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剧情片,讲述了一名少年被指
控谋杀父亲的案件,而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必须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
进行艰难的讨论和决定。
这部电影在多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剧情紧凑而紧张。
整部电影几乎全部发生在一个
封闭的房间里,但是导演通过精巧的镜头运用和紧张的对话,成功
地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了屏幕上。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观
点和动机,他们之间的交锋和碰撞让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其次,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出色。
每个陪审团成员都有自己独
特的性格和背景,他们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最初的固执己见到最后的观点改变,每个角色都经历了一个心灵
的历程,这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影片所探讨的主题也非常深刻。
在审判一个人的命运时,我们需要的是客观公正和理性思考,而不是被偏见和情绪所左右。
影片通过展现陪审团成员之间的争论和辩论,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
公正和理性的重要性,这对当下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探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
强烈推荐给所有喜爱法庭剧情片的观众。
英美影视《十二怒汉》赏析

英美影视《十二怒汉》赏析《十二怒汉》是一部英美法律体系下案件判决的影片。
那么,就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到18世纪至19世纪时,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英国法被传入这些国家和地区,英美法系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
英美法系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法典的延续性,以判例法(简单解释判例法就是以前怎么判,现在还是怎么判)为主要形式。
这种法系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公序良俗判别谁是谁非,不看重学历威望,用平民组成陪审团,即便没有明文规定,只要不符合陪审团判别是非的观念就是违法。
这样可以避免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而且可以解决更多容易产生争议的案件,也有利于人们道德素质的进步。
现在我们就从影片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一下英美法系。
影片《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十二个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就一桩杀人案件必须做出一致裁决来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而被告呢,则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孩,他被指控在午夜杀害自己的父亲。
法庭上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而且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
虽然被告声称午夜11点到凌晨3点都在看电影,但是他的证词颇受质疑。
因为他无法说出刚看过的电影片名或是主演……十二个陪审员就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就此案进行讨论并做最后的决定。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的。
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
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
中间经历了七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了场。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剧情片,由悉尼·卢美特执导,于1957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宗谋杀案的陪审团审理过程,以及在审
理过程中每个陪审员内心的挣扎和改变。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
刻画和紧张的剧情著称,让观众在电影院中不禁为之动容。
首先,我要说的是影片中的演员表现。
十二位主要演员都展现出了
非常出色的表演,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特别是亨利·方达饰演的陪审员8号,他的坚持和对正义的追求让人印象深刻。
而其他11位陪审员也各自展现出了对案件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这让整部电影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其次,影片的剧情设置非常精彩。
整部电影几乎全部发生在一个密
闭的审理室内,但是导演通过精彩的对话和情节设计,让观众始终
保持着紧张的感觉。
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让人不禁为每
个角色的处境担忧,同时也让人思考正义和道德的含义。
最后,我要说的是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
《十二怒汉》通过审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同时也让我们看
到了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正义
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充满深刻内涵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剧情,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法庭剧情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正义的思考之作。
值得每个人花时间去品味和思考。
西方法律电影案例赏析(3篇)

第1篇一、电影背景及简介《十二怒汉》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于1957年上映的经典法律电影。
影片改编自亨利·基辛格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一个炎热的夏日,12名陪审员在陪审团会议室对一名被控谋杀罪的青少年进行审议的故事。
在这场关于正义与偏见、理性与情感的较量中,12名陪审员逐渐展现出各自的人性光辉。
二、电影赏析1. 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明。
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和性格特点。
在这12个人物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律师,也有天真烂漫的学生;既有充满正义感的退休警察,也有自私自利的商人。
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在紧张的剧情中,穿插着轻松幽默的对话,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1)主角——陪审团成员影片的主角是12名陪审员,他们在审议过程中,各自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其中,扮演9号陪审员的李·乔姆斯基,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退休警察,他始终坚定地维护正义,为维护青少年无辜的声誉而努力。
而扮演10号陪审员的亨利·方达,则是一个充满偏见和自私的商人,他的言行举止在影片中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2)反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影片的反派是被告及其辩护律师。
被告是一个青少年,被控谋杀罪。
他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竭力为他辩护,但最终无法改变陪审团的判决。
这体现了西方法律制度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2. 情节设置《十二怒汉》的情节设置巧妙,紧凑有序。
影片以陪审团审议过程为主线,通过12名陪审员在审议过程中的辩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审议过程中,陪审员们经历了从怀疑、犹豫到坚信的过程,最终达成了共识,为被告洗清了冤屈。
3. 主题思想《十二怒汉》的主题思想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义与偏见影片通过陪审团审议过程,揭示了正义与偏见之间的较量。
在审议过程中,陪审员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偏见,但他们始终坚持正义,最终为被告洗清了冤屈。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美国著名导演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讲述了一宗谋杀案的法庭审判过程,在法庭上,12名陪审员需要就被告的有罪或无罪做出裁决。
电影在1957年上映,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法庭剧情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剧情、导演手法、演员表演等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浅析。
从剧情方面来看,《十二怒汉》的情节非常简单,但却十分扣人心弦。
整个电影主要发生在一个密闭的法庭内,12名陪审员需要就被告少年是否有罪做出裁决。
一开始,大多数陪审员都认为被告有罪,但在一名陪审员的坚持下,逐渐浮出水面的证据让他们开始对被告的无罪产生怀疑。
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辩论后,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的裁决,宣判被告无罪。
整个剧情虽然简单,但却将人性的复杂和法庭审判的公正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希德尼·鲁迈特在影片中运用了许多出色的导演手法,使得《十二怒汉》成为了一部高水准的电影作品。
他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在剧中呈现出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矛盾,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他的摄影手法也十分精妙,通过灯光、镜头等手法,将法庭内外的压抑氛围和紧张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还善于运用空间和音效营造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法庭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整个审判过程的紧张和刺激。
影片中的演员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12名陪审员的角色性格各异,每个演员都为自己的角色赋予了饱满的生命力和个性,使得整个影片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
尤其是主演亨利·方达饰演的主角陪审员,在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所展现出的聪明、睿智和正义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他11名陪审员以及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整个影片更加鲜活动人。
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在剧情、导演手法和演员表演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和深厚的功力,成为了法庭剧情片的经典之作。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戏剧片,由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于1957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宗谋杀案的审判过程,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密室中进行辩论,最终改变了对被告的看法。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偏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整部电影几乎全部发生在一个密闭的审判室内,但是导演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对话,成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屏幕上。
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观点,他们在审判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各种面貌,这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其次,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十二位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个人物都有着饱满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特别是在审判的高潮部分,每个演员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投入,让观众在情节发展中感同身受。
最后,影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也让人深思。
在审判过程中,十二名陪审团成员都面临着自己的偏见和成见,但是通过辩论和交流,他们逐渐打破了这些偏见,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这种对社会偏见和成见的深刻揭示,让观众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如何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法庭戏剧片,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感悟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让人反复品味的佳作。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剧情片,讲述了在一个陪审团中,一名年轻的男子被控谋杀,而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必须在审判前做出决定。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紧张的情节而闻名,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的表演非常出色。
每位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特别是在审判过程中,每个角色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都被演绎得非常真实,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法庭现场,与他们一同经历了整个审判的过程。
其次,影片的剧情设置非常紧凑,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安排,让观众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都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尤其是在最后的审判结果揭晓时,观众们都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中,一同为被告的命运而祈祷。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通过审判的过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每个陪审团成员都代表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他们在审判过程中的争论和辩论,让观众们思考了正义和道德的本质。
同时,影片也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让观众们对社
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让人深思的法庭剧情片,它通过精彩的表演和紧凑的剧情,让观众们对正义和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让人深刻思考的艺术品。
十二怒汉影评

愤怒中的公平与正义----《十二怒汉》影评《十二怒汉》是一部1957年代老电影,虽然那么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部电影依然深深的打动了我,并带给我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一、影片概要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支由十二名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在审理一桩杀人案时其中十一个人都认为本案的被告——一个贫民窟中长大的小男孩有罪,而另外的一个人却怀疑法官的判决兵认为本案有诸多疑点,而后他通过一个又一个令人信服的推理以及对于这个案子中一些细节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分析逐个说服了另外的十一个人,并成功帮助小男孩翻案的故事。
二、电影的主要内容影片的主要人物便是陪审团的十二名成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平生素未蒙面,根据陪审团机制他们聚集在一起,作为这桩案件的陪审员在法院的审判结束后判断被告是否有罪,但是在影片开始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报纸的、感冒擤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
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好像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陪审团的团员们旁听了整个案件的审判,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小男孩有罪,目击证人的证词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根据陪审团制度,只要陪审员们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有一位陪审员提出的异议,案件都不能了结。
十二位陪审员们实在已受够这样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橄榄球赛。
就是在这样一个闷躁的气氛下,他们开始对号入座,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
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
随着辩论的加剧和矛盾的不断上升,一系列的疑惑被抛出来:1. 证人说她看见小男孩谋杀父亲的时候正好有火车经过,但八号陪审员曾经住在铁轨旁,他认为火车噪音极大,跛脚老伯不可能清楚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鉴赏--《十二怒汉》
这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电影就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瑞吉诺·罗斯编剧,亨利·方达主演的《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纽约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法庭有确凿的证据及目击证人,毫无疑问地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
在十二位陪审团最后定夺该青年是否应被处以极刑时,有十一名陪审员判定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情可能另有别的原因,他坚持提出异议,凭耐心与机制的思考和判断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改变原意,最终将这一宗几乎已成定局的判决推翻。
影片的主题说的是美国的陪审团这个“神圣组织”在司法判决中的作用。
美国陪审团的陪审员们是随机抽取的,他们各色皮肤,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他们不受任何人操控,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就是这样的十二个人来最后裁决案件,这样似乎就给了我们一种困惑——相信法制还是人性。
电影开初给我们展现的是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报纸的、感冒擦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
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当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青年有罪,目击证人的证词更是给予了人们一种毋庸置疑的坚决,只要陪审员们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有一位陪审员提
出的异议,案件都不能了结。
陪审员们实在已受够这样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
就是在这样一个闷热的气氛下,他们开始对号入座,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
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
随着辩论的加剧和矛盾的不断上升,一系列的疑惑被抛出来,残疾老人的时间问题,声称亲眼看见男孩杀父的女人的眼镜问题,等等。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陪审员们一次又一次的投票,口头的、写纸条的,票数从开始的11票有罪对1票无罪,一直到后面的10比2、8比4、6比6、3比9,一直到最后的1:11,再到后来的唯一认为有罪的陪审员放弃坚持,整个辩论以集体通过“无罪”而告终。
这是至今我看过的最精彩的电影!因为陈旧感十足的黑白片,几乎没有配乐,年代所致没有华丽的镜头和音效,布景仅仅是在一处小型会议室里,在电扇坏掉窗子打开还要使足力气的闷热的夏天,十二个衣着西装领带的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陪审员,在局限的屋子里满头大汗地针对一项谋杀案展开了激烈精彩的辩论,而且全片没在叙述方式上做手脚,如果看预告片会毫无兴致,好似在看装有会议室摄像头的讨论录像一样,毫无亮点。
但!就是这样一部构造平淡简单得跟白开水一样的电影,里面的每分每秒都那么精彩,导演对整片的节奏感的掌控堪称神级!编剧也让剧情合情合理毫无漏点的升温,角色设计个个丰富饱满,表演流畅自如,功力深厚!在对天气变
化、电扇由坏到好,大家衣装变化的细节处理上也是做足了气氛烘托。
在如今靠出奇的叙事方式、博人眼球的特效、各种怀旧小清新,翻着花样儿“出奇制胜”的年代里,看到这样一部拍摄于1957年的再简单不过的一部电影,仅仅靠陪审团成员对被告的裁决达成一致这一条主线,专心致至地讲好故事,不花哨不复杂,节奏一气呵成,让观影者思维紧跟影片步伐,每一处的“无罪”票数增加都会让影片进入高潮,随之也带来了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每一次的驳论成功都是有力的,甚至会瓦解某个人的价值观。
这看似是一个原以为会几分钟就搞定的会议裁决,在第一个站出来投“无罪”票的冷静先生的反对下,便拉开了关于平等、偏见、人权、良心、价值观等等一系列的讨论,只是他们架在了判决一个男孩生死命运的前提下……平凡的议题不平凡的会议,相信会改变那晚每位陪审员的观点,终会是难忘的一次裁决!
尽管《十二怒汉》在1957年奥斯卡奖角逐中惜败于《桂河大桥》,几十年过去的今天其口碑却越涨越高。
从电影的成就上来讲,它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在一个简单的房间背景下,单靠十二名角色和对话动作撑起整部电影,而节奏把握和台词撰写都拿捏得相当成功。
这部电影更是融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于一体,用艺术的阐释来探讨司法制度与人性和正义。
撇去“无罪”和“有罪”两种观点的冲撞,案件本身和陪审员的素质中也体现出不少社会矛盾。
案件的当事人,一对来自贫民窟的父子,生活在社会底层,其身份低微而造成命运悲惨;穷人面临着歧视,
以10号大嗓门为代表,尽管大多数人并不认同这种歧视,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保有其杀伤力;在司法制度体系中,律师因为捞不到任何好处而渎职,检察官为了起诉成功而忽略事实,使得被告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视公正如无物;还有扭曲的父子伦常,人性的脆弱等等……这些固有其时代背景,可即使到如今,都是尚未被解决的难题,甚至变本加厉。
故事尾声,建筑师为传呼公司老板披上外套,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虽然用在这里不尽然恰当,但是可以想象,社会正是需要这样能够平和地看待以往的争端,宽容地伸出援手的人。
建筑师在门外与老头互通了姓名,雨过天晴,各奔东西。
没有好莱坞式英雄最终伸张了正义的气势磅礴,只有各自重归生活的平静,这样似乎刻意地淡化,何尝不是一种祈愿,希望这样的精神不再是英雄主义的,而是渗透于生活,如同家常便饭一般,深入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呢。
影片开始时,十二位陪审员坐在法庭上,十二张陌生的脸,连记住也很困难;而影片结束时,我们却看着越来越多的脸部特写,了解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
我想这也许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法律走下了集体主义的神坛,而来到每个人的面前,为个人而服务。
无罪推定的采用,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人本主义的关怀。
而当我们从集体转向个体,去深入地看一些事物,也许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很不一样。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去全面而理性地分析,才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实,才能够除却个人情绪平等接纳他人,才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
心。
“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
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
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
”虽然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颇有教育意味,美国陪审团制度是否合理还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推崇的“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精神,乃是仁德的体现。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