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431货币金融学整理笔记

川大431货币金融学整理笔记
川大431货币金融学整理笔记

四川大学431货币金融学

考研资料

一、货币与货币流通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功能看,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2.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币材通常具有四个性质,即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3.实物货币——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充当币材的货币形式。实物货币是最早的货币形式,种类繁杂,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其弊端是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价值不稳定。

4.金属货币——以各种金属如铜、铁、银、金等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形式。贵金属黄金作为币材是金属货币发展的鼎盛时期,金属货币采用过秤量货币和铸币两种形式,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贮藏的优势,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其数量受金属储藏和开采量的限制,缺乏弹性,最终被纸币和存款货币取代。

5. 铸币——铸造成一定的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铸币克服了秤量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便利了商品交换。

6. 纸币——即纸制的货币,包括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和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纸币最初是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为克服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不便而发行的,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金属货币制度崩溃以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与存款货币一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7.银行券——银行发行的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早期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通过与金属货币的兑现维持其价值。中央银行产生以后,银行券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金属货币制度崩溃后,银行券成为不兑现的纸制信用货币。

8.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存款种类繁多,流动性差异大,流动性不同的存款货币被划归到不同的货币层次,流动性最强的存款货币是通过开立支票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9.信用货币——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帐结算的银行存款等。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10.支付手段——货币作为补充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或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进行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在以赊销和预付形式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中,或在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捐赠、赔款等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功能。

11.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把物物直接交换分割成买卖两个环节,降低了物物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12.价值贮藏——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或代表被人们保存起来的功能。货币能够发挥这项功能是由于货币首先具有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13.计价单位——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具体形式是给商品标价。

14.狭义货币——货币层次中的现金与银行活期存款,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最直接的购买能力。

15.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加上准货币。既包括社会直接购买力,也包括潜在购买力。

16.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

17.货币供应量——既货币存量。

18.货币存量——货币存量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19.货币流量——货币流量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二、公式汇总

1.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

M0=流通中现金

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它存款

2.货币流量= 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

二、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2.货币单位——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也被称为价格标准。早期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就是贵金属的重量单位,后来货币单位脱离了金属内容,成为货币数量的专用衡量单位。

3.主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唯一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是辅币的对称。

4.辅币——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主币的等分和对称,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

5.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6.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7.自由铸造——指任何公民都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铸币,是限制铸造的对称。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主币可以自由铸造。

8.限制铸造——自由铸造的对称,指铸币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辅币为限制铸造。

9.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法规体系。16世纪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10.银本位制——金属货币制度的一种,其基本内容包括:白银为货币材料,银币为本位币,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银行券可自由兑换白银,白银可自由输出输入。

11.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之后的金属货币制度。内容是:白银和黄金同时作为货币材料,金银铸币都是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自由输出输入,金银铸币之间、金银铸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复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12.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13.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为黄金。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4.信用货币制度——以中央银行或国家指定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并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通过种种方式对信用货币进行管理调控。

15.国际金本位制——指由黄金充当国际货币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国际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瓦解。

16.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17.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18.区域性货币制度——区域性货币制度是在一定区域国家经济联盟和货币联盟的基础上,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协商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目前区域性货币制度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欧洲货币联盟制度等。19.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二、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1944年建立到1974年崩溃经历了30年的时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特别是6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发挥过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同于黄金,起着黄金的补充作用,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其次,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消除了国际贸易及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投资和信贷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创立了国际金融政策协调合作的新模式。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常设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关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会员国提供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减少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扩大对外投资,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操纵国际金融活动。(2)美元作为国家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各国储备的增加主要靠美国,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各国要么消极地管制对外贸易,要么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进入

70年代,美元危机更加严重,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牙买加体系。

2.如何评价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取消了有关固定汇率制的条文,废除黄金官价并降低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提高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并扩大成员国的份额,建立信托基金,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牙买加体系的实行,对于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的结构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要,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灵活多样的调节机制,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但是牙买加体系也存在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一是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下,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可以享受到“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储备货币安排下国际上缺乏统一而稳定的货币标准,很容易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二是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汇率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变化不定,加大了外汇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活动,极易导致国际金融投机的猖獗,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更为突出;第三,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调节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货币与汇率

一、名词解释

1.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有三个特点: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资产;可以与其他外币自由兑换;其债权可以得到偿付。外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我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有

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和其他外汇资金构成。

2.汇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3.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目前也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而本币贬值;反之则反是。

4.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表示单位本币所能兑换的外国货币越多,本币升值而外币贬值;反之则反是。目前英国使用的是间接标价法,美国除对英镑、欧元使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它货币均使用间接标价法。

5.固定汇率——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6.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

7.基准汇率——基准汇率是本币与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基本外币之间的汇率,目前,各国一般都以美元为基本外币来确定基本汇率。我国基准汇率包括四种: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人民币与日元之间的汇率、人民币与欧元之间的汇率以及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汇率

8.套算汇率——套算汇率是根据本国基准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套算出的本币与其他非基本货币之间的汇率。

9.买入汇率——银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10.卖出汇率——银行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11.中间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是:中间汇率= (买入汇率+ 卖出汇率)÷2 。

12.电汇汇率——银行卖出外汇后,以电传方式通知其国外行或代理行付款时所使用的汇率。

13.信汇汇率——以信函解付方式买卖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14.票汇汇率——以票据作为支付工具进行外汇买卖时使用的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都比电汇汇率低。15.即期汇率——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外汇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16. 远期汇率——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以在未来一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时使用的汇率。

17.官方汇率——一个国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实行的汇率。

18.市场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

19.铸币平价——金币比本位制条件下两国金属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是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决定汇率水

平的基础,实际市场汇率是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的。

20.黄金输送点——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汇率围绕铸币平价波动的上下界限,这两个界限分别是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用公式表示: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 -两国之间黄金输送费用。

21.购买力平价——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决定,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某一时点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了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决定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

1 .

2.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3 .绝对购买力平价E= P A /P B

E :汇率,即1 单位B 国货币以A 国货币表示的相对价格;

P A :A 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P B :B 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4.出口换汇成本= (1+预期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总成本

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衡量的出口总收入

5.进口换汇成本= 一定时期内中国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人民币销售总收入

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表示的进口商品总值

三、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货币对内价值、对外价值、货币购买力、汇率之间的关系?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就是该国货币的对内购买力。其大小由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决定,因此货币的对内购买力通常与一国国内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货币的对内购买力等于该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倒数。所谓货币对外价值是指一国货币对外的兑换能力,通常通过汇率来表现,兑换的外币越多,说明对外价值越高,反之则反是。一般来说货币的对内价值是决定其对外价值的基本依据,但二者之间经常发生较大幅度的偏离,这主要是因为货币的对外价值不仅取决于对内购买力的大小,还要受外汇市场上货币供求状况变化的影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汇率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货币的对内价值、货币的对外价值、货币的购买力、汇率等是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群。2.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汇率的自动稳定机制是如何实现的?

在金币本位制下,汇率由铸币平价即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来决定。在外汇市场上, 汇率并不总是等于铸币平价,由于货币供求变化汇率会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是汇率波动的幅度受到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市场实际汇率总是围绕着铸币平价在黄金输出入点之间上下波动。这是因为在金币本位制下,黄金直接参与流通,直接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自由输出入。如果汇价过高,人们将放弃购买外汇转而使用黄金进行国际支付和清算。例如,在1925 — 1931 年间,1 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4 克,1 美元所含金量则为 1.504656 克,两者相比等于 4.8665 ,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应为 1 英镑等于 4.8665 美元。但是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则有可能与之不同。如果一定时期内美国对英国的支付多于英国对美国的支付,英镑的汇价就会升高。如果美国和英国之间运送 1 英镑所含黄金需0.02 美元的费用,而市场上英镑的实际汇率高于4.8865 美元(即铸币平价4.8665 美元加上运费0.02 美元)。那么美国的债务人将不再在外汇市场上购买英镑,而是转而直接运送黄金到英国进行支付,4.8865 美元就是美国对英国的黄金输出点。伴随对英镑需求的减少,英镑汇率也将逐渐下降,向铸币平价回归。相反,如果市场上英镑的实际汇率下降到4.8465 美元(即铸币平价4.8665 减去运费0.02 美元)以下,此时美国的债权人宁愿收取黄金而不愿接受英镑,此时黄金将输入美国,4.8465 美元就是美国对英国的黄金输入点。总之,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只在 1 英镑等于4.8665 美元加减0.02 美元之间波动,汇率是基本稳定的。

3.怎样把握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和金融资产说,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国际借贷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葛逊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为背景,较为完善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而外汇的供求主要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可分为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流动借贷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固定借贷是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在一国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流动借贷中,如果债权大于债务,外汇的供给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相反,如果一定时期内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债务大于债权,外汇的需求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率先提出的。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也是因为本币在本国国内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理论,由于它是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比率,合乎逻辑,表达简洁,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被广泛应用,我国的换汇成本说就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实际应用。

汇兑心理说是1927年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提出的。他认为,

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但个人之所以需要外汇不是因为外汇本身具有购买力,而是由于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又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外汇就如同商品一样,对各人有不同的边际效用。因此,决定外汇供求进而决定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外汇的心理判断与预测。

货币分析说认为汇率变动是由货币市场失衡引发的,引发货币市场失衡有各种因素: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货币分析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对浮动汇率制下现实汇率的超调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概括。

金融资产说阐述了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认为一国居民可持有三种资产,即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其总额应等于本国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当各种资产供给量发生变动,或者居民对各种资产的需求量发生变动时,原有的资产组合平衡就被打破,这时居民就会对现有资产组合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自己的意愿持有量,达到新的资产市场均衡。在对国内外资产持有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的替换就会引起外汇供求量的变化,从而带来外汇汇率的变化。

4.如何认识汇率的作用?

(1)汇率对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汇率可以影响国际贸易。以一国货币贬值为例,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大出口与抑制进口两方面。本币贬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跌,有利于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同时,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有利于抑制进口,增强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货币升值的影响与此相反。汇率还可以影响资产流动、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和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等。

(2)汇率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从理论上看,汇率对上述诸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如何则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例如货币贬值要起到扩大出口与抑制进口的作用,就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高。如果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都很低,贬值只引起价格下降却不会相应地扩大出口商品的需求量;第二,进口商品的性质。如果进口商品是必需品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品,则价格机制对其需求影响不大;第三,国内的总供给能力。本币贬值使进口品本币价格上涨,引导国内需求从进口品转向进口替代品,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未必能够迅速填补这部分新转换来的市场缺口;第四,国内资源的利用情况。如果此时国内没有闲置资源可用于扩大供给,本币贬值只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也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正确把握汇率的影响就必须对经济环境和条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没有可信度。

四、信用

一、名词解释

1.信用——道德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诚信,即通过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活动,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2.高利贷——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它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信用形式。其特点是利率极高,且不稳定。

3.实物借贷——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实物借贷是一种很普遍的借贷方式。

4.货币借贷——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贷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并用货币支付利息。货币借贷更灵活,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5.金融——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

6.国际信用——是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务人和债权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国际信用活动状况是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和反映的内容之一。

7.债权信用——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的融资活动。

8.股权融资——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在股权融资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权益关系,提供资金者即股东,对入股资金不能要求偿还,但可从公司的收益中得到回报。

9.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10.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其典型形式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11.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

12.信用评估——是对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程度的评价,主要是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的综合评价,评估结果通常用特定的等级符号来表示。

13.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依靠信用扩张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经济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发金融市场的动

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14.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在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风险具有波及性强,扩散快,并具有逐渐加剧的特点。

15.信用制度——是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的行为规则。狭义信用制度是指国家管理信用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广义信用制度则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16.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活动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

17.失信公示系统——是征信机构依法及时.客观地将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和企业的名单以及对其的处罚意见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公布,让失信记录在特定范围内有效传播,以警示与其有联系的机构.企业或个人的系统。失信公示是一种失信约束惩罚机制。

二.重点难点释疑

1.信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且这种付出只是使用权的转移,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它不同于商品买卖。在商品买卖中,价值进行对等转移和运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者售出商品,获得等值的货币;买者付出货币,得到商品。但是在信用即借贷活动中,贷者把一部分货币或商品给予借者,借者并没有同时对贷者进行任何形式的价值补偿。其本身就包含了信用风险。

2.信用在现代经济中有何作用?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通过借贷,资金可以流向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可以使投资项目得到必要的资金,资金盈余单位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2)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通过信用调剂,让资源及时转移到需要这些资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3)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通过信用动员闲置资金,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直接投入生产领域,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信用可以创造和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增长刺激生产扩大和产出增加,也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信用对经济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的出现。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已经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债权债务交错,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这个链条上有一个环节断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的信用联系造成很大的危害。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经济泡沫的开始是资产或商品的价格暴涨,价格暴涨是供求不均衡的结果,即这些资产或商品的需求急剧膨胀,极大地超出了供给,而信用对膨胀的需求给予了现实的购买和支付能力的支撑,使经济泡沫的出现成为可能。

五、信用

一、名词解释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2.赊销--指商品购买企业在获得商品的时候,没有马上支付贷款,而是约定时间以后再支付贷款。它是企业之间经常采用的一种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3.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商业票据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

4.背书--商业票据经债权人在票据背面作转让签字后,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这种在票据背面签字转让的手续就叫“背书”。

5.票据贴现--当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而又需要进行支付时,票据持有人就可以背书,然后把它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进行支付,这种活动称作票据贴现。

6.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7.政府信用--是指以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政府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8.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它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9.消费信贷--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发放的贷款。其偿还期限一般较长,最长可达20-30年。

10.买方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中,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直接发放贷款的消费信用方式。

11.卖方消费信贷--即在消费信贷中,以分期付款单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商业企业发放贷款,或由银行和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的商业企业签订合同,银行向商业企业放款,消费者偿还银行贷款的消费信用方式。

12.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它是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13.出口信贷是出口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14.银团贷款--在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中,由一家银行牵头,由多家银行参与组成一个贷款团,共同筹资向特定的客户发放贷款。它具有数额大、期限长、参加银行多的特点。

15.国际金融租赁――是指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决定,向承租人选定的第三者(供货人)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并将该设备的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并在一个不间断的长期租赁合同期内,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全部或大部分投资。

16.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直接对另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并由此获得对投资企业的管理控制权。主要采用在国外开办独资企业.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合资开办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股权投资或利用直接投资的利润在当地进行再投资等方式。

二、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商业信用的特点及局限性?

商业信用是以赊销预付形式提供的信用,它的特点主要有:(1)商业信用所贷出的是商品资本,这种信用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两种行为--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即生产商品的工商企业家;(3)商业信用的基本规模与经济周期变化密切相关,在经济繁荣时期,商业信用规模也会增大;反之,当经济衰落时,商业信用的规模也会缩小。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商品买卖量的限制,生产企业不可能超出自己所拥有的商品量向对方提供商业信用,所以大额的信用需要不可能通过商业信用来满足;(2)商业信用的方向有限制。如采用赊销方式时,只能由原材料生产企业向需要这些原材料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而不能逆向活动。企业的很多信用需要无法通过商业信用得到满足;(3)商业信用的期限也有限制。企业在由对方提供商业信用时,期限一般受企业生产周转时间的限制,期限较短,所以商业信用只能解决短期资金融资的需要。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商业票据流通的局限性,即商业票据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且每张商业票据的支付金额不同,支付期限也不同,在支付时均受到限制。

2.如何理解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用形式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信用在规模上、范围上、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两者的关系可做如下理解: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资本主义的银行信用体系,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因为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都有一定期限,当商业票据未到期而持票人又急需现金时,持票人可到银行办理票据贴现,及时取得急需的现金,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由于银行办理的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的贷款业务,如商业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使商业票据及时兑现,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信用形式促进经济发展。

3.在现代经济中,信用形式越加多样化,但银行信用仍占较大比重,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的特点表现在:①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它来源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资金与居民和各部门收入中暂时闲置的货币。银行作为贷出者的集中,集中各种闲置资金,可以集聚巨额可贷资金,在规模上没有局限。②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与商业信用相比,提供信用没有方向上的局限性,可提供给上游、下游企业。③银行信用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期限上无局限性;银行吸收的资金有长期闲置与短期闲置的,所放贷款有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且银行信用在调剂资金期限上具有灵活性,长期资金来源可用于发放短期贷款,吸收的短期资金也可以续短为长,用于长期资金运用。

如上所述,由于银行信用在规模、范围、期限上的种种优越性,它仍是现代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信用形式。

4.如何理解政府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信用是指由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活动。它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得到强化,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参与经济运做的结果。目前,中央政府主要作为债务人,在历史上也有为债权人的情况。

政府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发行公债、发行国库券、发行专项债券和向银行透支。政府信用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金,进行基础建设等投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看,充分利用公债形式来筹集资金,是支持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政府信用的发达程度如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同时也是负债最多的国家。

政府信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国库年度收支的平衡。由于财政收支有先支后收的特点,因而需要国库券以保持短期内的收支平衡;(2)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3)调节经济。政府从总量上调节经济,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总需求,增大经济投资;(4)配合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相配合,更好的发挥各项经济政策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信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六次发行国债,对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财政收支的指导思想为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政府信用当然就无从谈起。直至1981 年才恢复政府信用形式,开始发行国库券。发债规模逐年增大,政府信用已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

5. 如何正确认识消费信用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据统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的典型支付方式,西方汽车的销售数量将会减少1/3 。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这种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六、利息与利率

一、名词解释

1.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2.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3.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4.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其计算方便,手续简单。一般适应短期借贷。

5.复利法-----是单利法的对称,是指将利息额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的方法。复利是更能符合利息定义的计算方法。一般适于长期借贷。

6.年利率-----以年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7.月利率-----以月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

8.日利率-----以日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9.官方利率-----由一国货币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10.公定利率-----由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利率。

11.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

12.固定利率----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的利率。它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

13.浮动利率-----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14.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15.差别利率-----指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用途、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借贷能力等实行不同的利率。它体现了金融机构不同的贷款意向以及国家的政策倾向。

16.短期利率-----一般来说,一年期以内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

17.长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总的来说,较长期

的利率一般高于较短期的利率。

18.名义利率-----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19.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20.终值和现值-----任何一笔货币金额都可根据利率计算出在未来的某一时点上将会是多少金额。这个未来的金额就是终值,即本利和,而最初的本金即现值。

21.即期利率-----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示的利率。

22.远期利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23.到期收益率-----相当于投资人按照当期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一直持有到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24.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25.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降低的现象

20.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二、公式汇总

1.单利法计算公式:

I=P·r·n

S=P(1+r·n)

式中,I代表利息额,P代表本金,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S表示本金与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2.复利法计算公式:

I=P[(1+r)·n-1]

S= P·(1+r)·n

式中,I代表利息额,P代表本金,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S表示本利和。

3.收益的计算公式:

B=P·r

式中,B代表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息率。

4. 收益资本化的计算公式:

P=B/r

5.现值和终值的计算公式:

P=S/(1+r)·n

式中,S代表终值,P代表现值,r代表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

6.一次支付现值系数的计算公式:

一次支付现值系数=1/(1+r)·n

式中,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

三、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对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西方的利率决定论大都着眼于供求对比关系的分析,认为利率是种价格。其分歧在于什么样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如马歇尔的实际利率论就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生产率由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量和储蓄量的均衡点;凯恩斯的货币供求论认为决定利率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则倾向于增加货币持有数量,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供给包括总储蓄和银行新增的货币量,需求包括总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量,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马克思观点为指导,借鉴西方经验,考虑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幅度、国外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

2.如何分析决定与影响我国利率的主要因素?

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

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2)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

(3)物价变动的幅度。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4)国际经济的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我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我国的利率水平;②我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我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建国后至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在讨论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时,应当注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简单地套用哪一种西方理论,而应该以马克思的利率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从而正确地把握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5.为什么说利率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经济杠杆”的功能?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它具有以下经济功能:联系国家、企业和个人、沟通金融市场与实物市场、连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中介功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分配功能;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功能;把重大经济活动控制在平衡、协调、发展所要求的范围之内的控制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