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合集下载

牡丹亭读后感优秀作文初二800字7篇

牡丹亭读后感优秀作文初二800字7篇

牡丹亭读后感优秀作文初二800字7篇《牡丹亭》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作文初二800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牡丹亭读后感作文初二800字1《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

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

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

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

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

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

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

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

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

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

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

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

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

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

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

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

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

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范文欣赏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范文欣赏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范文欣赏现如今,很多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大家对资深文素养的要求也越发注重,我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观看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白先勇的这出《牡丹亭》我在高考之后看过完整版,这次在汕大演出的是删减版,四个小时的内容删到两个小时,但因为原剧情比较拖沓,删后反而内容比较能够衬托《牡丹亭》本文的美,要让我选的话,我宁愿看后者。

当年看《牡丹亭》时,表演柳梦梅的演员还带着书生的青涩,现在他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已经成熟了,技巧与经验弥补了他逝去的青春感,尽管那是最宝贵的。

身边一个8-9岁的小姑娘好像接触过昆曲,在我身边的空地上学着台上的演员在跳舞。

我觉得她比台上的任何人都要好看。

白先勇对美有一种把握,服装和布景很用心,行头上的水钻用的很好,很漂亮。

本来是要用点翠的,太残忍,没有用,看起来也还好。

白先勇对宋朝的画应该有研究,舞台的用色很淡雅,整体配色有种宋徽宗画中的那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如果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提词器之前出了问题,只有一边有,治好了我多年的颈椎病。

另外台词的英文的翻译让我看的真的尴尬,“我柳梦梅在广州科场也是数一数二” ,"广州科场"翻译成很的"circle",这还是全篇翻译里难得的意译,其他内容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照着崩。

英文虽然有那么大的“权力”,但它的翻译却没有那么美,莎士比亚有朱生豪,汤显祖有谁呢?在北京看于魁智的时候,我总觉得京剧有一种端着的感叹,但在白先勇的《牡丹亭》的时候,青春版里有很多台词的选取,包括青春版的节选版里,都有一种倾向于柳杜之间,家国之感轻带留痕即止。

他的文风,还有这出剧里,有一种汪曾祺的“思无邪”的感觉,杜丽娘一梦而亡,实为说不出口的“春梦”,柳生虽为状元郎,但为爱人改名是抛弃宗祠,与丽娘同窗已破礼法,也是说不得的。

但他能表现的那么天真。

很像《大淖记事》,还有汪曾祺晚期的一些写“变态”的作品,伦理之外,人情之中,带着一种温情,一种美学的感受,以对人的关怀和关注为底色。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昆曲牡丹亭观后感(通用1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1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

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

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

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

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

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

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

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

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

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

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

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

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

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篇一: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上周三,我们在文学鉴赏课上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

通过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和老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昆曲的韵味。

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里,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我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

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

但是这部昆曲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

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

所以适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第二: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

每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

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

编剧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到了年龄的变化。

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

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

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

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

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

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

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

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

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

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

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

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

青春版《牡丹亭》贴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

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

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看到這次論文題目我頗為鬱悶,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從未看過中國傳統戲曲,說來很是慚愧。

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

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

《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決定先做一些功課,怕看不明白,聽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今已被稱為“昆劇”。

昆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湯顯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

全劇充滿朝氣,非常賞心悅目,融合現代劇場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

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複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戲是在網上看的,雖然不是去現場看的,效果還是很好。

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有感

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有感
纵观戏剧改编史 , 若要 保 留 原 著 的 基 本 精 神 , 忠实原著 , 青 色 、白 色 、粉 红 、深 红逐 渐变 化 。 舞 台 空 间 以冷 色 为 主 ,
在 保 证 原 著 古 典 精 神 的前 提 下 ,非 常 重 要 且 行 之 有 效 的原 则 人 物 服饰 与舞 台 背 景搭 配协 调 ,给人 美 的 享受 。据 统计 ,该 就是 “ 只 删 不 改 ” 。 当 然 只 删 不 改 也 迎 合 了 当今 社 会 观 众 快 剧 演 员 服 装 共 有 两 百 多 套 ,戏 服 制作 在采 用 传 统苏 绣 的 基础
古戏今演 ,为经典古戏 的传 承提供 了宝 贵的经验。
“ 情 至 ”理 念 ,在创 作 中 坚 守 这 份 理 念 。剧 本 中的 一 些 经 典
尚理 念 。
折 子戏 均依 原样 保 留 。 如 《 闺塾 》 《 惊梦 》 《 写 真 》等 。为 了 拓宽 角 色 的 表 演 空 间 ,突 出 戏 中 的 矛 盾 冲 突 ,保 留 了 《 虏
剧 中 演 出 服 饰 的 精 美 令 笔 者 至 今 记 忆 犹 新 , 白先 勇 在
《 昆曲 ・ 序 》中说 : “ 青春版 ,则是要用精美 、漂亮 、青春 牡 丹 亭 》 中杜 丽 娘 和柳 梦 梅 的青 春 爱 情 ,以 吸 引年 谍》《 折 寇 》等 折子 戏 。 为 了 满 足 现 代 人 的 审 美 需 求 ,在 凸 来 表 现 《 显爱情篇章的同时也揭露宋 、 金民族矛盾 , 令 新剧 跌 宕 起 伏 、 轻 观 众 。 ”剧 中服 饰 色 彩搭 配运 用得 出 神 入化 ,如 :杜 丽娘 扣人心弦。 的服 饰 随着 故 事情 节 的 演绎 ,颜 色 由 鹅 黄 色 、蓝 色 、紫 色 、

牡丹亭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

牡丹亭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

牡丹亭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牡丹亭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牡丹亭观后感1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母”的称号,而《牡丹亭》是昆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牡丹亭》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最具代表性的一折戏,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初见、一见钟情的情节。

本产品的创作灵感就源自“游园惊梦”。

柳梦梅款手执柳条、衣绣梅花,暗合柳梦梅的名字。

杜丽娘款牡丹簇拥、戏碟流连,暗合故事主题词,也表现了戏曲舞台上杜丽娘的服饰特色。

两幅形象各自独立,而合在一起又恰好还原了柳、杜二人梦中花园相会的情景。

牡丹亭观后感2《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

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

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

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

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

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

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

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感情本就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东西,而感情中的恋情又是一种特例。

那是因为责任的存在,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就不要谈恋爱。

也有人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话是不错,但培养不是玩闹开心,培养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负责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

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

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

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

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

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观后感《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

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汤显祖编纂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至情的戏剧,因梦而情、因情而亡、因情复生,有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本子?
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