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诗文中的那些文学典故,你知道几个

合集下载

《短歌行》《归园田居》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短歌行》《归园田居》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短歌行》《归园田居》知识梳理成语、文化常识、一词多义、表现手法、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慨当以慷: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

2.对酒当歌: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

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

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3.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4.山不厌高:山不嫌其高。

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5.周公吐哺:指周公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接待贤士,形容求贤心切。

6.一匡天下: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安定下来。

7.青青子衿:字面意思为服饰,后引申为渴望得到有才能的人。

8.返璞归真:返:回归。

璞:璞玉,没有加工的玉石。

真:纯真,原始状态。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到原来质朴、纯真的状态。

9.大巧若拙:拙:笨。

指真正灵巧的人,因不爱炫耀,表面上倒像很笨拙。

10.封妻荫子:荫:封建时代朝廷给予功臣子孙后代以入学或做官的权利。

君主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得到世袭官爵。

旧时指为官的荣耀。

11.虚室生白: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12.鸟入樊笼:意思是比喻不自由的境地。

飞鸟进了笼子。

比喻自投罗网,陷入困境。

13.华屋秋墟: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二、文化常识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特点。

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3.众家评曹操:汉末名士许绍《魏书》:“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古诗文用典例析

古诗文用典例析

古诗文用典例析作者:张夕霞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2期【摘要】我国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用典”这一修辞。

古人用典一般有三个特点:(1)用古事,(2)用古语,(3)借古说今。

熟悉古人的用典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古诗文,并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有关题型。

【关键词】用典;修辞;举例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

它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人用典有三个特点:一是用古事。

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上句用的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汤问》中钟子期说俞伯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

二是用古语。

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语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是借古说今。

无论用古语也好,用古事也好,目的都是为作者的表情达意服务的。

像上例中,王勃用司马相如被杨得意推荐而展露才华的事,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用钟子期能欣赏俞伯牙的琴声而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表明自己能被太守看重,决定当众作诗作序的决心。

古人为何喜欢用典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受文体的制约。

比如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受推崇、最为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但诗歌体制凝练,要受格律、字数的严格限制,诗人要想在有限的语句中表情达意,往往需要引用典故。

因为,精当的用典,常能“以少胜多”,用少许词语,就能包容颇为丰富的内容;读者也会通过所引之事、所采之言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如六朝至唐代盛行的骈文,要求对仗严格,词藻华美,更需要大量的用典。

其次,显示作者的博学多才。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所言:“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备战+中考语文古诗意象+复习

【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备战+中考语文古诗意象+复习

译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 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 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 啊!
“四面”对“八年”,“终”对“徒”,
对 偶 将家国危难和自身感叹巧妙地结合起来,
修辞
形成对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角度
比喻
以汉军破楚的故事自比,说明自己终于与家人 决裂,表达词人冲破家庭牢笼的决心和信心。
⑵词中借典描写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境,表达词人面对列强瓜分
中国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四__面__歌___残__终__破__楚__, __八__年__风__味___徒__思__浙__。”
⑶词中将女儿身与男儿心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句子是:
“___身___不__得___,____男__儿__列___。____心__却__比___,___男__儿__烈____。”
重点字词
拭 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 侬 我。
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 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蛾 眉 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 这里借指女子。
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殊 很,甚。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 未 屑 不屑,轻视。是不甘心做女子。
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D.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一样,“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是秋瑾感慨知音难觅的失意和 伤心。
巩固精练
13.秋瑾和李清照两位女词在作品中都表现出对自我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请结 合《满江红(小住京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具体词句进 行分析。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 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 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插秧歌》诗篇全解课内练透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插秧歌》诗篇全解课内练透
三、背景资料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辞官在家。《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白话古诗词】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①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儿童也要紧张地劳动,“小儿”不够成熟,只能做最简单的拔秧的活儿,“大儿”已经能担负起插秧的重任了。儿童的加入使父辈的劳作加快了速度,为劳作带来了生气,新鲜有趣。
②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这种设喻形象,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而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的战斗,全家必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此处也暗赞了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

古诗词典故起名女孩

古诗词典故起名女孩

古诗词典故起名女孩【古诗词典故起名女孩】在起名的过程中,给女孩起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名字是许多父母的追求。

古诗词典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于美感和艺术性,因此成为很多父母选择给女孩起名的灵感来源。

本文将从古诗词典故的意境、情感和美好寓意等方面,为您介绍一些适合用于起名的古诗词典故。

一、风花雪月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风花雪月,是表达人们对浪漫与生活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成为许多女子起名的对象。

比如,“芳华如梦”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既见君子”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寓意着见到理想中的爱人;“宛如初花”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形容女孩如初绽的花朵般美丽可爱。

二、山水田园古人常以山水和田园景色来表达宁静、安详和闲适的心境,并将其融入名字之中。

例如,“青山绿水”寓意着生活宁静美好;“莞尔一笑”出自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鹧鸪天·莞尔一笑》,表达了温柔可爱的形象;“扬帆起航”取自宋代陆游的《钗头凤·世事一场大梦》,寓意女孩未来将迎接新的挑战。

三、仙境仪态诗词中常常有描写仙境或仙子的美丽景色,这些都可用于女孩的名字中,赋予其神秘与优雅的特质。

如,“踏雪寻梅”出自元代文学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形容女孩的独立自主和执着追求;“倾国倾城”取自唐代杜牧的《秋夕》,“倾国”表示女子的美貌,给人以艳丽的形象;“婉约之姿”出自元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鬼切银灯》,表达女孩的温婉知性。

四、历史传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或偶像,取名时以其名字或字典故命名,不仅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能传承其精神。

比如,“文曲星”取自古代儒学中的“文曲星辰”,寓意着女孩的聪明才智;“秋瑾”出自清末民主革命家秋瑾,表达对英勇女性的敬意;“花木兰”取自《木兰辞》,寓意女孩有着坚韧和勇敢的品质。

有关古诗的文学常识归纳

有关古诗的文学常识归纳

有关古诗的文学常识归纳1、《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颂】2、“诗言志”出自古书【《尚书》】3、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否】4、《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是】5、《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BookofDocuments】6、“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是】7、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是】8、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大学】9、《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美女、爱情】10、《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是】11、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是】12、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间的音乐称为【清乐】13、《诗经》中描述最美的女人“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否】14、《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15、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不是言志、载道的】16、《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17、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只有两三首是写美女追求爱情的【否】18、长门宫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冷宫”【是】19、《花间集》中的作品并不都是由男性写作的【否】20、韦庄共写了?首《菩萨蛮》【5】21、《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词【是】22、南唐词的风格与《花间集》中词的风格相同【否】23、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24、南唐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中主是指【李璟】25、“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是?的词句【冯正中=冯延己】2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27、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编成的词集是《花间集》【是】28、冯正中曾官至宰相【是】29、冯正中的词表现的是官能的感觉【否】30、《鹊踏枝》词牌名,又名【《蝶恋花》、《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31、南唐词的代表词人有一冯二李,其中不包括【李昇】32、每一个牌调的平仄声调是不一样的【是】3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妇女注定了是思妇的命运【是】34、评价李后主之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大家是【王国维】35、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中“东风”呼应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的【春花】36、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是有心而为【否】37、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38、《向晚二首》中“向晚幽林独自寻”中用“寻”字而不用“行”字是为了押韵【否】39、“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这句诗出自《隋宫》【是作者李商隐】40、被界定为导示未来的词论著作是【《人间词话》】41、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大欲【是】42、文学作品中所造的意境,一定要合乎自然【是】43、最早的词学来源于【宋人笔记】44、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明清时期的代表作是【戏曲小说】45、早期的词是给歌伎酒女歌唱的流行歌曲【是】46、“东文学社”由?主办【罗振玉】47、在王国维18岁时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48、小词的妙处是在于它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是】49、中的境界是依靠外在景物来表现的【否】50、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1、中国旧诗只是指传统的五七言绝句诗【否】52、《词选序》的作者是【张惠言】53、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著于【1908-10910】54、王国维认为词有了境界,词的格调自然会提高【是】55、清朝各词派中常州词派的影响最大,时间最久【是】56、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绝是因为当时的词中有一定境界【是】5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乐府之音】58、曹丕写过的文学专论有【典论-论文】5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词牌名的是【天净沙】60、欧阳修的《蝶恋花》被收录在《花间集》中【否】61、“为政必先放郑声”中“放”指放逐【是】62、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不包括【立志】63、《花间集》问世于西元九百四十年【是】64、“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出自【《人间词话》】65、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为?美志不遂而叹息也【应瑒】66、苏轼认为词是可以诗化的【是】67、周济是常州词派的继承人【是】68、王国维说南唐后主的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否】69、“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文赋》】70、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可见他对“境界”二字理解地非常透彻【否】71、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带着理论性的论词的文章是?写的【李清照】72、“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写得女子是【杨贵妃】7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之口【是】74、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种【3赋比兴】7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76、李清照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句读不整齐的诗,而不是词【是】77、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是由物及心【是】78、“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出自?的作品【苏轼】79、认为温庭筠的《菩萨蛮》有屈原《离骚》中“初服”之意的是【张惠言】80、中国诗歌中经常会用到“菡萏(handan)”二字【否】81、“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纪晓岚】82、孔子讲诗注重来自诗歌中的丰富联想,而且联想与诗本意要完全相合【否】83、《水龙吟》是苏轼在汴京做官时所作【否】84、《离骚》中可用来喻托美德、才能的有【鲜花、漂亮衣服、峨眉】85、苏轼只能写出诗化的词,而无法写出完全是词的美感的词【否】86、词表现的是一种感情的本质【是】87、“学际天人”是李清照对?的评价【苏轼】88、“倚天万里须长剑”一句引用了?的赋【司马相如】89、“举头西北浮云”此处是指现实中真的浮云【否】90、“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此句运用了典故【是】91、“平生塞北江南”出自辛弃疾的作品,其词牌名是【《清平乐》】92、柳永的《定风波》是一首【长调】93、在中国一向认为“斜阳”是一个朝廷衰败的现象【是】9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婉转低回的词的美感特征【否】95、《水龙吟》是苏轼次韵他的朋友?的作品【章质夫】96、辛弃疾的“西北浮云”句所用典故出自【曹丕】97、《水龙吟》是一首豪放词【是】98、对周邦彦词的评论“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出自【白雨斋词话】99、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否】100、诗是体物写志【否】101、“就词论,则非高调”是?对陈亮《水调歌头》的评论【陈廷焯】102、“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中“张公”是指【张华】103、周彦邦是带着思志的笔法来写词的【是】104、王沂孙著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是】105、长调在敦煌曲子词里就已出现【是】106、“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是拟?的句子【《江南曲》】107、荷花的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名字【是】108、对李霁野先生描述不正确的是【江苏人】109、《木兰花慢》是一首【长调】110、《木兰花慢》作于【1983】111、《拟采莲曲》是仿乐府诗而作【是】112、《浣溪沙又到长空过雁时》一词作于1950年【否】113、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是【独体单音、单音四声、破音字】114、“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出自【诗品】115、“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暗喻】116、《妙法莲华经》是一部佛家经书【是】117、《静庵文集》中大部分是考证的【是】118、“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出自【《九辩》】119、“天对地,风对雨,大陆对长空”出自【《笠翁对韵》】120、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诗学》【是亚里士多德】121、汉语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是】122、“前因未了非求福”中“福”是入声字【是】123、叶先生20xx年“口占绝句二首”,首章用了作品?的诗韵【东下三旬苦于马上戏作】124、《南溟》这首作品,诗名典故出自【《庄子》】。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有:
- 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 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常用来比喻夫妻;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 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 桃源、武陵源、避秦: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武陵渔人寻找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平安乐的理想之地。

后人常用此来指代与世隔绝的地方,或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出自宋玉的《高唐赋》,楚怀王在游览高唐时,曾梦到与巫山神女欢会。

神女走时对楚怀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人常用“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等来表达男女欢会的意境。

除上述之外,古诗中常见的典故还有很多,如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鸿雁、尺素、青鸾、双鲤等。

专题02-神话故事篇-2023年暑假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统编版)(教师版)

专题02-神话故事篇-2023年暑假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统编版)(教师版)

专题02 神话故事篇(教师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纽带。

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何为文言文?①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知识梳理 ②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是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①神话故事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文言文 文美好的意思。

言 表述,记载等意思。

文 作品、文章等意思。

美好的语言文章教材链接1.(2022·新疆塔城·四年级期末)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 ,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回忆课文,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 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特点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3.根据故事排列图画顺序(标序号),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填空。

( )( )( )本文主要讲述了炎帝的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叼着投入海中,一心要把的故事,表现了精卫________的精神。

4.下面的哪个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精卫有相同的精神?()A.愚公移山B.后羿射日C.嫦娥奔月D.八仙过海5.如果你们班要开“中国神话故事”读书交流会,你会推荐什么故事?注意把理由说清楚。

【答案】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术石 2.小女儿填塞3.③ ③ ③ 小女儿女娃西山的木石东海填上锲而不舍 4.A 5.我会推荐中国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古诗文中的那些文学典故,你知道几个?诗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词语,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诗词史上,被大量使用的经典典故数不胜数。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颌联即用此典。

清黄景仁《濠梁》“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也用此意。

(典见《庄子。

齐物论》)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宫廷乐师首领)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 “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 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兴》“峨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又《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均用此典。

(典见《汉书.外戚传》)人面桃花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因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咏絮才高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

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苏轼《谢人见和雪后书台壁二首》之一“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即用此典。

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翊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翊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命名韩翊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任人攀折之意,柳墙花则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桐叶题诗唐代诗人顾况,春日曾与诗友游览宫城附近的苑林,在横贯宫城的小河中拣到一片桐叶,题诗道: 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次日,他亦以一片桐叶,题诗道:“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 断肠时。

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题罢投入河 使之缓缓流入宫墙,数日后,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叶, 叶上面又有题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 不及波中叶,荡漾春风取次行。

”顾况知此诗后,深为题诗者 的红颜薄命而叹息。

后遂以“桐叶题诗”喻宫女幽怨,常用于 诗文之中。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 交好。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 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 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 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 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 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 便抚琴以为寄托。

宋代文学家 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 贵。

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当其任夷陵县令时, 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秉烛夜游《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

无弦琴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 琴”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

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节传》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所作散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也是清新豪健。

独具一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颇具影响。

他在翰林任职时,曾遇一善歌的幕僚,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方答道“柳中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听后,为之绝倒。

“晓风残月” 为柳永《雨霖铃》中句,“大江东去”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首句。

两句颇能代表柳,苏两家词的不同风格,后人论词,议及“婉约派”与“豪放派”之不同特征时,常用此典。

(典见《吹剑续录》 ) 萋萋”之句,后代诗人遂常以“王孙春草”喻惜别,怀友之语。

王孙春草楚辞》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如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唐王维《送别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诗“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等,尤为著称。

典见《楚辞,招隐士》白云苍狗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

典见《杜工部集》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典见《李太白集》绿叶成荫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

”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

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久经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亦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闲云孤鹤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

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

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来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颌联尤为佳绝。

但钱缪见后,令其改“为“四十州。

乃可相见。

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吹箫引凤有箫仙者,生于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

宣王末年,史籍散乱,箫仙为文记述史事本末,以补正史之不足,人因称为箫史。

其人琼姿闪烁,风神超迈,每引笛,能作鸾鸣凤响。

秦穆公之女弄玉,亦喜吹箫,公因以下嫁箫史。

夫妇伉俪相得,日以吹箫为乐。

数年后,弄玉也得箫史吹奏之妙,指开笛响,能作凤凰和鸣之声,引得凤凰纷纷闻声而来,飞聚屋顶。

秦穆公特修筑凤台一座。

后弄玉乘坐凤凰,箫史驾驭飞龙,双双升天而去。

后因以“吹箫引凤”喻演技高妙神觉,复亦喻以凤求凰,男女缔结良缘,诗文小说中用为熟典。

如唐李端《赠郭驸马(暖)》诗云:“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即用此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