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课程设计
《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一、导言童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阅读启蒙的关键期。
为了培养学生对童年的理解和感悟,本教学设计将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互动的阅读体验。
以下是对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的详细描述。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培养学生对童年的理解和感悟;2.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4.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引入活动:童年回忆展示为了激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思考,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带来一张童年的照片或者绘画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或作品,描述他们童年时的快乐瞬间,引发其他同学的共鸣和回忆。
2.阅读活动:共同阅读《童年·我和我的祖国》选择一篇与童年有关的散文,如《童年·我和我的祖国》,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童年和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讨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对词语、句子等难点的理解。
3.写作活动:我的童年故事要求学生以“我的童年故事”为题,写一篇与自己童年相关的故事。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个重要的、令自己难忘的童年经历,并结合细节和感受进行描写。
教师可以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表达活动:说说童年玩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童年时的玩伴。
鼓励学生描述自己最亲密的童年朋友,并分享他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位代表来进行全班分享,并从中发现共同点和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艺术活动:童年插画创作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表达童年的记忆和情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童年插画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和灵感,如提供绘画素材、分享绘画技巧等。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童年场景或者回忆进行描绘,并在作品中展现自己对童年的感悟和情感。
童年教学设计(共7篇)

童年教学设计(共7篇)《童年》教学设计一、阅读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图书馆资,让图书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场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转变,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天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读书、说话、展示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鲜活的阅读替代教师对文本肢解性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和作家、作品对话,读出作者,读出社会,读出自己。
3、交流《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p ,并从中受到启发,珍惜生活。
4、通过阅读示例,使学生掌握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摘读法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享受读书乐趣,奠定自学基础。
三、课时设计:2课时四、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增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容量。
五、教学过程:一、读书方法指导 1.导入课程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也知道没有书的生活如同没有阳光,我们更知道读书可以让你披上美丽的光彩。
我更愿意把总理在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时说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了让我们自己充满希望,为了我们的民族充满希望,让我们共同走进教科书以外的书的世界,去共同感受课外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精彩!今天我们来谈一个轻松的话题——有关课外阅读的问题:“大家课外都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学生交流互动,谈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情况小结,出示板书:读书要有选择性——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作品读书要有目的性——启迪智慧、升华思想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阅读方法希望大家学习后都能够有所感、有所悟,更能有所行动!4、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童年》阅读教学设计

《童年》阅读教学设计第一篇:《童年》阅读教学设计《童年》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课内外结合,读完整本书。
2、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重点、难点:1、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2、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以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阅读层面。
教学前准备: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老师做指导,学生初步阅读《童年》一书。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二、导读教学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内容精要: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童年》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童年》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引言(简要介绍童年的背景和重要性)童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一个人形成人格和世界观的基础。
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感受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以《童年》这本书为教学资源,设计一堂以整本书阅读交流为主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共同分享和探讨书中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辨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书中主要人物和情节。
2.展开深入的讨论,探究书中的主题和意义。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三部分:预热活动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预热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让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经历,或者观看一段与童年相关的短视频,以便引发他们对童年主题的思考。
第四部分:整本书阅读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阅读整本《童年》。
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在阅读结束后组织一次讨论。
第五部分: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讨论问题:1.书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是什么?他们对你有什么样的印象?2.童年时期的经历如何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3.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和解读书中的信息?4.你认为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重要?为什么?5.如果你是书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面对其中的困境和挑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辩论。
第六部分:个人写作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可以以个人的方式写一篇关于《童年》的读后感或者书评。
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童年主题的思考。
第七部分:分享和总结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写作成果,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分享环节。
每个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者书评,并互相交流和反馈。
在最后的总结中,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一次简要的回顾,并总结学生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成长。
《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童年》这篇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以下是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
一、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童年》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关于童年的引入问题,引起学生对童年的思考和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
3. 教学步骤:步骤一: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童年》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让学生自主阅读《童年》,并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个人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讨论答案。
步骤四: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童年》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文本中的观点和人物行为进行评价。
步骤五:针对文本中的关键段落,进行重点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引导学生对相关段落进行感悟和思考。
步骤六:扩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童年相关的文学作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文学素养。
步骤七: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有关童年的文章,并进行互评和改进。
步骤八:结课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并进行思考。
三、教学评价1. 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 学生的写作作业,教师进行评分和点评。
重点关注学生对《童年》主题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利用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情况。
四、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童年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小王子》、《草房子》等,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
童年名著导读课程设计

童年名著导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选童年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特征及主题思想;2. 了解作者背景,认识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 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方法,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品味语言等。
技能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就作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2. 通过对名著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正义感和责任感;3. 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课程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以童年名著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乐于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童年》为例,选取该名著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和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品背景介绍:了解作者高尔基的生平及其创作《童年》的背景,把握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童年》中的主要情节,分析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及其与家人、朋友的关系。
3.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等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并探讨成长、亲情、友情等主题思想,认识其现实意义。
5. 文学鉴赏:学习并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作品背景介绍,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第二课时:情节梳理,分析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第四课时: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现实意义;第五课时:文学鉴赏,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说童年课程设计

小说童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说《童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背景知识;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创作的影响;3. 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小说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后阅读任务,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分享观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童年》,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增强审美情趣;2. 学生能够从小说中汲取正能量,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3. 学生通过感受作者的童年经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未来的积极向往。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小说《童年》为载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思维能力,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小说内容,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态度。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实现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童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 章节:小说《童年》简介- 内容: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小说背景2. 情节分析与人物关系:深入解读小说主要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相互关系。
- 章节:小说主要情节与人物分析- 内容:小说主要事件、人物性格、人物关系3.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童年主题,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感悟。
- 章节:小说主题思想探讨- 内容:童年主题、作者感悟、现实意义4. 文学手法鉴赏: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章节:小说文学手法鉴赏- 内容:修辞手法、文学表达、艺术特色5. 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童年》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童年》课外阅读教学设计童年是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时光,它承载了无数的回忆和成长的痕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与童年相关的文学作品,深入感受童年的美好与意义,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份《童年》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童年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与童年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1.理解童年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和体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分析文本,提炼主题和思想,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童年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童年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记忆。
2. 阅读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例如《小王子》、《童年》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并提前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3. 分析文本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提炼主题和思想,并讨论文学作品中对童年的描写和反思。
4. 同伴分享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和体验,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 创作写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童年回忆和体验,进行创作写作,如写一篇童年回忆录、写一篇关于童年友谊的故事等。
6.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进行同伴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讲解材料,介绍童年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2. 阅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在阅读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解读。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创作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作,并获得教师的反馈和指导。
5. 展示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自己的作品,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度,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不同样,珍惜好时光
——《童年》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一、提出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难忘的童年”主题,高尔基的《童年》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原型,写了童年时期的点点滴滴,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主题上与本单元主题契合,而且这部着作讲述的主人公经历命途多舛,多灾多难,但是他依然内心善良,保持生活热情。
推荐孩子们阅读这本着作,不仅可以领略故事情节的跌宕,感受人物的命运起伏,还可以从主人公身上获得自身成长中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二、课程目标:
1. 通过读书,对比主人公童年感受自己的幸福所在,珍惜童年美好时光。
2.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 通过阅读《童年》,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做批注,联系生活实际
进
行思考,列人物表等等。
4. 学习一些写作的手法,并积累文中的妙词佳句。
三、课程内容:
1. 了解作者高尔基生活背景。
2. 阅读书中的故事篇章。
3. 开展相关的活动;如:
《童年》导读课、《童年》读后感征文、《童年》读书手抄报评比等等。
四、课程实施:
1. 读书推介:
将《童年》这部着作介绍给家长和孩子们,与家委会商讨选定读物版本后,并提出阅读的计划和建议,之后家长和老师合作共同督促和指导孩子阅读此书。
利用每天晚上和周末写完作业的时间,还有在校的阅读课时间,组织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在两个月内阅读完。
附:导读课教案
《童年》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看作者简介、阅读导航、故事简介、目录部分,掌握整本书读书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运用。
2.通过读书中的相关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积累语言。
3.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整本书,学会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轻松读书
1.同学们你一定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能不能说一句你收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2.教师举例,请大家阅读: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作者:罗曼·罗兰
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作者:(欧洲)谚语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作者:富兰克林
3.通过刚才的了解,同学们一直坚持阅读。
今天和老师一起聊一聊你正在阅读的名着《童年》
二、共同研读,总结方法:
1.观察封面,说出自己的了解:图画告诉我们书本的主要人物是阿廖沙和他的外祖母。
还有简单的文字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学生齐读。
2.学会看图书简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小主人公()童年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首先是在三岁时(),在外祖父家里有遇见()导致外祖父让两个儿子分家。
当他的母亲回家时不久有了一个不成器的(),由于他()
导致家庭不幸。
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学校又因为()学校打算开除他。
外祖父和母亲相继(),他成了一位()的儿童。
当然小阿廖沙的童年也有自己的欢乐,你发现了吗
3.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说一说对高尔基的了解。
教师出示课件,师生共读进一步走进作者。
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部小说
4.看书目录,详细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目录中指导我们可以精读哪些章节,那些可以略读,这样有什么帮助
总结已经使用的读书方法;
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可以更快地进行阅读)
猜想和阅读结合图画和内容结合理解和现实结合
三、分析人物,了解形象
1.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猜测人物,并说一说通过前三章的阅读你对他的印象:
(1)“她胖嘟嘟的身体,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镜,鼻子上皮肉松弛,让人觉得非常好笑。
”(外祖母)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简单谈谈你对她的了解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2)“一天傍晚,他来看我,上身穿着一件金色的绸衬衫,下身穿着一条绒布裤子,叫上穿着一双嚓嚓作响的皮靴。
总之,打扮得很体面,像过节似的。
”
(小茨冈)他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能说一说他的故事吗你喜欢他吗
(3)“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走在最前面,步履如飞,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鼻如鹰钩,胡须是赤金色的,一堆小眼睛绿莹莹的。
”
这是谁(外祖父)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老师一直没有介绍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呢你会怎样介绍呢可以从文章中找一找,也可以自己给他设计一个名片,让大家认识他。
3.刚才我们通过回忆走进书中的人物,你还有什么办法了解他们
在前言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特色人物”,通过阅读我初步了解了主要人物。
这也激发了我想认识他们的兴趣。
四、片段欣赏,畅谈感受
1.这本书不禁故事情节离奇古怪,而且语言有特色。
读起来值得细细品味。
2.出示片段一:
“父亲穿着白衣,直直的躺在窗下的地板上,身子显得很长很长。
他的脚裸
露在外面,脚趾奇形怪状的张开着;那双时常抚摸我的手静静地放在胸前,手指僵硬地、微微地弯曲着;他那双带笑意的眼镜紧紧地闭住,看上去就像两枚圆圆的黑铜币;那张慈祥的面孔已然发黑,牙齿难看地呲着,模样十分恐怖。
”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汇报自己得到的信息。
你认为主人翁的父亲怎么了带着迷惑你一直读到哪里才知道真相能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说明读书有的时候回产生什么怎样解决怎样读书
小结:读书的时候经常产生问题,读不懂。
带着问题继续读就会有答案。
在回头读第二遍才能理解坐着的感受。
用你的理解大声朗读这一段话。
3.出示片段二:
“两个舅舅忽然站了起来,将身子探过饭桌,像疯狗一样呲着呀冲着外祖父大吼大叫,而且浑身哆嗦着;外祖父气得暴跳如雷,两颊也涨得通红,一边用汤匙敲着桌子,一边像攻击一样尖着嗓子大喊道:“滚出去!你们全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吧!”外祖母的脸扭曲了,痛苦地说:“老头子,全都分给他们吧,眼不见,心不烦,你也落得个清静,分给他们吧!”
谁还记得这个场面描写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这些分号在这里恰当的分别写了几个人不同的表现,你找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分享给大家。
4.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希望在以后把这些好习惯沿用下去。
五、假设推想,体验角色
1.如果你像阿列克谢一样把桌布染了色,你害怕谁发现为什么他的外祖父毫不留情地打了他。
你的心里怎么想的
2.快速浏览20—25页,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
3.从此以后阿廖沙怎么和外祖父相处的呢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故事吧!他的母亲陪伴他保护他了多久,以后遇到无情的鞭打怎么办
六、布置作业:
用你良好的读书方法坚持每天阅读1—2个章节,学会批注。
因为是外国名着任命比较难记,自己找出窍门记住故事的人物。
2 . 读书跟进
(1)阅读前两章《前往尼日尼》、《来到外祖父家》
思考问题:
阿廖沙在外婆家和谁的关系最亲密
阿廖沙表哥米哈伊尔狄萨莎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2)阅读第三、四、五、六章节
思考问题:
高尔基几岁开始就已经自食其力了呢
高尔基的两个舅舅为了什么总是相互争斗呢
(3)阅读第七、八、九章节
思考问题:
是谁让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呢
房客彼得伯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思考问题:
外祖父的染坊失火,外祖父推测是谁放的火
外祖母在阿廖沙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成果展示
组织《童年》读后感征文、主题手抄报评比、读书汇报交流课等
五、阅读评价:
(一)评价目标
1.能够了解作者高尔基的一些相关资料,以及《童年》这部着作的创作背景以及语言特点。
2.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文中的精彩故事篇章。
3. 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人物。
4. 能够结合文本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读书感受。
5. 能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6. 能够在读书的时候学会做批注、联系实际思考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
1.作者相关知识和《童年》创作背景以及语言特点。
2.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文中精彩故事章节。
3.联系文本谈自己对人物的看法。
4.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读书后的感悟。
5.读书过程中完成读书笔记,发挥自己创意配插图或做装饰。
6.办读书主题手抄报。
7.写读后感。
(三)、评价方式
1.开展读书成果展示课,根据大家对作者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语言精彩程度,评定A、B、C三个等级。
2. 根据大家交流读书感悟时,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读书感受的语言深入程度,评定A、B、C三个等级。
3. 组织进行读书笔记评比根据大家读书笔记书写认真程度以及创意配图的精彩度,评定A、B、C三个等级。
3.组织进行读书手抄报评比活动,根据大家手抄报的精美和精彩程度,评定A、B、C三个等级。
4.组织开展《童年》读后感征文活动,根据大家写的读书感悟文笔流畅程度和感悟深度,评定A、B、C三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