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日本文学与研究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
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
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
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
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
近年来,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并被广泛翻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篇1浅议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摘要:标题是书的灵魂,是读者第一眼看到的有关书的部分,所以标题的翻译对于整本书的出版是至关重要的,在日本文学作品汉译的过程中,标题翻译出现了诸多现象,从而造成了误译,就这些现象作者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标题汉译误译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标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日语是日本所特有的,虽然语言由中国传入,但在语音及语义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语言在当时由中国传入,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国文化的影响,语言的语义及性质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研究来考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对翻译文化的受容过程中语义所发生的变化。
笔者认为这具有较深的研究意义。
中日两国的交流从文学开始奠定基础,书籍的翻译就成为重中之重,乃至今日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播的作品数量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但随着历史社会的进步,从最初听闻到如今的观看,许多日本当地的土产社会文化我们也能从电视上了解到,于是电视的传媒给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便利,那么文学作品也好,电视作品也好,因为两国语言的差异,必须通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本书如何,书名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标题的翻译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翻译出好的标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一中日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经济上的往来、历史上的借鉴及科学上的共同研究都给中日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文学上的影响主要还是靠文学作品的互译来得以诠释的。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遵循一个流程:编写、矫正、投稿、印刷、出版发行,这是在本国发行,如果要以另一种语言在其他国家发行还要经过审核,翻译,版权检定,出版。
所以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重中之重。
翻译一本文学作品,不仅要熟悉原文,更要对原文有自己的见解,从而用本国的语言翻译出相得益彰的作品。
走向“近代”与“文学”——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的再思考

多, 在不 同历 史 时期 涵 盖 与 流行 的 种类 也 不 尽 相 同, 它包 括历 史小说 、 俗小说 、 风 侦探 小说 、 家庭 小
说 、 默小 说 、 年 文学 、 理 小说 、 幻 小说 等 。 幽 少 推 科
对其 梳理 的基 础上 , 一 步 剖 析 大众 文 学 与 日本 进
的“ 近代 ” “ 、文学 ” 等概 念确 立 的内在关联 。 对 大众 文学 形成 历史 的追根 溯源 历来说法 很
多 , 基 本 达成 了这样 的共 识 : 一 , 自一脉 相 但 第 源
E本大众 文学 出现在 大正 时代 (92—12 ) t 11 96 关 东大地 震 (9 3 之后 的 四年 间, 12 ) 但就 其源流 来 讲 , 以追 溯 到 江 户 时 代 , 传 统 的 讲 谈 ①、 可 从 浪
众 文学 源流研 究的基础 上 , 一 步剖析 大众 文 学与 日本 的“ 代 ” “ 学 ” 概 念确 立 的 内在 进 近 、文 等 关联 。 日本 近代 社会促 成 了大众 文 学的发 生 , 大众 文 学也起 到 了塑 造 日本 国民精神 与素 质 而 的重要 作 用 ; 日本 文 学的近 代性 孕育 于大众 文 学 , 而大 众文 学也承 载 了 日本近代 文 学独特 的生
命 力。至 少在 源流上 , 日本是 不存在 大众 文 学与 纯文 学的界 限之 分的 , 在 二者 的对峙 图式 只是
其发 生的 一种建 构 而 已。 [ 关键词]日本 大众文 学 ; 源流研 究 ; 近代 ” “ “ ; 文学”
[ 中图分类号]11 3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6 0 ( 0 9 0 0 0 0 6 4— 2 1 20 ) 3— 0 8— 5
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

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日本唯美派文学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美的独立性和艺术性,主张文学应该超越世俗道德和功利主义的束缚。
本文将从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创作实践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对日本唯美派文学进行深入探讨。
一、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日本唯美派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学开始逐渐脱离传统文化的束缚,寻求独立和自由。
在这个背景下,一群年轻的小说家和诗人开始倡导“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独立性。
二、日本唯美派文学的艺术理论日本唯美派文学的艺术理论主张“纯粹的美”,即认为美是超越道德、功利和世俗的独立存在。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以自身的艺术性和纯粹性为目标,追求美的表现和体验。
此外,唯美派文学还强调“瞬间美”,即短暂、闪光般的美,这种美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共鸣。
三、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创作实践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创作实践中,以“感官美”和“形式美”最为突出。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诗意的文字,展现出自然、人物和情感等的美。
例如,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细雪》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极富诗意的美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此外,另一位代表作家川端康成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心灵描绘,成为了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结论日本唯美派文学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强调美的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积极追求文学的自由和超越世俗道德的束缚。
通过对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及创作实践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价值。
在当今文坛,日本唯美派文学依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为许多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享受与启迪。
对于未来的文学发展,我们可以从日本唯美派文学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注重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追求,同时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表达,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景观。
总之,研究日本唯美派文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等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尾崎红叶文学研究

尾崎红叶文学研究尾崎红叶是一位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的创作涉及小说、随笔、短歌等多个领域,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尾崎红叶的文学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她的创作特点和文学意义。
一、尾崎红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尾崎红叶的生平和成长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她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文学风潮以及其他作家的创作有什么关系。
二、尾崎红叶的小说创作尾崎红叶的小说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括《半世书》、《信天游》等。
探讨她的小说创作特点,以及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三、尾崎红叶的随笔创作除了小说,尾崎红叶也写过大量的随笔,如《浮雲》等。
探讨这些随笔作品中呈现的文学风格、主题和格调。
四、尾崎红叶的短歌创作尾崎红叶也是一位优秀的短歌作者,她的短歌作品中展现出的文学特点和风格是什么,又有哪些经典作品。
五、尾崎红叶的女性主义思想尾崎红叶是一位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家,她的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和自我价值的主题是显著的。
分析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内容和影响。
六、尾崎红叶的文学评价和影响尾崎红叶的文学创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她的作品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阐述她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七、日本文学史上的尾崎红叶研究日本学界对尾崎红叶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她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体系。
八、尾崎红叶的作品在全球的传播尾崎红叶的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并且得到了国际性的赞誉,她的作品在西方语境下的阅读和解读会有什么不同的角度和方式。
九、尾崎红叶对今后文学创作的启示尾崎红叶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这对于今后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影响。
探析她作品中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和积极影响。
一、尾崎红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在研究一位作家的文学创作之前,首先要掌握其生平和社会背景,因为这对于理解作家的思想取向、文学风格以及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论日本私小说及其对创造社作家的影响

论日本私小说及其对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日本的私小说是日本文学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强调个人自我表达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文学形式对于中国创造社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的文学风格和社会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私小说对中国创作社作家的影响。
一、私小说的定义和特点本章将简要介绍私小说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特点。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私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特质和阅读层面的轻松性。
二、私小说的崛起和发展本章将介绍私小说从消费文化到文学市场中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它对于日本文艺复兴的影响。
阅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私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化中的影响。
三、私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本章将介绍私小说的主题和风格,以及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阅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私小说的表现形式和它所关注的主题。
四、私小说和现实的关系本章将探讨私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私小说作者如何通过这种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态度。
阅读者可以从中探讨私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五、日本私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本章将介绍日本私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二次输出到中国文学中。
阅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私小说如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格局,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作家的文学风格。
六、中国创作社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私小说的联系本章将介绍中国创作社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吸收私小说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促成了新文学的诞生。
阅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创作社作家如何从私小说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及它对于新文学的发展产生的重大价值。
七、私小说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本章将介绍私小说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共同推动了文学进步。
阅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私小说和现代派文学如何追求自我表达和审美独立。
八、私小说和现代社会的联系本章将介绍私小说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构建现代社会文化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阅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私小说如何呈现现代社会中的众生相,并通过文学形式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学术前沿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_随笔

《学术前沿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背景介绍 (3)2. 本书概述 (4)二、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背景分析 (6)1. 社会背景 (7)1.1 近代化的进程 (8)1.2 西方文化的影响 (9)1.3 社会变革与文学变革的关系 (10)2. 文化背景 (11)2.1 传统文学的遗产 (13)2.2 近代文化的发展 (14)2.3 文化交流与融合 (16)三、日本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17)1. 明治时期的文学流派 (18)1.1 概述明治时期的文学背景 (19)1.2 具体分析主要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21)2. 战后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 (22)2.1 概述战后日本社会的变迁与文学发展 (23)2.2 具体分析战后日本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25)四、《学术前沿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的主要观点与论述 (26)1. 关于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学术观点概述 (27)2. 本书对于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独到见解与论述 (29)五、日本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及比较 (30)一、内容概要《学术前沿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其独特的文学传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书中首先回顾了日本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事件,为理解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详细分析了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明治维新后的文学变革,以及二战前后的文学走向。
在探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时,书中着重讨论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兴起、自然主义文学的运动、新感觉派的出现等重要文学现象。
还深入剖析了日本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展现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本书还关注了日本现代文学在国际文学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与西方文学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作者指出日本现代文学在吸收西方文学营养的同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
论日本私小说及其对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

论日本私小说及其对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日本私小说是指在日本现代小说中,以具有强烈的私人感情、心理描写和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形式。
这一小说形式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其对普通人生活的描写、独特的技巧手法及无限的文学表现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旨在探讨论日本私小说的特点及其对于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
一、讨论日本私小说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二、探究日本私小说的特点以及不同于其他小说形式的独特之处三、分析日本私小说中常见的描绘手法及其创新性四、论述日本私小说的文学价值及其对于日本文学界的影响力五、探讨日本私小说与中国创造社作家之间的文学交流以及其影响六、分析日本私小说在中国创造社对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中的体现七、讨论日本私小说创作技巧对于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启示和借鉴八、探究日本私小说在当代文学界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启示九、总结日本私小说的重要性和对于全球文学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论日本私小说及其对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旨在分析私小说的特点、描绘手法、文学价值以及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以期为了解日本文化与文学,探索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交流及其作用,同时也为研究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提供启示。
1. 讨论日本私小说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在本部分中,可以先简单介绍什么是日本私小说,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与其他小说形式的差别。
然后可以深入探讨日本私小说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社会背景、文学环境及其发展历程等。
2. 探究日本私小说的特点以及不同于其他小说形式的独特之处本部分主要探讨日本私小说的特点,如描写情感与心理、遣词造句的巧妙、表现细腻等。
还可以说明日本私小说与其他小说形式的区别,如人物塑造、叙事风格、文学技巧等方面的不同。
3. 分析日本私小说中常见的描绘手法及其创新性在本部分中,可以详细分析日本私小说中常见的描绘手法,如第一人称叙述、自由联想、内部独白等。
可以重点强调这些手法所带来的创新性,以及这些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论的问题( 王志松 2007) 。 国民文学!十分注重 文学艺术的社会功利性, 关注文学与政治、历史之 间的显在的或者隐喻的共犯关 系, 试图在 文学世 界里埋藏尽可能多的意识形态 内涵, 从其 文本中 抽绎出最为浓密的 国民主义价值。与此同时, 存 在主义思潮也对日本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 主要特征也是关注文学与政治 之间的关系问 题, 重视文学叙述体系 中人的主体性。但是, 其价值 追求体现在互为转换的两极, 即一方面反思历史, 反对战争, 批判现实对人性的压抑, 另一方面又囿 于狭隘的个人主义见地, 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诉求,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历史虚无主义甚或颓废主义的 倾向。
对这种研究方法进 行批判的是结构主义、文 化符号学范畴的文学研究理论。前田爱在这方面
可谓开了先河, 1982 年, 其著作#都市空间 中的文
* 本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省 211 工程! 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 全球化背景 下的外国 语言文学研 究!图 运用 社会 性符码 把握 文学。随 后, 小森阳一( 1984) 、中村春三( 1987) 等人也争相 追随。1980 年代, 日本文坛迎来符号学、文本理论 的时代。然而, 前田们所尝试的都市理论、文化符 号学理论范畴的研究方法, 是促使作品结 构化的 线索, 也具 有某种作品论的向 度。或者索 性可言 之极其接近作品论。
关注文本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 问题是当你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时, 即已作茧自缚, 遑论从文本 中抽绎出更加丰富新鲜的意义。正因为文本理论 具有如此先天缺憾和后天不足, 其走向式微也 当 属情理之中。但是, 有些研究 者为了在学界获 得 一定的地位, 认为 有必要从事如 此研究。另一 方 面, 人们越是感到文学与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危机, 就越趋向于去从事 内向式! 的研究, 试图以此 得 到解脱。在如此大气候下, 即便推行 外向 型! 研 究, 一时也难以摸 清方向。人 们在反反复复地 谈 论文学的危机的过程中, 不知 何时反而产生了 朦 胧自醉的幻觉。这就是日本文学研究长期面临的 状况。
正是在人们茫然、彷徨继而怀疑的氛围中, 到 了 20 世纪 90 年代, 文化研究理论开始席卷文学研 究领域。在日本此风尤 为炽烈。究其 原因, 这 也 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文本中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 看, 与冷战构造不无关联。朝鲜战争结束之后, 尤 其是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 世界呈两极构造, 全 球政治局势处于奇特的均衡状态。两极间的关系 极其紧张, 不过, 其各自内部却蕴含着更为细密的 权力网络、阶级意识纠葛, 这些矛盾被大气候所掩 蔽。1989 年冷战格局终结, 多元文化运动 才浮出 水面。可见, 时代为文化研究创造了平台。
个中的理由主要有两 点。其一, 无论是 新批 评的利夏尔, 还是文本派的罗兰 % 巴特尔, 抑或热 奈特、格雷马斯等, 他们无一例外 地都是文豪, 可 以凭藉华美纤细的笔触, 雄辩敏锐的文思, 以个性
% 108 %
化的风格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他们振臂 一 呼, 立刻 应者云集。但是, 其筚路蓝缕、功阙至 伟 之处, 无人能够望 其项背。其 后来者大多只是 东 施效颦, 所谓的成果仅止于枯燥乏味、画蛇添足的 主题列举、结构分 析。在日本 文坛更是译介加 阐 释者居多, 本土化 理论创新者并 不多见。另一 个 理由是: 内在的作品分析本身就蕴含着缺陷, 因为 其逻辑出发点就建立在一种先验 的理论预设上, 认为作品中潜藏着某种 文学! 价值、诗学! 意味, 文学研究只消将这些标的发掘、披露出来就大 功 告成了。
其实, 所谓文 本理 论, 正 如其 英语 词 t ext ure 所表述的那样, 原本意 指由一根根线条交 错编织 而成的纺织品, 用其类比, 可以将文本理解为由各 种各样的叙事元编排而成的错综体( 石原千秋, 小 森阳一 1991) 。文本通过与能够同自身相互置换 的其他文本或言说作比照而显 现出意义, 自不待 言, 它与其 他文本是相互交织 在一起的。我们之 所以得以逃离作品论的羁绊, 其出路也就在于此。 但是, 或许因为难以从 中发现与社会历史 向度各 种言说之间的关联性吧, 其成果似乎并不 像人们 预料的那么丰硕。
文化研 究是当代知识生 活中最令人兴奋 的 领域之一!( 陶东风 2006)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学 术研究, 已经物理性地存在, 然而它究竟是不是一 个学科, 尚无定论。正如陶东风( 同上) 所指出的, 文化研究在不同层次上得到研究, 并成为一种 新 的话语制度。它所生产的知识是任何单一学科所
不能包揽的, 属于一 种十 分庞 杂的 知识、理论 体 系。文化研究 ( cult ural st udies) 是 一种新的 研究 文化( t he st udy of cult ure) 的方式。许多学科 & & & 其中主要是人类学、历 史学、文学 研究、人 文地理 学及社会学 & & & 长期以来已经把它们自己的学科 视域带入对文化的研究之中。然而, 在过去的 20 ~ 30 年间, 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 以十分 灵活的策略对人类文化的特征做出了新的重要阐 释, 同时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合法的研究焦点。
2010 年第 4 期 总第 122 期
外语研究 Fo reig n L anguag es Research
2010, 4 Serial 122
论当代日本文学与研究*
陈多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 : 在当代语境下, 日本文学研究明显地受两种强大的思潮影响, 那就是全球化与文化研 究。本文尝试 性地对后者进行梳理, 并探究今后日本文学研究可能的发展。 关键词: 当代日本文学研究; 方法论;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10) 04- 0107- 05
文化研究, 其 关切点在于 文化!。英 国文化 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 % 威廉斯对 文化! 概念 的现代用法作了 一番影响深远 的梳理。他指 出, 除了自然科学之外, 它 主要在三个相对独 特的意 义上被使用: 艺术及艺 术活动; 习 得的、首 先是一 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 作为发展 过程的 文化( 见陶东风 2006) 。第一层面的意义, 通常成 为人文学者的研究领域。
从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是作品论/ 作家论时
代( 三好行雄, 竹盛天雄 1967) 。1967 年三好行雄 推出#作品论的 尝试∃一书, 吹响了文学研究新 思 维的号角; 1971 年越智治雄的#漱石私论∃问世, 随 后, 诸多大家争相效仿, 纷纷著书立 说, 营造出 一 种非作品 论/ 作家 论无以言文学 的时代氛围。这 种新的范式与此前的 国民文学理论!以及存在主 义文学理论拉开了距离, 它主张彻底地直面作品, 通过透彻 的分析, 从 文本 中寻 绎出 内在的 主题。 它有新批评理论之日文版本之称。主要有如下三 个特征: ( 1) 不是印象批评、外在批评或者传记 研 究, 而是基于作品的自律性对其主题、作者意图进 行结构分析; ( 2) 打破以古典文学的研究和鉴赏为 主体的传统批评的窠臼, 图谋 近代文学研究的 自 立; ( 3) 有志于由作品论而作家论继而走向文学史 论, 但是, 存在着作品与论者之间的自闭性这一现 实; ( 4) 以有价值定评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因为作 品论存在着前以上 ( 3) 、( 4) 两点先天不足, 所以, 不久就引起争议与疑虑。正如越智治雄( 1971) 所 言: 如此主题学研究, 不可避免地成为 私论!, 即 一家之言。对如此局 限性, 三 好行雄( 1968) 不 无 揶揄地称之为 没有出口的房屋!。东乡克美、高 桥广满 ( 1999) 更将其 间雨后 春笋般 涌现 的作 品 论/ 作家论研究贬 斥为 汪洋恣肆、无的放矢的 扩 大再生产!, 可见, 它与日本经 济高度发展之间 存 在着隐喻关系。
文本进行解读。日 本的诗歌界也 存在诸如歌坛、 俳坛、结社等可以用文化研究 加以分析的机构 或 者现象, 但是, 在进行 文本分析之际, 就难以对 日 本诗歌的语言表达作出十分有效的解析。而文学 研究恰恰就需要对文本的语言层面打破沙锅璺到 底。
关于文化研究, 也广泛地存在着一种偏颇的 现象。即 国民国家批 判!、殖民主义 批判!、 弱 势族群研究!、 政治学! 研究蔚然成风。当然, 这 些都是后文本主义时代文学研究 中的重要课题, 需要展开形式多样的研究。不过, 其研究对象, 除 了文学艺术等高级文化之外, 还有包括媒体在 内 的大众文化。其根底 里预设的是对 诸如人种、民 族、阶级为首的固定化的差异的批判。不过, 文化 研究的旨归并不在于将分析这些文化现象的作业 简单地还原为新的意义阐释向度, 而是像吉见 俊 哉( 2002) 所表述的那样: 文本 在与其 被生产、消 费 的社 会性 经验 场内 所 内 在 的问 题 、状况 ! 相 互 关 联的过程中, 被批判性地得到清算( 高桥修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