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八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

中国乡村医药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黄萍高饴擎许丽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归纳了中医治病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消法、和法、清法、温法、补法,是中医治病的指导性纲领,根据此纲领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相应方法,选用对症的方剂进行治疗,以愈疾病。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所选择的穴位、手法、介质和补泻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1 汗法汗法即解表法,通过开泄腠理、驱邪外出,透邪于表,使在表的外感之邪随汗而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因其轻而扬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疟论》云:“腠理发泄……邪气与汗皆出”,说明邪可从汗而解。

小儿推拿中的汗法可通过穴位特性、配伍及推拿手法的选择达到发汗、解表、驱邪的作用。

选用有发汗解表的穴位,如天门、坎宫、太阳、肩井、二扇门等,多使用拿法(如拿肩井)、一指禅推法(如开天门、推坎宫)等,先轻后重,并配合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原理进行操作。

通过穴位配伍起协同作用,如外劳宫可以加强一窝风的发汗作用。

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不可发汗太多,避免耗伤阴液,损伤阳气。

2 吐法关于吐法最早的文献记载为《诗·大雅·丞民》中“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素问》中“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吐法的总纲。

吐法分催吐和探吐两种。

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吐法多指探吐,指通过手法刺激的方式,使停留在患者咽部及胸膈的痰液排出。

婴幼儿发生重症肺炎时,有效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选取的穴位为天突、咳穴,拇指点按或向两侧分拨,要求动作快速、刺激力度较大。

采用吐法容易耗伤津液,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温水,顾护脾胃,清淡饮食。

作者单位:310051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黄萍、高饴擎);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许丽)通信作者:许丽,Email:xuli725@ 3 下法下法又称“通下法”,最早可追溯至《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指通过荡涤、攻逐、泻下等作用,使得停留在患者胃肠中的宿食和燥屎能够从下而出。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专家讲座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专家讲座

5.服药得吐者,嘱咐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 复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普通能够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依据给药种类分别 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 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 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猛烈 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 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 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第17页
3、润下:
适合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 年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等。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1)润下药普通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 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2)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第18页
4.逐水:
第15页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 安排在调整温湿度方面良好病室,使病人感到清凉、 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2)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芒 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3)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改变及生命体征,观
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情况, 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
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
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 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中医用药பைடு நூலகம்法及护理
第16页
2.温下:适合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 硬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 沉迟。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 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 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 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一类特制
5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 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 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 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 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 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 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 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中医用药“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一类特制
2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 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 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 证施护顺利进行。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 呕吐物,以便化验。
一类特制
13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 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 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 治邪正俱实之证。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 别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
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 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 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 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中医八法调理融合养生的综合方法

中医八法调理融合养生的综合方法

中医八法调理融合养生的综合方法中医养生传统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其中,中医八法调理是中医养生的核心。

它以调整人体阴阳、调和气血、协调脏腑功能为基础,通过八个方面的调理方法,综合提升人体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介绍中医八法调理融合养生的综合方法,帮助您实践养生之道。

一、食疗调理食疗调理是中医中最为基础、重要的调理方法之一。

中医食疗强调“药食同源”,通过科学的食疗搭配,能够起到滋补脏腑、调和阴阳的作用。

比如,春季多食用绿色蔬菜、植物蛋白质等,以滋养肝脏;夏季多摄取水果、冬瓜等,以清热解暑;秋季多选择柿子、胡萝卜等,以滋养肺脏;冬季则应多食用黑木耳、核桃等,以补益肾脏。

二、运动调理运动调理在中医养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适量的运动能够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中医运动调理注重个体差异的平衡,根据自身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养生等,既能调理身体,又能保持心灵的宁静。

三、情志调理情志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

不良的情志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建议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参加社交活动、进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调理情志,如此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四、睡眠调理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强调保持规律健康的睡眠,如早睡早起、保持室内通风等。

此外,中医还推荐使用适当的中草药、按摩等方法来调理睡眠。

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促进身体康复、提高免疫力,对养生非常关键。

五、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养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人体经络的调理,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起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中医针灸调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六、按摩调理按摩作为中医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畅通、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八法及施护

中医八法及施护
第二页,共23页。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临症上最基本得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得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得理由;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得方剂;药-就是选择对症得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得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得方法。

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得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得变化,相互地配合。

xx八法?所谓得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

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得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得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汗法-逐邪出表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得意思。

凡使用发汗得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得,就就是汗法。

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

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得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得治疗方法。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得最住药方。

xx发汗法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得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

药物中得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得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得药方。

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得基本原则,在临症得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

必须再考虑病人得体质、新病与旧病得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得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得效果。

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辨证、辩证诊断、辩证治疗、辩证施治、辨证施药、辩证调理、辨证用药、辨证预防。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方面。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即通过搜集病史、观察症状、询问病情和望闻问切等方式,通过辨别病因、病位、病情、病机等,确定疾病的诊断和辨识出病情的变化,从而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诊断是根据辨证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型,进一步明确辩证治疗的方向。

辩证治
疗侧重于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和病机等,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是根据
辨识的病情进行具体治疗,包括选用中医疗法和技术。

辨证施药是指根据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合适的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
要手段之一,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用量,以达到治疗
目的。

辨证调理是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根据辨证结果,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辨证预防是根据辩证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制定
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八法

中医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09:14中医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

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

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

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

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

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

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

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

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

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八法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医治疗八法,供大家阅读!中医治疗八法:下法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

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中医治疗八法:温法温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

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药物。

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中医治疗八法: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
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中医治疗八法:汗法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八法:和法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中医治疗八法:消法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中医治疗八法相关文章:1.中药是如何制成的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在中医理论...2.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和实践方法 3.中医内调排毒祛痘方法4.太极养生八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