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10沪教版(2018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10沪教版(2018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10沪教版(2018秋)第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10 沪教版(2018秋)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九个词语。

能辨析“像”和“向”,并能正确运用。

2、预习课文,默读课文第9、10节,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2、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观看暴风雨片段,引入课题。

(出示中国台湾的暴风雨画面。

)师:就在今年的八月八日,“莫拉克”台风袭击了台湾,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咆哮着奔向台湾同胞的家园。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房屋在风雨中摇晃。

狂风呼拉拉地吹着,让人心惊胆战!在这样的情形下,你会怎么样呢?师:我也会像大家一样躲在房间不出门。

但是在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也袭击了英国。

学生交流。

(出示第一节)学习生字:罕、袭、泛、滥。

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有一个人却冲入暴风雨中!他就是16岁的牛顿!2、板书课题:19 牛顿在暴风雨中3、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台湾的暴风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暴风雨的可怕,继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在那种危险的情况下会怎样表现,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牛顿进行对比,产生疑问,增强求知欲。

二、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生交流。

(谁愿意解决这个问题)原来他是在了解风力。

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避而不及呢,可他却是冒着暴风雨在了解风力,你觉得牛顿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呢?三、合作学习,体会牛顿执著研究的精神。

1、自读课文,同桌讨论。

2、课文时怎么描写牛顿研究风力的呢?出示7节。

学习生字。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一课时:了解牛顿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牛顿的故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板书: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爱迪生的故事;•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学家?2.学习牛顿的故事(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了万有引力?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万有引力?–你们能想出其他类似的发现吗?4.分组汇报(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5.探究问题(15分钟)•提问:如果没有暴风雨,牛顿是否会发现万有引力?•引导学生思考:暴风雨是如何帮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暴风雨对万有引力的影响。

6.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了很多知识?7.延伸拓展(5分钟)•提问:你们能想象牛顿是如何做实验或观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牛顿,能发现哪些其他的自然现象?8.课堂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牛顿的其他成就,并写一篇简短的书面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牛顿的故事和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和逻辑推理的环节非常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9沪教版()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9沪教版()1

三上19、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和积累9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7、8节。

3、初步学习根据句子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做法,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2、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1、你对暴风雨的印象是什么?(可怕,灾害)板书:暴风雨。

(暴——书写指导)师:暴风雨真是太可怕了,人人避之不及!2、结合实际,引导质疑。

师:你会在暴风雨来临时做些什么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3、补板书:19.牛顿在。

(顿——顿左边的的最后一笔:竖提)师:可是有个人跟我们不一样,他偏偏要出现在暴风雨中,他是谁?简介牛顿4、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牛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暴风雨中,一起读读这个课题。

围绕课题提问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牛顿为什么出现在暴风雨中?这场暴风雨是怎样的?)二、初读课文,感受暴风雨的猛烈,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这场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我请10个小朋友来分小节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找找答案。

2、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3、现在谁能来回答,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雨。

找到句子中的词来描述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理解:罕见——近义词:少见,平时很少见到的特大——特别大袭击——乘敌不备时攻击,这里指突然来临,说明暴风雨的猛烈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4、指明同学读这句话。

(强调特大)全班一起读这句话。

5、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到受到这是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6、出示第1节: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附板书)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附板书)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附板书)【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篷、撑、脖、旷、扰”,积累“罕见、袭击、泛滥”等词语,区分“像”“向。

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跳是为了测量风力。

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

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到牛顿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学会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介绍牛顿的相关资料学生预习【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 2.教师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发生在牛顿小时候)学生齐读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3.交流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一想: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呢?他为什么这么做?用“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用“_______”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直入重点,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七节、第八节,交流反馈: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1.交流出示第七节、第八节的相关内容,理解“风力”。

板书:了解风力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

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2、“蓬、疯、撑”正音。

“蝙蝠”交流记字方法。

“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3.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测试风力呢?指名读,注意牛顿的动作。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预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4)互动交流: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价值观,强调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c.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道理?
提交方式:书面答案,下节课讨论。
4.语文实践:组织一次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如暴风雨、闪电等,并记录下来。
提交方式: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如暴风雨的成因、牛顿的科学成就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价值观。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自然现象——暴风雨的形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牛顿在暴风雨中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勇敢和坚定?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牛顿吗?他在科学上有哪些伟大的成就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牛顿的了解。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

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课题质疑、朗读学习中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背诵课文7、8小节。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

教学难点: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说说我们这学期积累到的描写风的词语。

学生交流。

2.媒体出示描写暴风雨的词语:暴风骤雨风雨交加风雨如磐狂风暴雨疾风劲雨小老师领读的形式读一下。

这几个词语都写了什么?板书:暴风雨3.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学生交流。

4.板书完整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学生读一读课题。

5.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检查预习,根据课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教师预设问题:(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2)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3)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干的?(4)牛顿为什么这样干?简单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2.昨天,我们预习过课文,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样。

媒体出示词语:罕见、袭击、泛滥、疯子、乱蓬蓬、斗篷、撑开。

小老师领读。

正音,强调4个后鼻音:疯、蓬、篷、撑;区分字形:蓬、篷。

三、深入课文1-4小节,知道暴风雨的罕见,感受人物心情。

(一)、知道暴风雨的罕见。

提出问题后,我们应该……那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1.轻声读第1小节,找出描写暴风雨特大的句子。

2.交流相关句子。

媒体出示第一小节。

随文进行词语教学,自主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重点抓“泛滥”。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意思。

(方法可多一点,如罕见找近义词、袭击联系上下文、泛滥查字典)3.集体朗读第一节,感受暴风雨的猛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这篇课文,能够了解牛顿的成长经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讲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成长经历;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表达对牛顿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课文内容,然后引入今天的课文《牛顿在暴风雨中》。

通过黑板上的图片或是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关键词,让学生对牛顿这个人物和暴风雨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2. 课堂阅读(20分钟)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一起读,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解读一些生词和难句。

读完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3. 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归纳每个人物的特点和故事背后的含义,并列举出一些学生感到惊讶和有趣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和互相交流。

4. 表演扮演(25分钟)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组成小分组,进一步鼓励他们扮演这些角色。

学生需要在10分钟之内准备表演,同时在表演之前需要将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特点还有内涵简要介绍一下。

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对于某个角色该如何演绎,如何提高表演的真实性。

5. 总结提升(10分钟)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简要地总结这节课学生们的收获和表现,同时询问学生们对于这个故事有哪些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他们的见解和观点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课堂回顾,让他们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收获,巩固他们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稿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稿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3.预习下一课内容,提前了解课文背景和生词。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主要生词和短语,中间展示文章的情感线索和关键情节,右侧呈现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分析。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记忆。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尚需引导。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有趣的故事和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游戏和互动学习。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开始形成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但需要教师持续的鼓励和指导。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稿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讲述了伟大科学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强调了牛顿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坚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主要知识点包括:理解故事背景,掌握生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在xxxx》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指导掌握“暴”的字形。

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

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难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师:请你先来看段录象,待会儿,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看到的这场暴风雨。

板书:暴风雨指导字形:暴
2.交流
随机解释“泛滥”:出示:泛滥泛滥就是指江河的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

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
3.引说:
出示:罕见、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洪水泛滥、房屋倒塌这是一场 (1)
(罕见的)暴风雨。

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出示词卡理解:“罕见”的意思就是“少见”。

这样来势汹汹的暴风雨的确是难得一遇。

4.用屏幕上所给出的词自己来连贯地说说这场暴风雨吗。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

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5.出示第一节。

师:公元1658年的9月3日,英国也遭受了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出示:第1节板书:罕见
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自己读读,注意读出这场暴风雨的罕见和来势汹汹?(指名读)
6.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7.小结,揭示课题。

师: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补充完整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23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

齐读课题。

二、学习质疑,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执着、勇敢
1.反馈预习
(1)请大家来自由读读课文,尤其注意屏幕上出现的字词的读音。

出示:词语
第2页
(2)开火车读词。

字形辨析、分析结构:xx、篷出示:xx松
(3)指名分节读课文,
2.引读第1—3节,感受弟弟、妹妹们的惊慌。

出示: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当特大暴风雨来临时,大家都会躲在家里。

的确,你看,牛顿的弟弟妹妹……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起来……(指导读出担心、惊慌的语气)
3.默读5—8节,整体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师:那牛顿到底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呢?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5-8节。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
交流:板书:跳、乱跳、像个疯子般不停地、了解风力
4.尝试质疑。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
交流:板书:问题
5.重点学习第7节,通过释疑,了解牛顿这样做的原因。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在这样罕见的暴风雨中不停地跳?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请你好好读读第7节,将这一小节一字不差地读清楚。

1)指名读第7节,谁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
交流:板书:向着风向上跳、背着风向上跳
①理解“向”:这里有两个“向”字,可它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

“向着风”的意思就是……(面对着风、迎着风)那“向上跳”的意思就是……
第3页
(朝上跳、往上跳),来,请大家一起向上跳。

②谁能用其他字来替换这两个“向”字,用一句话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牛顿有时候迎着风朝上跳,有时候背着风朝上跳。


③播放:光盘中的媒体在罕见的暴风雨中,人们躲都来不及,可牛顿却不停地跳着。

让我们来看看媒体,感受当时的场景。

④风呼啦拉地刮着,牛顿不停地跳着。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

这回请你在看的同时,注意听我的配音。

待会儿,要请你学我的样子来说说。

播放:光盘中的媒体
你看,在暴风雨中,牛顿有时候身子背着风跳,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时候身子向着风跳,每跳一次,也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几次,他一起跳就撑开斗篷,样子像只蝙蝠。

⑤播放:光盘中的媒体配合录像,自己来说说。

特别注意看清牛顿跳的方向。

⑥播放:光盘中的媒体谁能借助媒体,也来介绍一下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样跳的?
2)从中不难发现,牛顿在这罕见的暴风雨中并不是在乱跳,而是为了……(了解风力)加箭头
6.引读第8节:出示:第8节
牛顿当时看似像疯子般地不停地乱跳。

然而,实际上,他每跳一次,都做着认真的记录。

他真的疯了吗?……
是呀,牛顿这样跳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风力,请你用更加肯定的语第4页
气回答我。

xx真的疯了吗?……
7.引读第9、10节:
暴风雨中,风向、风力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牛顿只有不停地跳,才能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他刮多远。

这情景,也让正在焦急寻找
牛顿的妈妈看得一清二楚。

当时,牛顿的妈妈……风一阵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

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

她……她想……
8.引读5-7节,体会牛顿的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师:的确,表面看,牛顿是被风刮跑了,然而这是他……(心甘情愿)的。

出示:“心甘情愿”解释条选择“甘”的字意
原来,牛顿只是对于这么罕见的狂风充满了好奇,即使头发……出示:第6节(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他还是在自觉自愿地有时候……出示:第7节他并不是真的被风刮跑了,所以在“刮跑”上加上了……(引号)。

他为了了解风力,在罕见的暴风雨中不停地跳,显然也不是乱跳。

所以,在这也要加上……(引号)。

加引号
9.交流读文感受。

师:如今,我们已拥有了精密的仪器来测量风力,然而在当时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对风力到底有多大充满了好奇的牛顿即使冒着危险,也心甘情愿地在实践中探究。

你能结合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举动说说牛顿给你的印象吗?
(暴风雨这么危险,牛顿却不害怕,我觉得他很勇敢。

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次次地跳,认真记录,说明牛顿对自己地爱好很执着。


第5页
三、总结课文
牛顿对待科学就是这样执着、勇敢,最后,在研究领域获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

课后,请你们将牛顿留给你的印象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

并上网查找一下相关资料,从中摘录几条牛顿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

板书:23、xx在xxxx
罕见向着风向上跳
(像疯子般不停地)“乱”跳
↓背着风向上跳了解风力
第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