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部分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条文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条文考点汇总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百病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2阴阳天地——万物之上下;阴阳——血气之男女;万物之能始:左右——阴阳之道路;水火——阴阳之征兆;3阴阳属性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4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5消长平衡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冬至到立春)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夏至到立秋)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是阴阳双方在相互消长的状态中彼此相互作用,保持着稳定性。
6互根互用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
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7相互转化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8偏盛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9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中医基础理论》原文考点总结

2006-5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 的是:【心神】
考点
肺 生理功能
脾 生理功能
肝 生理功能
肾 生理功能
原文
真题对比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
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 2004-9/1996-7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变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可 2001-8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孤 2005-14 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此为:【阳中求阴】
199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
间存在着:【互根互用】
情较轻浅。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 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节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吾兄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三、 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一、中医阴阳学说
1、中医阴阳学说,即所谓的“五行阴阳”:金、木、水、火、土五
行之中,木金水火土的阴,金木水火土的阳,以此呈现出“阴阳并用,互
生互克,相生相克”的概念。
2、“阴阳之气相生相克”,即阴阳气互相抵消,相生相克以调和身
体的自然生理功能,以及达到调节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3、“一阳生三阴”,即以阴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升起、旺盛、凋零,它们都被赋予了三种不同的元气来完成阴阳之气的克补,以达
到身体的机能平衡。
4、中医五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医认为人体受四季更替及五行
的影响,对身体有不同的变化,在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四季更替和五行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养生之道
1、“二十四节气”:中医认为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学说最有力的佐证,每个节气均与特定的生理功能及养生药膳有关,如果能够根据二十四节气
的变化,合理安排膳食搭配,就可以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2、中医认为宜忌用药:宜用温补的药物滋润肺阴,忌用寒凉的药物
刺激肝阳;宜用温甘的药物调节肾阴,忌用苦辛的药物刺激脾胃。
3、平衡营养:中医认为,稀疏的膳食可以增进体力,但不宜过于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划分《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原文真题对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体“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指出阳以阴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长平衡)】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2002-2/1996-127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2007-1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1990-7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2007-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考点阴阳相互转化的含义阴阳偏盛偏衰阴阳的学防说治指导疾病原文真题对比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互用】“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孤 2005-14 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阴不生,独阳不长” 。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
此为:【阳中求阴】199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2008-3/1995-2/1994-128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据是:【阴阳互根互用】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2009-2/2006-2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无阳则阴无以生。
”根互用】2004-2 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1997-99 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1993-99 气和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和互用关系】1993-100 寒和热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 (ji) 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2000-14/1998-14/1997-13/1990-3“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阳病治阴】《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1999-1/ 1995-1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虚阴盛】1999-13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是指【阴病治阳】1994-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主要是指:【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阳】2002-3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考点五行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制化乘侮五情相胜心生理功能原文真题对比法则,是指:【阳中求阴,阴气得复】2010-81 根据五行归类,肺之变动为:【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变动2010-82 根据五行归类,脾之变动为:【哕】2001-75y u ě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变动为脾之变动为:【哕】2001-76 心之变动为:【忧】忧(言语吞吐,反复不定)。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变动为2000-73/1996-73 肝之变动为:【握】哕(干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变动为咳(肺气上逆)。
2000-74/1996-74 肾之变动为:【栗】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变动为栗(战栗)。
”1999-3 在五脏变动中,正确的描述为:【①肝之变动为握;②心之变动为忧;③脾之变动为哕;④肺之变动为咳;⑤肾之变动为栗】《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2008-4/2001-121/1994-1五行相乘,是指:【①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这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②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关系所作的很好说明。
2003-2 五行相侮,是指:【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五行学说认为,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如清·徐2007-3 《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大椿《难经经释》说:“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2006-3 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情较轻浅。
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必甚”,是指:【子病犯母】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
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2005-3 《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能深入,故为微邪。
”病及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2000-2 在情志相胜的关系中,正确的描述为:【①悲胜怒;②怒胜思;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③思胜恐;④恐胜喜;⑤喜胜忧】情胜情”之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1995-75 心为:【生之本】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1995-76 肝为:【罢极之本】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 ,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995-10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心主神志】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考点肺生理功能脾生理功能肝生理功能原文真题对比《素问·调经论 62》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2006-5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息利少气。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
志的是:【心神】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2009-82 肺为:【相傅之官】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者,相傅(备注:肺为水之上源)之官,治节出焉” 。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痿论》说:“肺者,脏之长也”;《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说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全2005-106 《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的含义是:赖脾的转输与散精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①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②脾能转输水谷精微;③脾气散精,上归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