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的分类
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界带来 了重大 的 冲击 , 青年 中 出现 轻视 传 统文 在 化、 崇洋媚 外 的倾 向。尤其 是在城 市 , 城市生 活 的
多 样 化 以及 各 种 新 型 娱乐 场 所 的 创 建 , 花 鼓 戏 的 使 观 众 又 少 了许 多 。与此 同 时 , 一 种 样 式 的 艺 术 如 另 服用 了烈 性 的生 长 激 素 , 众 多 的都 市 中 高 速 膨 胀 在 并 大有 一 发 不 可 收 之 势 — — 那 便 是 各 领 风 骚 三 五 日、 哄 哄 、 方 唱 罢 我 登 场 的 流 行 歌 星 演 出 盛 典 , 乱 你 这些 盛 典 成 为 今 天 人 们 最 为 欢 迎 的 演 出 方 式 。 而 花鼓 戏 剧 院却 从 来 没 有 出 现 过 这 种 流 行 歌 星 演 出 的 盛况 。 以前 , 论 在 城 市 还 是 农 村 , 鼓 戏 都 深 无 花 受 广 大群 众 喜 爱 。城 市 发 展 带 动 了农 村 的 发 展 , 城 市 对 花鼓 戏 的 冷 落 , 渐 地 向农 村 扩 张 , 村 的 花 逐 农
久 的 花鼓 戏剧 目仍 难 以 满 足 当 下 观 众 的 艺 术 文 化
追求 。
( ) 南花 鼓 戏 发 展 经 费严 重缺 乏 , 致 财 力 二 湖 导 支持 不 够 近 些 年来 , 家 的 好 几 个 花 鼓 剧 团 先 后 解 体 , 国
一
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上述情 况 主要 是花 鼓戏专 业
城 市 和 农村 观 众 年 龄 日趋 老 化 , 众 也 比 以 往 少 , 观 花 鼓 戏 的市 场 发 展 前 景 令 人 担 忧 。 二、 出现 花 鼓 戏传 承 与发 展 困局 的 原 因 分 析 ( ) 南花 鼓 戏 自身的 剧 目和 曲 目的 陈 旧 一 湖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湖南花鼓戏的曲目及简介如下:1. 《刘海砍樵》《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以刘海和胡秀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刘海砍樵、胡秀英下凡等情节,表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欢快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 《打铜锣》《打铜锣》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蔡九和林十娘之间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欢快的曲调,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3. 《补锅》《补锅》是湖南花鼓戏中另一部著名的剧目。
该剧以李小聪和兰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补锅匠和顾客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4. 《八百里洞庭》《八百里洞庭》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渔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湖南人民对洞庭湖的热爱和向往。
5. 《小槐荫》《小槐荫》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优美的曲调,展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现实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

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
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湖南花鼓戏的流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衡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
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
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
剧目与音乐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
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
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
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
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划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
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
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
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
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
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简述湖南花鼓戏

简述湖南花鼓戏一、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
”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花鼓戏只是湖南众多地方戏曲的一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与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花鼓戏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发展历程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
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
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
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
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
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
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
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起源于湖南省,并在广大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它以武术、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湖南的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湖南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
一、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唐代,上个世纪50年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唐代初期,花鼓戏曾盛行于农村地区。
14世纪,花鼓戏在湖南地区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湖南省各地,很多乡镇和村庄都有花鼓戏的表演传统,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表演形式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花鼓打击、舞蹈和唱腔。
花鼓戏的演员们会打鼓、敲花鼓,在音乐的节奏中表演舞蹈,同时演唱湖南方言的歌曲。
这种表演形式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复杂的技艺和绝活花鼓戏的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艺,其中的花鼓打击更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节奏感和极高的技巧。
花鼓戏还需要演员掌握丰富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眼神、手势和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多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湖南花鼓戏的题材涉及宫廷戏、历史戏、民间戏等多个方面,内容涵盖了诸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现实题材,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闹戏、武打、戏剧性表演等,使得花鼓戏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三、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湖南花鼓戏在文化市场中的不断传播和推广,它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举办表演赛事、开展研究保护工作、推动花鼓戏的国际交流等。
这些都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关于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已经逐渐展开,相关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和研究。
在研究中,他们重点关注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剧本创作等方面,深入挖掘花鼓戏的文化内涵和表演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湖南花鼓戏传统曲目

湖南花鼓戏传统曲目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曲目而闻名。
在湖南花鼓戏的演出中,各种曲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剧情的推动者,更是艺术表达的媒介。
本文将介绍湖南花鼓戏中一些常见的传统曲目,以及它们在表演中的作用。
一、扇面舞曲扇面舞曲是湖南花鼓戏中常见的曲目之一。
在扇面舞曲中,演员手持扇子,配合舞蹈动作,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扇面舞曲既可以单独作为独立的曲目演出,也可以搭配剧情进行演绎。
它以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舞姿吸引观众,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二、戏曲唱段戏曲唱段是湖南花鼓戏的重要曲目之一。
在戏曲唱段中,演员以唱腔的方式来表达剧情和人物性格。
唱段包括清唱和腔调唱,既有悲凉的调子,也有欢快的曲调。
不同的唱段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戏曲的故事。
三、琵琶曲琵琶曲是湖南花鼓戏中常见的乐器曲目。
演奏琵琶曲的演员通常是乐队中的一员,他们以娴熟的技巧和独特的演奏风格,为整个戏曲演出增添了音乐的魅力。
琵琶曲常常作为过场音乐或背景音乐出现,烘托出剧情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
四、快板曲快板曲是湖南花鼓戏中富有活力的曲目之一。
演唱快板曲的演员常常以快速的节奏和生动的唱腔来表达戏曲的激情和紧张感。
快板曲在花鼓戏的演出中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愉悦。
五、变脸变脸是湖南花鼓戏中独特的表演形式之一。
在变脸中,演员通过迅速换装和脸谱的变化,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变脸以其神秘而神奇的表演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湖南花鼓戏的一大特色,也是湖南花鼓戏传统曲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湖南花鼓戏的演出中,这些传统曲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赋予了戏曲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丰富多样的曲目,湖南花鼓戏向观众展示了湖南地区独特的戏曲艺术风貌,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信在未来的演出中,湖南花鼓戏的传统曲目将继续流传下去,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享受。
《湖南花鼓戏声腔》课程学习指南

《湖南花鼓戏声腔》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湖南花鼓戏声腔教学是花鼓戏表演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戏曲的“唱、做、念、打”四项基本功当中,唱、念是戏曲组成的重要部分,又是构成其独具风格、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主要因素。
湖南花鼓戏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可将唱腔分为四大类:1、川调(弦子腔、川子调),是主要腔调,曲调灵活多变,表现力强,由大筒和锁呐等丝竹乐器伴奏。
2、打锣腔。
曲调性较强,适应于抒情和叙述,一唱众和,以锣鼓和锁呐在唱句间伴奏,既丰富完整,又具有民歌色彩。
3、牌子。
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特点。
走场牌子有大过门配合表演。
锣鼓牌子或称为锁呐牌子,以唢呐、锣鼓伴奏。
4、小调。
包括各种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多作插曲用。
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器,锁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
本门课程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欧洲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奏、重奏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湖南花鼓戏唱、念发声方法和曲调调式、曲调类型、曲调风格、曲调演唱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基本掌握湖南花鼓戏唱、念的特点,提高演唱水平,提高唱、念处理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为社会培养多方面实用型人才。
1、初步掌握一些花鼓戏曲牌的基本唱法,掌握好花鼓戏润腔技法的特点。
2、掌握长沙话的正确发音。
3、学习韵白念白,初步了解戏曲行当的念白特征。
4、结合声乐课和表演课以加强花鼓唱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通过花鼓戏声腔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些适应自己特点的演唱风格。
三、学习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选用了具有浓郁的花鼓戏风格的优秀曲调,其中包括正调、小调和传统曲调所改编曲目。
[男腔部分]扯白歌、望郎调、渔古调、三流、十字调、采茶调、洞腔、西湖调、梁山调、夜落金钱、辞店调、反十字调、道情调、西湖调快板、姨娘调、木马调、宁乡讨学钱调、过江调、西调、麻城调、媒公调。
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简介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剧种起源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摘要、关键词、前言 (1)2.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概述 (2)3.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一唱腔特点分析 (3)㈠小调 (4)㈡牌子 (5)㈢打锣腔 (5)(㈣)川调 (6)4。
长沙花鼓戏吐字、咬字的特点㈠长沙话的声母、韵母 (7)㈡声调 (8)㈢咬字、吐字、归韵收音 (9)①咬字 (9)②吐字 (10)③归韵收音 (11)5.参考文献 (11)6.致谢词 (12)湖南花鼓戏的分类及声腔特点学生:甘甜指导老师:汪琦(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长沙410004)摘要【湖南花鼓戏具有小调、牌子、打锣腔和川调四种声腔一唱腔的形式,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六种不同形式花鼓戏之一,其声腔—唱腔方面,继承和保持着湖南花鼓戏共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其个性特征。
在简单回顾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其声腔—唱腔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以及吐字和咬字等特点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花鼓戏;声腔特征前言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民间小戏的总称。
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的花鼓戏名目繁多,例如,湘北的花鼓戏叫“小戏”;常德的花鼓戏叫榕榕戏;长沙的花鼓戏叫打花鼓、地花鼓,也曾被称作“楚剧”;衡阳的花鼓戏则叫“衡阳马灯”或“衡阳花鼓灯”;零陵花鼓戏叫“祁阳花鼓灯”或“道州调子班”邵阳花鼓戏则叫“花鼓灯”。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名目繁多的地方小戏统称为花鼓戏,各地区花鼓戏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曲调是相同的,但由于湖南各地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语言音系、流行地区、声腔特点以及受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不同,各地区的花鼓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花鼓戏种类。
同时,按照中国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地方剧种的确立,毕竟有其基本的条件,比如剧目、声腔、语言、班社及表演特色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舞台语言和唱腔音乐。
特别是声腔,它是区别不同剧种的最主要的标志。
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又可分为六个种类,即: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
它们有各自特定的流行区域,相统一的舞台语言,近似的音乐风格,以及同中有异的声腔形式了解和研究花鼓戏的种类和流派的历史、现状、特点和风格,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其音乐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抛砖引玉,更好研究湖南花鼓戏。
一、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概述长沙花鼓戏,是指在古长沙府及其所辖的十二县即湘潭、株洲、宁乡、善化、平江、浏阳、醴陵、益阳、沉江、南县、华容、安乡等地流行的花鼓戏。
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长沙花鼓戏也是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花鼓(对子花鼓)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一旦一丑装扮表演的“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雏形。
长沙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声腔发展的角度,长沙花鼓戏经历了民歌、灯调演唱、戏曲化的打锣腔、调形成到诸种声腔合流的发展阶段。
长沙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益阳派、西湖派、宁乡派、醴潭派、长沙派五个派别。
1、益阳派,活跃于益阳、桃江、沉江一带,是长沙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
益阳路花鼓戏对川调、打锣腔的建立与发展贡献较大。
其代表性唱腔是“益路川调”和“八同牌子”。
由于它们的表现力与表现容量较大,故剧目以正剧、悲剧为主,正生、正旦戏多于小生、花旦戏。
2、西湖派,活跃于南县、华容、安乡一带。
它是与湘剧结合较早,1947年,西湖艺人进入长沙,与长沙派合流,共建楚剧改进社,对长沙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西湖派的唱腔与益阳派大致相同,但不再像益阳派那样如泣如诉。
3、宁乡派,流行于宁乡一带。
宁乡在旧时被称为“花鼓戏窝子”。
宁乡派剧目以表演爱情生活及家庭故事的“三小戏”为主,唱做并重,有“宁乡花鼓风流戏”的俗谚。
其曲调丰富,剧目繁多。
4、醴潭派,流行于活跃于长沙市及邻近郊区湘潭、浏阳、茶陵、彼县、醴陵一带,它也是长沙花鼓戏中重要的艺术流派。
唱腔以“川调”,因此派临近衡阳、邵阳,故曲调风格近似衡阳花鼓戏,高昂、激越。
5、长沙派,以吐字清晰,行腔细腻为显著特点,特别强调声音表情,将喜怒哀乐融于清唱之中。
曲调以小调为主,也有部分川调。
20世纪40年代,各路花鼓进入长沙,长沙派艺人与之合班演出,彼此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路花鼓的艺术交流。
现在的长沙花鼓戏,之所以成为艺术较为成熟,流行地区较广,剧团最多,影响最大的剧种,与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二、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唱腔特点分析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六种不同形式花鼓戏之一,其声腔—唱腔方面,继承和保持着湖南花鼓戏共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其个性特征。
湖南花鼓戏具有小调、牌子、打锣腔和川调四种声腔—唱腔的形式,笔者结合其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简略论述。
(一)小调湖南花鼓戏小调包括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音乐,民歌小调不仅是原汁原味的正宗土音乐,也是湖南花鼓戏最早的音乐素材,其特点是质朴自然,节奏明快,旋律悠扬;而丝弦小调是从长江下游即江浙一带引进的,其特点是典雅宛曲,如泣如诉。
由于在湖南花鼓戏成熟以后,它们在剧中的地位、作用不可与牌子、打锣腔、川调三种“正调”相提并论,人们习惯上将二者统称为小调。
民歌是劳动群众的生活、生产和思想、感情、愿望的体现,具有朴素、清新、活泼、健康向上的特点,洋溢着欢快明朗的情绪色彩。
如长沙民歌《采茶调》。
民间的歌舞、说唱、曲艺音乐等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
民歌起初都被用作地花鼓曲调,后来被艺人不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吸收到花鼓戏中,成为常用曲调。
民歌小调主要适用于对子花鼓,即湖南花鼓戏的“两小戏”阶段,虽然它结构简单,不适宜表现丰富的人物情感,却是湖南花鼓戏音乐的最早的源头。
当“两小戏”发展到“三小戏”和大本戏以后,民歌小调大多作为插曲使用,但在戏剧化程度较低的剧目中,仍然以小调为主。
丝弦小调是因其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丝弦乐器而得名。
丝弦小调源于北方,其主要特点是以近乎说唱的方式表现以爱情为主题的内容,属于小调性质。
它是我国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湖南境内演唱丝弦小调的历史要比江淮地区更为悠久,湖南丝弦小调只适合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在花鼓戏中也只作为插曲使用。
(二)牌子湖南花鼓戏中的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
走场牌子是邵阳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的主要声腔。
因为零陵花鼓戏班旧称“调子班”,故又称“走场调子”。
走场牌子主要来源于湖南的民歌小调。
一般的,在这类民歌小调前加上大过门,并用小过门断句,最后在每个腔句末尾用哪嗬海、哟浓哟等衬词和比较固定的音调,就都可以称之为走场牌子。
长沙花鼓戏中,除了用锣鼓起腔、锣鼓断句的走场牌子外,还有一种用锣鼓和哎呐伴奏的热烈欢快的唱腔,衡州、零陵花鼓戏中叫“呐子牌子”,它们的原始形态即是湘中农村民间歌舞“竹马灯”、“车马灯”的曲调。
其特点是火热、明快。
每首曲牌之前也有一个“长褪”接“五褪头”的锣鼓套式;每个腔句之间则用“鲤鱼翻边”断句,并多用衬词、衬腔,这就是锣鼓牌子的声腔特征。
(三)打锣腔“打锣腔”,是包括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等湘北和洞庭湖地区花鼓戏的主要唱腔形式。
它是随着花鼓戏音乐的不断发展,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了的,与沅水地区的“薅草锣鼓”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农民下田除草,因劳动程度较轻,故农民多有击鼓哼唱之习俗。
薅草锣鼓的基本特点是“前邪后许,一唱递和”,即“一人唱而众和之”,这对湖南花鼓戏音乐中的“打锣鼓”是有影响的,因为传统花鼓戏中的打锣腔也是“演员清唱,锣鼓随腔;一个启口,众人帮和。
后来,打锣腔的强调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增加了灵活多样的数板和一些戏曲性的板式,由众人帮和变为一人主唱,从而大大丰富了表现多种情感的容量。
(四)川调川调即指用弦子(大筒)伴奏的带有过门的声腔,故凡属此一声腔者,即为川调类,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常用的曲调之一。
湖南花鼓戏音乐中的“川调”,是由湘西北的“扬花柳”戏与当地乡土民歌相结合而形成川调系统,此后在往湘中等湖南其他地区辐射,才使各地的花鼓戏中普遍使用该曲调。
而湘西北的“扬花柳”戏则直接地受湖北长乐杨花柳戏之影响,而后者又受四川梁平调之影响,故湖南花鼓戏中的川调就是由四川梁山县(梁平县)的“梁山调”演变而来,故称之为川调。
川调由过门乐句和唱腔乐句组成,基本唱段有起(腔)有梢(结束唱腔的形式)。
以大筒为主奏乐器,以琐呐为特色乐器,其基本的声腔结构形式为:上句过门+上句唱腔+下句过门+下句唱腔。
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中的“双川调”“——胡秀英在山林暗自思忖,——心想那刘海可爱后生哪嗬咳!”(“—”表示过门音乐)这个结构形式是川调的基本形式,可以填上不同的词来演唱,或用多段词反复演唱。
川调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声腔类别,在湖南花鼓戏中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各类花鼓戏都以川调作为主要的唱腔形式,主要原因是它的声腔格式和曲调结构灵活多变,既有较大的表现生活的容量,又适合舞台演唱,它曲调较多,调式色彩丰富,又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适应表现更广泛的题材,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因而在各类题材的花鼓戏中都能派上用场,如表现人神恋爱的《刘海砍樵》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小姑贤》等传统剧目,都以川调为其主要唱腔。
无论是传统花鼓戏还是现代花鼓戏,大多喜欢采用川调这种声腔形式。
三、长沙花鼓戏吐字、咬字的特点花鼓戏是以长沙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剧种。
它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以长沙话为基础方言。
长沙话中声母有23个,韵母有41个,都多于普通话(普通话中分别为22个和39个);长沙话的声调有6种,而普通话只有4种,并且保留了入声。
例如:“衣”和“一”、“巴”和“八”、“妻”和“七”、“乌”和“屋”、“蔬”和“叔”,它们在普通话里发音完全相同,而在长沙话里发音是不相同的,以上每对汉字中的第二个都发入声。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和学习长沙话的字音结构成分和特点。
(一)长沙话的声母、韵母1.声母声母也叫“子音”,是一个字音的开头的部分。
声母的发音属于子音的性质,由于大部分子音不颤动声带,因此,它发出的声音,大部分比较微弱,只是气流冲破发音部位阻碍时不同性质的声响。
声母发音方法比较复杂,一般在发音时有三个阶段。
成阻:发音部位形成阻碍,阻住气流,要求成阻正确。
如发唇音时,软腭上升,双唇紧毕;发舌音时,软腭上升,舌尖顶住上齿龈;持阻:阻碍持续阶段,要求持阻控制有力;除阻:解除阻碍,要求敏捷、干脆、有力。
如发(帮)时,双唇由毕转而开;发(端)时,舌尖离开上口盖,消除阻碍后,气流从口中流出。
声母的成阻、持阻、除阻在发音时是短暂完整的,它与演唱时每个音节出字的气息控制有很大关系。
成阻构成发音受阻部位的阻力,持阻是气流蓄气的强弱、对除阻时力度强弱或弹性,以及字音的清晰程度有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