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个人经验与观点
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的护理体会

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对21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手术,无并发症发生,3-5天后痊愈出院。
结论经导管封堵术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成功率高。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护理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系指因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先天性发育不全、遗留缺损而导致的、存在于两心房之间的异常通路[1]。
以往常用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修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封堵术已成为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常规方法[2],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
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以来,对2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实施全程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男10例,女11例,年龄2岁-15 岁,均经临床体征、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X 线检查确诊为房间隔缺损,缺损最大直径为33mm,最小为8mm。
1.2 方法在全麻或局部麻醉下穿刺股静脉完成常规右心导管检查,记录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计算出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量。
将7F 端孔导管送入左上肺静脉,再送入260 cm 交换导丝,撤去7F 导管,换长气囊导管。
用稀释1 倍的造影剂充盈球囊,嵌住房间隔缺损。
在X 线及心脏血管造影下准确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撤去气囊导管,沿长钢丝送入长鞘管至左心房中部,撤去其内管及钢丝。
取左前斜45°位X 线下观察。
将选择好的封堵房间隔缺损的封堵器置于传送器的前端,经鞘将左房盘打开,回撤传送器使左房盘贴于房间隔,X 线及心脏血管造影下证实合适后固定传送器,撤鞘管后右房盘打开,在X 线及心脏血管造影下观察位置良好,松开传送器末端锁扣,将封堵器释放,撤出所有输送装置,完成操作[3],穿刺处加压包扎后,返回病房。
最新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个人经验与观点教学讲义ppt

室缺是除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外最常见的先心病,占 所有先心病的20-57%
约40%室缺合并有其他先心病
单纯室缺发病率为活产婴儿0.4-3.3%(也有4.68% 报道)(其差异与检查方法和人群组成有关,室缺自然闭合也会影响
室缺的检出率)
室缺的自然缩小和闭合可见于单纯室缺或复合心血 管畸形中的室缺。自然闭合率为40-60%。
估计缺损自然闭合的机会
自然闭合可发生在胎儿时期,出生前未闭合者, 76%在出生第一年内闭合
通常在3岁以内自然闭合发生较多,年长儿或成人 闭合少
膜部及小梁部室缺自然闭合多,流出道部、靠近肺 动脉瓣及对位不良的室缺很少自然闭合。
小型室缺自然闭合机会多,但大于10mm的膜周室 缺,或曾有心功能不全者也有自然闭合的机会
在任何时候,重要的是记住室间隔并非是右心室和 左心室之间一道笔直的墙壁
正常左心室呈圆形,而右心室呈月牙形包饶着左心 室的前部和右部,所以室间隔是一弯曲结构
室间隔的结构根据位置而变化,如左、右心室的肌 小梁的变化等
检查目标
室缺的部位、大小及数目 估计缺损自然闭合的机会 估测分流量 估测肺动脉压力 合并病变及心脏畸形 术后检查
膜周小梁部:膜部室缺,向心尖方向(小梁部室间隔)延伸。后缘为二尖瓣与三尖
瓣连接部,下缘为流入道部室间隔,前缘为小粱部室间隔,上缘为圆锥部间隔
膜周流出道:膜部室缺,向流出道部室间隔延伸。后缘为二尖瓣与三尖瓣连接
部,前缘上部为圆锥部间隔,前缘下部及下缘为小粱部室间隔
膜周融合型:大型缺损可累及2个或3个部分室间隔时
右前斜位30度
漏斗部室缺损
介入病人选择
无器质性肺动脉高压的膜周或肌部室缺(除外肺 动脉下室缺?),部分外科术后残余漏,合并其 他可以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畸形的室缺
30例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2 0 1 4年
I 1月 第 7卷
第1 1 期
・
1 0 69 ・
护 理骨 干 组 成 的 科 室 风 险 管 理 小 组 ( 一 级 质 控 小
组) , 制 定风 险管理 计 划 、 护 理 安 全 不 良事 件 报告 制 度及 各类 应急 预案 , 每 月实 施 对 科 室 一 级 质 控检 查
2 邢文英 , 主编. Q C小组基 础教 程 [ M] .北京 : 中国社 会 出版 社 ,
2 0 0 4: 4.
3 盛祥文. 急诊输液 的安 全隐患 分析及对 策[ J ] .临床合理用 4 .
4 管淑红 , 赵
丽.门诊静脉输液风险防范[ 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
杂志 , 2 0 0 8 , 1 9 ( 6 ) : 7 8— 7 9 .
5 何红英.r J 诊静脉输液风险人员 因素分析及 对策研究进展 [ j ] . 医学信息 ( 上旬刊) , 2 0 1 I , 2 4 ( 2 ) : 8 2 5— 8 2 6 .
严、 处 方有误 、 药 房 发 错 药 的 发 生率 均 低 于对 照 组 ,
[ D] . 重庆 : 第三军医大学 , 2 0 1 0 .
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 降低 , 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 义( P< 0 . 0 5 ) , 说明 Q C活 动在 风 险 防范方 面发挥 了 重 要作 用 。 3 . 2 实施 Q c活动的具体做法 ( 1 ) 加强培训: 输 液 风 险直接关 系到 患者 的安 全 与 健 康 , 由 于输 液
7 杨广 清 , 赖兰萍 , 同俊辉.规避实 习护 生静脉输液安全隐患 的做
法与效果 [ J ] .护理管理杂志 , 2 0 0 7 , 7 ( 6 ) : 5 8 — 5 9 . 8 李雪芳 , 陈立群.护理风险 管 在小 儿输液室 的应用 [ J ] .全科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Ⅲ°房室传导阻滞的观察与护理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Ⅲ°房室传导阻滞的观察与护理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其特征是心室间隔出现缺损,导致血液从左心室流入右心室,从而引起心功能障碍和其他并发症。
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主要方法是介入治疗,即通过经皮射频导管闭合缺损。
然而,介入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Ⅲ°房室传导阻滞的观察与护理。
在观察上,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和房室传导情况。
通常,在介入治疗后的24小时内,心电图监测应当进行。
如果患者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如头晕、心动过缓或心房率和心室率不一致等,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此外,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其他心律失常的出现,如室速或室颤等。
在护理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持患者的心功能稳定。
对于出现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持心功能的稳定,如给予临时的心脏传导调节药物,例如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和改善心功能。
此外,还可以给予氧气来提高心肺功能。
第二,监测和维持液体平衡。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和液体平衡方面的改变。
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血压,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量。
第三,预防感染。
对于已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抗生素预防,以减少心内膜感染的风险。
应遵循手卫生、消毒和无菌操作等原则,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第四,监测和评估心功能恢复。
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心功能会逐渐恢复。
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心功能评估,包括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
第五,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并接受相关治疗。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总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Ⅲ°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护理。
通过及时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心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临床体会

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患儿30名,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中在TEE或TTE引导下经皮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并即刻通过超声评估封堵治疗效果。
术后定期返院复查随访。
结果本组男性患儿18 例,女性患儿12 例,患儿平均年龄(2.8±1.1)岁,平均体重(14.1±3.1)Kg,平均室间隔缺损直径(3.2±0.8)mm。
30例患儿中,8例患儿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完成,22例患儿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所有患儿经皮介入封堵均成功完成,无中转经胸小切口封堵或开胸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3.7±7.8)min,平均住院时间:(4.0±0.7)天。
所有患儿均接受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5.4)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瓣膜返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在疗效相同的前提下,避免了X线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损伤,安全有效,有广阔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al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guided by ultrasound alone. Methods 30 children who underwentultrasour-guided percutane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sion in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December 2020 were enroll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traoperatively, a percutane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 was plac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E or TTE, and the effect of the occluder was evaluatedby ultrasound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 regular return to thehospital review follow-up. Results There were 18 male children and 12 female children. The average age of the children was (2.8±1.1) years old, the average weight was (14.1±3.1) Kg,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as (3.2±0.8) mm. Among the 30 cases, 8 cases were comple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oracic ultrasound, and 22 cases were comple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esophageal ultrasound.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all cases, and no cases were transferred to small thoracic incision closure or thoracotomy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repair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33.7±7.8) min, and the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4.0±0.7) days. All the children were followed up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time of (16.7±5.4) months.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such as occluder shedding, residual shunt, arrhythmia, pericardial effusion, valve regurgitation, thrombosis, etc. Conclusion Ultrasound guided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al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an avoid the injury of X-ray to patients and medical staff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same curative effect. 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has broad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nterventional closure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式包括: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X线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超声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外科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创伤大,术后遗留疤痕,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胸廓畸形,目现主要应用于无介入指征的患者,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不仅安全有效,成功率高,而且费用低、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1],但X线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有X线损伤及造影剂对肾的影响[2],近年兴起的超声引导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避免了X线对身体的损害,同时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心腔结构、血流及瓣膜,能够实时监测治疗全过程,尽量避免操作过程损伤腱索、主动脉瓣或三尖瓣,手术安全性增加[3]。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体会

实验组学生综合考核 、 基础 知识 型题 、 病例 分析题 成绩 均 高 于对照组 , 尤其 是病 例分析题成绩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过 t 经 检验 ,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0 0 ) 这 表 明 : 证 医学 理 念 更 有 利 于 培 养 P< . 5 。 循
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 习, 还使学生从被动吸收者转 变为
言, 这对于绝大 多数 临床医师是不可能实现 的。在成人 内科学 教 学过程 中, 医学成人 高等教 育学生 通过循 证医 学的学 习 , 学会 寻 找最佳证据 的技能 即网络资源的利用 , 主要是循证 医学资源库 检 索查询 , 以便使 他们 能在最 短时 间内查找 到科学 、 靠 的最佳 证 可
1 病例选择
腰卡入房缺 内, 然后 推出封堵器的右房面 。再行超声监测其 位置
是 否 位 于 缺 损 之 中 、 无 残 余 分 流 、 膜 口有 无 狭 窄 或 返 流 , 保 有 瓣 确 封 堵 器 位 置 合 适 , 残 余 分 流 后 , 放 封 堵 器 。撤 出输 送 系 统 及 无 释
指 导 临 床 实 践 的优 秀 临 床 医 师 。
作 出科学 的医疗方案 , 患者提供 有效 而合理 的建议 , 而达 到 为 从 最佳 的治疗效果和生存 质量 。 33 循证 医学教育有利 于培养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 生的综合 能 . 力, 促使其从 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循证 医学 理念在成 人
学 习 的 设 计 者 和 主 动 者 , 而 积 极 进 行 科 学 研 究 , 养 自 己发 现 从 培 问 题 、 究 知 识 的 能力 。 探
医学 成 人 高 等 教 育 学 生 的综 合 能力 , 助 他 们 建 立 正 确 的 临 床 决 帮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护理的体会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护理的体会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护理的体会,得出结论:在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娴熟的业务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应急能力,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并发症,才能确保介入手术治疗的成功。
【关键词】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211-0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新途径,其优点为避免开胸手术的创伤和危险,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并发症少,患儿痛苦少,且与外科手术达到一样的根治效果。
目前已成为治疗先心病的首选方法和常用方法[1]。
本院于2009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18例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病患儿,利用数字减影技术在X线透视下行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
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研究选取的18例患儿,其中女性7例,男性11例,年龄11月~9岁(平均年龄5.5岁),体重12~38kg(平均体重26.5kg),平均住院天数为6.1天,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1.2 手术方法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分别递送Pigtail及端侧孔导管。
经造影测量缺损位置及大小后,由输送鞘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经造影及多普勒超声证实封堵器位置、大小、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腔静脉、肺静脉回流及二尖瓣活动正常后,释放封堵器,撤除所有输送装置,完成封堵[2]。
2.护理2.1 术中观察与护理患者平卧于X射线机手术床上,连接好监护导线,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及患者的主诉,观察患儿的面色表情,做好术中护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h后患儿一般情况稳定,遵医嘱停监护,入普通病房。
2.2 术后观察与护理2.2.1一般护理手术完毕返回监护病房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严密观察体温、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48例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3-l4岁,平均(6.23±2.32)岁,室缺大小(4.26±1.48)mm;观察组24例,采用综合护理,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2-l3岁,平均(6.78±2.59)岁,室缺大小(4.56±1.28)mm。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护理:由于患者的年龄比较小,对待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与之沟通,同时详细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与教育,并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②术中护理:在手术的过程中,应密切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密切的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并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3℃~24℃[2]。全面的监测患者的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以及心电图变化与氧饱和度等指标。③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持续心电、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等进行全面的的监测,并合理的进行安排输液的顺序,控制好输液量与速度;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在术后采取呼吸机帮助患者辅助呼吸,并控制好通气的时间与吸氧的浓度;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肢体活动及尿量的变化,并记录24 h出入量,对于出现有出入量不平衡,应汇报医生,并尊医嘱用药[3]。
表பைடு நூலகம்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n,%)
3讨论
室间隔缺损是指心室的间隔部分因组织缺损而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交通。从而引起心室内左向右分流产生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一种心脏病[4]。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对患有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充分保障治疗方案的顺利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闭合可发生在胎儿时期,出生前未闭合者, 76%在出生第一年内闭合
通常在3岁以内自然闭合发生较多,年长儿或成人 闭合少
膜部及小梁部室缺自然闭合多,流出道部、靠近肺 动脉瓣及对位不良的室缺很少自然闭合。
小型室缺自然闭合机会多,但大于10mm的膜周室 缺,或曾有心功能不全者也有自然闭合的机会
缺损
膜周型(曾称主动脉下室缺、室上嵴下室缺):占所有
室缺的60-70%。左室观:缺损在左室流出道内,上缘位于 主动脉右冠和无冠瓣环下方,其他边缘均为肌肉。右室观: 缺损位于右室流入道和流出道交界处,根据延伸部位再分为:
膜周流入道:膜部室缺,向流入道部室间隔延伸,在三尖瓣膈瓣后。后缘
为二尖瓣与三尖瓣连接部,前下缘为肌部室间隔嵴,上缘为圆锥间隔
4 recovered
♥ EKG changes = 48 10.8%
Within 1 week: RVCD, CRBBB, LAHB, CLBBB, NJRT, PVCs & V-A dissociation
Long term = 18/48
4.1%
RVCD, CRBBB, LAHB, CLBBB
通常一个造成肺动脉压力超过体循环压力50%的缺 损明显是大室缺,其自发性闭合的概率可能很低
室缺自然闭合的机理
三尖瓣组织粘附于缺损边缘,或形成假性膜部室隔 瘤,多见于膜部室缺
纤维组织块堵塞缺损,多见于肌部小室缺 室间隔肌小梁出现肥厚闭合缺损,多见于小梁部室
缺 主动脉瓣叶脱垂嵌入缺损可致缺损变小,但不会闭
合
小型缺损(>0.5cm2):缺损小于主动脉口径的50%, 常为限制性分流
中型缺损(0.5-1.0cm2 ) :缺损在主动脉口径的50100%,Qp/Qs1.5-2
大型缺损( > 1.0cm2 ) :缺损大于主动脉口径的 100%,对分流无限制,分流更取决于肺血管阻力。 肺血管阻力不高时, Qp/Qs可超过3
肌部型:缺损的边缘均为室间隔的肌肉,膜部完
整,占室缺的15-25%
流入道型:位于流入道部室间隔
小梁部型:位于小梁部室间隔的任何部位,单个或多个,也有合并
膜周型室缺
流出道型:位于流出道部室间隔,有部分肌肉与肺动脉瓣分隔
双动脉下型:位于流出道部,占室缺的3-6%,但东
方人群中的发生率高,可达29%。上缘为主动脉瓣环与肺动 脉瓣环连接部,圆锥部室间隔往往发育差或缺如。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06:82:948957
441 VSD Closures in the Cath Lab
Has the time come?
室缺是除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外最常见的先心病,占 所有先心病的20-57%
约40%室缺合并有其他先心病
单纯室缺发病率为活产婴儿0.4-3.3%(也有4.68% 报道)(其差异与检查方法和人群组成有关,室缺自然闭合也会影响
位不良型VSD
圆锥隔型:位于圆锥间隔,缺损直接临近动脉瓣,或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圆锥间隔肌肉分隔
Anderson
膜周型:以房室瓣与主动脉瓣的纤维连接为边缘的缺损,
按长轴朝向分为膜周偏流入道、偏小梁部、偏流出道
肌型:位于室间隔肌部的肌型缺损,位于流入道、小梁部、
流出道。多发性。可与膜周型室缺同时存在
双动脉下型:以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纤维连接为边缘的
♥ Age 8.6 +/- 2.1 years (13 mo--66 years)
DEVICES
♥ Amplatz perimembranous VSD = 435
♥ Coils = 3 PFM & 1 Cook
=4
♥ Amplatz PDA device
=2
Percutaneous VSD Closure
Complications
♥ Hemolysis = 1 ♥ Shunt (<2mm) = 6 ♥ Embolization = 1
3 months post cath
♥ Tric. Regurg. = 7
mild to moderate
♥ 3O AV block = 5 ♥ EKG changes = 48 ♥ Mortality = 0
膜周小梁部:膜部室缺,向心尖方向(小梁部室间隔)延伸。后缘为二尖瓣与三尖
瓣连接部,下缘为流入道部室间隔,前缘为小粱部室间隔,上缘为圆锥部间隔
膜周流出道:膜部室缺,向流出道部室间隔延伸。后缘为二尖瓣与三尖瓣连接
部,前缘上部为圆锥部间隔,前缘下部及下缘为小粱部室间隔
膜周融合型:大型缺损可累及2个或3个部分室间隔时
0.2% 1.3% 0.2%
1.5%
1.1% 10.8% 0.0%
followup greater than 1 year = 338/441 76.6%
Percutaneous VSD Closure
EKG Complications
♥ 3O AV block = 5
1.1%
post cath @ 10 min., 5, 7, 8 days, 6 months
在任何时候,重要的是记住室间隔并非是右心室和 左心室之间一道笔直的墙壁
正常左心室呈圆形,而右心室呈月牙形包饶着左心 室的前部和右部,所以室间隔是一弯曲结构
室间隔的结构根据位置而变化,如左、右心室的肌 小梁的变化等
室缺的部位、大小及数目 估计缺损自然闭合的机会 估测分流量 估测肺动脉压力 合并病变及心脏畸形 术后检查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高伟
Percutaneous VSD Closure
Jan ’02-Sept ‘06
♥ n = 441
♥ Residual shunt post VSD closure = 7
♥ Residual shunt post TOF repair = 2
♥ Muscular VSD
=1
室缺的检出率)
室缺的自然缩小和闭合可见于单纯室缺或复合心血 管畸形中的室缺。自然闭合率为40-60%。
自然闭合可发生在胎儿时期,出生前未闭合者, 76%在出生第一年内闭合
Van Praagh
房室通道型:流入道部室间隔,部分边界为三尖瓣环
肌部型:室间隔小梁部的任何部位,其边缘均为肌部组织
圆锥室间隔型:包括膜部、膜周部及圆锥隔偏移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