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出塞》赏析
出塞 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出塞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字词释义:①塞:险要处,边关。
②关: 关口,要塞。
③但使:只要。
④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⑤飞将: 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⑥教:令,使。
⑦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⑧度:越过。
⑨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第一、二句揭示历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出征万里的将士至今没有一个回来,诗人借用历史的变换,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及百姓生活的艰苦。
诗的第三、四句借对李广的追忆表明诗人的殷切期盼:如果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绝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这两句诗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关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语带讽刺,表明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知识链接: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
李广擅长骑射,作战英勇,战功卓著,他长期带兵驻守边疆,有效阻止了匈奴人南侵,保障了汉朝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在卢龙城担任右北平郡太守时,匈奴惧怕他凌厉的作战风格,称他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出塞》古诗解析

《出塞》古诗解析《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作品,通过描绘战士奔驰出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和对战争的思考。
本文将对《出塞》古诗进行深入解析。
第一段:诗歌背景介绍《出塞》是王昌龄创作于唐朝的一首古诗,诗歌主要描述了战士们奔驰出塞的壮丽场景。
这首诗描绘了蓬勃的战斗气氛,以及边塞士兵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唐代士兵对保家卫国的忠诚和勇敢。
第二段: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出塞》古诗共分为四句,采用七言绝句的格式。
王昌龄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对秦汉历史的向往,使整个诗歌更具历史感和厚重感。
此外,有像“人生如逆旅”这样的隐喻,意味着人生充满艰辛与不可预知的变故。
第三段:对每句诗句的解析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揭示了古代文明的壮丽景象,也通过历史隐喻形容当时的社会,寓意深远。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通过“长征”一词的使用,表达了战士们无畏艰险的决心与坚持。
第三句“但将醉眼看云起”,表现了战士们迈向敌阵的坚决与勇敢,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的乐观与希望。
最后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通过对边塞道路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第四段:诗歌背后的意义与主题《出塞》这首古诗主题鲜明,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与致敬。
作者通过描绘出塞战士们远征的过程,表达了对壮丽景象的赞美,同时也呼唤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这首诗歌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的敬佩与尊重,并且警示后人要珍惜和平,不忘国家边塞的无私贡献。
第五段:《出塞》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出塞》这首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象,塑造了古代边塞士兵的英勇形象,同时展现了他们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诗歌通过句句押韵、修辞手法等手段,使整体氛围紧张而庄严,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思索。
《出塞》这首古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王昌龄不朽的诗作之一。
第六段:结尾总结通过对《出塞》古诗的解析,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王昌龄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与赞美。
王昌龄《出塞》诗意解析

王昌龄《出塞》诗意解析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表达壮志凌云、抒发豪情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王昌龄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诗意。
首先,从诗歌的题材来看,《出塞》以北方边塞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战士离开家园,奋勇出征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北风凛冽、边塞寒冷的场景,表达了作战环境的艰苦和残酷。
诗人通过对北风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同时也凸显了战士们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诗中通过描写战士们的壮丽气概,展示了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诗中提到“胡尘满城飞”、“征尘暗沙际”,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奔赴战场的英勇场面。
诗人在描写战士的过程中,既表现了他们的悲壮和激昂,又表现了他们的顽强和坚韧,使读者感受到了战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诗中还融入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提到“胡虏几人还”、“四方有无路”,表现了诗人对战争所带来的无尽杀戮和破坏的痛心。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呼吁和平,倡导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宁的理想。
第四,诗中还体现了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诗中提到“亲戚朋友尽冯唐”、“关山度若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家园的眷恋,表达了对亲友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温情和深情。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通过对北方边塞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士英勇无畏的赞美,抒发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园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破坏的反思和思考。
通过这些诗意的表达,诗人呼吁人们追求和平、珍爱家园,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爱国情怀。
总之,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具有深刻诗意的作品,通过对北方边塞战争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园的眷恋。
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呼吁人们追求和平、珍爱家园,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破坏的反思和思考。
王昌龄的《出塞》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四年级语文上册素材-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后两句诗追思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思项羽呢?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在乌江自刎。南宋统治者却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者的无耻行径。
知识点
01
我会读组词
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
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06
问题归纳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二、多音字
sài 边塞 塞 sāi 塞住
sè 阻塞
jiàng 少将 将
jiāng 将来
huán 归还 还
hái 还是
jǐ 几个 几
jī 几乎 茶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三、形近字 塞(边塞) 赛(赛跑)
秦(秦朝) 奏(演奏)
催(催促) 摧(摧毁)
醉(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碎(破碎)
雄(英雄) 难(困难)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 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
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古诗三首》 预习指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①龙城②飞将③在,不教④胡马⑤度阴山⑥。 [注解] ①但使:只要。 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 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 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四、课后问题点拨。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
会到什么?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醉卧在沙 场 上,也请你不要笑话, 自
古以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 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 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 我们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家庭 家破人亡,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出塞》赏析

《出塞》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
其中,没有一个作品能够比得上《出塞》更能代表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这首由千百年前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情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思考空间。
下面将从主题、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对《出塞》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要关注《出塞》的主题。
诗歌以西域兰州城外的边塞情境为背景,赋予了这首诗以深刻的意义。
主题紧扣着“壮志未酬”的边塞守军,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士兵的深沉敬意和关怀之情。
在古代中国,边塞是国家的屏障,保卫着祖国边疆的安宁。
而诗中的边塞士兵更是以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国家的脊梁。
通过对边塞士兵的表现,诗人传递了对忠诚和勇气的崇高赞美,唤起了读者们的爱国情怀。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出塞》的结构。
整首诗共分为三个句子,每个句子以“郡马”开头,这种结构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凝练而深入。
第一句“郡马”意指国家军队,这个片段描绘了边塞士兵在骏马的驱使下,不畏艰险,毫不犹豫地踏上守卫边疆的道路。
第二句“白日”以边塞士兵面临敌寇的场景为主线,运用了生动的色彩描写,展现了边塞士兵在刀光剑影之中的勇敢和坚韧。
第三句“黄河”以黄河为景,表达了边塞士兵忘我奉献的精神和自恋的情怀。
整体的结构设计巧妙,既贴切地表达了主题,又使得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更具活力。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出塞》的语言。
诗中的字词简练而精确,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整个诗歌流畅而饱满。
例如,“黄河”形容了边塞戍卫使命的崇高;“鸟官南飞”描述了边塞戍守的远离家乡,舍生忘死的精神;“四边辐辏”的艳言绮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无尽自豪和自觉。
这些字词不仅使得诗意更加深远,也透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思考。
总结起来,《出塞》这首诗无论在主题、结构还是语言上都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诗人通过对边塞守军的描绘,抒发了他对祖国和边疆的关怀与敬佩。
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力,使得主题得以更好地体现,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士兵坚守岗位的坚韧和勇敢。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精选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译文及赏析篇1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出塞》赏析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
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
“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
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
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
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
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
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
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
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