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隐私保护研究与方法综述钱萍

合集下载

物联网环境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综述

物联网环境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综述

物联网环境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综述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体和设备,并实现数据交换和通信的技术系统。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享受到了众多便利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与隐私的挑战。

本文将就物联网环境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物联网环境中的安全问题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安全:物联网中的设备通常是由许多嵌入式系统组成的,这些设备可能存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漏洞,因此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例如,黑客可以入侵智能家居设备,并控制灯光、摄像头等设备来窥探居民的隐私。

2. 数据安全:物联网中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健康状况等敏感数据。

如果这些数据被黑客窃取或篡改,将对个人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 网络安全:物联网设备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网络安全的保护非常重要。

物联网设备通常使用低功率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ZigBee等,这些通信技术可能易受干扰或窃听。

4. 认证与授权:物联网环境中,设备和服务之间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

然而,由于设备的数量庞大且异构性高,认证和授权变得非常复杂。

二、物联网环境中的隐私保护技术为了保护物联网环境中的安全与隐私,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技术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技术:1.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护物联网环境中数据机密性的关键技术之一。

物联网中的数据可以使用对称密钥加密、非对称密钥加密或混合加密等方式进行保护。

加密技术能够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人读取和篡改。

2.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保护物联网中设备和服务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的技术手段。

通过身份验证、权限管理和访问策略等方式,可以对设备和服务进行访问控制,从而降低未经授权的访问风险。

3. 匿名技术:匿名技术是保护物联网环境中用户隐私的重要手段。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综述与对策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综述与对策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综述与对策引言: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物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便利和创新,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和隐私挑战。

本文将综述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物联网安全的现状1.1 漏洞和攻击风险物联网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对设备进行攻击。

例如,某些智能家居设备可能存在远程控制漏洞,黑客可以通过入侵设备来监控用户的日常活动甚至窃取个人隐私。

1.2 数据泄露和滥用物联网设备收集的大量数据可能会泄露给第三方,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这些数据可能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健康状况、位置信息等。

如果这些敏感信息被用于滥用,个人和社会都将面临严重的风险。

1.3 跨平台互联的挑战物联网由各种不同的设备和平台连接而成,这为安全管理带来了复杂性。

不同的设备和平台可能具有不同的安全漏洞,并且不同的厂商可能具有不同的安全标准和实践,这使得协调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二、物联网隐私保护的现状2.1 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物联网设备通常需要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然而,存在着滥用个人信息的风险,例如将个人信息用于广告推广或未经授权的商业用途。

此外,用户通常对如何使用他们的个人信息掌握较少的控制权。

2.2 共享和传输敏感数据物联网设备传输的数据通常包括敏感信息,例如健康数据、财务数据等。

这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被黑客窃取或篡改,从而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或数据的不可靠性。

2.3 数据安全意识和教育的缺乏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物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相对缺乏了解,他们可能不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和隐私。

此外,许多人对于物联网设备和服务的安全设置和隐私政策没有深入研究,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三、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对策3.1 设备和系统的安全加固制造商和开发者需要对物联网设备和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包括修补漏洞、加强访问控制、加密数据等。

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设备互联和数据交互使得个人隐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脱敏和去标识化等方面的技术。

1.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最常用的保护隐私的技术手段之一。

它通过加密算法将数据转化为密文,只有具有相应密钥的用户才能解密获得原始数据。

对于物联网来说,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容易受到攻击,因此加密技术对于确保数据的保密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

2.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用于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或设备才能访问。

一种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通过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然后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

另一种技术是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它基于用户的属性和环境条件来判断对数据的访问权限。

3. 数据脱敏技术数据脱敏技术用于对敏感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数据在不泄露敏感信息的前提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可用性。

常见的数据脱敏技术包括数据替换、数据隐藏和数据扰乱。

数据替换是将敏感数据替换为模拟数据;数据隐藏是将敏感数据隐去一部分信息;数据扰乱是打乱原始数据的顺序。

4. 去标识化技术去标识化技术是为了防止将个人数据与特定个体相联系,通常在数据发布或共享时使用。

去标识化技术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敏感信息来减少数据的个体识别能力。

常见的去标识化技术包括泛化、抽样和加噪声。

泛化是通过更广泛的表述来隐藏细节;抽样是将数据集中一部分数据删除或隐藏;加噪声是在数据中引入一定的噪声,使得原始数据不再具有准确性。

5. 匿名技术匿名技术是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通过隐藏或模糊关键识别信息来防止用户被个别识别。

常见的匿名技术包括k-匿名和d-匿名。

k-匿名是指将数据集中的每个记录与至少k-1个其他记录进行匿名化,使得攻击者无法确定特定的个体;d-匿名是对数据集中的属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泛化或删除,以实现不可区分性。

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论文综述

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论文综述

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论文综述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庞大而复杂的物联网网络。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的增加。

本文旨在综述物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隐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物联网中的安全隐私问题1. 数据泄露风险:物联网网络中的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共享大量的数据。

然而,如果这些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未加密或使用较弱的加密算法,就会面临数据泄露的风险。

2. 身份验证问题:物联网中的设备多种多样,包括传感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验证这些设备的身份成为一个挑战。

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份验证机制,黑客可以冒充设备,进入物联网网络,并进行恶意活动。

3. 安全协议脆弱性:物联网通信中使用的安全协议,如SSL和TLS等,可能存在安全漏洞。

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中间人攻击和数据篡改,从而威胁到物联网的安全。

二、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解决策略1. 强化数据安全性:为保护物联网中的数据,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采用强大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

其次,建立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使用安全协议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最后,制定合理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获取敏感数据。

2. 加强身份验证:为了防止未授权设备进入物联网网络,需要建立可靠的身份验证机制。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双因素认证,结合设备的物理特征和数字特征,以确保设备的身份合法。

另外,定期更新设备的身份认证密钥,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 检测与响应:及时检测物联网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网络流量分析和行为分析等技术,可以对物联网网络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

4. 安全意识培训:加强用户和设备供应商的安全意识培训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关键。

用户应当了解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避免使用弱密码和共享密码,同时也要谨慎下载和安装应用程序。

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综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和其他对象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远程监控、数据交换和智能控制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本文将对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进行综述。

首先,物联网安全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物联网设备的不安全性。

由于物联网设备的制造与运营成本较低,安全性设计常常被忽视。

这导致了物联网设备易被黑客攻击和入侵,形成巨大的安全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联网设备制造商应加强对设备的软硬件安全性设计,包括对设备进行密钥管理、漏洞修复和固件更新等工作。

其次,物联网数据的隐私保护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物联网中,大量的个人和敏感数据会被采集、传输和存储。

如果这些数据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获取,将对个人隐私产生严重侵害。

因此,物联网系统应采取一系列的隐私保护技术。

例如,数据加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物联网数据的隐私。

另外,由于物联网中设备和网络的复杂性,攻击者可以利用漏洞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入侵。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物联网安全技术中的入侵检测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通过监控网络和设备的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安全风险评估、物理设备硬化和网络流量分析等技术也可以提升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在物联网中,还存在着攻击者利用物联网设备进行大规模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的风险。

这种攻击会导致物联网设备无法正常工作,造成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

因此,物联网中的DDoS防护技术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物联网系统可以采用流量过滤、行为分析和IP黑名单等技术来有效抵御DDoS攻击。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物联网中的身份认证。

在物联网中,设备和对象需要进行身份认证才能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认证方式对于物联网来说已经不足以保证安全性,因此需要采用更加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一、物联网系统的概念物联网系统是指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传感器等技术将各种实体物品与虚拟物品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它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组成,涵盖了传感器、控制器、网络设备、平台系统等多个方面。

二、物联网系统的安全问题1.物理安全:包括设备被盗、损坏、滥用等风险。

2.数据安全:包括数据泄露、篡改、伪造等风险。

3.通信安全:包括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拦截、窃听、篡改等风险。

4.隐私保护:包括用户隐私泄露、个人信息滥用等风险。

三、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1.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

2.认证技术:验证参与物联网系统的设备、用户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常见的认证方法有数字签名、证书颁发机构(CA)认证等。

3.访问控制技术:限制和控制用户对物联网系统的访问权限,确保系统资源的合理利用。

常见的访问控制方法有角色访问控制(RBAC)、属性基访问控制(ABAC)等。

4.安全协议:制定安全通信协议,保证物联网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常见的安全协议有传输层安全(TLS)、安全套接层(SSL)等。

5.安全存储技术:保障存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

常见的安全存储技术有加密存储、访问控制存储等。

6.隐私保护技术:对用户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泄露和滥用。

常见的隐私保护技术有匿名通信、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

7.安全监控技术:对物联网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并处理安全事件。

常见的监控技术有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

8.物理安全技术:保障物联网设备的物理安全,防止设备被盗、损坏等风险。

常见的物理安全技术有防盗锁、监控摄像头等。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是当前物联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采用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安全协议、安全存储技术、隐私保护技术、安全监控技术以及物理安全技术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物联网系统在安全与隐私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平台。

物联网平台作为连接和管理各种设备的关键环节,对于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隐私保护措施以保障用户的隐私权益。

二、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需求在物联网平台中,用户的隐私信息可能涉及到个人身份、位置信息、健康数据等重要信息。

因此,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成为物联网平台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需求的几个方面:1.数据隐私保护:物联网平台处理大量用户数据,需要采取合适的加密和访问控制技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2.用户身份隐私保护:用户在物联网平台上注册和登录时,需要保证用户身份信息的安全,防止身份被盗用或泄露。

3.位置隐私保护:物联网设备普遍具有定位功能,因此,对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行保护,以防止用户的行踪被追踪或滥用。

4.交互隐私保护:物联网平台与用户进行频繁的数据交互,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保护用户的通信数据不被窃取或篡改。

三、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技术为了满足物联网平台的隐私保护需求,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隐私保护技术。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技术:1.数据加密技术:采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或混合加密等方式,对用户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

只有具备解密密钥的用户才能访问解密后的数据,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2.访问控制技术:通过设置合适的访问控制策略,在物联网平台上对用户数据进行细粒度的权限管理。

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特定数据,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整权限。

3.身份认证技术:采用密码学技术、双因素认证等方式,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物联网平台,防止身份冒用。

4.隐私保护协议:在数据传输和通信过程中使用安全的传输协议,如HTTPS,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5.数据脱敏技术:将敏感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如数据削减、数据匿名化等,以保护用户的隐私。

基于网络编码的WSN隐私保护研究

基于网络编码的WSN隐私保护研究

基于网络编码的WSN隐私保护研究
钱萍;吴蒙;刘镇;尚艳羽
【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5)005
【摘要】如何保护敏感数据和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信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过程中不被泄露,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重大挑战.文中针对现有隐私保护技术的不足,通过引入同态加密技术,对网络编码技术进行改进,提出基于编码向量同态加密的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有效地保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隐私和位置隐私,理论和实验证明该方法在隐私保护性、计算开销和通信延迟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总页数】7页(P41-47)
【作者】钱萍;吴蒙;刘镇;尚艳羽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5;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Z-O编码的两层WSNs隐私保护最值查询处理协议 [J], 戴华;秦小麟;刘亮;季一木;付雄;孙研
2.WSN中基于幻影源的源位置隐私保护研究 [J], 李万高;魏晓娟
3.基于安全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地理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J], 王磊;孙中伟
4.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研究\r——基于公共场所隐私权理论 [J], 王四新;周净泓
5.WSN中基于幻影源的源位置隐私保护研究 [J], 李万高[1];魏晓娟[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言
物联网( IoT) 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应用非常
保护今后的研究方向。
1
1.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及特点 物联网可以看做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实现
可以应用到军事、 工业、 农业、 电网和水网、 交通、 物流、 节 广泛, 能、 环保、 医疗卫生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 。 然而物联网在为 人们提供更多应用的同时, 也面临着许多安全威胁, 数据与隐 私安全是物联网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 物联网的很多应用 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the architecture of Io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ivacy threats faced by sensor layer and process layer of the architecture in detail. It summarized the current privacypreserving methods associated with IoT systemically,especially for methods of anonymization, encryption and routing protocol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t pointed ou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n privacypreserving for IoT.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privacy preservation; anonymization; homomorphic encryption; 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8 ]
, 并讨论了物联网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
[6 ]
[4 ]
, 同时人们对
physical systems, CPS ) 隐私保护[5] 相关的网络物理系统( cyber和普适计算的隐私保护问题 也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针对物 联网隐私保护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 。针对这一情况, 本文将从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出发, 分层讨论物联网面临的隐私安全问 题, 对物联网的隐私威胁进行了分类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对现 有的与物联网相关的隐私保护方法进行综述, 探讨物联网隐私
Survey on privacy preservation in IoT
2 QIAN Ping1a, ,WU Meng1b
( 1 . a.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b. College of Telecommunications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03 ,China; 2 .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日常生活信息( 如个人的旅游路线信息 、 购买习惯信息等) , 而 这些信息一般都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 。 因此解决好物联网应 用过程中的隐私保护问题, 是物联网得到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 之一。 近年来, 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物联网隐私保护方 法
[2 , 3 ]

虽然一些比较成熟的网络和技术可以为物联网技术的研 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但是物联网中信息的采集 、 处理和应用技 术都与这些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相比, 物联网中的感知终端数量庞 大且种类繁多。物联网中可以利用 RFID、 二维码、 传感器、 内 置移动通信模块等感知 、 捕获、 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地对物体进 行信息采集和获取。一般来说,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看成是物 联网实现数据信息采集的一种末端网络
第 30 卷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计 算 机 应 用 研 究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Vol. 30 No. 1 Jan. 2013
物联网隐私保护研究与方法综述

( 1. 南京邮电大学 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 摘
*

1a, 2
,吴

1b
a. 计算机学院; b.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南京 210003 ; 2. 江苏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要: 通过建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详细分析了体系结构中感知层和处理层所面临的隐私安全威胁, 对现有
的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隐私保护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 重点讨论了匿名化方法、 加密技术和路由协议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物联网隐私保护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关键词: 物联网; 隐私保护; 匿名化; 同态加密; 安全多方计算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3695 ( 2013 ) 01-0013-0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3695. 2013. 01. 003
收稿日期: 2012-06-06 ; 修回日期: 2012-08-14

b) 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相比, 物联网中负责信息处理的各
“973 ” 基金项目: 国家 计划资助项目( 2011CB302903 ) ; 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资助项目
( CXZZ11_0404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 10KJA510035 ) ; 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资助项目( 201103003 ) 作者简介: 钱萍( 1978-) , 女, 江苏镇江人, 讲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隐私保护( qptracy@ 163. com ) ; 吴蒙( 1963-) , 男, 教 授, 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 、 信息安全.
[1 ]
人与人、 人与物、 物与物全面互连的网络,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 频识别( RFID) 、 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 结合 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 采用智能 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 力, 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7 ]
, 其应用过程中需要收集人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