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囚绿记》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方法;2.提高学生分析作品、领悟内涵的能力;3.培养学生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评说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囚绿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绿色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提问学生:对于绿色,你们有着怎样的情感?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
3.引导学生思考:绿色代表着生命、希望和美好。
然而,当我们无法拥有绿色时,我们是否会像陆蠡一样,产生一种“囚绿”的情感呢?(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囚绿?他是怎样囚绿的?囚绿后他有什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绿色的哪些情感?请举例说明。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
4.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教师引导:本文通过对囚绿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三)深入研读:1.提问学生:在你们看来,这篇文章最吸引你们的地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的魅力在于它的意象之美和内涵之深。
作者通过对绿色的独特描写,传达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同时,文章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导我们珍惜生命、热爱自然。
3.请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教师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囚绿记唐艳阳教学设计思路《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二﹑阅读课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珍贵啊!例如:“我思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例如:“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分析详细语句。
)四、主旨探究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
“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目标定向]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习方法]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自主预学](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
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陆蠡( ) 涸辙( ) 猗郁( ) 蕈菌( ) 揠苗助长( )瞥见( ) 嫩芽( ) 婆娑( ) 囚系( ) 急不暇择( )纤细( ) 了截( ) 移徙( ) 淅沥( )( ) 葱茏( )( )2.辨析字形暇()揠()缘()遐()偃()椽()瑕()堰()喙()3.理解词义涸辙的鱼:急不暇择:揠苗助长:了截:抑郁:囚系: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二、教学设想1、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是课文“出彩”之处,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艺术特色。
2、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还或隐或显地表达感觉、感受,这些感觉、感受是与写景状物相融合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可采用读与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3、领悟课文隐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囚绿记》高一语文教案

《囚绿记》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绿”的深厚情感以及“囚绿”行为背后的心理。
2.掌握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理解“绿”所象征的意义。
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感悟。
4.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2.将文章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提问:你们对“绿”有什么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与“绿”相关的经历?二、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思考:文章“囚绿记”中的“绿”象征什么?三、课堂讲解(30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喜爱、囚禁、反思。
2.讲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a.“绿”象征生命力和希望。
b.“囚绿”行为象征人对自然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c.文章结尾的反思象征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囚禁“绿”?这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问题?四、小组讨论(15分钟)1.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五、创作练习(15分钟)1.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以“绿”为主题,进行创作。
2.学生分享创作,教师点评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提问:通过学习本文,你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哪些认识?【课后作业】3.结合自己的生活,提出一项环保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应用,深入体会作者对“绿”的深厚情感,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思考:文章“囚绿记”中的“绿”象征什么?示例对话:教师: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并试着回答一个问题,文章的是《囚绿记》,那么这里的“绿”象征着什么呢?学生甲:我觉得“绿”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
本课的说课分为四大环节。
一、说教材和学情,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必修Ⅱ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的文章均是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是它们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作为整个单元的收束篇目,很好地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本单元学法及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方法”的平台。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运用得不够,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常常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对艺术手法掌握零散;对主旨的理解也过单一、传统。
从平时的课内外散文阅读及试题完成情况中可知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不大,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情感、主题的难以把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②掌握并能运用文章中拟人、比喻、象征等写景状物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组织学生朗读、圈点、批注、交流、领悟“绿”的特点及精神。
②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探讨对文旨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理解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②领悟爱并不一定要占有、控制的哲理。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理解教材,去领悟赏析同一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所以我在课堂上一改传统教法,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不再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必修二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梁实秋的《囚绿记》将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自由。
我们认为自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但是它是在某些情况下被剥夺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可以通过这篇小说来讨论这个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由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
2.学生们能够加深对自由的认知,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自由权。
3.学生们能够提高理解英语文本的能力,并通过朗读小说提高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教师应该先介绍一下“自由”这个概念,然后询问学生们对自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来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最后,把重点放在小说中的主题上,并解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2.阅读小说:由于小说篇幅较短,可分为几段阅读讨论。
如第一段,阅读内容是描述主人公所处环境,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个关押于牢狱之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强制措施和深度痛苦的感受。
第二段讲述主人公是如何逃离押后之后,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穿新衣、偷东西、值夜、打工等。
英汉对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读音。
3.测验: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可抽出10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问答题的答案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意见,他们需要从小说中选择一个例子来支撑他们的回答,因此学生需要在阅读和讨论中认真思考,详细回答问题。
4.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提出“保护人类自由权”的计划方案。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交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讨论出一个完整有效的保护自由的计划。
每个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他们的计划,并给出他们相互的反馈。
学生们需要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逻辑和理解能力。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序:高中英语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那么如何高效的学了英语是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梳理教材并组织教学呢?在本文中,主要将针对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囚绿记》这单元,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教学。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适当理解英国历史上腐败的情况以及类似囚犯赴澳洲发展的情况。
2.熟悉常用的词汇、短语、句型,并进行有效训练以提高写作能力。
3.能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典故并能举例运用。
4.能下载并填写囚犯家谱表,通过家谱表加深对文中人物关系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1. 《囚绿记》的中心思想及情感: 通过讲述囚犯们遭受的苦难和描绘自然风光,反映英国社会的腐败和无奈的处境。
同时也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
2. 课文细节及难点分析2.1 文中拼音注音,例如:convicts(劳改犯);bay(海湾);gums(胶树);sheer(峻峭)2.2 人物关系及背景的描述,例如:Father Clancey(克兰西神父);Hugh Tallant(休·泰兰特)2.3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描写,例如:Sydney town(悉尼城);New South Wales(新南威尔士)三、教学设计3.1 预习环节学生们可使用该单元所在教材提供《囚绿记》的相关阅读素材和资料,自行扩充相关信息和材料。
并且在课堂上就预习材料适当展开交流,以启发留学生尤其中国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如:腐败的本质、西方国家侵略殖民的历史足迹、劳改犯的体验、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等。
3.2 讲解与理解通过读教材,学生可以对主要情节、人物关系、语言难点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师可以针对《囚绿记》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展开有效讲解,例如胶树gum tree, 开发澳洲探险家James Cook发现的新大陆,澳洲最大的城市悉尼Sydney Town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囚绿记》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春节祝福语】
尹旭辉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 __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生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有系统的进行散文学习,这一课要继续落实已经知晓的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文章语言得到审美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知识和能力】
学习透过把握文章中的描写语句体味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
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总结阅读方法,学习概括全文要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点】:体味含蓄优美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蓝色是大海之色,他广阔宁静;红色是花朵之色,他炽热奔放;绿色是生命之色,他顽强生动;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看书下注释简单了解即可。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方法:自有阅读,理清作者思路。
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
问:阅读文章,分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写“绿”?
明确:(1)寻绿(1~4段)感情可概括为“喜”。
(2)赏绿(5~7段)。
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感情可概括为“恋”。
(3)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
感情可概括为“欢、怜、恼”。
(4)释绿(13段)。
“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就是基于对绿的爱。
“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性格和心灵的写照。
“愿它繁茂苍绿”的祝愿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
感情可概括为“爱”和“赞”。
(5)怀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1 4) 寻绿喜悦满足
(5 7) 赏绿快活留恋
(8 12) 囚绿欢怜恼怒
(13) 释绿祝福赞美
(14) 怀绿怀念不舍
合作探究:
(主体研读局部探讨)
(1)作者“恋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文章以叙述带动了抒情。
正是由于作者喜欢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才会经常快乐地端坐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
(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作者想通过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悒郁的心情,并由此来感受友爱和幸福,但同时,他又发现“绿友总向着窗外”,“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时,作者对绿色恋得更为深沉了。
能力提升: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感悟作者笔下“绿”象征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民族精神的主旨.)
问:在作者眼里“绿”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侧重在哪个特点上?具备这一特点的“绿”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中作者侧重在被囚禁的“绿”所具备的特点。
“囚绿”写绿枝条处境艰难仍“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固执的追求阳光,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板书)
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对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
美;它是柔弱的;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托物言志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的强烈赞美之情。
拓展探究
问:谈谈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经过了由喜爱“绿”到囚禁“绿”再到释放“绿”的过程。
从欢喜到爱恋到占有再到控制,这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异峰突起,预示着“我”对“绿”的情感的转变。
第八至十一段才真正回到了本文所记的中心事件--囚绿,实际上是“幽囚”与“突围”的斗争,“垂死”与“新生”的对抗。
这一中心事件中,“我”的心态值得琢磨。
“我”之“囚绿”,有着现实的浓重的功利‘主义
色彩:“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不仅要用它置换物质生活的空虚,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洞。
在他的哲思中,“绿”是“爱和幸福”,是“猗郁”的青春年华的象征。
一方面,“我”对“绿”的“爱抚”和“善意”,却使常春藤越发的病损了;但是“我”尽管可怜它的病损,却“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而“仍旧不放走它”。
)可见“我”的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乃至刻薄寡恩,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
另一方面,“绿”虽被囚系,但却“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丝毫不为“我”的淫威而放弃“生的欢喜”,这种倔强的生命力“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在促引“我”去思考自然的不可战胜的生命伟力,使“我”敬畏而自责,“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承上启下,表明“我”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心灵深处的隐私,不加掩饰地袒呈!作者意识到“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罪过,并为此而愧疚,这些都说明“我”的善良的本性。
我们从中得到启示: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
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
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
(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的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爱的人。
)
(板书)
欢喜
爱恋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
占有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
控制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
释放
课堂小结:
作者满怀深情地书写北平的一棵长春藤,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
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规律总结:
托物言志的散文的阅读方法:联系背景,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分析标题,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抓住要点,体味细节。
布置作业:
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以一种情感或象征含义。
题目自拟,200字以上。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