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敬人-谈书籍装帧设计

合集下载

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艺术化设计观

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艺术化设计观

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艺术化设计观分析了吕敬人的艺术设计观念、特点与风格。

分析他的设计观形成的原因,指出对未来书籍设计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标签:书籍设计艺术化设计观吕敬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成员,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早年学习中国花鸟画,有深厚的书画功底。

1978从事美编工作。

1989年留学日本,师从浦康平教授,学习书籍设计。

1998年成立“敬人设计工作室”,任设计总监。

他继承与发展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吸取中国传统书籍艺术精华和工艺技术之长,设计制作出一批批精美的书籍作品,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并多次在国内国际的比赛上获奖,成为中国书籍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还编、译、写过多本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著作,被公认为是中国内地书籍设计界的第一人;同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辟了一条具有浓郁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书籍设计道路。

在多姿多彩的中国图书市场竖起了一面崭新的旗帜!一、熔铸于书籍创作的艺术化设计观艺术个性的多样化使得每个设计师有着不同的思考和信息传达的方式。

其中, 理念的驾驭是书籍设计好坏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好的书籍设计观念的形成取决于设计者的修养及审美取向,优秀的设计师力求用其审美情趣影响读者。

而审美情趣反映在设计的书籍作品上又是其观念的外化形式,吕敬人通过书籍设计作品的审美取向诠释了他艺术化的设计观念。

1.象征性和隐喻性的造型语言他的书籍设计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原书稿内容的需要用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手法表现人性化和情趣化的内容,让阅读者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喜悦或感动。

《赤彤丹朱》的设计是象征性表现得非常充分的最好例证:封面上没有具体图像,却到处充溢着朱红色,以略带拙味的老宋书题文字巧妙排布成窗形图案,字间的空档用银灰色衬出一轮红日,有力地象征了红色年代的人文氛围,显得遥远而凄艳。

通过隐喻性图式、色彩、符号暗喻原著所传达的人文信息和内容,同时也阐释了书籍形态难以言表的意味和气氛和构成。

从吕敬人书籍创作谈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从吕敬人书籍创作谈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吕敬人书籍创作谈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20120410lIIllIIUIIIIIIIIIIY2118832中文摘要自吕敬人先生引入“书籍设计"概念至书籍形态学理论的不断深入,书籍的形态设计越来越受到设计者们的关注,书籍设计现已发展成为视觉传达的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近几年在我国的书籍市场中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书籍作品,这对于书籍设计者是一种激励。

长期以来,书籍的设计停留在装帧的层面上,只是表皮的装潢,内容形式上没有变化,千篇一律。

直至1996年才由宁成春、吕敬人、吴勇、朱虹四人举办了书籍设计四人展,并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新概念,改变了书籍设计滞后观念。

吕敬人对于形态的理解是“形态,顾名思义:形,则为造形;态,即是神态。

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书籍形态的设计,是一个整体的设计:首先,书籍不仅仅是书籍设计者独立的设计过程,而是著作者、出版者、编辑、设计者、印刷装订者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工程;其次,还是从书籍的封面到环衬、扉页、目录、正文、文字、图像、每一个符号或线条以及书口、书脊乃至工艺流程和材料选择等都成了书籍形态的重要流程。

就书籍的构造来说,书籍是三维立体的“构筑物”;它的造型由封面、封底、书脊等多个侧面组成的立体空间形态;同时,内部结构也构成三维视觉形态。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也注入了时间概念,在翻动书的过程中产生动态之美。

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方便的阅读,在功能中体现审美,提升书籍文本所追求的精神诉求。

如今信息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书籍形态设计越来越注重美妙语境,呈现出图形化视觉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形态书籍。

关键词:吕敬人、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FromMr.LvJingren’Sintroducingtheconceptof‘‘BookDesign’’totheunceasingdevelopmentofbookmorphologytheory,moreandmoredesignersbegintopaygreaterattentiontothebooks’formdesign.Bookdesignnowhasdevelopedintoanindependentartcategoryonvisualexpression.Inrecentyears,thereappearlotsofoutstandingliteratureworksinthebookmarketinChina,whichservesasastimulationtothebookdesigners.Foralongtime,bookdesignisstuckinthelevelofbindingandlayout,onlysomesurfacedecoration,theformandcontentbeingunchangedandallinthesamekey.NotuntilNingChengchun,LvJingren,WuYongandZhuHongheldthebookdesignexhibitionin1996andraisethebrand—newconceptof“BookDesign'’didthebackwardperceptionofbookdesigngothroughitschanges.LvJingren’Sunderstandingtowardformisthat“form,justasitimplies,isacombinationofshapeandmanner.Aperfectfitofbeautiesoutsideandinsidemakesthevividartisticcharmscomeintobeing.’’Thebookformdesignisawholepackageofdesign.Firstofall,bookisnotmerelyaprocesssolelyaccomplishedbythebookdesigners,butthecooperationandteamworkwiththeauthor,thepublisher,theeditor,thedesigner,theprinterandbookbinderinvolved;additionally,everydetailsrelatedtobooks,includingthebookcover,theringline,theflyleaf,thecontents,thetext,thecharacters,theimages,everymarksorthelineaswellas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bookestuaryandbackboneeventheprocessflowandmaterialselection,altogethercomposetheimportantproceduresinbookdesign.Inthecaseofbooks’structure,bookisa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itsmouldisathree—dimensionalspatialformconstitutedbyseveralsidefacesincludingthebookcover,thebackcoverandthebackboneetc.;inthemeantime,thestructureinsidealsoconstitutesthethree—dimensionalvisualform.Thetimeconceptisalsoinfusedinthemodernbookformdesign,which,intheprocessofturningbooks,cangeneratethedynamicbeauty.Theultimateaimofbookdesignistoofferconvenientreading,embodytheappreciationofbeautyinitsfunctionsandpromotethespiritualappealwhichthebookandtextpursue.Nowinsuchainformationerawithits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inginhighspeed,modernbookdesignpaysmoreandmoreattentiononthewonderfulcontextformwhichdemonstratethegraphicalvisuallanguageasandthebooksofnewthemainmanifestation.KEYWORDS:LvJingren,modernbooks,form,designcreation引言引言(一)选题的原因书籍是一个相对静止,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传媒形式。

书籍设计十议

书籍设计十议

书籍设计十议作者:吕敬人发表时间:2004-6-23 8:27:11I混沌与秩序◆经常有那种赞赏画家的褒词:灵感一到、茅塞顿开、大笔一挥,佳作、杰作、惊世之作即兴而来,这未免是有些夸张之辞。

但就画家而言,他们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感性的冲动和情感的喷发,加之日积月累的功力来创作成功的作品,画家的潇洒此一招实令设计家们羡慕不已。

◆设计家的创作过程没有画家那么浪漫。

他们讲究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识的整理、精密的计算、整体的把握、工艺的运筹……一系列有条理有秩序的运作。

一本书的装帧虽受制于书的内容,但决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表包装,设计家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近似在演出一部静态的戏剧。

◆当读者阅读一本理想的装帧书籍时,不仅受感于第一瞬间刺激,而更可以长时间地品味个中意韵。

从秩序有臻的理性结构中引伸出更深层更广瀚的知识源,创游一番想像空间,这就是书籍设计家重新设计信息,或者说对书的内容注入“致变”的意识,用设计语言进行书籍美学的再创造理念的成功之处。

◆优秀的书籍装帧家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渗透,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学会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

◆绘画之感性、设计之理性,两者既体现混沌与秩序的相对性,又具互补的同一性,不过前者更强调热喷发,后者更重视冷处理罢了。

Ⅱ书籍的形态◆形态,顾名思义:形,则为造型;态,即是神态。

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书籍形态的塑造,并非书籍装帧家的专利,它是著作者、出版者、编辑、设计家、印刷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也是书籍艺术所面临的诸如更新观念,探索从传统到现代以至未来书籍构成的外在与内在、宏观与微观、文字转达与图像传播等一系列的新课题。

留住阅读温柔的回声——《艺术启蒙》小记者专访书籍装帧设计家吕敬人

留住阅读温柔的回声——《艺术启蒙》小记者专访书籍装帧设计家吕敬人

留住阅读温柔的回声——《艺术启蒙》小记者专访书籍装帧设计家吕敬人大咖零时差艺术圆桌 书带给人的感动,不只是纸张的触感、淡淡的墨香、精美的装帧,还有那其中蕴含的时间的痕迹。

“敬人工作室”就是一个让阅读和时光瞬间变得柔软的捕梦之乡。

从“藏书斋”式的室内设计,到“顶天立地”的木质书柜、不规则形状的超大圆木桌、各类装帧精美的书刊、一盆“虎尾兰”的摆放……文化味儿渗透在这个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室的每个角落。

在这弥漫着咖啡香气的空间里,你将随时与艺术不期而遇:看看一本书是如何设计出来的,然后渐渐进入“天人合一”的阅读状态,享受一段悠闲时光,不亦乐乎!照片里的他——吕敬人老师慈祥平和,一笑起来眼睛像月牙。

真正见面后,我才发现他比想象中更博学、更谦逊。

“纸”与“书”在他的生命中散发着太耀眼的光芒,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他借助各种媒介的书籍设计,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问他为什么走上书籍设计的道路?答案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好书,与众不同;美书,留住阅读。

文/李信菲、小鱼仔吕敬人“大奖堂”2003-2011年《中国书院》等十一部作品获“中国最美的书”奖;2009 年《中国记忆》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2012 年《剪纸的故事》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银奖。

李:我之前看过您很多书籍设计作品,最让我好奇的是《梅兰芳全传》,裁口竟然包含梅先生的两幅完全不一样的照片,这个主意您是怎么想到的? 吕:以前我们设计书,就只是设计封面。

其实呢,书是一个整体,是一座六面体的方方的“建筑”。

一本书有封面、封底、书脊、裁口,还有“天”和“地”。

你拿到一本书,不仅仅要看书的封面、书里面的内容,裁口处也是很重要的阅读面!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梅兰芳先生,他不仅仅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他与喜剧大师卓别林和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的交往被大家津津乐道。

所以我希望这本书的设计也能配合“全传”,能够把他的戏剧舞台与生活舞台充分地展示给读者。

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

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

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与2014年4月16日下午原创摘要:吕敬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的书籍设计作品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书籍设计的进步。

本文在全面阐述了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和特点,然后在结合我国书籍设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书籍设计吕敬人当代书籍设计书籍设计就是对书籍的开本、装帧形式、封面、腰封、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及工艺等进行的艺术设计。

书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每一个时代的书籍设计都有着一定的时代特色。

文艺类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由于文艺类图书宣扬的是民族文化,因此,文艺类书籍的装帧设计,体现的就是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

从这个角度上说,书籍设计的效果其实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层次和境界。

但是,随着书籍设计发展进步到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书籍设计终于体现出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状态,不同的书籍设计者已经可以设计出风格不同的多种书籍设计样式。

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风格,就是诸多当代书籍设计风格中最为成熟、影响最大的一个。

一、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概述二、1、吕敬人生平概述吕敬人教授,出生于1947年,现就职于清华大学美院,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书籍设计家。

他的书籍设计作品,不仅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更曾经多次在国际上斩获大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书籍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早在1981年,吕先生就以其自主设计的《蛇类》一书的书籍封面,获得1981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封面设计优秀奖”;在1986年,吕先生设计的《生与死》的书籍封面,还曾经斩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封面设计银奖”。

在此之后,吕先生的设计逐渐成熟,到了1995年至1997年期间,吕先生斩获的书籍设计大奖更多了,尤其是在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上,他设计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夺得“整体设计金奖”,他设计的《黑与白》夺得“设计金奖”等。

论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

论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

论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摘要】吕敬人作为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界的主要领军人物,其设计了大量的书籍作品,这些作品中都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设计风貌,并被界内人士称为“吕氏风格”。

本文将试图从吕敬人的设计自然观、设计人际观和设计物用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解析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

【关键词】吕敬人;设计自然观;设计人际观;设计物用观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决定其艺术思想的基础便是其对“艺术观”的认识。

中国传统设计的思想基础理论告诉我们,对“设计者”、“设计受体”和“服务对象”设计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三者关系的思考,能体现设计艺术家的“设计观”。

吕敬人的设计思想毫无疑问也体现了其对待“设计者”、“设计受体”和“服务对象”三者关系的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表现为其个人的“设计自然观”、“设计人际观”和“设计物用观”。

一、吕敬人的“设计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怎样看待一切自然现象的基本思想观念。

“设计自然观”,就是设计思想范畴内的设计者关于如何看待自然客观现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设计观点。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设计自然观”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思想变革,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影响至今。

传统“自然观”中包括了“我”与“物”两部分主要内容。

其中儒、释、道三派对“物”一方面的认知基本相同,都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皆有规律、互相影响。

然而,在对“我”这一方面的认识却存在差异,儒家强调人的主观世界与社会秩序的建立,强调自我意志的体现;佛家强调“四大皆空”,认为人本身也是“身外之物”;道家认为人从属于自然,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无为”。

在中国,人们的自然观念时而近儒、时而近佛、时而又近道,可以说是在其间自由的徘徊着。

中国近代尤其是书籍设计受外来影响仅有百年的历史。

“五四”以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新思潮,西洋的装帧之风随之吹进中国。

20世纪30年代,鲁迅将日本的书装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了中国,丰子恺也将“装帧”一词从日本引进到中国,使中国的装帧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向前继续发展。

吕敬人

吕敬人

吕敬人:书籍设计应当整合出版人、编辑以及设计师之合力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奖日前揭晓,文物出版社的《中国记忆》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为此,《设计•中国》特对《中国记忆》的设计者吕敬人做了专访。

吕敬人简介:吕敬人(1947.8—) 上海人。

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师从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起接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不仅在国内国际的展览、比赛上获过不少金奖,而且还编、译、写过数本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著作。

设计•中国:祝贺您的作品《中国记忆》获奖,您能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作品与奖项的有关情况吗?吕敬人:首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是奥运会期间中国举办的一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精品汇集展。

这个展览是为了奥运会的举办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把各省所有博物馆里最重要的文物聚集在一起,在首都博物馆进行展出。

为了这个展览我们做了《中国记忆》这本书。

这本书的出版是希望大家通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回顾,更多的关注、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中国记忆》的概念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展示和图书的形式,让更多中国人和海外人士留下深刻的记忆。

其实并不是说这本书的设计有多新的创意,而是因为书本身的价值不错,才使得该书有很好的发挥,并且受到读者欢迎。

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得奖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书中图片非常精彩。

这本书的印刷由国内一流的雅昌彩印集团来完成,使书的质量把握得到一个保障。

雅昌对于图像和书籍形态的把握,以及印制工艺都是非常严格的,并且有自己的定位。

使非常精致的图片得以还原,把中国几千年文物的精彩一面充分的展示给读者和观众。

第三个原因大概是书籍设计概念贯穿整体设计的过程。

因为装帧往往只重视表面的装扮,但是书籍设计概念应该是一个从装帧、版面编排到编辑设计的整体概念。

所以在设计的一开始,我们在编辑设计方面和首都博物馆的编辑人员有很好的默契配合沟通,把文本、图像、编排以及传达形态结构,以及整体运行过程和设计同步进行。

沟通的魅力——浅析吕敬人书籍装帧中的沟通功能

沟通的魅力——浅析吕敬人书籍装帧中的沟通功能

170文化长廊沟通的魅力——浅析吕敬人书籍装帧中的沟通功能王蔷 景德镇陶瓷大学摘 要:通过对吕敬人先生书籍装帧作品的剖析,来研究如何升华书籍装帧的整体,内在和物化的整个过程,进而使人与书进行更好地沟通,达到和谐。

关键词:人与书;沟通;吕敬人作者简介:王蔷(1993-),女,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170-02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唱、喊、叫等方式都在进行语言表达,无论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还是生存需要,这些都需要进行沟通。

同样的,人与书也需要“沟通”,或是中外文明的交流,或是现代与过去的穿梭体验,再或是无限知识的获取都需要人与书籍的“沟通。

就如,吕敬人先生所说:“人与书是不断对话的,他是一个动态的阅读行为。

”吕敬人先生是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插图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成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副主任,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

吕敬人先生多次获得国内外书籍设计大奖,他独特鲜明的设计风格和附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理念,使他成为中国书籍装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书籍设计师之一。

从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装帧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能完整的掌握书籍的信息,用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去铸造书籍,他的书籍装帧设计使读者怦然心动,还能使读者通过视、听、触、闻、味不同的感官去体验书籍等魅力,去与书籍沟通。

然而缺乏“沟通”的书籍设计,容易产生矛盾、误解甚至是厌恶。

而书籍装帧设计师的责任就是使人与书更轻松,更简单,更有趣的进行无障碍交流,这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人与书的内容沟通,人与书的精神沟通。

如何将书籍装帧设计进行演绎并表达的更简、更易、更趣地与人沟通,是书籍设计者不断追求的设计使命。

从整体构造、物化表现、物化过程三个方面就能够体现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巧妙的使人与书进行无障碍全方位的沟通。

一、与书籍整体构造的沟通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接受信息的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敬人-谈书籍装帧设计2011-02-21 11:14:57来自: 张艾米(做快乐勇敢坚定勤奋的小青年)吕敬人书籍设计欣赏/photos/album/44727303/吕敬人简介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师从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起接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不仅在国内国际的展览、比赛上获过不少金奖,而且还编、译、写过数本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著作。

获奖作品:1981年《蛇类》获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封面设计优秀奖;1984年《秦一世、秦二世》文学插图入选捷克斯洛伐克国际插图展;1986年《生与死》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封面设计银奖;1995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获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整体设计金奖,《黑与白》获第四届书籍装帧展区设计金奖;《三S之行》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书籍装帧金奖;1997年《书籍形态学探议》获全国第三届书籍装帧研究成果金奖。

编、译、著及主要设计:1992年编著《日本当代插图集》(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1993年编译《菊地信义装帧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96年合著《书籍设计四人说》举办吕敬人、宁成春、朱虹、吴勇书籍设计四人展(中国出版社);1996年担任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五十卷《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总设计。

1998年担任一百卷《中国文化通志》总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编著《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1998—1999年分别参加华人设计百杰展,台北华人书籍设计名家邀请展,韩国亚洲设计家艺术作品展等。

担任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展评委。

获奖2000年北京国际平面设计大赛获优秀CI设计奖2002年获中国十大杰出设计师奖2002年《敬人书籍设计2号》获第十四届香港印制大赛书籍设计意念奖2003年《中国书院》获第十五届香港印制大赛冠军奖、全场大奖,《少林寺》获特种装冠军奖,《怀珠雅集》纸类包装冠军奖2003年《中国书院》获第一届“中国最美的书奖”2004年《范曾谈艺录》、《对影丛书》获第二届“中国最美的书奖”2005年《天边的彩虹》获第三届“中国最美的书奖”论著2000年著《敬人书籍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著《敬人书籍设计2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著《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编《书中梦游》(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04年编著《翻开——中国当代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著《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合著《现代平面设计与制作实用手册》(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6年合著《在书籍设计时空中畅游》(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著《书艺论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02-21 11:20:42 张艾米(做快乐勇敢坚定勤奋的小青年)吕敬人:让书和读者去恋爱「书房主人」吕敬人,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

他能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始终追求由表及里的书籍整体之美的设计理念。

编著有《当代日本插图艺术》、《敬人书籍设计》、《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等作品。

家庭图书馆,儿时的阅读天堂吕敬人家里弟兄五个,他排行老幺,5兄弟年龄阶梯都只差一岁。

小时候家里条件好,身为收藏家的父亲给置办了一个家庭图书馆。

5兄弟在小图书馆里还忙着组织了好些演出会,做木偶戏、表演小魔术、还有小折子戏。

弟兄5个从小就开始了快乐阅读,后来果然都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为了让图书馆名副其实,吕家的图书馆可是对外开放的,几个兄弟自己做了借书卡和登记表,里弄里的小孩子们争着来借免费书看,而吕家5兄弟也在这个过程中过了一把签收的瘾。

作为出生在解放前的吕敬人,在那个书籍贫乏的年代,能有书看,还有家庭图书馆,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

古典书是少不了的,还有一套《福尔摩斯全集》,是5个男孩的挚爱。

给小吕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是《万象全集》,那是上海老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包罗万象的书,有散文有随笔有艺术有评论。

新华书店,书籍匮乏年代的寄托“文革”时吕家被打成黑五类,所有的书都被烧光拿光了。

之后,吕敬人来到了东北农场的兵团,师部有个新华书店,书店只允许师级以上的干部看书,里面的很多书还是内部出版的,几乎有全部的世界名著。

于是吕敬人想方设法,通过书店内部的人偷偷地把书一本本借出来看。

包括《悲惨世界》、《莫泊桑全集》在内的名著都是他那时候读的。

那时本是文化的控制期,但是吕敬人却在边疆看了很多好书,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连连表示这样的遭遇实在奇特。

关于这个师级新华书店的故事还有更为奇特的,某天书店突然着起了火。

吕敬人抢着进去救火,火当然是要救,不过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拿着麻袋进去拎书了。

火灾中,很多书都被烧毁了一部分,留着也无用,全被吕敬人捡回去了,尽管书上还带着煳味儿,但是吕敬人觉得,只要里面的文字还在,就是好书。

“那次捡到好多好书啊,英国的、美国的、拉美的,一下子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富翁。

真的,那次火灾我有点儿幸灾乐祸,有点儿用心不良。

”那次的抢书经历在吕敬人的读书生涯中颇为珍贵,很多残破的书被他留到了今日。

杉浦康平,书籍设计的引路人以前吕敬人也曾经是个文艺青年,喜欢看文学作品,也有过喜欢王安忆、张抗抗、王朔、张爱玲的时候,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就觉得热血澎湃。

那时的年轻人喜欢谈政治谈抱负,有一本书对那会儿的吕敬人影响很大。

这就是1969年出版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但是也是当时的禁书。

那时我们甚至会偷听苏联电台,但是今天我对政治慢慢地淡漠了。

”文革后,时代发生了变化,搞美术创作的吕敬人觉得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青春,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学习。

不过学习的方向却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对文学艺术的泛泛了解,变成主攻设计学。

专业上对他影响颇大的一本书是杉浦康平的《造型的诞生》。

“这本书启示我们到传统历史中去挖掘我们所生存的重要的一些图形的来源。

自从1999年引进以来,学过设计的人可能都看过这本书,它启示我们来挖掘历史传统和如何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并运用到我们实际的设计中去,是对视觉图形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现在他看的都是关于编辑学、设计学、符号学等跟专业有关的书,文学书看得很少了,吕敬人自己说可能是年纪的关系,觉得时间太少了,要抓紧时间补充自己。

《怀珠雅集》,尽显书籍设计内涵与多数书籍设计者不同,吕敬人不光设计书封,他更希望参与到书籍内页的设计中来。

在自己设计的图书中,吕敬人尤其钟爱《朱熹千字文》,他说这其中的1000个字是基本文字,表达了一种文化理念,同时自己设计的这本也是朱熹写的最大拓本,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大、这么多的文字拓本,所以自己第一次看到就特别兴奋。

翻开《朱熹千字文》,遒劲、粗犷的字迹仿佛从纸上立起来,镶嵌入一个古老的石碑,似乎让人感觉到当年篆刻人手上的力度。

这是吕敬人在设计此书时,刻意寻找的感觉:“《朱熹千字文》原来是刻在石板上的,有一种刀劈斧斫的感觉,我希望人们能从设计中体会到这种力度,触摸到它的纹路。

”在内文设计中,他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加以强化,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上下的粗线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扩张与内敛、动与静中取得平衡和谐。

吕敬人把此书还挂在了房间走廊的墙壁上,足见其喜欢的程度。

听说不少外国人都慕名前来购买。

还有一套小书也颇有几分意思,叫做《怀珠雅集》,一共5本,介绍的都是过去收藏家和文人的藏书票。

“但是单做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它没有阅读价值,于是就将一些关于藏书、买书、看书的只言片语编在每一页上。

本来出版社仅仅想出本画册,但是我觉得第一年轻人对藏书票并不了解,第二藏书的功能体现在阅读之中,所以必须把读书的趣味,读书的享受让大家了解到,那才是真的书的内涵,所以这本书设计完了,它的内涵扩张了,远远比做一本画册的阅读价值高。

”《老父百岁》,让书籍多了感情色彩设计出无数美丽书籍的吕敬人,既有像《梅兰芳全传》这样的曾获“中国最美的书”奖项的知名作品,也有不为人知仅仅内部赠送的如《老父百岁》这样的作品。

2000年,为中国青年出版社设计《梅兰芳全传》的吕敬人,除了自己编选图片,使一本纯文稿的书变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外,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切口”:将书端在手中,向下轻轻捻开时是梅兰芳的生活照,向上捻开时是他的舞台照,“这才是梅兰芳一生的写照。

”轻轻一翻间,就仿佛翻过了梅兰芳的一生,“切口”生出的形式美感,也同样浓缩了内容的精华。

父亲100岁时,寿宴上,吕家5兄弟送给大家的礼物是一本名为《老父百岁》的自制书籍。

每个兄弟都写了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庭的感情。

文革时,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兄弟们怨恨过父亲,这些都在书里有所提及。

很多人看了此书都很感动,吕敬人觉得是因为里面的东西是真实的。

很多人想要公开出版这本书,家人都没同意。

在吕敬人看来,书籍是一个带有情感的事物,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在阅读过程中能得到许多享受。

他认为做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装潢去美化,而是让读者喜欢,去阅读,饶有兴趣地去阅读。

“我其实就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架一座桥,是媒人,让书和读者去恋爱。

”现在电影电视对书籍的冲击力很大,很多人愿意选择直观地去接受一些东西,但是从书籍设计的角度去看,这是一件好事,书的形态,对书的传播,它的方式方法上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要做出独特的、有创造力的书才能给读者享受。

(来源:新京报)> 删除•2011-02-21 13:40:37 张艾米(做快乐勇敢坚定勤奋的小青年)以下摘于“超平面华人设计网”专访———————————————————————————————超平面华人设计网黄英姿:您的很多作品也都获过“中国最美的书奖”,在您的心中认为什么样的书才称得上最美的书?吕敬人:最美的书,首先应该是内容好,它能够有它的价值,不是表面的装饰,一个有趣,一个有益!读来有趣,受之有益,这就是一本好书。

什么叫读来有趣?这本书一定是从视觉从翻阅从阅读的过程领受里面趣味盎然的特征,不仅仅是它有清晰的文字,它有疏朗的排版,有风趣的视觉语言,它有翻阅过程中的兴趣点,还有纸张的质感,所以我在<书戏>里提出了两个概念,一本好书它就是一出戏,看一出戏从封面到外在,到里面到扉页环衬目录隔页进入正文引文,排版当中的注释图解,说明文,哪怕是一个点,一个符号,一个页码,它都是一个角色。

所以设计师要关注信息传递的任何一个细节,所以我称之为书戏,书就是一场戏,你要当一个导演,要当好一个制作人。

第二个戏就是玩,游戏。

我们希望是能教育大众,感动大众,是寄予一种轻松的心情传递给读者,在玩的趣味当中得到教育,得到收益,让人流连忘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