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5章+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经济学课件第5章

城市经济学课件第5章
• 公共住房政策按照作用的生产消费环节不同分为 需求方政策和供给方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体系
公共住房政策
需求方政策 补人头
租金补贴
购房补贴
供给方政策 补砖头
补贴建房
直接建房
住宅政策及其市场效应
• 1、增加公共住房供给政策效应:抑制房价
价格 (元)
H1 H2
价格 (元)
12000 10000
m h
s
20000



21
城中村居住状况
• 居住环境差,缺乏独立和尊严 居住空间狭小; 无独立卫生设施; 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缺乏; 无居住权保护 (房屋安全无保障)
• 对未来不抱有信心和希望
22
23
24
25
全国大部分大城市正在大规模开展 排斥流动人口的城中村改造
北京市海淀区北坞村改造
2019/10/22
26
住宅质量
N
边际成本
边际效益
(住宅质量每 提高1单位增 加的月租金)
PP
住宅质量
5.搬迁住房的两大要素
(1)收入提高搬迁
高搬迁成本,当U2-U1大于搬迁成本时,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发生搬迁
其他所 有商品 (元)
收入提高时预算线
A1
j
k A2
A0
i
U2
U1 新预算线
初始预算线
初始效用U0
Q1
Q2
住宅质量
• 住房过滤模型理论可以从微观角度对住房市场的结构性问 题进行定量分析, 较真实地反映住房市场特别是住房保障 体系的运行机理。
过滤模型主要用于住房保障和住房福利领域的研究。用于 新建公共住房与过滤旧房屋维修成本之比较,并探索住房 保障制度的优化途径。

城市经济学 第5章

城市经济学 第5章



2、城市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生产要素投入量及其变化 (资本、人力、土地 等资源) 生产率及其变化(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 规模与聚集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结 为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运动。因此,对于城市经 济增长的机制,一般理论均从需求和供给这两 方面予以考察。
(二)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青岛现有国家级经济园区5个,即青岛经济技 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 加工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各种省级园区9个。 十几年来,各级各类开发区已成为青岛经济增长 极和吸引外资的主要阵地。2005年,全市省级以 上开发区共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08个,实际 利用外资14.86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40.67%。各 类园区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阵地。
面粉

船舶
发动机
铜 汽车
忽略了内部增长驱动力有可能是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的 事实。如政府公共支出、城市内技术进步 在某些情况下,当地活动可能是城市收入增加的关键因 素,以及城市基础经济多元化趋势。大城市的增长
2、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
城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I/O模 型)在城市经济中的应用,由W.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 理论发展而来, 该理论基础来源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思 想,也属于需求指向的理论。 投入产出模型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运用线性代数工 具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 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安排预算计 划。 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 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 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
乘数效应
简单例子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 • • • •
三、城市的特征 1、聚集性 2、创新性 3、市场性 4、开放性
第二节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 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 1、概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 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 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 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 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 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100 200 400 500 1000 1400 乌干达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阿尔巴尼亚等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汤加等
国 家 和


1500
20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 2、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 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 标准为2000人。 •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 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首 府为城镇) •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业 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城市经济学第五章

城市经济学第五章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 人力资本水平在城市间的变化 • 从1980—2000年,大都市居民中拥有高等学历的人 口占比呈增长趋势; • 城市之间高学历人占比的差异变大,并呈现继续变 大的趋势。
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 工资增长的替代效应 • 工资增长导致企业用其他投入替代劳动 • 工资增长的产出效应 • 生产成本的增长=>产品价格提升=>产出下降; • 产出的下降导致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 简单假定:劳动时间固定;劳动参与率固定; • 向上倾斜:工资差异导致迁移
• 一个城市的工资上升导致劳动力迁入 • 公里1:增长的城市通常通过高工资来抵消高的生活成本。
• 弹性(生活成本,总就业规模)=0.2 • 弹性(工资,总就业规模)=0.2 • 弹性(劳动力供给,工资)=5.0
预测总就业规模的变化
• 总就业的变化=出口部门就业的变化乘以就业乘数 • 表5-1中大都市各类产业的就业乘数 • 就业城市方法的局限: • 用于预测城市劳动力—需求曲线水平移动的方法并 不能获得均衡的就业变化量; • 该方法更关注就业岗位忽视了人均收入; • 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对出口部门的需求。
谁获得了新的工作岗位
环境质量与就业
• 环境政策减少劳动力需求; • 税收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价格;
• 产品价格提高减少了产出,从而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
• 环境质量提高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污染税和就业分布
• 无论是污染行业还是清洁行业,征收污染税导致工资下 降
• 污染行业:工资下降节约的成本不足以抵消了征收污染税增加 的成本;因此劳动力的需求下降; • 清洁行业:工资下降导致生产成本更低,因为会增加劳动力的 需求。

城市经济学整理

城市经济学整理

▪绪论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城市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都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

正如商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促使现代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一样,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在西方国家,一般是以美国学者汤普森发表的《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先导性学科:1、古典区位论2、土地经济学兴起的原因:1、空间经济学的分化汤普森的城市发展阶段:出口专门化阶段;出口综合体阶段;经济成熟阶段;区域中心城市阶段;技术—职业精湛化阶段2、专门的研究组织的出现▪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

1936年,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带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一、城市经济学的内涵1、国外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

2、国内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一般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我国学者早期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观点,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城市学课件(2011第五章——城市功能及其作用)

城市学课件(2011第五章——城市功能及其作用)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张信晖
白雪
伴随着经济发展,一定区域内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 息流通过各种方式汇集于城市,经过城市的优化组合产生了能 量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各种功能。而城市 功能的发挥过程,实质上是城市与外部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 交换的过程。因此,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又是 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互动过程。
广义的城市功能包括职能和机能两个方面,是城市各种生产、生
活、服务和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的总和。 城市的功能综合体现了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总职能和总机能。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张信晖
白雪
学术上,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有着不同的界定:
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学派认为:城市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环境,
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
样的地理条件,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城市存在。
石油城市、煤炭城市、钢铁城市、林业城市、旅游城市等,
主要是由城市及其附近的自然资源决定的。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自
然资源,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城市。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张信晖
白雪
1.4 城市各功能间关系
城市各功能间的关系、作用强度、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
即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又随着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阶段的不同,动态的发生着变化。
城市之外地区为主要作用对象。
城市的主要经济功能可以称为城市的对外经济功能。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张信晖
白雪
城市的辅助功能是主要指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功能,如建设 各类基础设施,提供各类生活设施、营造城市文化环境等。
城市辅助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为本市居 民提供生活、工作的保障,所以可以称为对内经济功能。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 城区(urban area)具有相对高人口密度的区域,本定义反映美国状况,世界的定义:人口密度高+产业以非农业为主。

2. 大城市地区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城区和附近在经济意义上与这个核心结为一体的邻近社区,包含乡村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1.B2.D3.D三、多项选择题1.ABC2.BD四、填空题1. 城市化地区包括中心城市和城市边缘。

2. 城市边缘是中心城市外围的城市化地区。

3. 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教育和犯罪五、判断说明题1. 错。

包含乡村地区。

2. 错。

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3. 对。

城区产业以非农业为主,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1. ⑴大部分区位选择的问题涉及城市;⑵城市经济也与城市中区位选择有关;⑶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城市2. ⑴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⑵城市内土地出租和土地利用;⑶贫困和住房的空间因素;⑷地方政府的支出与税收。

七、论述题⑴大部分城市问题是相关的:许多问题有相同的根源,一些问题能够造成其它问题的恶化;⑵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⑶大多数城市问题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一、名词解释1.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2.一国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他国,那么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3.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4.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二、单项选择题1、A2、B3、D4、A5、A6、C7、A三、多项选择题1. ABC2. ABCD四、简答题1.农业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可以供应城市居民;比较优势足以弥补交通成本,使贸易可以产生;运输规模经济使市场更有效率.2.A专业化技能提高:熟能生巧时间缩短:无须转换时间B要素的最小效率规模3.A.本地化经济(当地化经济)——本土化、国产化B.城市化经济五、论述题1、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基础性的:商业服务(银行、保险、房地产、印刷、运输……)公共服务(公路、学校、消防……)2、劳动力市场共享:整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各个行业关联度小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稳定。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一)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根据城市输出产业的就业人数B,城市非输出产业就业系数α决定了为城市输出产业配套的产业 就业人数N1=αB;而城市增长的就业乘数λ,决定了城市的全部就业人数:B+N1+N2=λB;城 市消费(非就业)人口数则由城市输出产业就业人数的就业乘数λ和广义抚养系数γ共同决定: e=λγB;而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系数β在广义抚养系数γ的基础上决定了为全城提供共同服务的产 业就业人数:N2=λ(1+γ)βB;最后城市总人口:P=λ(1+γ)B,是依存于城市输出产业就业容量 的城市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的总和。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二)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用Yu表示城市的总收入,Cu表示城市的消费量,Iu表示该城市的总投资水平,Gu表示城市政府的支 出,Xu表示城市向其他地区输出的商品,Mu表示城市从其他地区输入的商品,城市的总需求方程及 其总需求各构成部分的决定式形式如下:
业量之所以被作为测度城市经济增长的指标源于两点:一是就业量与人口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 应关系;二是就业量在外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考察 如下的生产函数:
Y=f(L,K,T)
图3-1 城市生产的经济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要点:
供给基础是指城市内部供给方面是城市增长的决定因 素。城市经济的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城市经济 增长的决定因素; 供给基础由城市内部初始资源储备和吸引城市外部 额外要素能力来反映。

P
S1
S2
D1 0 Y1 Y2 城市经济的供求分析 Q

供给基础的计


2、城市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生产要素投入量及其变化 (资本、人力、土地 等资源) 生产率及其变化(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 规模与聚集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结 为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运动。因此,对于城市经 济增长的机制,一般理论均从需求和供给这两 方面予以考察。
(二)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简单例子

若每1000美元的销售(假设两个部门相同)提供一个就业机 会,则, △B=100, △T=250 △T/△B=2.5 (△B+ △A )/ △B=2.5
(就业乘数=收入乘数)
(100+150)/100=2.5 (非基础部门销售收入150000)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小于基础部门每个工 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大于收入乘数; 如 1个/500美
简单例子

某城市的地方消费倾向(m)为0.6, 则,收入乘数=1/(1-m)=2.5 若△X=100000,则,△收入=100000*2.5=250 000 若每1000美元的销售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假设两个部门相 同), 则, △B=100, △T/△B=2.5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小于基础部门每个 工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大于收入乘数;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大于基础部门每个 工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小于收入乘数。
(1)投入-产出表反映出城市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关联
产出 计算机业 0 400 0 1000 600 2000 电子元件业 300 0 0 600 100 1000 地方商业 150 0 0 2000 350 2500 家庭 180 0 2500 0 920 3600 出口 1370 600 — 0 — 1970
2、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经济增长状况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出现持续 增长时期,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职业、地域) 增长方式变化(供给 需求) 收入分配格局改变(需求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变动 城市政府的作用(职能转化) 运行环境变动
(二)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政策及其评价 制约因素 外部因素(经济体制转换、人口和 劳动力管理制度、城市化等) 内生因素(城市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 基础设施、人力资本) 1、城市开发区政策 城市开发区是以城市为依托,以实行一定开放 性政策为特征的特定地域。 城市开发区类型多样,作用不同。 政策绩效评价:
二、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政策及其评价
(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状况与制约因素
1、传统体制下的城市经济增长状况
强制高积累 重化工业快速推进的工业化 低人均收入水平和平均化分配 高积累率和低消费率 倾斜式增长结构(城市重化工业自我循环) 工业部门收入 的高增长和农产品剪刀差 国家集中大量经济剩余而居民可支配剩余极小 城市经济增长受到计划体制下政治因素的巨大影响
投入 计算机业 电子元件业 地方商业 劳动力 进口 总投入
总产出 2000 1000 2500 3600 1970
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是根据国民 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投入来源和产品的分配去向排列而成的一张棋 盘式平衡表,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和相互依赖关系。
(2)乘数及其变动
收入乘数=1/(1-m) m=地方消费边际倾向 则,△总收入=△出口销售X收入乘数 就业乘数=△T/△B T=城市总的就业数 B=基础部门的就业数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 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 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第五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经济增长理论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涵义与测度
(一)城市经济增长命题的提出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涵义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 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就业量,人均国民收入) 2、测度指标提出的理由
面粉

船舶
发动机
铜 汽车
忽略了内部增长驱动力有可能是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的 事实。如政府公共支出、城市内技术进步 在某些情况下,当地活动可能是城市收入增加的关键因 素,以及城市基础经济多元化趋势。大城市的增长
2、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
城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I/O模 型)在城市经济中的应用,由W.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 理论发展而来, 该理论基础来源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思 想,也属于需求指向的理论。 投入产出模型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运用线性代数工 具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 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安排预算计 划。 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 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 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

(100+300)/100=4

就业乘数>收入乘数(2.5)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大于基础部门每个工 作机会的销售量,就业乘数就会小于收入乘数。如 1个/1500 美元 (100+100)/100=2 就业乘数<收入乘数(2.5)


乘数的计算——区位商方法
区位商,是表示城市经济中某一行业的产出中用于向城 市域外出口部分所占的比例。 城市中某一产业就业量 /城市总就业量 区位商(LQ)= 全国此行业就业量/全国就业总量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评析
评析城市经济增长政策,不仅要看其对于特定城 市的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要就全国或大区域来 看,这些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在全国和区域 经济中作用的发挥起到什么影响。
1、公共政策是有效的、有益的。 2、补贴和优惠政策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 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有零和、正和、负和博弈。 3、企业关闭政策有效性要视其外部成本与外部效益的比 较而定。
(2)由投入-产出表直接计算各产业的乘数,其乘数的实质
是任何一行业最终需求变动所引致的全部各行业产品需求 变动的程度。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产出表实际隐含着一系列线性方程。 I/O模型分析首先要将投入—产出表化为一个投入系数矩阵。
投入系数矩阵
计算机业 计算机业 电子元件业 地方商业 劳动力 0 0.2 0 0.5 电子元件业 0.3 0 0 0.6 地方商业 0.06 0 0 0.8 家庭 0.05 0 0.69 0
2、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产业结构 趋同和不协调 政策绩效评价: 3、点轴开发政策 理论依据:不平衡发展战略,循环累积 因果理论等。 政策绩效评价:
案例分析:(1)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2)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
珠江三角洲各市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地区 珠三角 高新技术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轻纺化高技术、新能源与环保技术、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技术、海洋工程、精 细化工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轻纺化高技术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 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轻纺化高技术、新能源与环保、精 细化工
青岛现有国家级经济园区5个,即青岛经济技 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 加工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各种省级园区9个。 十几年来,各级各类开发区已成为青岛经济增长 极和吸引外资的主要阵地。2005年,全市省级以 上开发区共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08个,实际 利用外资14.86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40.67%。各 类园区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阵地。

就业量与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 就业量在外部条件不变前提下,与城市的经济 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生产函数 Y=f (L, K, T) 技术水平不变时,T为常数,设K=g ( L ) Y=f [L, g ( L )] 城市经济模型中的经济基础模型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
(一)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江门 肇庆 惠州 东莞 中山
1、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外高桥保税区一景
外高桥保税 区商贸区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自1990年正式 全面启动,在10年里其建设已经初 具规模。全区由上海陆家嘴中心区、 花木文化行政城市副中心区、金桥 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5个分 区和一个航空港(浦东国际机场) 组成。其中,陆家嘴中心区规划总 用地1.7平方公里。以金融贸易、办 公等内容为主,辅以商业、文化、 旅游和居住功能。
需求指向模型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 济增长动力的模型,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 分析城市经济发生增长的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
1、城市基础模型(Export Base Model) 理论要点:
(1)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的划分
基础部门是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从 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非基础部门则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消费而生产的 部门。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外部(本国或 国际市场)向本市的基础部门提出需求,本市基础部 门又向本市非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取 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率,这一比例越高则 城市经济增长率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