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敕勒歌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探讨,感受诗歌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景。

2. 吟诵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结合自己的体验,把握诗歌的写景特色。

2. 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人对大草原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广袤的大草原,一起聆听一首穿越千古的天籁之音。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完成以下任务。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结合注释,掌握常识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以下要点:1.选自《杂歌谣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2.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乐府”是汉朝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成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

三、音视导入,学生自读同学们,大家从“北朝民歌”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呢?明确:《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名族的民歌。

提到少数民族,我们对于我们的民族兄弟还是不太了解。

因为他们有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记录他们生活的视频片段。

[师引导]他们有他们的语言,他们有他们的音乐,他们有他们的文化,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性格,他们有他们的家园。

曾经,他们是蛮荒、粗野、无情、落后的象征,了解了他们,也许,你也会深深的喜爱上塞北那一方土地!我们的预习任务是默写这首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默写。

(三名同学到黑板默写。

纠正错误,落实字词音形义)大草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在《敕勒歌》里你能读出来吗?下面,请你大声的阅读一分钟,然后说说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师将诗中出现的景物标上重读符号]四、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敕勒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敕勒歌,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敕勒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敕勒歌的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3. 敕勒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敕勒歌的歌词内容和音乐特点。

2. 敕勒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敕勒歌的起源、发展历程、歌词内容、音乐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敕勒歌的音乐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敕勒歌的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3. 实例分析:播放敕勒歌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环节:分组演唱敕勒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敕勒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敕勒歌的资料,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敕勒歌历史背景、歌词内容、音乐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分组演唱: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搜集的资料,了解学生对敕勒歌的进一步了解和兴趣。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敕勒歌与其他古代歌曲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讨敕勒歌中所体现的草原文化,了解敕勒人的生活习俗。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学习内容。

《敕勒歌》公开教学设计

《敕勒歌》公开教学设计

《敕勒歌》公开教学设计《《敕勒歌》公开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敕勒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低年级古诗教学既要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在遵循儿童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以读为本,采用随文识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通过古诗二十首的背诵对《敕勒歌》已十分熟悉,因此将重点放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想象画面上。

在理解诗歌内容时,采用诵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句的优美。

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在理解难词难句时,借用课文插图或课件图片来帮助直观感受。

例如在理解“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词语时,通过图片介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目标:1、会认“庐”、“笼”、“盖”3个生字,会写“苍”、“茫”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富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想画面等方式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草原的壮丽与辽阔。

教学重点: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富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想画面等方式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草原的壮丽与辽阔。

教学过程:一、听歌激趣,揭示课题。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壹五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争取机会,踊跃**。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敕勒歌教学设计精品4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精品4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一、歌曲导入: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二、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敕勒歌苍苍茫茫静(辽阔无边)草低见牛羊动(茂盛肥壮)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敕勒歌》的公开课教案范文

《敕勒歌》的公开课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敕勒歌》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一年级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理解《敕勒歌》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了解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难点:理解《敕勒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齐读课文《敕勒歌》。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课文韵律和意境。

3. 学习生词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模仿;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提问,巩固生词记忆。

4. 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学生齐读课文,巩固记忆。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敕勒歌》课文,加强记忆;2.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传统歌谣,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 课文朗读和背诵评估:检查学生对《敕勒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3. 生词掌握评估:通过提问和测试,了解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4.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抄写《敕勒歌》的情况以及了解其他民族传统歌谣的调查报告。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敕勒歌》的主题表演,如吟诵、舞蹈等,提高学生的表现力;2. 邀请有关民族文化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敕勒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3. 开展《敕勒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教学设计
襄城县双庙一中王世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理解草原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引入新课。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成群的牛羊。

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板书
二、朗读课文
导语: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下面同淡们的自由朗读,扫清诗中的文字障碍。

1、学生自由读
2、字词检测
敕勒川()天似()穹庐()
笼盖()见牛羊()
3、学生再读
4、找两名学生读
每名学生读完之后,由学生点评,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由点评的学生再读。

5、指导朗读
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要注意节奏(划出节奏)、重读的字(找出重读的字)以及音调的高低起伏(最后一句的读法)
6、师范读
7、生再读
8、男女生PK
9、师生齐读
(过渡语:读这么多遍,你感受如何?很美,就像歌曲一样,在古代它就是一首歌)
三、背景介绍
《敕勒歌》是我国在南北朝时流传在敕勒族的民歌,主要反映北方人的尚武精神、人民疾苦、风光景色等,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各有所获,下面根据诗歌的内容思考
1、《敕勒歌》都写了等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的图画,抒发了敕勒人的感情。

2、想象《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画面描绘下来。

五、语言赏析
过渡语:诗歌虽短,描绘的画面却如此丰富,情感如此真挚,可见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赏析方法: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句子包含的意境、句式等方面分析。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赏析: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草原的天高地阔、一望无际、浩瀚无边的特点,表达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

2、天苍苍,野茫茫
此句运用叠字,“苍苍”“茫茫”把草原的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形象的表现出来。

给人一种旷远迷茫的感觉。

3、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句写出了草原的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特点,看到这样的景色,人们不免生出一种喜悦感、生机感、悠闲自得感。

过渡:我还有一个问题,“诗中为何选择穹庐?诗中见到人了吗?为什么不写人?”
介绍敕勒族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

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答案:用此比喻,更能表现出草原人对家园的热爱;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草原辽阔极目远眺,天地混一,目之所及的天地相接处,天空好像垂下来,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高又亲近,充满着对草原的赞美。

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为了突出大草原辽阔无边、浩瀚自然的特点。

六、写作特色
1、句子短小,语言简练
2、运用比喻的修辞,亲切自然
3、动静结合,由远及近.
4、寓情寓景,借景抒情
5、画面开阔,色彩鲜明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诗歌选自,是时期的一首民歌。

2、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非常鲜明,请根据课文内容在每种景物前面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

天空草原
牛羊家乡
八、拓展提升
导语:谁不热爱自己的家园,用你的眼睛发现家乡的美,激起你对故乡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欣赏家乡的优美风景
九、布置作业
选取家乡的一两处景点,写一篇赞美家乡的文章。

十、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