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人们常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就是“模仿”或“拷贝”的同义词。

不仅如此,在传统观念中,作者和译者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角色,作者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处置自己的作品,而译者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权利,他只能跟在作者的脚步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只能如实地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更没有发挥创造性的自由。

近些年来,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

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这对于广大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译者的创造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列举了翻译中对译者创造性要求最高的七种情况,包括文化词语、特殊的句法结构、具有文化内涵的暗喻、习语、谚语、双关语和新造词、特殊的语音联觉效果等等。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原文中遇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所做的出色而灵活的处理。

请看例子: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22章,有这样一段近乎文字游戏的表达,幽默而不失词趣,可是,多年来成为了一个翻译难题,各路高手屡试不爽。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David Copperfield,XXII)这段文字其实是英语中的一种嵌字顺口溜,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说的人一般要讲六句话,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头一个字母都要一样(如上述文字都是以字母E打头的单词),如果作不上来便要受罚。

论翻译的创造性PPt

论翻译的创造性PPt
追求行文流畅和节奏感
在保持语言流畅自然的同时,还应追求行文的流畅和节奏感,使译文读起来更加顺口、有韵律感。
04 创造性翻译的影响与价值
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促进文化理解
创造性翻译能够将原作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 给目标语言读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异域 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打破文化障碍
创造性翻译能够化解文化冲突和误解,打破语言和 文化的障碍,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 和沟通。
翻译时应注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包括语言特征、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 以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
在保持原文语言风格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使译文读者能 够感受到原作的情感表达和氛围。
语言流畅自然
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为了使译文流畅自然,翻译时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避免生硬直译,使译文更加地道、易 于理解。
丰富语言学习素材
创造性翻译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素材和案例,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提高 语言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05 创造性翻译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翻译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语义误 解或信息丢失。
文化融合
通过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译者能够更好地传 达原文的意图和情感,实现文化融合。
感谢您的观看
风格再创造
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各异,译者 需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 风格特点,以使译作在风格上与 原作保持一致。
创造性翻译的实例
诗歌翻译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 ,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运用创 造性,再现原诗的意境、韵律和风格 。
小说翻译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精品源自数学科摘要:文学的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厡作者的意图艺术地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作者那样如身临其景,有同感同悟,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与可接受性必须符合以下及格标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遵守理解的合理性、文本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可接受性一、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文学翻译不是机械的去堆砌语言,而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能够领略异国风情和不同民族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已有的翻译实践表明,现有的文学翻译作品和文学翻译要达到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应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最新-文学翻译人员创造性思索 精品

最新-文学翻译人员创造性思索 精品

文学翻译人员创造性思索随着译者主体性及其地位的提高,创造性这一概念在翻译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的翻译研究并不鼓励译者的创造性,因为它与文学翻译重要标准之一忠实相矛盾,这里,忠实通常被认为是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对等。

近年来,随着解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和学科的兴起,翻译与创造性写作之间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很多学者倾向于将翻译看成一种创造行为。

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正在经历着创造性转向。

与此同时,忠实也被放到了一边,被迫让路给更为包容和更为现实的创造性叛逆沈明霞,2006,但所谓的创造性叛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对的肆意修改。

因此,忠实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并不太实用的翻译策略,只是一个幻影,植根于‘翻译是理想状况下的简单语言转换’这样一种错误的假设之上同上。

笔者认为,忠实的翻译应当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应当从单纯地忠实于的语言要素转变为忠实于的内容和精神。

一、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创造性的定义有很多,例如,将创造性定义为把知识和想法转换成一种新形式引自付瑛瑛25。

创造性来源于创造,《现代汉语词典》将创造定义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据此,翻译也可以被视作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将译本创造了出来。

在近来的解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和学科的影响下,翻译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在1998年出版的《翻译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将创造性定义为用新的方式组织现有观点,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涉及到大量的创造性,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来将原语文本中的现有观点组织成译语文本。

况且,如果将原文文本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译语文本就是解决的结果,相应地,翻译也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似乎比以上的定义要精确些。

方梦之在其《译学词典》中指出,创造性就是译者的主体性。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摘要]古诗翻译要求译者根据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韵、意完好地再现出来,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标签:古诗翻译;创造性;译者[一、概论在古诗翻译中,关于译者能不能进行创造性翻译的问题,许渊冲提出了另一种创造性的翻译理论,那就是译诗与原诗的创优似竞赛论。

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

”(许渊冲,2003)他主张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创作精神,译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诗,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自主性。

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与不定点等待着读者去补充,而读者的思想中又存在不同的先行结构与前理解,所以读者不同,补充的图景也各异。

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还是译作的创作者。

他们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以及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全新的译作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但同时译者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文本随意发挥,因为原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蕴,寄寓了原作者的某种情感。

译者的责任应该是把它们尽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译语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忠实的译语文本。

二、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达到与意境的和谐译文是原文的代替物,而不是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变原文的意思、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创造出译文。

诗歌有它比较固定的模式或内涵,翻译时,我们有时需要把诗歌原文中的意境传达出来,充分发掘出蕴涵于其中的美的因素。

明朝的朱承爵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陈伟,1997)这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在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译语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转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特征。

根据语境的需要还需进行必要的增减词,进行整体的变通。

如:刘方平的《月野》中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翻译的创造性。

我们将首先界定“创造性叛逆”的概念,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创造性叛逆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如增强译文的表达力、丰富译文的文化内涵等。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译的创造性。

我们将总结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独特且必要的现象。

这并非是对原文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融入自身理解、审美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叛逆,实际上是翻译者对原文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表达,使得译文在保持原文精神的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创造性叛逆体现在翻译者对原文语言、结构、风格、意象等多个方面的处理上。

在语言层面,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在结构和风格层面,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在逻辑和风格特点,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原文的精神和韵味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在意象层面,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对原文中的意象进行恰当的转换和再现,使得译文在保持原文意象的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审美体验。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体现了翻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然而,这种叛逆并非无章可循,它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以及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论文化因素与翻译中的创造性

论文化因素与翻译中的创造性

论文化因素与翻译中的创造性摘要: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就无法做到完全的忠实。

传统的翻译学在“忠实”与“叛逆”上的争论由来已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原文更好地为目标读者所接受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以鲁迅小说的英译本为例,对译者的创造性进行了探讨,以便对相关的问题有所启发。

关键词:翻译文化创造性原文目标读者1创造性叛逆翻译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

他说道:“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的参照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他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之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项崭新的文化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1987: 137-138)谢天振教授把创造性界定为“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把叛逆定义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1997:137)由于创造性与叛逆在翻译中互为因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的有机体,故也被叫做“创造性叛逆”(cre ative treason)。

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理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语言文化差异由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使译文与原文有一定的距离在翻译中并不少见。

如汉语中的歇后语和对偶、双关,如果直译成英语的话,肯定无法与原文的形式一样。

英语里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押头韵(sense and sensibility)和一些文字游戏“family”等于“father+mother+I+love+you”,要翻译成中文也并非易事。

同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和传统习俗,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如红茶英文里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对牛弹琴在英语里是“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而不是“to play lute to the cow”。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新与自我表达当我们探讨文学翻译时,我们不仅要语言的转换,还要其中所涉及的创造性叛逆。

这种叛逆性并非对原作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的创新和个性化。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者,理解,表达文学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新。

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允许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创造性叛逆的背景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布奇奥里提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会受到个人背景、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

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翻译者。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还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创造性叛逆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理解,从而使译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叛逆的结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鼓励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通过创造性叛逆,翻译者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意义和精神,还可以通过译文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视野。

然而,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随意篡改原作。

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仍需尊重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以避免对原作的误解或歪曲。

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翻译者应尝试找到一种既能表达原作精神又能体现自己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创造性叛逆还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翻译者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在总结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翻译策略。

它鼓励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从而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艺术。

之所以说它是一门艺
术,和翻译本身具有创造性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
的基础上,通过发扌车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和
再现。

旨在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与
意境风貌。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写道: “翻译与其说是出自原作
之生命,不如说是出自其生命的延续。

”。

“译者的任务,就是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翻译具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对原文进行随
意的更改和延伸。

翻译的创造性要始终以原作为依据。

因此翻译
中的创造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创造。

正如英国诗人莱德顿所比喻
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翻译的创造性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
(一)词义的延伸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在词典中的意
思放到另一种语言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翻译过来, 放到具体语境中,会出现意思不通的情况。

这时候就要求对英语某些词语的语义进行适度的延伸。

如以下的情况:
例1: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
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名词deficit 在词典上意思是“赤字”,“亏损”或“逆差”。

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显得很生硬,读起来很拗口。

因此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在句中译为“短缺”。

例2:The man was lured to north London house and secretly filmed in a compromising position with the woman.
这位男子被(一女人)引诱到北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

他与这个女子在一起有卿卿我我之嫌的情景被人偷偷地拍录下来。

英语中单词compromise 常常可以作“妥协”,“损害”讲,也可以表示“放弃”,“改变”,“修正”,“修改”的意思。

但是现代英语中频频出现如compromising position 一类的表达,使译者不得不费一点思量了。

将其译成“妥协的地位”,或者“损害人的地位”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样的翻译即便不使人误解,也常语焉不详。

其实compromising 在现代英语中做形容词用,常表示人“处于或暴露在某种瓜田李下或不名誉的境况之中。

”据此,译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大胆进行词义引伸。

二)语义的引申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冲突,需要译者绞尽脑汁。

译文要做到准确流畅,
可读性强,就要译者进行不地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意思上的调整。

具体如下:
例1:The Great Wall is China's supreme tourist trophy.
长城是中国最值得旅游者留念的一个景点。

Trophy 本身的意思是“奖品”,“纪念品”,或“战利品”。

但放在上述例句中,意思显然不通。

根据这个词语的原始意思,肯定和纪念有关。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其本意要进行适当的阐释和调整。

这样人们读起来意思也清晰明了。

例2: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n has avarenged about 9%a year ,transforming China 's economyfrom basket -case
to boomtown .
从那时起,中国经济的年增长平均都在9%左右,这使中国
的经济从瘫痪的境地变成了现在一派繁荣的景象。

英语原句中用了两个比喻,即basket -case 和boomtown,
原意分别是“失去四肢的人,”和“因经济快速增长而随之发展起来的城镇。

”在译成汉语的时候,译者必须要将以上两个比喻根据上下文的环境进行适度的阐释和转换,以便使读者读起来通顺,容易理解。

三、结语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延伸和转换,进行创造性翻译。

一篇好的文学性翻译,不仅是忠实于原文,还在于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翻译,把原作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传神而准确地再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