和有亚圣之称的孟子为代表。

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中国管理史上人性管理的发源地,儒家在中国管理史上首创了人性化管理。

儒家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礼治”、“德治”和“人治”构建和谐社会。

在管理方式上,儒家主张"以和为贵",通过“礼”与“德”两种手段,实现人性化管理。

儒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儒家以“亲亲”、“尊尊”为立法原则,在各正其位的基础上主张“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在社会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华夏历史上长期被国家统治者奉为正统。

《论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之用,和为贵。

治国以礼,而礼之功用和礼之运用,是以和为贵”。

由此也可见,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和为贵”,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一个“和”字。

这也恰恰印证了我们当今疾呼人性化管理的初衷所在——在天时地利之外求得人和。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管理学: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管理学: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9
第一节 古代管理思想
(3认识到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 理 (4)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10
第一节 古代管理思想
4.古罗马 (1首先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 发展了一些类似工厂的体制且用建立公路 体系的办法以保障军事调动和商品分配 第一个采取类似现代股份公司的形式向公 众出售股票 (2)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罗马人具 有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实践经验
对泰勒制的评价(续
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是有效管理的充分必 要条件; 把人当经济人; 局限于基层管理
30
课堂讨论
讨论内容:为什么说彻底的心理革命的主 要内容是科学管理的核心 举身边实例说明怎样运用例外原则? 阅读资料 铁锹试验、搬铁块试验
返回31
2.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Henry Fayol 1841-1925)法国人1860 年从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进入康塔 里·福尔香堡采矿冶金公司工作。从采矿工 程师一直做到公司总经理。
下一页33
法约尔的14项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 权力与责任 纪律 统一指挥: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上司 统一领导:一个领导一个计划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人员报酬:数量和支付方式要公平
34
法约尔的14项管理原则(续
集中:传递信息不得加入自己的意思 等级链Chain of Command):上下级之间建 立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 秩序:成员明确其岗位 公正:对下属仁慈、公平 保持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 团队精神
理10名奴仆
7
第一节 古代管理思想
2.古巴比伦 (1中央集权 国王——司法、行政、军事 官吏——贯彻国王政令 2)汉谟拉比法典:国家行为的准绳
8
第一节 古代管理思想
3.古希腊 色诺芬的管理思想——家庭管理(《经济 论》 (1)首先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优 秀的主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的问题 (2)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问题: 财富是否得到增加且认为管理的中心任务 是得到更多的财富

现代管理学(00107)第三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知识归纳

现代管理学(00107)第三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知识归纳

现代管理学(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先秦时期管理思想形成的背景:诸侯征战、政治混乱、经济体制变革、教育发达。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尽管有诸子之别、九流十家之分,但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即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人生态度。

3、老子主张减轻遥役、赋税,人民自然会安居乐业、生活富裕。

4、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强调奖励耕战,厉行法治,富国强兵,注重积极地治理社会,大胆地追求功利,促进社会的变革。

5、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的核心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手段,追求稳定社会、发展生产、长治久安的目标。

6、儒家的管理思想:(1)中庸思想(2)人性善论(3)德治思想(4)民本思想(5)义利统一思想7、韩非子的管理思想:(1)人性恶论(2)法道万能(3)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8、道家的管理思想。

(1)“道”的理念:一方面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管理必须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

(2)人性理念: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应重新恢复“道”,废除仁义、孝慈、礼法等人为干扰,净化人类本性,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

(3)无为而治思想(4)朴素的辩证法思想9、墨家的管理思想。

(1)兼爱思想(2)尚贤思想(3)尚同思想。

“尚同”即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各级官吏和普通百姓都要服从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贯彻集权管理原则。

(4)节用思想。

“崇俭湍奢”是先秦诸子的普遍主张,但墨子的论述更为全面、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谦逊处下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 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 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 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 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以柔克刚
•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仁者爱人。 • 刚、毅、木、讷近仁。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义利(1)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放于利而行,多怨。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践,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见利思义。
而改之。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
庸)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行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诚信(2)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言而有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 者也。”(《孟子·离娄上》) •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诚信(2)
辩证统一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多唯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
利人利己
•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 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察人择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无为而治
• 无有,入于无间。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 亦信之,得信矣。
君子。
德治(1)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政者,正也。 •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
正人何?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德治(2)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
义利(2)
• 君子义以为质。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 •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
子·荣辱》 •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
王上》
诚信(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 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上善若水(1)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 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上善若水(2)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 居,是以不去。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修身(1)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修身(2)
• 躬自厚而薄责与人,则远怨矣。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中庸(1)
• “中”即适当、适度、恰到好处。“庸”意为 “常”,即“常道”,就是普遍存在的道理。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以乎!民鲜久矣。 • 过犹不及。
中庸(2)
• 温而厉,威而不猛,泰而安。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
不骄,威而不猛。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修身(3)
•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温、良、恭、俭、让。 •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 思义。
修身(4)
•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 •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举贤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老子》的管理思想
• 谦逊处下 • 以柔克刚 • 无为而治 • 上善若水 • 利人利己 • 辩证统一三、中源自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 《论语》的管理思想 • 《老子》的管理思想 • 《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论语》的管理思想
• 和为贵 • 中庸 • 德治 • 修身 • 行仁 • 义利 • 诚信 • 举贤
和为贵
• 和为贵。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子·公孙丑下》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