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学术意义。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学术意义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学术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田野作业,可以采集并保存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2. 探讨文化多样性。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和多样性。
3. 理解文化演变和历史演进。
民间文学是历史的产物,通过田野作业,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文化演变和历史演进。
4. 研究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交叉性。
民间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反映人类社会现象、思想观念、习俗风情、价值理念等的文化现象。
因此,田野作业的过程不仅涉及到文学研究,还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有交叉性。
5. 推动文学研究的多元化。
通过田野作业,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将文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促进文学研究的多元化。
6. 提高研究方法论的能力。
田野作业需要采用一系列专业的调查方法和技巧,比如问卷调查、采访、录音录像等。
通过实践和反思,可以提高研究方法论的能力,提高亲身参与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7. 推动学术创新。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需要从实践出发,创新研究方法和思路,从而推动学术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启示。
8.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是一项亲身参与的调查和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可以看出,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学术意义非常重要和多维,它不仅可以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够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推动学术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它是一项拥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调查和研究活动。
民间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一)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2、民间传说:由民众所创造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生活习俗有关的故事。
3、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4、歌圩: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5、母题: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6、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7、人类学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
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8、民间文学体裁范围: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二)1、神话: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2、《格萨尔王传》:一部有关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
3、异文: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4、四大民间传说: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5、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6、《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7、忠实记录: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
8 、A.T分类法: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非遗田野作业方法论

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
主位:局内人(insider)和 客位:局外人(outsider) 主位研究:用当地人的解释来努力
解释当地人的文化。
客位研究:以调查者既定的立场为出
发点来理解文化,所使用的观点并不是 当地人的观点。 互不兼容还是相互依存?
观察调查者
先有”田野“还是先有”作业 “? 对调查者的观察 马林诺夫斯基”移情“;格尔 茨”经验接近“、”经验远离“ 。 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郁闷和尴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田野作业的技巧
1.拉家常。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 2.主动提问。沿着调查者的计划进行。 3.启发。在沉闷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先讲 个调查者熟悉的故事作引子。 4.尊重采访者,不轻易打断话题;不可漫不 经心,显示不耐烦的态度。 5.实地启示法。 6.观察:表情捕捉、心理观察。随机应变 7.如何正确使用现代设备?
二、走入田野
观念的准备:
一、民间艺术的”第二生命“(航柯) 忠实记录而不是二次创作。 二、我们为什么调查?传承?记录? 三、如何看待民间艺术?阳春白雪vs下 里巴人。 四、如何处理调查和撰写过程中的”我 “? ”自己人“的立场。 五、”人“的在场。
本位偏见的弊害vs入乡随俗
1.调查作业的观点很可能偏离。 2.指导思想很难端正。 3.鉴别很可能失真。 4.事实可能遭到歪曲。 5.评价难以准确。 6.结论不可能客观。 7.可能引出歧视性的后果。
长大非遗的反思
基本原则
全面搜集、不设禁区 忠实记录:聆听部分、视觉部分、语境部分 慎重整理 立体描写:水中之鱼、六维
常见的几种失误: A.没有当面记录,整理时根据听的印象加以追述; B.记录残缺不全,情节不完整; C.过于简单,只有情节要点,没有原讲述者的语言; D.听的是讲述人的话,写下的是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和 表达方法代替了讲述者。
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的方法与思考

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的方法与思考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活动经常伴随着节日而来。
通过该活动,人们更有助于理解文化传统,并将其遗产传承给后代。
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年画,又称新年画,它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记录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是很有必要的。
田野作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也就是记录这些口述史中共性与特殊性,以及文化中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
首先,在进行田野作业之前,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进行调查的大前提的制定。
其次,在现场调研过程中,要了解口述史的形成背景,以及形成该口述史的共性与特殊性,例如口述史的结构、内容,以及主题的完整性。
在对口述史的收集时,学者要借助新的技术,如录音技术、数码影像技术,以及文字笔录等,以便尽可能准确地记录相关口述史,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年画传承人口述史。
此外,还可以借助对比法,对不同时期、省份的年画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理解其传承口述史的变迁过程。
通过比较,我们将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深入了解年画传承口述史的文化意义。
最后,在总结田野作业结果时,要重视语言文字和方言的保存,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可靠的整理,并形成有科学含义的认知模型,以期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记录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的田野作业中,既要注重科学的记录方式,又要着重于其文化意义的剖析,这样才能更好地记录和传承中国的年画传统。
民俗学事象田野作

八宝饭
地锅鸡
黄桥烧饼
沛公狗肉
清炖蟹粉狮子头
水晶肴肉
太 湖 银 鱼
糖 醋 排 骨
盐 水 鸭
湘菜
湘菜:即湖南菜系,以长沙菜为代表。湖南菜系各地风味统一。主要 流行于湖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湘菜馆。是民间第三大菜系。 • 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 湘江流域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 油重色浓,讲求实惠,注重鲜香、酸辣、软嫩,尤以煨菜和腊菜著称。 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家畜见长,特点是量大油厚,咸辣香 软,以炖菜、烧菜出名。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 腌肉、风鸡,口味侧重于咸香酸辣,有浓厚的山乡风味。湖南菜最大 特色一是辣,二是腊。著名菜点有: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组庵鱼翅、 冰糖湘莲、红椒腊牛肉、发丝牛百页、火宫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换 心蛋等。 • 长沙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主要品种有糯米粽子、麻仁奶糖、 浏阳茴饼、浏阳豆豉、湘宾春卷等。
徽州
毛豆腐
火腿炖甲鱼
腌鲜鳜鱼
石耳炖山鸡
鲁菜
•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 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对其他菜 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 •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 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 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 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 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 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 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 内外。
(1) 齐鲁风味,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 天津、河北盛行。 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著称,一菜一味,百菜不重。 尤重制汤,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菜品 以清鲜脆嫩着称。 (2) 胶辽风味,亦称胶东风味,以烟台福山菜为代表。 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胶辽菜起源于福山、烟台、青岛,以烹饪海鲜见长, 口味以鲜嫩为主,偏重清淡,讲究花色。 (3) 孔府风味,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 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 孔府菜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色,其用料之 精广、筵席之丰盛堪与过去皇朝宫迁御膳相比。和江苏菜 系中的淮扬风味并称为"国菜"。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圣才】

第14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14.1 复习笔记一、田野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一)田野作业的含义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
(二)田野作业的必要性1.田野作业是民间文学的基础,如果没有田野作业,民间文学研究者既不能获得可供研究的文本,也无法感受到民间文学在现实生活中传承时的那种环境、和气氛,以及它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决定的。
2.“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因此也必定是现场表演的文学。
作为现场表演的“民间文学”决定因素不是文本,而是表演。
(三)田野调查的意义对于学习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生以及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实践的意义。
1.通过到实地观察、了解和采录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甚至是深入到最下层的民众之中,从而发现、记录和整理现存的民间文学作品,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民间文学资料,使民间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在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2.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激发起对民族历史、民众文化历史,以及民众日常生活更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认识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变迁、民众伦理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民众思维方式的因袭和变化,进一步提高对民间文学的审美鉴赏力。
3.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采录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抢救某些濒临失传的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可以保护优良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还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和艺术借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4.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民间文学知识,增强对民间文学的实际感受力,掌握采录和写定民间文学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4.演唱方式。莞人唱木鱼歌自然是用地道的莞语,莞语属于粤方言 的地方变体,与广州方言差别较大。演唱方式有两种,一是“读歌”, 一是“雅唱”。前者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清唱,有拖腔且节奏较快,高 低抑扬,莞人常用于此唱长篇的曲目。而后者则节奏相对缓慢,深沉 凄婉,亢坠徐疾,是职业艺人必用的,且有乐器伴奏。现在,木鱼已 经成为粤剧、粤曲的一种调式。 三.实地调查的情况。 1.采访: 1)被访者:吕智锦,男,62岁,母京族父汉族,道滘镇文化站的 工作人员。 采访时间:2005年1月29日 地点:东莞市道滘镇文化站 2)受访者:刘淦棠,男,71岁,汉族,职业艺人 采访时间:2005年1月29日 地点:道滘镇厚德桥旁的阎王古庙。
立体描写: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 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
歌手、艺人情况:姓名、年龄、住址、籍贯、文化程度、 个人经历、职业、个性特点、学艺过程,会演唱的全部 作品目录清单…… 作品情况:向谁学来的?自己有无增删改动,为什么要改 动?此作品是谁编写?什么时候在哪些地区流传?什么 场合说或唱?尽可能了解和作品有关的风俗习惯与群众 信仰。 演唱的风度:表情、姿势、语气及速度。是否有歌舞、仪 式?如何表演? 搜集者的情况:姓名、职业,搜集的时间、地点。
木鱼歌,又称木鱼、摸鱼歌,是自明末清初起流行 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用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 民间说唱形式。……如今,木鱼歌却已不再兴盛, 作为土生土长的莞人,笔者在田野考察之前就从未 听过,而父辈中大多数的人也对此一无所知。 为 了追寻和了解昔日辉煌的木鱼歌,笔者在2005年 春在东莞市道滘镇作了一次实地调查,现把情况报 告如下。
2.忠实记录,立体描写
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包括表演情景 耳听手记,一纸一笔走天下; 尽量保持口语特色,捕捉有特色的语言
论文-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

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民俗学研究应特别注重田野调查的应用。
这是因为,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它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仍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象,这是一种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
因此,民俗资料的搜集,最主要的是田野作业的方法。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它。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方法、应用一、民俗文化现象与民俗学研究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
而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和社会存在,民俗研究是对民俗事象的梳理和探讨,而民俗学研究则是学科意识的自觉和学术发展的必然[1]。
因此它在资料的搜集上,必然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即田野调查。
古今中外的民俗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等都是研究工作先驱者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中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调查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作业,它是指民俗学者深入到一个地区社会之中,观风问俗,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参与并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在经验观察中获取研究所需,对当地风俗忠实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掌握各种民俗事象的背景,存在和使用的场合,环境、态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一、准备工作•二、调查方法•三、整理资料一、准备工作•1、案头准备•2、选点•3、物质准备1、案头准备•(1)阅读文献•(2)田野作业选题•(3)形成假设•(4)撰写论证计划•(5)编制日程表1、案头准备•(1)阅读文献–民族志档案资料•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地方文献书目•地方志、历代笔记等•《新疆图志》–考虑调查方向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2)田野作业选题–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1、案头准备•(3)形成假设–可进一步更改1、案头准备•(4)撰写论证计划–选题题目–内容–价值–研究基础1、案头准备•(5)编制日程表–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食宿安排–调查分工–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2、选点•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回访选点•通过阅读文献选点•通过实地考察选点•根据对象要求选点•根据课题随意选点3、物质准备•经费、票证、•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书写工具(红蓝笔等)•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食宿用品•礼品•通讯设备•办公设备3、物质准备•红头文件•盖章介绍信•联系人•见面礼•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跟领导打招呼•秘密认同•恢复旧关系•勿犯旧错误二、调查方法•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2、参与观察•3、现场访谈•4、绘图与照相•5、转写技术(括号)•6、答谢原则–不当审讯者、支配者、监视者和旁观者三、整理资料•1、建立档案–鉴别、保管、保存、传播•2、编辑资料集•3、电子典藏与属性描述–属性描述•民俗文物属性•民俗文字属性•民俗文化属性二、基本知识点(一)民俗的基本含义1、“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1)钟敬文的定义,分别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从民俗内部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2)中国古代对“民俗”的解释。
(3)外国对“民俗”的定义: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2、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3、民俗的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从民俗的依存关系、民俗创造的集体性、民俗流传过程中的充实、演变和发展来加以分析。
(2)民俗的民族性(3)民俗的阶级、阶层性(4)民俗的历史性(5)民俗的地域性(6)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7)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8)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教化、规范、维系、调节、审美(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1、民俗的构成要素构成民俗的要素有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民俗系列、民俗系统等,具有层次性,并存在递进关系。
(1)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2)民俗素,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3)民俗链,构成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4)民俗系列,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形成同一民俗系列(5)民俗系统,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2、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1)俗民的定义:民俗社会中的成员,既可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看以其文化代表特色。
(2)群体的定义:指两人以上、不论以何种关系与方式组合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
(3)习俗惯制——民俗的“约定俗成”(4)习俗规则——习惯体系的规范3、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1)民俗养成与人生相伴而行,处于“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状态(2)民俗的传承是通过“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即教化得以实现。
(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1、民俗调查的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五个“W”、“参与观察法”(2)文献学方法2、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民俗学流派。
(1)中外民俗研究简况(2)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3、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与民俗学的关系来加以说明。
三、学习目标(一)民俗的基本含义识记:民俗的概念、分类。
领会:民俗的特征、社会功能。
具体要求:1、能正确表述民俗的概念、民俗的分类;2、能完整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功能。
(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识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俗民与群体的概念;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
领会: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
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2、能完整简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识记:民俗调查方法;民俗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领会: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具体要求:1、能完整表述民俗调查的方法及民心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2、能叙述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
人生仪礼民俗一、学习要求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中所举行的仪式,为学习和运用其中一些礼仪民俗为服务奠定基础。
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求子、孕期、诞生习俗;中外婚姻仪礼习俗;中外丧葬习俗。
理解: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二、基本知识点(一)人生仪礼概论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中国汉族的“红白喜事”。
1、求子、孕期、诞生习俗。
2、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三)婚姻仪礼民俗1、婚姻仪礼民俗的概述。
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
2、中外婚姻仪礼习俗。
(四)寿辰、丧葬仪礼1、汉族习俗“做寿”。
2、中外葬礼类型。
3、中外丧葬习俗。
三、学习目标(一)人生仪礼概论识记:人生仪礼的概念;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红白喜事”的含义。
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人生仪礼的概念、“红白喜事”的含义。
2、能简述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
(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识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满月”习俗。
领会:成年礼的意义;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具体要求:1、能表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
2、能正确表述成年礼的意义。
3、能简述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三)婚姻仪礼民俗识记:婚姻的概念;婚姻的不同形态。
领会:婚姻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过程。
熟悉:中外婚姻习俗。
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婚姻的概念。
2、能知晓婚姻的不同形态。
3、能简述婚姻的发展阶段。
4、能掌握并运用婚姻理论来分析中外婚姻习俗。
(四)寿辰、丧葬仪礼识记:汉族习俗“做寿”;丧葬习俗的含义;葬礼的类型。
熟悉:中外丧葬习俗。
具体要求:1、能表述丧葬习俗的含义。
2、能简述葬礼的类型。
第七章岁时节日民俗一、学习要求本章介绍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讲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
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外国节日民俗。
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节日的性质与类型。
二、基本知识点(一)岁时节日的概况1、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2、节日的性质与类型(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1、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2、外国节日民俗三、学习目标(一)岁时节日的概况识记:岁时节日;节日的五种类型。
领会: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具体要求:1、能表述岁时节日的含义。
2、能简述节日的五种类型。
3、能完整的简述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外国的节庆习俗。
具体要求:能够掌握并在实际中遵守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