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的特点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些事儿。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啊,那可是经历了好几个有意思的阶段。

先秦时期呢,这算是园林的萌芽阶段。

那时候的园林主要是给帝王们打猎游玩用的,面积超大,没啥太多讲究,就是一片大的自然区域。

到了秦汉时期,园林开始变得有模有样啦。

皇帝们修建了好多华丽的宫苑,像秦始皇的阿房宫,那叫一个壮观!这个阶段的园林,建筑多,装饰豪华,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文人雅士们开始参与进来。

园林变得更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追求自然之美,不再只是华丽的堆砌。

隋唐时期,那可是园林的繁荣期。

不仅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私家园林也发展起来啦。

园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山山水水,美不胜收。

宋元时期,园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小小的一块地方,能通过巧妙的布局,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韵味。

明清时期,那是古典园林的鼎盛阶段。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像颐和园、拙政园这些,简直就是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们的布局精巧,细节处处透着精致,每一处都让人陶醉。

朋友,你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不是特别有趣呀?稿子二:嘿,小伙伴!咱们来扯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呗。

你知道吗?很早很早以前,在商周时期,就有园林的影子啦。

不过那时候很简单,就是围起来一块地,养养动物,种种树啥的。

后来到了秦汉,不得了,皇帝们可威风啦,建的园林那叫一个大,亭台楼阁多得数不过来,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像神仙。

再往后,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想法变了,不再只追求大而豪华,开始欣赏自然的美,园林里也多了些山水的味道。

到了隋唐,哇塞,那简直是园林的狂欢!皇家园林那叫一个气派,私家园林也不甘示弱,各有各的美。

宋元的时候,人们更厉害了,在小小的园林里做出大大的文章,讲究意境,让人一进去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到明清,这可是巅峰时刻!园林的设计精妙绝伦,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草,都好像有故事。

什么借景、对景,各种手法用得那叫一个绝!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简述皇家园林的概念及特点

简述皇家园林的概念及特点

简述皇家园林的概念及特点摘要:一、皇家园林的概念二、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宏大2.布局严谨3.建筑精美4.寓意丰富5.融入自然正文:皇家园林,顾名思义,是指皇室贵族所拥有的园林景观。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皇家园林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展现了皇室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皇家园林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

一、皇家园林的概念皇家园林是指皇室贵族所拥有和使用的园林,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皇城附近,是皇帝及其家族成员休闲、狩猎、宴请等重要活动的场所。

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往往超越了民间园林,体现了皇室贵族的尊贵地位。

二、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宏大皇家园林的规模通常极为宏大,占据大片土地。

为了彰显皇室的权威和财富,皇家园林的面积和建筑规模往往超越民间园林。

在古代,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休闲场所,还承担着宴请外宾、举行庆典等重要活动的作用。

2.布局严谨皇家园林的布局讲究严谨,注重对称和轴线。

设计师通常会根据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进行巧妙布局,使得园林中的建筑、水系、植被等元素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气象。

3.建筑精美皇家园林中的建筑精美绝伦,采用高品质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建筑风格多样,有中式、西式等不同风格。

屋顶、檐角、彩画等建筑细节充满艺术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4.寓意丰富皇家园林中的建筑、植被、水系等元素都富含寓意。

例如,园林中的吉祥物、雕刻、绘画等艺术作品,往往象征着皇室的权威、繁荣和吉祥。

通过寓意丰富的设计,皇家园林彰显了皇室的文化底蕴。

5.融入自然皇家园林在设计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设计师会充分利用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条件,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态环境。

在皇家园林中,皇室成员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远离世俗喧嚣。

总之,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展现了皇室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彰显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外园林史 第2章--皇家园林

中外园林史 第2章--皇家园林

(2)洛阳芳林园(华林园)
芳林园在洛阳城内北偏东,汉之旧苑,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00年)开 始建筑,位于当时洛阳城内东北隅,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所“大内御苑”。魏明 帝时加以扩建并起名为芳林园,后因避齐王曹芳讳改名为华林园。 从布局和使用内容来看,曹魏芳林园既保留了东汉苑囿的遗风,又开创了“景 阳山与天渊池”这一新的御苑格局,浓缩了自然山峰和湖泊之景,用景阳山象 征中国版图西北部的高山峻岭,用天渊池象征中国版图东南部的大海,与模拟 仙境的“一池三山”模式有所不同,同样被以后的皇家园林所模仿。 “华林园”也因此成为之后的几百年里南北政权所建皇家园林的通用名称。
(5)吸取精华
北方园林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康熙年间,江南造园技艺开始引入 皇家园林。对江南造园技艺更完全、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乾隆在位30 年间促成了自康熙以来皇家造园之模拟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他们把北方和南 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来了一个大融汇,使其造园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 度和深度。
3.典型实例 (1)隋西苑
西苑,又称显仁宫、会通苑,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6年)在洛阳城西侧与洛阳
城同时兴建的,是仅次于汉武帝上林苑的又一座豪华壮丽的、特大型的皇家园林。
从文献记载看来西苑的南、西、北三面临山,洛水和榖水从中流过,是一座人工山
水园,园内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极其浩大,都是按照既定的
3.典型实例Βιβλιοθήκη (1)邺城铜雀园铜雀园又名铜爵园,是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当时的都城邺城(今 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水北岸)西北部建的大型禁苑,毗邻宫城之西。铜雀园长3里,宽 2里,其西北角以西城墙的北段以墙为基垒筑了三个高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 宛如三峰秀峙,台上设有精美的的朱雀、凤凰等雕塑品。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为追求意境感受,因其效仿自然的特殊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时期,古典园林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欢迎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为追求意境感受,因其效仿自然的特殊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时期,古典园林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欢迎阅读!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1.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得全部类型,造园主流史皇家园林(2)园林功能有早先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游憩观赏为主(3)大自然再人们心中尚保持一种浓重的神秘性2.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3. 园林全盛时期——隋、唐(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2)四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旬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克化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细致处理(3)寺观园林的普及(4)公共园林意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5)风景史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一代有所提高,进入一个新的境界(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险乎渗透的迹象 4. 原理成熟期(一)——宋(1)再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造园最为突出(2)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3)叠石、置石均显其高潮技艺,利税已经能够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水体形象与山石、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道南宋实大体上已经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5)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为主题的两宋园林其缩显示的蓬勃进去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5. 成熟时期(二)——元、明、清初a) 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高峰b) 明末清初,再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初大批优秀造员家。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

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旱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劝!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

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

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中国古代园林:皇家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皇家园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宫苑的规模虽不及秦汉,但在内容上更严谨的规 制,表现出一种人工构建结合于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的发展已升 华到较高艺术水平。
皇家园林概述
(四)隋唐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 两者协调统一。代表作有洛阳 “西苑”和骊山“华清宫”。
(五)北宋时期,皇家园林的规模远逊于唐代,艺术与技法的紧密细致, 代表作有东京的御苑“艮岳”。
承德避暑山庄
皇家园林实例
避 暑 山 庄 平 面 图
皇家园林实例
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
避暑山庄湖泊区
皇家园林实例
避暑山庄平原区
避暑山庄山岳区
(六)元明时期,皇家造园活动相对地处于迟滞局面。代表作有元朝大 都御苑“太液池”,明代扩建为“西苑”。
皇家园林概述
(七)清代时期,皇家造园兴起一个新的高潮,建设的重点转到园林方 面。代表作有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和承德避暑山庄。
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
皇家园林特点
(一)规模宏大 (二)园址选择自由 (三)建筑富丽 (四)浓重的皇权象征意义 (五)吸收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皇家园林实例
(一)颐和园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 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 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 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整个园林 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 颐和园有四大景区:最东边是东宫门区、中间 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 区、南部的前湖区。
中国古代园林:皇家园林
课件提纲
一、皇家园林概述 二、皇家园林特点 三、皇家园林实例
皇家园林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家园林的特点
概述:皇家园林:属于皇帝和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为苑、囿、御苑、御园等。

它的特点是,具有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其规模之大非私家园林可比拟。

并且由于财力雄厚,往往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郁的宫廷色彩。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皇家园林,如秦汉时期的阿方宫、上林苑,隋唐的西苑、大明宫、华清宫,宋的艮岳、大内御苑等等,这些早已不存,现存的还有颐和园、故宫、避暑山庄等。

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殷商时期——甲古文中的囿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
林”囿“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秦汉时期——阿方宫与上林苑
秦汉两代,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

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

如秦始皇在陕西建的信宫、阿方宫,而这些是为皇权服务的,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成上林规模更大、功能更多样的上林苑。

它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但是这时的皇家园林尚处于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规模不如秦汉,但是
因受到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的士大夫时代美学的浸润,在内容上继承发展之外,有了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建构结合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已升华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在这样一个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它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和自然美的统一。

洛阳的”西苑“和骊山的”华清宫“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宋代,皇家园林的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但是艺术和
激发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

在宋徽宗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艮岳的建造。

它是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美的范例,是写意山水的代表作。

这时假山的用材和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金代,营建了两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方园等皇家
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

”燕京八景“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皇家园林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
苑”太液池’,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他建设。

明代大建了祭祀园林,庙宇园林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盛行的。

◆清明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和集大成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
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

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
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很多的皇家御预苑。


中以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举例:1.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疯卖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

北海市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

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

2.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

因此,整个山
庄的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的事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

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

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和技术。

1、规模: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撑反比。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布局:
前为居住而居的场所,为主要场所;后卫供游憩的场所
3、景致:
集仿各地名园名胜于园中,园中规划景区,景区则有园中园、风景点。

各景区的景观往往离不开建筑,用建筑的形式美来点染、补充、裁剪、修饰天热山水。

4、园林建筑:
严肃而堂皇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常采用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其中,称为其构图中心、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随着朝代的更替,园中的建筑分量加重,建筑的形式美因素突出,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5、山水草木:
在大范围内,堆土形成山丘沟壑并与真山相集合,在小范围内仿名园名胜叠以假山,不依靠石山作为园中的主要景观;以自然水改造而成,多以湖等形式出现。

树木多以林的形式出现。

6、园林文化:
它富贵、雄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表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有时它寄托着统治者长生不老以求仙境的向往,比如效仿东海三神山的审美趣味、琼华岛的“蓬莱”仿建;它主要用于皇室人的游憩、享乐、避暑……
总结概括: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情趣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二,皇家园林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

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甚或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

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绝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
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