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合集下载

杨振宁事迹对我的启示

杨振宁事迹对我的启示

杨振宁事迹对我的启示嘿,说起杨振宁呀,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以前我对他也就是知道个大概,就晓得是个特牛的科学家呗,拿过诺贝尔奖啥的。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啊,让我对他的事迹有了更深的感触,也实实在在给了我不小的启示呢。

那是在学校的一次科技小展览上呀,我们一群同学跟撒欢儿的小兔子似的,在展览厅里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突然,我就瞧见了一块介绍杨振宁先生的展板,上面有他的照片,看着就是那种特别儒雅又透着智慧光芒的模样。

展板上详细讲了他在物理学上那些厉害的成就,尤其是他提出的那个宇称不守恒理论,我当时就琢磨,这得多聪明的脑袋瓜才能琢磨出这么高深的玩意儿呀,感觉那些字儿我都认识,可凑一块儿就有点蒙圈了,啥对称不对称的,跟宇宙又有啥关系呢,就像一团乱麻似的在我脑袋里缠来绕去。

不过这展板上还讲了他的求学经历呢,好家伙,那可真是够波折又够励志的。

他为了追求学问,漂洋过海去国外深造呀,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的,语言估计一开始也不太顺溜,还得去钻研那些难到让人掉头发的物理知识。

我就想着,这要是换做我呀,估计早都打退堂鼓了,人生地不熟的,得多想家,多孤单呀,哪还有心思去搞啥研究呢。

就说我自己吧,有一回参加学校的数学竞赛培训,那可比平时上课难多了呀。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挺有劲头的,想着自己怎么着也能学出个名堂来,给爸妈争个光啥的。

可没几天,那些复杂的数学题就像一座座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什么函数啊,几何图形的各种证明呀,看得我两眼直冒金星,心里那股子一开始的热乎劲儿就慢慢没了,晚上写作业的时候都想着要不干脆放弃得了,这罪受的呀,还不如去操场痛痛快快打会儿球呢。

再看看杨振宁先生,面对那么多困难,那可是一点儿都没退缩呀。

他在国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和研究上,估计图书馆、实验室就是他最常待的地儿了。

遇到难题了,就跟那打不死的小强似的,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找资料,问老师,和同学讨论,反正就是想尽办法要把那难题给攻克了。

我就又想起那次数学竞赛培训了,我正想着放弃的时候呢,偶然又路过了学校挂着的那些科学家的介绍栏,又瞧见了杨振宁先生的那张照片,心里突然就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杨振宁的篇1: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

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

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

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

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

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

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

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

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

杨振宁的工作经历

杨振宁的工作经历

杨振宁的工作经历杨振宁的工作经历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和学术管理两个阶段。

早年学术研究:1932年,杨振宁考入清华学校,开始接受严格的物理训练。

1936年,杨振宁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的指导下,开始了系统的物理学习和研究。

1943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同年,他作为研究生前往美国费米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在费米实验室,他受到了费米、包括朱光亚、邓稼先、吴健雄等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重视和指导。

在邓稼先的建议下,他开始研究磁体的问题,并通过计算机模拟,为了解决磁体设计问题,成功开发了新的计算方法。

1948年,杨振宁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他的博士论文《自旋1/2的核的镜面反演对称性》(Parity Nonconservation in Beta-Decay)成为美国物理学领域里的经典论文。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著名的“镜面反演不守恒”理论,引发学术界的巨大关注,该理论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对国际物理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同年,他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学术管理:1960年,杨振宁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

1966年,他出任美国联邦政府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科学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1978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至今一直担任着这一职务。

1984年,杨振宁回国担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之后在国内积极投身于科学普及工作,多次成功组织举办国际物理学会议、科普讲座等活动,并积极推动中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物理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杨振宁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出色的学术管理才能,为国际科学事业和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领袖和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

杨振宁理研究论努力事迹

杨振宁理研究论努力事迹

杨振宁理研究论努力事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杨振宁的个人事迹材料》的内容,具体内容:杨振宁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的一代物理学家重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杨振宁个人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杨振宁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的一代物理学家重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杨振宁个人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杨振宁的人物事迹1.群英荟萃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

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

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

"1942 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精选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精选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精选好的范文的整体构思是怎样的呢?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涉及拟写相关文案,范文的在各种场景的应用非常广泛,特意为您整理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篇1】1、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

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

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在统计力学和场论中,这个理论精品就像一个小而精致的贝壳至今魅力不减。

2、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

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

出乎他们的预料,近年来,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

名人选择自己路的故事

名人选择自己路的故事

名人选择自己路的故事
名人选择自己路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比较著名的一些:
1. 杨振宁的故事:杨振宁在进入大学学习物理时,他的导师对他的学术前途一无所知,但还是鼓励他坚持走物理研究这条道路。

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识。

杨振宁在遭受各种困难和阻挠之后,仍然坚定地选择了物理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

2. 马云的故事:马云曾四次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但因为身体、外貌等方面的原因,他连续失败了三次。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最终在最后一次成功考入了大学,并且通过自学掌握了英语。

之后,他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创立了阿里巴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3. 乔布斯的故事:乔布斯在大学辍学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尽管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断追求创新和卓越。

他的选择让他成为了科技界的传奇人物。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名人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机遇,选择并坚持自己的道路。

他们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杨振宁事迹200字左右

杨振宁事迹200字左右

《杨振宁事迹》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杨振宁爷爷的故事。

杨振宁爷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特别喜欢学习。

杨爷爷在学习上可努力啦!他总是认真地看书,思考问题。

后来,他去了很远的地方读书,学习了好多好多厉害的知识。

杨爷爷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让全世界的人都很佩服。

比如说,他提出的一些理论,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了。

有一次,杨爷爷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在实验室里待了好长时间,不停地做实验,计算数据。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

杨爷爷还特别关心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

他经常回来给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讲课,分享他的经验和知识。

小朋友们,杨振宁爷爷是不是很厉害呀?《杨振宁事迹》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杨振宁爷爷的故事。

杨振宁爷爷一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他小时候就喜欢问为什么,总是想把事情弄明白。

长大以后,杨爷爷去了国外学习。

在那里,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看很多很多的书。

杨爷爷的研究可不简单。

有一回,为了证明一个科学猜想,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他们一直坚持,最后终于成功啦。

杨爷爷还很爱我们的祖国。

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来,帮助我们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杨振宁爷爷学习哦。

《杨振宁事迹》小朋友们,让我再给你们讲讲杨振宁爷爷。

杨振宁爷爷是个很有毅力的人。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不会放弃。

杨爷爷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挑战。

有时候实验结果不理想,他就重新再来,一遍又一遍,直到找到答案。

记得有一次,他的研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都觉得没办法解决了。

但是杨爷爷不相信,他每天都在想办法,最后终于成功突破了。

杨爷爷对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特别关心。

他经常鼓励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小朋友们,杨振宁爷爷是不是很棒呀?。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杨振宁,中国现代物理学家、华裔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极其丰富多彩,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他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南京一个学术世家。

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可谓独特而卓越。

194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前往西南联大学习,并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

之后,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这为杨振宁后来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即物理学中的左右对称破缺。

这个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巨大轰动,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之一。

1957年,他们的发现被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发表,并在195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成就不仅证实了物理学中的一项基本规律,也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在取得国际声誉之后,杨振宁回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科学界的建设性工作。

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并亲自指导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

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在物理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理论研究,还包括推动实验科学、培养人才和加强科学国际交流等方面。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振宁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在这段时期,他被迫停止科研工作,甚至受到了批斗。

然而,他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的热忱和坚持,并于1972年重返美国,再度开展科学研究。

他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职,并在那里继续深化研究。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和学术贡献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和俄罗斯科学院等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机构的院士,也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

除了学术成就之外,杨振宁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担任重要职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他担任过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致力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主题: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嘉宾:杨振宁
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论坛》
时间:2012年4月18日
编辑:周东旭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美籍华裔科学家。

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士荣衔。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二人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精彩摘要:
与同学讨论是深入学习的极好机会。

多半同学都认为,从讨论得到的比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还要多,因为与同学辩论可以不断追问,深度不一样。

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进入一个新领域,就像挖金矿,挖新矿容易出成果,如果一个地方人家已经挖了五年,要想再挖出新矿,就比较困难。

中国教育哲学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不知道的,都要想清楚,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种教育哲学,有很大好处,也有很大坏处。

一个社会要想科学非常成功,是不是必须制造一种风气,使年轻科学家都很冲,朝中国儒家君子相反的方向走?这是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杨振宁讲座实录:
少年读到《神秘的宇宙》开启对物理的兴趣
当直觉与书本知识有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把本来的直觉错误想清楚,形成新的直觉
我1929年到清华大学,当时7岁,就读清华大学里的成志小学(编者注:清华附小的前身),我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4年后进入北京城里的崇德中学,现在叫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在宣武门附近。

学校很小,差不多300个学生,有一个小图书馆,我喜欢到里面浏览书籍。

初中二年级,我在图书馆发现一本翻译过来的书,叫《神秘的宇宙》,描述1905年物理学大革命、1915年相对论和1925年量子力学,这不只是20世纪物理学的大革命,也可说是人类知识历史上非常重大的革命。

我当时并不太懂其中的内容,不过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与我后来学习物理有密切关系。

1937年夏天我刚刚读完高一,抗战就开始,我们全家搬回合肥老家。

后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我父亲到昆明就职,1938年春天,我们就到了昆明。

当时中学生流离失所的很多,教育部就规定不需要有中学毕业文凭也可以参加高考,我当时高二,算便宜一年,参加高考就进入了西南联大。

高考考试科目中有物理学,我高中并没有学习物理学,就借了一本标准教科书,关门念了一个月,原来我非常喜欢物理,觉得更合我的口味,所以就进入西南联大读物理学,而我起初报考的是化学。

在大学,教科书说圆周运动是向心的,与我的直觉不一样。

思考一两天后,才了解到原来速度向量不单包含量,还有方向,把方向改变加在其中,圆周均匀加速就变成向心。

这个教训非常重要,当直觉与书本知识有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把本来的直觉错误想清楚,形成新的直觉。

这是真正懂得一门学问的基本过程。

吴大猷、王竹溪两位师长引领进入研究领域
与同学讨论是深入学习的极好机会。

多半同学都认为,从讨论得到的比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还要多,因为与同学辩论可以不断追问,深度不一样
大学四年级需要写学士论文,我去找吴大猷先生(编者注: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2000年去世),他给我的研究题目是“对称”,在物理学中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就叫“群论”。

“群论”在20世纪被用到物理学,成为显学。

吴大猷把我引到对称与群论领域。

我学到群论的美妙和在物理中的深入应用,对后来工作有决定性影响,对称理论是我一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占我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二。

1942年我取得学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硕士,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编者注:物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3年去世)。

王先生的专长是统计力学,属于物理学一支。

统计力学是我另外一个研究领域,占我一生工作的三分之一。

我在研究院的同班同学有黄昆(编者注: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2005年去世)和张守廉(编者注:著名电机工程专家,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电机系主任)。

我在黄昆70岁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描述当时我们无休止的辩论物理题目。

记得有一次我们所争论的是关于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从喝茶开始辩论,到晚上回到学校,关灯上床,辩论仍没有停止。

现在已经记不清争论的确切细节,也不记得谁持什么观点,但我清楚地记得三人(编者注:杨振宁、黄昆和张守廉)最后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海森堡的《量子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辩论。

根据我读书和教书得到的经验,与同学讨论是深入学习的极好机会。

多半同学都认为,从讨论得到的比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还要多,因为与同学辩论可以不断追问,深度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